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闲话逆旅(2)(二更)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话说这远山先生的口才着实不错,不过是一个开场白,娓娓道来,多数旅客已听得入神。不过,听客们忽然听见今日要说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忠义伯府甄氏,而且还说的是他家的几个姑娘,这样的话题可不多见,便都一愣。
“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几个闺阁女儿罢了,何德何能,便能重振忠义候当年的雄风?远山先生莫不是这几日说完了肚中的故事,今儿打算糊弄我们吗?”其中有好事的起哄说。
那远山先生并不着急,微微一笑,说:“说出这话的看官,定然是不知京城流传多年的一句话,那便是‘赵氏男儿,铁骨铮铮;甄氏女儿,堪比万金’。此话何意?赵氏男儿,均是戎马一生,镇守大周的西部边防,战功彪炳,前一句自然是不用解释;这第二句嘛,说的就是甄府的女儿,不分嫡庶,都是以貌美才高著称,俗话说一家有女百家求,这才引出今日这段书。诸位看官有所不知,嘉平六年腊月,甄府三喜临门,其中最大的一桩喜事,轰动了京城。那便是甄四姑娘嫁入诚王府,成为诚王的继妃,成亲那日,十里红妆,迎亲的仪仗遮天蔽日,似乎将那天边都染红了,那场面何等壮观?今日咱先不说。再一喜,那便是甄府的六姑娘,京城豪门子弟在伯府家庙偶然遇见,不过一眼,便以为是仙女下凡,惊为天人;自此以后,甄六姑娘的美名动京城,更惊动了当今圣上,一纸诏书,纳入后宫,位列九嫔,恩宠不断,就凭这两位姑娘的事迹,小老儿说伯府要重振雄风,各位还有什么话说?不过,那位貌美如仙的六姑娘,今日咱也不说……今日咱们要说的,那就是伯府的第三喜,他府上出了一个大孝女,得到朝廷下旨表彰,为全国女子之榜样,不可谓不风光。此女行七,京城百姓皆称之为甄七姑娘,列公猜得没错,此女正是出身于京西伯府……”
他刚说到甄七姑娘四个字,埋头吃饭的五个男子都蓦然抬起头看着说书人,五道凌厉的眼神象匕首一般,那远山先生忽然觉得头皮发麻,脖子微凉,舌头顿时打结,说不下去了。
有一位也是京城南下的商人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先生要说这一位七姑娘,没错,委实已闹得京城纷纷扬扬。”
有个北上赶考的书生越发好奇,问:“不过是个女子,有何才智,居然闹得京城纷纷扬扬?”
商人说:“倒不知道她有何才智,只听说她是忠义侯的孙女、兵部侍郎的女儿、古月真人的弟子……”
另一个京城南下的中年文士打断他说:“兄台错了,之所以闹的纷纷扬扬,她实是温相爷之女,忠义侯之外孙。去年十月,温府还想让她认祖归宗,都闹到朝堂之上,听说天清寺白云大师都出面调解,只是不知道为何,后来又不了了之了。”
书生听得一头雾水,问:“那她到底是谁的女儿?”
中年文士说:“是忠义侯的外孙无疑,至于生父何许人,尚无定论。”
书生又诧异地说:“怎么会连生父何人都不知道呢?”
中年文士摆摆手,含糊地说:“此事说来话长,得提到十多年前一桩公案,事关铜雀大街温府和京西甄府,当事人尚且含糊其说,我们外人又如何得知?听着一乐,不必追根究底了。”
书生猜他多半是不知情,便又央求说书先生:“老先生,再往下说呀。”
说书人瞅着五位劲装男子,见他们又埋头吃饭,心里稍定,拍一下醒木,说:“列公压静,听小可一一道来。都说这女子比精金美玉还尊贵,养在深闺人不识,因何这位甄七姑娘却大名彰扬?只因三桩事。”他伸出三根手指晃了晃,“这头一桩便是她出身,可谓是云谲波诡,牵涉到最大的两个豪门之家的恩怨情仇……”他在京城也是说书为生,每日出入茶馆,听多了关于温甄两府恩怨的民间传闻,虽然与真相出入很大,但梳理归拢外加猜测,经他抑扬顿挫的语调说出来,倒也颇有一番传奇色彩,一干旅人们都听得入神,连狼吞虎咽的那五位男子也不由放慢速度,边听边吃。
“……可悲可叹,原本一个好好的相府嫡女便成了伯府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庶女,正所谓明珠投暗,宝镜蒙尘。不过,天道昭昭,疏而不漏,极则反,盈则损。这位甄七姑娘转眼长到十二岁,虽身世坎坷,但姿容绝世,兰心蕙质,名动京城。三清观主持古月真人一见之下,惊为天人,决意收她为俗家弟子,连太后娘娘与皇后娘娘都派人到场恭贺……”
书生正是年少多情的年龄,神往不已,问:“这位姑娘当真姿容绝世?”
虽然因为屡次被打断,说书先生略有不爽,但还是捋着胡子说:“自然是貌美非凡,有诗为证。”顿了顿,摇头晃脑地说,“平生不识甄七面,愧为五陵年少名。”
书生艳羡不已,心里跃跃欲试,问:“先生能否告诉晚生,何处能见这位甄七姑娘一面?”
说书先生还没有说话,那商人哈哈大笑说:“阁下有胆,便去守在安王府门外吧。”
书生不解地问:“兄台说的可是镇守兴平镇七年,令西戎敌寇闻风丧胆,已薨逝的宣宗皇帝六子,今上的嫡亲兄弟安王爷?”
“除了他,还有何人?”
书生迷惑地说:“晚生曾在邸报里看过圣旨,这位安王不是与温相爷之女订了亲,明年六月才大婚,怎么又娶了甄七姑娘?”
“哪里是娶呀?是纳为妾室。”
“啊!”书生瞪大眼睛,片刻,不相信地摇摇头,“如此女子,如此家世,怎么会屈尊为妾室呢?”
商人也并不清楚,便不耐烦地说:“此事说来话长,你还是请教说书先生吧。”
话说这远山先生的口才着实不错,不过是一个开场白,娓娓道来,多数旅客已听得入神。不过,听客们忽然听见今日要说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忠义伯府甄氏,而且还说的是他家的几个姑娘,这样的话题可不多见,便都一愣。
“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几个闺阁女儿罢了,何德何能,便能重振忠义候当年的雄风?远山先生莫不是这几日说完了肚中的故事,今儿打算糊弄我们吗?”其中有好事的起哄说。
那远山先生并不着急,微微一笑,说:“说出这话的看官,定然是不知京城流传多年的一句话,那便是‘赵氏男儿,铁骨铮铮;甄氏女儿,堪比万金’。此话何意?赵氏男儿,均是戎马一生,镇守大周的西部边防,战功彪炳,前一句自然是不用解释;这第二句嘛,说的就是甄府的女儿,不分嫡庶,都是以貌美才高著称,俗话说一家有女百家求,这才引出今日这段书。诸位看官有所不知,嘉平六年腊月,甄府三喜临门,其中最大的一桩喜事,轰动了京城。那便是甄四姑娘嫁入诚王府,成为诚王的继妃,成亲那日,十里红妆,迎亲的仪仗遮天蔽日,似乎将那天边都染红了,那场面何等壮观?今日咱先不说。再一喜,那便是甄府的六姑娘,京城豪门子弟在伯府家庙偶然遇见,不过一眼,便以为是仙女下凡,惊为天人;自此以后,甄六姑娘的美名动京城,更惊动了当今圣上,一纸诏书,纳入后宫,位列九嫔,恩宠不断,就凭这两位姑娘的事迹,小老儿说伯府要重振雄风,各位还有什么话说?不过,那位貌美如仙的六姑娘,今日咱也不说……今日咱们要说的,那就是伯府的第三喜,他府上出了一个大孝女,得到朝廷下旨表彰,为全国女子之榜样,不可谓不风光。此女行七,京城百姓皆称之为甄七姑娘,列公猜得没错,此女正是出身于京西伯府……”
他刚说到甄七姑娘四个字,埋头吃饭的五个男子都蓦然抬起头看着说书人,五道凌厉的眼神象匕首一般,那远山先生忽然觉得头皮发麻,脖子微凉,舌头顿时打结,说不下去了。
有一位也是京城南下的商人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先生要说这一位七姑娘,没错,委实已闹得京城纷纷扬扬。”
有个北上赶考的书生越发好奇,问:“不过是个女子,有何才智,居然闹得京城纷纷扬扬?”
商人说:“倒不知道她有何才智,只听说她是忠义侯的孙女、兵部侍郎的女儿、古月真人的弟子……”
另一个京城南下的中年文士打断他说:“兄台错了,之所以闹的纷纷扬扬,她实是温相爷之女,忠义侯之外孙。去年十月,温府还想让她认祖归宗,都闹到朝堂之上,听说天清寺白云大师都出面调解,只是不知道为何,后来又不了了之了。”
书生听得一头雾水,问:“那她到底是谁的女儿?”
中年文士说:“是忠义侯的外孙无疑,至于生父何许人,尚无定论。”
书生又诧异地说:“怎么会连生父何人都不知道呢?”
中年文士摆摆手,含糊地说:“此事说来话长,得提到十多年前一桩公案,事关铜雀大街温府和京西甄府,当事人尚且含糊其说,我们外人又如何得知?听着一乐,不必追根究底了。”
书生猜他多半是不知情,便又央求说书先生:“老先生,再往下说呀。”
说书人瞅着五位劲装男子,见他们又埋头吃饭,心里稍定,拍一下醒木,说:“列公压静,听小可一一道来。都说这女子比精金美玉还尊贵,养在深闺人不识,因何这位甄七姑娘却大名彰扬?只因三桩事。”他伸出三根手指晃了晃,“这头一桩便是她出身,可谓是云谲波诡,牵涉到最大的两个豪门之家的恩怨情仇……”他在京城也是说书为生,每日出入茶馆,听多了关于温甄两府恩怨的民间传闻,虽然与真相出入很大,但梳理归拢外加猜测,经他抑扬顿挫的语调说出来,倒也颇有一番传奇色彩,一干旅人们都听得入神,连狼吞虎咽的那五位男子也不由放慢速度,边听边吃。
“……可悲可叹,原本一个好好的相府嫡女便成了伯府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庶女,正所谓明珠投暗,宝镜蒙尘。不过,天道昭昭,疏而不漏,极则反,盈则损。这位甄七姑娘转眼长到十二岁,虽身世坎坷,但姿容绝世,兰心蕙质,名动京城。三清观主持古月真人一见之下,惊为天人,决意收她为俗家弟子,连太后娘娘与皇后娘娘都派人到场恭贺……”
书生正是年少多情的年龄,神往不已,问:“这位姑娘当真姿容绝世?”
虽然因为屡次被打断,说书先生略有不爽,但还是捋着胡子说:“自然是貌美非凡,有诗为证。”顿了顿,摇头晃脑地说,“平生不识甄七面,愧为五陵年少名。”
书生艳羡不已,心里跃跃欲试,问:“先生能否告诉晚生,何处能见这位甄七姑娘一面?”
说书先生还没有说话,那商人哈哈大笑说:“阁下有胆,便去守在安王府门外吧。”
书生不解地问:“兄台说的可是镇守兴平镇七年,令西戎敌寇闻风丧胆,已薨逝的宣宗皇帝六子,今上的嫡亲兄弟安王爷?”
“除了他,还有何人?”
书生迷惑地说:“晚生曾在邸报里看过圣旨,这位安王不是与温相爷之女订了亲,明年六月才大婚,怎么又娶了甄七姑娘?”
“哪里是娶呀?是纳为妾室。”
“啊!”书生瞪大眼睛,片刻,不相信地摇摇头,“如此女子,如此家世,怎么会屈尊为妾室呢?”
商人也并不清楚,便不耐烦地说:“此事说来话长,你还是请教说书先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