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花墩笔记 > 第六十五章 佛豆,浮头鱼

第六十五章 佛豆,浮头鱼

作者:水浒英雄之张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犁了,就会影响水稻的插播。要是影响了一季水稻,那损失可就大了。再说,这佛豆原本就适合作绿肥。发酵后,能很好地给水稻的生长提供肥料。”

    文曲:

    “哦。”

    说句拔高一点的话,一种不起眼的小小“佛豆”,居然还具有佛的情怀——奉献自己,养育别人。

    何谓“浮头鱼?”

    “浮头鱼”即缺氧、奄奄一息、离死不远的鱼。夏天,风云突变,鱼儿“翻塘”,那些游到池塘边来呼吸新鲜空气的鱼,就是“浮头鱼。”

    有一回,文曲的弟弟小蝙蝠,承包了一口杏花塘。在池塘里面投放了几百尾白鱼苗。到了夏日,鱼儿已然长至每尾都有一斤半大小。由于缺氧,几乎每个早晨,塘里喂养的几百尾大白鱼,天天都要在水面上浮上几个小时的头。张大嘴巴,大口呼吸。有人见了这个情景,就说:

    “这是因为这口池塘的面积太少,而放养的鱼的数目太多之故。”

    当然,在夏日,最容易出现“浮头鱼”的情景,还是由于变天。本来是一个《艳阳天》,突然来了一阵《暴风骤雨》。热气往下逼,水中的鱼儿一缺氧,于是只好浮到上面来透一口新鲜空气。

    不然?——不然就会死去。

    有一回,村里一个绰号“呆头鹅“的男子,与其它三个男人,在花墩老协搓麻将。搓到下午四时,其中一个有资格的输家——何谓有“资格”?有资格即输了钱,自己还有点数,不像一些没“资格”的人那样,一输就输个一塌糊涂——忽然站了起来,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刚刚赶市口回来的王籴。本来,这“呆头鹅”是赢家。可是,这个王籴一坐下来,这麻将牌就有这么怪,这王籴的“牌风”旺得就像火把。几x工夫,就将其它三个人的钱来了个一扫光。“呆头鹅”马上气鼓鼓地站了起来,嘴里说了一句:

    “唉!我今天让别人捞浮头鱼捞了去!”

    此话怎解?

    意谓,他打了一个下午的麻将,早已晕头晕脑,早已缺氧,自己身体的状况犹如夏日池塘里的“浮头鱼”。因而,他才会深有感触地说:

    “唉!我今天让别人捞浮头鱼捞了去!”

    何谓“福人”?

    写诗之人,往往被冠之以“诗人”。“断气”之人,往往被称之为“死人”,——当然也不乏死而复生者。大富大贵之人,则被称之为“贵人”。而有福之人,在浙中方言中,就被称之为“福人”。所谓的“福人”,即指有福享,能享福之人。

    令人难以捉摸,或者说是令人费解的是,像文曲的老父,这样一个一辈子病病歪歪的老头,一个到了老年还得以补破鞋为生,一个一生也未必见得有多少空闲,没有多少幸福可享的老人,在花墩,竟然也很被一部分人称之为“福人”。如与文曲一家不仅同村而且同个小队的鬼猞猁;劁叔等,都曾不止一次用羡慕的口吻说过:

    “福人!福人!这人真是个福人!”

    文曲的老父有时候喝了酒,醉眼陶然全身轻飘之中,有时也免不了醉醺醺自鸣得意:

    “有福之人人伺候。”

    老父挑了补鞋担,经常在外面走,听多了诸如此类的“大白话”,有时就会胡乱引用。他迷离恍惚之中,居然还真以为自己是个有福之人,而将妻子误以为为无福之人。他说:

    “无福之人伺候人。”

    而在文曲的内心深处,却经常这么想:

    “一个补鞋匠,有什么可臭美的?妻子给你烫了一壶酒,亲手递给你,你便以为自己是有福之人,而将那个烫酒之人称之为无福之人,这样来给‘福人’一词下定义,标竿也未免太低了吧?”

    有时,文曲也会冷静地想一想,他心中暗忖:

    “福人,福人,在村人眼中,自己的老父亲之所以会被人看做福人,原因大抵有三。一、由于体力虚弱,父亲因祸得福,一辈子无须参加田间劳动,一个农民,却一辈子近乎“脱产”,您想这在一般人眼里,是啥光景?——自己的父亲纵然参加集体劳动,一天也只能拿七分工,跟一个女人能挣的工分差不多,干了也不搿算。二、自己的父亲好歹也算得上半个美食家,一生嗜好美味佳肴,一年四季,总是力所能及地要弄一点时鲜菜,如春天的黄鳝、咸火腿片、笋。夏天的肉丝茭白、油炸肉丸……并每天有一口黄酒喝。三、娶的老婆不仅貌美、而且贤惠,妻子一辈子任劳任怨,明白事理。就因为这区区三样,自己的父亲在某些村人的眼里,就成了‘有福之人’。也许在自己的乡亲们看来,自己的父亲儿女众多——光儿子就有四个——也是一种‘福’吧?正如‘猪多、肥多、粮多’一样,儿女众多似乎也是一种福。不是有句俗话,叫什么‘多子多福’吗?多么落后、封建陈腐的观念啊!像鬼猞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只生下五个女儿,连半个儿子都不曾捞到。在鬼猞猁的眼中,自己的老父怎么会不成为他羡慕的对象。怎么会不被他称之为‘有福之人’。”

    然而,“福人”也好,苦人儿也罢,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评价难免会有偏颇。这就犹如某些评论家笔下所评价的作品,同一个作品,甲评论家可以将它吹捧上天,乙评论家却可以将它捺之于地,说来说去,只是看人看作品所用的标尺不同而已。文曲的老父,在一些人眼中看来,是“福人”,但在另一些人的眼中,对他的看法,也许只有两字:

    “可怜。”

    或者是另外两字:

    “罪过。”

    不要说别人,就连文曲自己,都时不时地会这么想。一个人,病病歪歪一辈子,又养大了这么一大家子儿女,却几乎没享过儿女们的一天清福,这能算什么“福人”?

    公元一九八六年。

    某一晚。

    文曲的老父正坐在灶下烧火,母亲在灶上忙碌。父亲一手拉着风箱:

    “吱——咕!吱!——咕。”

    灶火映红了父亲的脸。父亲的脸上显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祥。他与母亲,夫妻二人,灶上灶下,说东道西,讲塘讲溪。拉着家常话。

    吃罢晚饭,父亲坐上车。

    吃晚饭的时候,恐怕神仙老子也不会算到,这竟然是文曲的老父在人间的“最后的晚餐”。

    夜十点,父亲的身体就出现了异常,全身不停地开始冒虚汗。继而,父亲全身哆嗦,呼吸加剧。说话也开始变得语无伦次。

    母亲清楚,父亲的大限到了。

    母亲用双手紧抱住父亲,就像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