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48)临渊楼(六)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说错了么?”陈璞有些懦怯地问道。她还没有在重大军事问题上建言的胆气和自信。
商成和上官锐都没有做声。商成耷拉着眼眉,端着茶盏,一口接一口地小口呷着茶汤,瘦长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对面壁角处的五龙挂翅青铜灯盏的烛光,透过细若蝉翼的薄纱灯笼投射到他的半张脸庞上,那条从额头斜拉下来的伤疤被映照出或深或浅的暗红色光芒,随着烛火的跳跃忽明倏暗……
陈璞说错了么?当然没有说错。再没有比这更加刺耳的评价了!唯其没有说错,所以事情才麻烦了!萧坚的用兵之道,居然连陈璞都能瞧出来端倪,这说明什么?“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就再三强调的道理。可是萧坚呢?他的“兵者诡道”呢?他在西南战场上摆出一个三路大军齐头并击的阵势,结果连陈璞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与四年前的草原作战方略同出一辙,那萧坚还摆出一付成竹在胸的稳健架势,不疾不徐地向南诏人逼迫过去一一他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上官锐干笑一声,咂着干涩的嘴唇,说道:“兵者诡道。用兵嘛,无外乎一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总之就是要让敌人猜不透摸不清,让敌人在浑浑噩噩之间就吃上败仗,这才是高明的用兵之法。翼国公是战阵厮杀老手,更是精于此道。泸州、荣州、嘉州,左中右三路齐动,管教南诏人辨识不出我军主力掩藏在哪一路,正是合了‘用兵藏锋疑兵露芒’之术。不能分辨我军主力所在,南诏人就只能分兵各自抵抗,再不就是后退固守。”他咧着嘴呵呵地笑了两声,本来想顺势称赞几声萧坚的用兵老道,不费一兵一卒就迫使南诏人陷入两难境地,一抬眼,便看见商成盯着手里的茶盏一声不吭……他停顿了一下,就势换了口气说道,“西南地形复杂,局面也颇为艰难。嘉州以南尽是山地,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一片林连着一片林,根本就没有个尽头,除了靠着岷江的一条山道,其他地方连路都没有,两万大军的粮草辎重,就只能靠这条路前后支应。自几年前僚人反复猖獗,引来南诏入寇之后,蜀南百姓就多有抛家弃地向北流难的,嘉州以南郡县更是满目疮痍,教人难以卒睹,说是十室九空未免有些过了,但一半以上的人家死的死逃的逃,这也是实情。翼国公来信上说,嘉州附近连运送辎重粮草的民伕都征不到,只能去成都征调。再加作乱的僚民世世代代都居留在蜀南地方的山中林间,他们不时袭扰我军后路,让我军不得不投入许多兵力去维护粮道。翼国公采取三路出击的方略,除了示敌以伪和寻找南诏主力的目的之外,也有些不得已的苦衷。再加西边的吐蕃也是蠢蠢欲动,为了压制南诏人,迫使吐蕃人在我们与南诏之间的战事结束之前不轻举妄动,翼国公只能以稳取胜!一一应伯,你说,翼国公如此沉着应对,可有一些差池?”
陈璞在军事上的见地很有限,连纸上谈兵都做不到,听上官锐长篇大论地说下来,似乎条条都占着道理,仔细斟酌着思量一番,也觉得萧坚的用兵好象是有些道理。她嘴唇动了动,很想在这种场合下发表些自己的看法,但上官锐现在是在征询商成的意见,她便不能插嘴了。
陈璞说不上话,田岫就更别提了。她是个文官,眼下还只是个正七品的虚职翰林院学士,哪里有资格参与讨论西南战事这般的军国大事?她现在坐在这雅室里,心里只想着怎么寻一个合适的机会找个籍口告辞。可几个人话赶话地直说到现在,连个话缝都没有,所以她只能眼观鼻鼻观心地静坐聆听。
商成擎着盏,静静地听上官锐把话说完,久久都没有言语。过了好半晌,他才点了下头“嗯”了一声,似乎是赞同上官锐的说法,认可了萧坚的方略,又似乎是从失神中清醒过来。他再没有其他的言语,一口喝尽了盏里剩的那点茶汤,举着盏又出了会神,这才把盏放到案上。
田岫立刻拎起茶壶,帮大家的盏里都续上茶汤。茶汤早就温凉了。但这个时候,谁还去关心这些枝末小节的事情?
田岫正要告辞,上官锐已经又开口说话了。上官锐肯定不能让在座的任何一个人告辞;只要有一个人要走,商成肯定也会走,那时候他再想挽留的话,不付出一些代价是不可能的。他必须把话题延续下去。他带着一种谦卑的神情望着商成,缓缓说道:“我看翼国公最近的几封来信,还有他发回来的战报,看得出来,他是预备在这个冬天囤积起足够的粮草,然后在明年春天与南诏主力会战,争取一战而定乾坤。若是春天没有合适机会,那么战事就要绵延到明年秋季了一一南方多雨水,夏季的几个月是打不起大仗的。应伯,您与翼国公同为军中柱石,也曾有过并肩作战之谊,当此大战前夕,您有何良策以教我?”
商成咂了下嘴。西南战事是萧坚在主持,他肯定要回避的。如非必要,他甚至都不会说上半句话,免得别人说三道四。但在这雅室之中把盏叙谈,上官锐还把姿态摆得这样低,又挑出萧坚对商成有知遇提拔恩情的事,他就是想避也避不开了。
但他能说什么呢?
夸萧坚做得好,三路大军摆得妙?扯淡吧!嘉州距离荣州两百多里路程,距离泸州七百多里路途,战线拉出快八百里了,彼此通报一回消息都要花上十天半个月,几路大军分头并进一一萧坚拿什么并进?这纯粹是在日哄人!萧坚当初在草原也是这一诏,十万大军三路并进,也是三路兵马彼此相隔几百里,导致整条战线绵延近千里,最后被东庐谷王抓住机会一举击溃。现在又在嘉州搞这一套,他就不怕被南诏人有样学样然后再来个“莫干之围”?分兵几路使敌虚实不知?这简直就是满嘴胡话!萧坚进驻嘉州快半年了,赵军也和南诏人打了不少回的“交道”,要是南诏人至今都还不知道赵军的主力所在,那他们就不可能还有胆量呆在长江以北!可笑的是,萧坚还在试探着寻找南诏主力。他难道没看出来,南诏人是在将计就计?所以南诏人才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退,赵军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胜利。这是胜利吗?从政治效果来说,是胜利,毕竟有斩获;可是从军事角度来说,这些斩获屁都不是!一次几颗十几颗人头,也敢说是战果?他很怀疑这些战果的真假。这些斩获到底是南诏人的,还是僚人的,是作乱僚人的,还是那些没有参与作乱的僚人的……他的怀疑是有理由的。要知道,这可是在战争的初期,在没有足够拿得出手的阶段性胜利之前,这些微不足道的战功只是记在功劳簿上而已。可是,偏偏萧坚就把它们堂而皇之地写成捷报送回来了。遭娘的,夸大战果不是应该在战争末期刷功勋时才派用场的吗!?难道西南战事已经走到尾声了?显然不是。
是的,萧坚肯定也看出来了,这些胜利有问题,这些战果有问题。但他不能说出来。他需要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来稳固他在军中的地位,需要一个又一个的战果来稳固他在朝堂上的地位。不单是他需要,张朴也需要,朝廷同样需要。必须有这些捷报,才能证明南征决策的正确性,才能巩固以张朴为首的南进派在朝堂上的地位。所以萧坚必须不停地报捷;哪怕睁着眼睛说瞎话,也必须“书写”出胜利!这恰恰就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最佳佐证。
商成闭着嘴,深邃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对面的灯笼上。他离着嘉州几千里地,敌我军情什么都不知道,能有什么良策?至于肯定萧坚的军事方略,更是想都不要想。他不可能说出违心的话!更不要希冀他去说萧坚的颂扬话。他现在没有拍着桌子痛斥张朴萧坚他们拿战事当儿戏的愚蠢,就算很是照顾大家彼此的情面了!
他不吭声,上官锐又眼巴巴地等着他的话,雅室里一下就安静下来,气氛变得很尴尬。
这个时候,陈璞开口了。她说:“萧老将军的措置……很有些使人费解呀。既然老将军布置的是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的方略,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春天呢?我看兵报上说,嘉荣泸三地的军需粮草,大部分都需要成都府调度运送。成都府离这三个地方都是几百里的山路,粮道绵长路途艰难,民伕驮马也不容易征集,就算有一个冬天,又能多囤积多少粮食?倒不如借着冬初天气尚未寒冷军马容易运动的时机,先在某个方向发起一次战事,争取在南诏人的阵线上凿个缺口,动摇他们的整条战线,迫使他们退后。这样,我们的转圜余地也更大。是吧?”说完就拿眼睛来回觑着商成和上官锐的脸色表情。
商成沉吟着点了点头。他抬头凝视了一眼陈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能不承认,陈璞这主意出得好!关键是这个时机把握得恰倒好处!在两军对峙的阶段,在双方都对对手的下一步筹划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的时候,这个突然的战术动作完全能够起到打乱敌人的部署,扰乱敌人的意图的作用。
陈璞立刻感受到商成夹杂着鼓励和赞赏的惊讶的目光。她面无表情,假装没有看见商成的眼神,矜持地轻轻地咳嗽了一声,手扶到茶盏上。她是在提醒上官锐:赶紧地点头吧!未必你还要比商燕山更有眼光?
上官锐不知道在思虑些什么东西,半晌才点头说:“陈柱国的建议,倒也颇有可取之处,不过……”他唆着嘴角停顿下来,似乎有些话不知道该如何措辞。他的目光有些散漫,从陈璞脸上掠过去,又转到商成身上,再到田岫……
田岫马上站起来,双手抬起要作礼,还没说话,上官锐就说道:“田大人不消回避。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他再一次停下来,沉默了片刻,才继续说道,“翼国公并非没有考虑过出其不意地动手,但他有顾虑。”
商成没言语。有顾虑?这话说得毫无道理。打仗的事情,谁敢拍胸脯说十拿十稳的?孙武再世也不敢这样说。任何军事行动,不管规模的大小,它永远都是冒险行为,区别只在于战争的风险是不是在自己一方的控制与承受之内。至于萧坚的顾虑,不过是极度渴望胜利同时异常地忌讳失败罢了。他完全能够理解萧坚的这种心情,毕竟西南战事基本上就是萧坚在军旅生涯中的最后一战。这一仗要是败了,那就什么都不要提了,可要是这一仗打好了,不单可以洗刷几年前兵败草原的巨大耻辱,还可以给自己带来崇高的荣誉,连带着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多少年的将士们也同样会有一个荣耀的结果。就因为存了这种望胜忌败的患得患失心思,萧坚才摆出连绵七百里的并进战线,毕竟他生平用兵都是以势压人,临此最是关键的一战,他绝不敢有丝毫的别出心裁,更不会有丝毫的掉以轻心。假如可能的话,萧坚甚至会提议朝廷交好吐蕃,从而取得军事上的更大优势。说不定,萧坚把会战安排到明年春天,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毕竟交好吐蕃,也需要一个过程。看来,萧坚多半是在给上官锐的私信中,已经提到了这个事情,他想通过上官锐,来试探各方对此事的看法。这大概才是上官锐今天晚上想说的话吧?不过,这话题也没什么不能说的吧,至于教上官锐吞吞吐吐地迟疑犹豫一晚上?
商成突然意识到什么。
他猛地抬起头,望着上官锐。萧坚是嘉州行营总管,总揽西南军事,交好吐蕃的朝廷大方针他做不了主,但通过一些小手段,却是完全可以在职权范围内给予吐蕃人实惠,从而达到结交吐蕃人的效果……
上官锐苦笑一声,问道:“应伯明白了?”
“明白一些。萧老将军想怎么做?”
“吐蕃人从春天开始,就在陆续增兵,粗略估算,沿雅州黎州一线,至南诏段氏的沙麻、落箩、垢瓦等部落,大约部署了三万七千人马。”
“我在军报上见过这方面的通报。吐蕃人来了四万,也不知道嘉州行营是怎么统计出来这个数字的,实在是有点扯淡。”商成一哂,说,“雅州黎州一线……哼!二十多年前朝廷就把雅州和黎州的驻军都撤了,居然到现在都还把这两个地方算做咱们的地方,也不知道朝廷提到这两个地方的时候,脸上红还是不红?再说,这两个地方的人口加在一起怕是都没到一万,如今四万吐蕃兵进驻,他们吃什么?从高原上搬来?”
“雅州和黎州的兵撤了?”陈璞惊讶地问道。她还是头一回听说有这样的事情。
“我说错了么?”陈璞有些懦怯地问道。她还没有在重大军事问题上建言的胆气和自信。
商成和上官锐都没有做声。商成耷拉着眼眉,端着茶盏,一口接一口地小口呷着茶汤,瘦长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对面壁角处的五龙挂翅青铜灯盏的烛光,透过细若蝉翼的薄纱灯笼投射到他的半张脸庞上,那条从额头斜拉下来的伤疤被映照出或深或浅的暗红色光芒,随着烛火的跳跃忽明倏暗……
陈璞说错了么?当然没有说错。再没有比这更加刺耳的评价了!唯其没有说错,所以事情才麻烦了!萧坚的用兵之道,居然连陈璞都能瞧出来端倪,这说明什么?“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就再三强调的道理。可是萧坚呢?他的“兵者诡道”呢?他在西南战场上摆出一个三路大军齐头并击的阵势,结果连陈璞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与四年前的草原作战方略同出一辙,那萧坚还摆出一付成竹在胸的稳健架势,不疾不徐地向南诏人逼迫过去一一他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上官锐干笑一声,咂着干涩的嘴唇,说道:“兵者诡道。用兵嘛,无外乎一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总之就是要让敌人猜不透摸不清,让敌人在浑浑噩噩之间就吃上败仗,这才是高明的用兵之法。翼国公是战阵厮杀老手,更是精于此道。泸州、荣州、嘉州,左中右三路齐动,管教南诏人辨识不出我军主力掩藏在哪一路,正是合了‘用兵藏锋疑兵露芒’之术。不能分辨我军主力所在,南诏人就只能分兵各自抵抗,再不就是后退固守。”他咧着嘴呵呵地笑了两声,本来想顺势称赞几声萧坚的用兵老道,不费一兵一卒就迫使南诏人陷入两难境地,一抬眼,便看见商成盯着手里的茶盏一声不吭……他停顿了一下,就势换了口气说道,“西南地形复杂,局面也颇为艰难。嘉州以南尽是山地,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一片林连着一片林,根本就没有个尽头,除了靠着岷江的一条山道,其他地方连路都没有,两万大军的粮草辎重,就只能靠这条路前后支应。自几年前僚人反复猖獗,引来南诏入寇之后,蜀南百姓就多有抛家弃地向北流难的,嘉州以南郡县更是满目疮痍,教人难以卒睹,说是十室九空未免有些过了,但一半以上的人家死的死逃的逃,这也是实情。翼国公来信上说,嘉州附近连运送辎重粮草的民伕都征不到,只能去成都征调。再加作乱的僚民世世代代都居留在蜀南地方的山中林间,他们不时袭扰我军后路,让我军不得不投入许多兵力去维护粮道。翼国公采取三路出击的方略,除了示敌以伪和寻找南诏主力的目的之外,也有些不得已的苦衷。再加西边的吐蕃也是蠢蠢欲动,为了压制南诏人,迫使吐蕃人在我们与南诏之间的战事结束之前不轻举妄动,翼国公只能以稳取胜!一一应伯,你说,翼国公如此沉着应对,可有一些差池?”
陈璞在军事上的见地很有限,连纸上谈兵都做不到,听上官锐长篇大论地说下来,似乎条条都占着道理,仔细斟酌着思量一番,也觉得萧坚的用兵好象是有些道理。她嘴唇动了动,很想在这种场合下发表些自己的看法,但上官锐现在是在征询商成的意见,她便不能插嘴了。
陈璞说不上话,田岫就更别提了。她是个文官,眼下还只是个正七品的虚职翰林院学士,哪里有资格参与讨论西南战事这般的军国大事?她现在坐在这雅室里,心里只想着怎么寻一个合适的机会找个籍口告辞。可几个人话赶话地直说到现在,连个话缝都没有,所以她只能眼观鼻鼻观心地静坐聆听。
商成擎着盏,静静地听上官锐把话说完,久久都没有言语。过了好半晌,他才点了下头“嗯”了一声,似乎是赞同上官锐的说法,认可了萧坚的方略,又似乎是从失神中清醒过来。他再没有其他的言语,一口喝尽了盏里剩的那点茶汤,举着盏又出了会神,这才把盏放到案上。
田岫立刻拎起茶壶,帮大家的盏里都续上茶汤。茶汤早就温凉了。但这个时候,谁还去关心这些枝末小节的事情?
田岫正要告辞,上官锐已经又开口说话了。上官锐肯定不能让在座的任何一个人告辞;只要有一个人要走,商成肯定也会走,那时候他再想挽留的话,不付出一些代价是不可能的。他必须把话题延续下去。他带着一种谦卑的神情望着商成,缓缓说道:“我看翼国公最近的几封来信,还有他发回来的战报,看得出来,他是预备在这个冬天囤积起足够的粮草,然后在明年春天与南诏主力会战,争取一战而定乾坤。若是春天没有合适机会,那么战事就要绵延到明年秋季了一一南方多雨水,夏季的几个月是打不起大仗的。应伯,您与翼国公同为军中柱石,也曾有过并肩作战之谊,当此大战前夕,您有何良策以教我?”
商成咂了下嘴。西南战事是萧坚在主持,他肯定要回避的。如非必要,他甚至都不会说上半句话,免得别人说三道四。但在这雅室之中把盏叙谈,上官锐还把姿态摆得这样低,又挑出萧坚对商成有知遇提拔恩情的事,他就是想避也避不开了。
但他能说什么呢?
夸萧坚做得好,三路大军摆得妙?扯淡吧!嘉州距离荣州两百多里路程,距离泸州七百多里路途,战线拉出快八百里了,彼此通报一回消息都要花上十天半个月,几路大军分头并进一一萧坚拿什么并进?这纯粹是在日哄人!萧坚当初在草原也是这一诏,十万大军三路并进,也是三路兵马彼此相隔几百里,导致整条战线绵延近千里,最后被东庐谷王抓住机会一举击溃。现在又在嘉州搞这一套,他就不怕被南诏人有样学样然后再来个“莫干之围”?分兵几路使敌虚实不知?这简直就是满嘴胡话!萧坚进驻嘉州快半年了,赵军也和南诏人打了不少回的“交道”,要是南诏人至今都还不知道赵军的主力所在,那他们就不可能还有胆量呆在长江以北!可笑的是,萧坚还在试探着寻找南诏主力。他难道没看出来,南诏人是在将计就计?所以南诏人才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退,赵军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胜利。这是胜利吗?从政治效果来说,是胜利,毕竟有斩获;可是从军事角度来说,这些斩获屁都不是!一次几颗十几颗人头,也敢说是战果?他很怀疑这些战果的真假。这些斩获到底是南诏人的,还是僚人的,是作乱僚人的,还是那些没有参与作乱的僚人的……他的怀疑是有理由的。要知道,这可是在战争的初期,在没有足够拿得出手的阶段性胜利之前,这些微不足道的战功只是记在功劳簿上而已。可是,偏偏萧坚就把它们堂而皇之地写成捷报送回来了。遭娘的,夸大战果不是应该在战争末期刷功勋时才派用场的吗!?难道西南战事已经走到尾声了?显然不是。
是的,萧坚肯定也看出来了,这些胜利有问题,这些战果有问题。但他不能说出来。他需要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来稳固他在军中的地位,需要一个又一个的战果来稳固他在朝堂上的地位。不单是他需要,张朴也需要,朝廷同样需要。必须有这些捷报,才能证明南征决策的正确性,才能巩固以张朴为首的南进派在朝堂上的地位。所以萧坚必须不停地报捷;哪怕睁着眼睛说瞎话,也必须“书写”出胜利!这恰恰就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最佳佐证。
商成闭着嘴,深邃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对面的灯笼上。他离着嘉州几千里地,敌我军情什么都不知道,能有什么良策?至于肯定萧坚的军事方略,更是想都不要想。他不可能说出违心的话!更不要希冀他去说萧坚的颂扬话。他现在没有拍着桌子痛斥张朴萧坚他们拿战事当儿戏的愚蠢,就算很是照顾大家彼此的情面了!
他不吭声,上官锐又眼巴巴地等着他的话,雅室里一下就安静下来,气氛变得很尴尬。
这个时候,陈璞开口了。她说:“萧老将军的措置……很有些使人费解呀。既然老将军布置的是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的方略,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春天呢?我看兵报上说,嘉荣泸三地的军需粮草,大部分都需要成都府调度运送。成都府离这三个地方都是几百里的山路,粮道绵长路途艰难,民伕驮马也不容易征集,就算有一个冬天,又能多囤积多少粮食?倒不如借着冬初天气尚未寒冷军马容易运动的时机,先在某个方向发起一次战事,争取在南诏人的阵线上凿个缺口,动摇他们的整条战线,迫使他们退后。这样,我们的转圜余地也更大。是吧?”说完就拿眼睛来回觑着商成和上官锐的脸色表情。
商成沉吟着点了点头。他抬头凝视了一眼陈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能不承认,陈璞这主意出得好!关键是这个时机把握得恰倒好处!在两军对峙的阶段,在双方都对对手的下一步筹划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的时候,这个突然的战术动作完全能够起到打乱敌人的部署,扰乱敌人的意图的作用。
陈璞立刻感受到商成夹杂着鼓励和赞赏的惊讶的目光。她面无表情,假装没有看见商成的眼神,矜持地轻轻地咳嗽了一声,手扶到茶盏上。她是在提醒上官锐:赶紧地点头吧!未必你还要比商燕山更有眼光?
上官锐不知道在思虑些什么东西,半晌才点头说:“陈柱国的建议,倒也颇有可取之处,不过……”他唆着嘴角停顿下来,似乎有些话不知道该如何措辞。他的目光有些散漫,从陈璞脸上掠过去,又转到商成身上,再到田岫……
田岫马上站起来,双手抬起要作礼,还没说话,上官锐就说道:“田大人不消回避。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他再一次停下来,沉默了片刻,才继续说道,“翼国公并非没有考虑过出其不意地动手,但他有顾虑。”
商成没言语。有顾虑?这话说得毫无道理。打仗的事情,谁敢拍胸脯说十拿十稳的?孙武再世也不敢这样说。任何军事行动,不管规模的大小,它永远都是冒险行为,区别只在于战争的风险是不是在自己一方的控制与承受之内。至于萧坚的顾虑,不过是极度渴望胜利同时异常地忌讳失败罢了。他完全能够理解萧坚的这种心情,毕竟西南战事基本上就是萧坚在军旅生涯中的最后一战。这一仗要是败了,那就什么都不要提了,可要是这一仗打好了,不单可以洗刷几年前兵败草原的巨大耻辱,还可以给自己带来崇高的荣誉,连带着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多少年的将士们也同样会有一个荣耀的结果。就因为存了这种望胜忌败的患得患失心思,萧坚才摆出连绵七百里的并进战线,毕竟他生平用兵都是以势压人,临此最是关键的一战,他绝不敢有丝毫的别出心裁,更不会有丝毫的掉以轻心。假如可能的话,萧坚甚至会提议朝廷交好吐蕃,从而取得军事上的更大优势。说不定,萧坚把会战安排到明年春天,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毕竟交好吐蕃,也需要一个过程。看来,萧坚多半是在给上官锐的私信中,已经提到了这个事情,他想通过上官锐,来试探各方对此事的看法。这大概才是上官锐今天晚上想说的话吧?不过,这话题也没什么不能说的吧,至于教上官锐吞吞吐吐地迟疑犹豫一晚上?
商成突然意识到什么。
他猛地抬起头,望着上官锐。萧坚是嘉州行营总管,总揽西南军事,交好吐蕃的朝廷大方针他做不了主,但通过一些小手段,却是完全可以在职权范围内给予吐蕃人实惠,从而达到结交吐蕃人的效果……
上官锐苦笑一声,问道:“应伯明白了?”
“明白一些。萧老将军想怎么做?”
“吐蕃人从春天开始,就在陆续增兵,粗略估算,沿雅州黎州一线,至南诏段氏的沙麻、落箩、垢瓦等部落,大约部署了三万七千人马。”
“我在军报上见过这方面的通报。吐蕃人来了四万,也不知道嘉州行营是怎么统计出来这个数字的,实在是有点扯淡。”商成一哂,说,“雅州黎州一线……哼!二十多年前朝廷就把雅州和黎州的驻军都撤了,居然到现在都还把这两个地方算做咱们的地方,也不知道朝廷提到这两个地方的时候,脸上红还是不红?再说,这两个地方的人口加在一起怕是都没到一万,如今四万吐蕃兵进驻,他们吃什么?从高原上搬来?”
“雅州和黎州的兵撤了?”陈璞惊讶地问道。她还是头一回听说有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