第123章 逃荒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时警方有没有进行尸检?”
陈旭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奇怪。“没有……既然医生已确认死亡原因为意外,又没有人提出怀疑,所以我们没有要求进行尸体解剖。然道你们怀疑是他杀?”
“哦,我们只是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细节。请继续介绍吧。”洪建阳解释道。
“就剩下严文清的情况了。其实这方面也没多少可说的,我到任后他已经到农村插队去了,只在他回家探亲时见过几面。他是严家唯一的后人,长得人高马大,一表人材,跟他的母亲以及外公、外婆一点儿也不相像,哦,我指的是身高方面,据说象他父亲。”
“他是六九年一月去农村插队的,他是独子,按理说根据当时的政策,他可以不必去农村插队,但是据说他没有跟家人商量便向学校报了名,直到临走的前一天才告诉家人,这让他母亲非常伤心。街道居委会却乐坏了,频频拿他做榜样动员别家的孩子去农村插队。”陈旭翻了翻户籍本,“他是七二年三月招工到清川市化工厂的。这些情况你们可能都知道了。哎呦,都快一点钟了!怎么样,中饭就在我们的食堂解决吧?”
“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王熙荣客气道。
“嗨,一家人嘛,客气什么。咱们走!”
修文路街道居委会原先是一座庙,特殊时期期间红卫兵“破四旧……”,把里面的泥胎菩萨给砸碎了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后来居委会就搬了进去,从此在那里安营扎寨。
才下午两点多一点,那里便人来人往,喧声不断。
有线广播在播放样板戏《红灯记》,一群人跟着摇头晃脑依依呀呀地哼唱。
一对中年夫妇坐在一张桌子旁,誓不两立地相互高声对骂,坐在他们对面的一位胖乎乎的大妈在苦口婆心地劝说,并且时不时地在手边的一本红宝书《**语录》中翻翻找找,寻找有针对性的语录来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
角落里,七八位老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坐成一圈,其中一位瘦巴巴的老先生,戴着酒瓶底一样厚厚的眼镜,膝盖上摆着一摞报纸,像个私塾先生,正在慢条斯理地给那些人讲解着什么。老人们扯着嗓门七嘴八舌、不着边际地提问题,一会儿问说什么是卫星,一会又问为什么要在天上做试验?还有人打岔说,邓老说要整顿铁路,怎么又讲到养猪的事情上去了?是不是猪没东西吃,饿的在铁路上到处乱跑,影响了铁路的运行……酒瓶底老先生不疾不徐地解文释义,老人们也不知听进去没有,来来回回重复着先前的问题,直到被人打岔后给忘了,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酒瓶底老先生也不管他们听没听进去,自顾自地在那里解释着,陶醉于自己的博学和绝对权威。
“大妈、大叔们,你们忙什么呢?”陈旭高声招呼道。
“哎哟,小陈啊!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最近忙吗?”正在给那对闹纠纷的夫妇做思想工作的大妈热情地迎了上来,见到王熙荣等人,立刻满面堆笑招呼道,“哎哟,有客人啊!快请坐,快请坐!”
大妈冲着坐在桌旁的一位年纪比她轻、一只眼有毛病的中年男人挥了挥手,“老林啊,去把那个广播关掉,让他们到别处去听戏去。叫老肖带着那几位老人到另一间屋子去学习,这里我们要谈事情。”老肖想必就是那个酒瓶底。
她突然想起身边的那两个人,连忙转身面对那对相互横眉怒目的夫妇说,“你们两个回去吧,不要再闹了。夫妻间就像锅和勺子一样,难免磕磕碰碰的,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这些都很正常,都不是什么阶级斗争,关键是要相互体谅,互相谦让。三天两头打打闹闹,象什么样子?还怎么给孩子树立榜样?别再提什么离婚了,不为自己想想,起码也要为孩子着想啊!回去好好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吧。”说着连推带拉的硬是把他们给哄走了。
庙堂总算安静了下来,大家围着一张八仙桌坐下。
原先坐在几张桌子旁的四位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跟老林一块儿拿来一只盖着毛巾的篮子、两支热水瓶和一把大茶壶,一一摆到了桌上。掀开毛巾一看,原来篮子里放着十几只碗。老林细心地烫了碗,又用大茶壶给每只碗斟上半碗茶水,其他几个人把茶水一一端到众人面前。王熙荣对着大碗茶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陈旭指着先前招呼他们的那位大妈说,“这位大妈名叫刘香梅,是修文路居委会主任。这位男同志名叫林建民,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其他几位也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他接着转身面对刘大妈。“他们是清川市公安局的民警,来向你们了解你们辖区内的一位居民的情况。”
“你们想了解哪个人?”刘大妈问道。
“严文清。”王熙荣说道。
“严文清?哦,就是严家的那个孩子阿清啊。我听说他已经招工进工厂了,好像是在那个……对了,就是你们那个清川市嘛!”刘大妈困惑地瞪着王熙荣,似乎不明白他们干嘛舍近求远搞调查。
王熙荣点了点头。
“那孩子怎么啦?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啊呀,这孩子真是苦命啊!从小死了爹,是爷爷、奶奶辛辛苦苦拉扯着这没爹的孩子,当然还有他娘,可没几年,爷爷、奶奶又相继去世了。六九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个街道第一个去农村插队的孩子。好不容易招工进了工厂,可没多久母亲又去世了!他现在是孤苦伶仃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了!”
其他几位大叔大婶也“是啊,是啊……”地抒发感情。
刘大妈一番感慨之后,突然醒悟到公安是来调查情况的,自己却在瞎打岔,连忙问道:“哎,你们想了解哪方面的情况呢?”
“严文清是一个案子的犯罪嫌疑人……”
大叔、大婶们惊叫着打断了王熙荣。“什么?嫌疑人?不能吧?”
突然想到这样说话似乎有点阶级立场不明,刘大妈连忙道:“对不起啊,警察同志,我们这些人是看着那孩子长大的,一听到这个情况,一时间有点……有点儿反应不过来。不过我们会积极配合你们办案的,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我们一定会如实相告的,这点觉悟我们还是有的。对吧?”
其他人也连忙点头表明立场。
“我们主要是做一些背景调查,了解严文清的家庭情况,他们家的成员和社会成员的情况,他的经历,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历,他的性格等等,总之,凡是你们知道的有关严文清及其家人的情况,都希望能尽可能详细地告诉我们。”王熙荣说道。
“哦,这样啊。我提个建议可以吗?”
“当然可以。你们有什么想法尽管提出来,不必客气。”
“是这样,刚才围着那张桌子争论不休的那群老人当中,有几位正好是严家的邻居,有些人是看着阿萱,就是严文清的母亲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甚至给她送葬的,对他们家的情况非常了解。如果让他们过来谈谈,可能可以了解到比较详细的情况。”
“太好了,那就麻烦你们去把那几位老人请来吧!”
刘大妈冲着林建民一挥手。“老林,你去隔壁把他们请过来。”
“都叫过来吗?”老林问道。
“都叫过来吧,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嘛。”刘大妈干脆利落地吩咐道。
老人们在老肖的带领下,安安静静地坐成一排,他们一脸好奇,上上下下打量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刘大妈用她通俗的语言解释了请他们来的目的后,老人们纷纷望着老肖,似乎在等着他作指示。老肖刚说了句“你们可是问对人了……”,老人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那嘈杂的场面加上浓重的地方口音,令王熙荣等人听得昏头涨脑的。
陈旭拿出警察的威严让老人们不要抢着说话,一个一个慢慢说。并且向他们保证,不等听完他们每一个人的话,民警们是不会离开的。老人们这才安静下来,挨着个儿发言,用他们的回忆,为清川的警方描绘了一部严家的家史。
严家祖祖辈辈居住在这一带,自严弘文上一代开始从事字画裱糊生意。严弘文接掌了家族事业后,由于他的勤劳和诚信,加上手艺精湛,事业越做越红火,买地盖起了一幢三层楼的住宅和一片五十多平米的店面,除了裱糊生意外,还经营字画、陶器和文房四宝。
严弘文的老伴名叫翁美华,是个善良、贤惠的女人。她的母亲在她年幼时便去世了,是父亲又当爹又当娘把她拉扯大的。她的父亲是一位制陶工匠,后来得了肺病去世。他与严弘文相识的时候,严弘文还是个挑着货郎担走街串的普通工匠,但他一眼便相中了这位个子不高、心慈面善的年轻人,一心一意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并将自己一生的得意之作全部作了女儿的嫁妆,这就是严弘文后来之所以经营陶器的原因。老人在女儿出嫁不到一年便撒手人寰,没能看到外孙女的出世。
严晓萱是严弘文夫妇唯一的孩子,大概是因为不足月出生,自小体弱多病,多亏了她的保姆黄旭娘的精心照料,终于在大大小小的疾病困扰中长大成人。黄旭娘终生未嫁,将严晓萱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疼爱,每当她生病时,总是衣带不解日夜守候在她身边。这让严弘文夫妇感到非常欣慰,但他们却没有料到,女儿不仅跟他们一点儿也不亲,把黄旭娘当成亲娘来依恋,成天影子似的跟随在她身边,而且性格孤僻,不苟言笑,并且在她的熏陶下信了天主教,成天忙着跟上帝对话。
严路生是逃荒流落到文登的一位孤儿,被严弘文收留,那年他十二岁。他原先姓徐,入赘后改姓了严。严老先生收留他的初衷是看这孩子长得眉清目秀,忠厚老实,虽然瘦的皮包骨头,但看上去体质不错,而且仅比自己的女儿大两、三岁,跟女儿应该有共同语言,想让他做女儿的玩伴,陪伴和保护她,免得她一天到晚跟着保姆黄旭娘。严晓萱不苟言笑,少言寡语的性格,让严老先生很是担忧,担心她会步黄旭娘的后尘,终生不嫁。但是严晓萱却非常讨厌徐路生,不让靠近自己、跟着自己,为了躲避他,干脆躲在自己的房里不出来,严老先生只得作罢,转而培养他为自己打理生意。
“当时警方有没有进行尸检?”
陈旭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奇怪。“没有……既然医生已确认死亡原因为意外,又没有人提出怀疑,所以我们没有要求进行尸体解剖。然道你们怀疑是他杀?”
“哦,我们只是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细节。请继续介绍吧。”洪建阳解释道。
“就剩下严文清的情况了。其实这方面也没多少可说的,我到任后他已经到农村插队去了,只在他回家探亲时见过几面。他是严家唯一的后人,长得人高马大,一表人材,跟他的母亲以及外公、外婆一点儿也不相像,哦,我指的是身高方面,据说象他父亲。”
“他是六九年一月去农村插队的,他是独子,按理说根据当时的政策,他可以不必去农村插队,但是据说他没有跟家人商量便向学校报了名,直到临走的前一天才告诉家人,这让他母亲非常伤心。街道居委会却乐坏了,频频拿他做榜样动员别家的孩子去农村插队。”陈旭翻了翻户籍本,“他是七二年三月招工到清川市化工厂的。这些情况你们可能都知道了。哎呦,都快一点钟了!怎么样,中饭就在我们的食堂解决吧?”
“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王熙荣客气道。
“嗨,一家人嘛,客气什么。咱们走!”
修文路街道居委会原先是一座庙,特殊时期期间红卫兵“破四旧……”,把里面的泥胎菩萨给砸碎了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后来居委会就搬了进去,从此在那里安营扎寨。
才下午两点多一点,那里便人来人往,喧声不断。
有线广播在播放样板戏《红灯记》,一群人跟着摇头晃脑依依呀呀地哼唱。
一对中年夫妇坐在一张桌子旁,誓不两立地相互高声对骂,坐在他们对面的一位胖乎乎的大妈在苦口婆心地劝说,并且时不时地在手边的一本红宝书《**语录》中翻翻找找,寻找有针对性的语录来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
角落里,七八位老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坐成一圈,其中一位瘦巴巴的老先生,戴着酒瓶底一样厚厚的眼镜,膝盖上摆着一摞报纸,像个私塾先生,正在慢条斯理地给那些人讲解着什么。老人们扯着嗓门七嘴八舌、不着边际地提问题,一会儿问说什么是卫星,一会又问为什么要在天上做试验?还有人打岔说,邓老说要整顿铁路,怎么又讲到养猪的事情上去了?是不是猪没东西吃,饿的在铁路上到处乱跑,影响了铁路的运行……酒瓶底老先生不疾不徐地解文释义,老人们也不知听进去没有,来来回回重复着先前的问题,直到被人打岔后给忘了,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酒瓶底老先生也不管他们听没听进去,自顾自地在那里解释着,陶醉于自己的博学和绝对权威。
“大妈、大叔们,你们忙什么呢?”陈旭高声招呼道。
“哎哟,小陈啊!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最近忙吗?”正在给那对闹纠纷的夫妇做思想工作的大妈热情地迎了上来,见到王熙荣等人,立刻满面堆笑招呼道,“哎哟,有客人啊!快请坐,快请坐!”
大妈冲着坐在桌旁的一位年纪比她轻、一只眼有毛病的中年男人挥了挥手,“老林啊,去把那个广播关掉,让他们到别处去听戏去。叫老肖带着那几位老人到另一间屋子去学习,这里我们要谈事情。”老肖想必就是那个酒瓶底。
她突然想起身边的那两个人,连忙转身面对那对相互横眉怒目的夫妇说,“你们两个回去吧,不要再闹了。夫妻间就像锅和勺子一样,难免磕磕碰碰的,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这些都很正常,都不是什么阶级斗争,关键是要相互体谅,互相谦让。三天两头打打闹闹,象什么样子?还怎么给孩子树立榜样?别再提什么离婚了,不为自己想想,起码也要为孩子着想啊!回去好好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吧。”说着连推带拉的硬是把他们给哄走了。
庙堂总算安静了下来,大家围着一张八仙桌坐下。
原先坐在几张桌子旁的四位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跟老林一块儿拿来一只盖着毛巾的篮子、两支热水瓶和一把大茶壶,一一摆到了桌上。掀开毛巾一看,原来篮子里放着十几只碗。老林细心地烫了碗,又用大茶壶给每只碗斟上半碗茶水,其他几个人把茶水一一端到众人面前。王熙荣对着大碗茶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陈旭指着先前招呼他们的那位大妈说,“这位大妈名叫刘香梅,是修文路居委会主任。这位男同志名叫林建民,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其他几位也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他接着转身面对刘大妈。“他们是清川市公安局的民警,来向你们了解你们辖区内的一位居民的情况。”
“你们想了解哪个人?”刘大妈问道。
“严文清。”王熙荣说道。
“严文清?哦,就是严家的那个孩子阿清啊。我听说他已经招工进工厂了,好像是在那个……对了,就是你们那个清川市嘛!”刘大妈困惑地瞪着王熙荣,似乎不明白他们干嘛舍近求远搞调查。
王熙荣点了点头。
“那孩子怎么啦?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啊呀,这孩子真是苦命啊!从小死了爹,是爷爷、奶奶辛辛苦苦拉扯着这没爹的孩子,当然还有他娘,可没几年,爷爷、奶奶又相继去世了。六九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个街道第一个去农村插队的孩子。好不容易招工进了工厂,可没多久母亲又去世了!他现在是孤苦伶仃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了!”
其他几位大叔大婶也“是啊,是啊……”地抒发感情。
刘大妈一番感慨之后,突然醒悟到公安是来调查情况的,自己却在瞎打岔,连忙问道:“哎,你们想了解哪方面的情况呢?”
“严文清是一个案子的犯罪嫌疑人……”
大叔、大婶们惊叫着打断了王熙荣。“什么?嫌疑人?不能吧?”
突然想到这样说话似乎有点阶级立场不明,刘大妈连忙道:“对不起啊,警察同志,我们这些人是看着那孩子长大的,一听到这个情况,一时间有点……有点儿反应不过来。不过我们会积极配合你们办案的,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我们一定会如实相告的,这点觉悟我们还是有的。对吧?”
其他人也连忙点头表明立场。
“我们主要是做一些背景调查,了解严文清的家庭情况,他们家的成员和社会成员的情况,他的经历,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历,他的性格等等,总之,凡是你们知道的有关严文清及其家人的情况,都希望能尽可能详细地告诉我们。”王熙荣说道。
“哦,这样啊。我提个建议可以吗?”
“当然可以。你们有什么想法尽管提出来,不必客气。”
“是这样,刚才围着那张桌子争论不休的那群老人当中,有几位正好是严家的邻居,有些人是看着阿萱,就是严文清的母亲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甚至给她送葬的,对他们家的情况非常了解。如果让他们过来谈谈,可能可以了解到比较详细的情况。”
“太好了,那就麻烦你们去把那几位老人请来吧!”
刘大妈冲着林建民一挥手。“老林,你去隔壁把他们请过来。”
“都叫过来吗?”老林问道。
“都叫过来吧,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嘛。”刘大妈干脆利落地吩咐道。
老人们在老肖的带领下,安安静静地坐成一排,他们一脸好奇,上上下下打量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刘大妈用她通俗的语言解释了请他们来的目的后,老人们纷纷望着老肖,似乎在等着他作指示。老肖刚说了句“你们可是问对人了……”,老人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那嘈杂的场面加上浓重的地方口音,令王熙荣等人听得昏头涨脑的。
陈旭拿出警察的威严让老人们不要抢着说话,一个一个慢慢说。并且向他们保证,不等听完他们每一个人的话,民警们是不会离开的。老人们这才安静下来,挨着个儿发言,用他们的回忆,为清川的警方描绘了一部严家的家史。
严家祖祖辈辈居住在这一带,自严弘文上一代开始从事字画裱糊生意。严弘文接掌了家族事业后,由于他的勤劳和诚信,加上手艺精湛,事业越做越红火,买地盖起了一幢三层楼的住宅和一片五十多平米的店面,除了裱糊生意外,还经营字画、陶器和文房四宝。
严弘文的老伴名叫翁美华,是个善良、贤惠的女人。她的母亲在她年幼时便去世了,是父亲又当爹又当娘把她拉扯大的。她的父亲是一位制陶工匠,后来得了肺病去世。他与严弘文相识的时候,严弘文还是个挑着货郎担走街串的普通工匠,但他一眼便相中了这位个子不高、心慈面善的年轻人,一心一意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并将自己一生的得意之作全部作了女儿的嫁妆,这就是严弘文后来之所以经营陶器的原因。老人在女儿出嫁不到一年便撒手人寰,没能看到外孙女的出世。
严晓萱是严弘文夫妇唯一的孩子,大概是因为不足月出生,自小体弱多病,多亏了她的保姆黄旭娘的精心照料,终于在大大小小的疾病困扰中长大成人。黄旭娘终生未嫁,将严晓萱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疼爱,每当她生病时,总是衣带不解日夜守候在她身边。这让严弘文夫妇感到非常欣慰,但他们却没有料到,女儿不仅跟他们一点儿也不亲,把黄旭娘当成亲娘来依恋,成天影子似的跟随在她身边,而且性格孤僻,不苟言笑,并且在她的熏陶下信了天主教,成天忙着跟上帝对话。
严路生是逃荒流落到文登的一位孤儿,被严弘文收留,那年他十二岁。他原先姓徐,入赘后改姓了严。严老先生收留他的初衷是看这孩子长得眉清目秀,忠厚老实,虽然瘦的皮包骨头,但看上去体质不错,而且仅比自己的女儿大两、三岁,跟女儿应该有共同语言,想让他做女儿的玩伴,陪伴和保护她,免得她一天到晚跟着保姆黄旭娘。严晓萱不苟言笑,少言寡语的性格,让严老先生很是担忧,担心她会步黄旭娘的后尘,终生不嫁。但是严晓萱却非常讨厌徐路生,不让靠近自己、跟着自己,为了躲避他,干脆躲在自己的房里不出来,严老先生只得作罢,转而培养他为自己打理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