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国芯 > 第九章 三个干爹

第九章 三个干爹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身处异地,同为沪江人,在酒精牵引下,觥筹交错之中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

    一顿家宴,吃得是宾主尽欢,笑声连连。

    而小周逸,也正式收获了三位干爹。

    不知是谁起了话头,大家聊着聊着就提到周逸身上,说他大难过后必有后福。

    那么受益者首当其冲就是父子连心的周建国,引得大家一顿羡慕。

    “若是认了小逸为干儿子,岂不是也能分到一杯羹?”

    叶启南语不惊人死不休,大有坐等干爹称号送上门姿态。

    “这个干爹我当定了,小逸这孩子刚出生我一看就十分喜欢。”

    喝得满脸通红的郑云德大手一挥,主动将此事揽在身上。

    “我可是一早就预定位置了!”

    身为周建国的发小,叶启南早就预定了干爹称号,因此他跟郑云德互不相让。

    “胡大哥,若是你不嫌弃的话,也让小逸当你的干儿子,将来他长大了好报答你的恩情。

    你们三位,都对小逸关怀备至,我和建国都看在心里。若是当真喜欢孩子,就让他一块认你们为干爹算了。

    以后他有出息的话,不会忘记今天你们的照顾。”

    原本在一旁默不作声的俞美诗,见此情景主动开口。

    可以说,胡兴民对周逸可谓是有再造之恩,若不是遇到他的话,将来怕是会落下左手残疾的恶果,大好人生刚起步就自带贬值光环。

    同时在为儿子治病过程中,周建国对胡兴民的人品也有了深入认识,其医术高明又为人正直,是一个值得深交的人。

    而郑云德一直以来就十分照顾周建国一家,为周逸治病更由他牵线搭桥得以成行,出生时也是其张罗忙里忙外,平日里常常惦记孩子病情,按理说认干爹毫不生分。

    至于叶启南,在高中时军区大院三人组就约定好,将来有了子女后要互认干爹辈分,将友谊继承到下一代人之中。

    “好!

    看上去小逸跟我有缘,那就却之不恭了。”

    跟周建国和郑云德拖家带口来三线建设不同,胡兴民是孤身一人前来。他的老婆孩子都留在沪江市,在本地可谓是孤家寡人。认了这门亲,他在当地也算有了亲朋好友不再感到寂寞,何况他确实挺喜欢周逸这个小孩。在治疗过程之中,胡兴民常会跟周逸开口说话,发现这个半岁大的小孩很是配合,像是能听懂大人的话表现十分聪明。

    三人互报年龄,为干爹座次排序。

    胡兴民最大,但人显得老相,实际年龄46岁,比周建国夫妻俩第一次见面时预估的五旬出头要年轻不少,领了“大干爹”头衔。

    其次便是郑云德,刚步入41岁年头,正是年富力强时候,成为了“二干爹”。

    至于叶启南则是“小干爹”,跟周建国同年,24岁半。

    气氛烘托下,徒弟李宗康也想掺上一脚混个老四,但他若成了干爹,那周建国还能当师傅吗?

    辈分岂不是都乱了。

    话声刚落,就被三位正牌干爹堂而皇之否决。

    此时此刻,今天的家宴真正是名副其实,以周逸为中心将大家串联起来。

    酒足饭饱后,众人才依依不舍散去,只留下俞美诗和潘芸两人收拾碗筷,郑家大女儿郑翠翠也前来帮忙。

    “潘大姐,翠翠的成绩咋样?”

    转头瞧了一眼在床上酣睡的儿子,将鱼骨头倒入垃圾桶,俞美诗一时兴起,随口问了起来。

    “唉,别提了,成绩可以,就是学不到东西。”

    眼看是自己人,潘芸才没有遮掩实话实说。

    半年前,为了响应落户号召郑云德将一家人都带到了皖南山区,妻子调进工厂,儿女也就近入学。

    当时未考虑太多,就为了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没想到安顿下来后儿女入学读书反倒成为了一大麻烦。

    三线军工厂目标是为了战备,根本没有考虑兴建学校的问题,主张先生产后生活。但职工拖家带口落户又面临孩子读书问题,经过上级协调,当地政府允许军工厂的子女临时就近借读学校。

    但这又带来了新问题,就是像郑翠翠这样的初二学生,只能到华阳县唯一的县城初中寄宿就读,依旧不能待在父母身边。而读小学的弟弟,也只能每天步行4公里路从八零一一厂到公社(乡)小学上课。另外,沪江市和华阳县相比,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水平都要远远高出一头,县里老师教的都是姐弟俩已经学过的知识,授课的专业程度也大有欠缺。

    “我和老郑商量过了,下个学期让姐弟俩回沪江市原学校借读,跟着姥姥生活。”

    潘芸也是一脸无奈,将户口从沪江市迁走,没想到还得回去读书,结果同样的班级儿女一进一出后反倒成为了借读生。

    “现在最担心是翠翠明年初三毕业,不知道是要返回皖南考试,还是能留在沪江市升学。

    像我们这样的情况,教育局的同志说没有先例,都不知道如何处理。就怕当初我们的草率,影响小孩前途害了他们一辈子。”

    自己这一辈自愿扎根山区奉献,但小孩的教育问题却不能让潘芸无动于衷。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重视教育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改变命运的桥梁。

    “我听建国说厂里今后准备建学校,说明这个问题领导们已经开始重视。你也不用太担心,路到桥头自然直。”

    周逸还小,所以升学问题暂时不是俞美诗关注的要点,她也只能顺着口风安慰两句。

    “唉,就我家这个卡在点上,明年就得升学。若是延后几年,我也不需要如此着急。

    这个世道,总是老实人吃亏。”

    一向表现开朗的潘芸,在跟俞美诗熟悉后,难得露出多愁善感的情绪。

    “翠翠那么聪明,在哪儿都会出类拔萃。老实人是容易吃亏,但我们国家不就是靠老实人支撑起来的嘛。”

    印象中郑翠翠经常独自一人看书学习,所以俞美诗此话并不是无的放矢。

    “小俞,你这嘴巴像裹了蜜,一席话说得我心里没那么难受了。

    既然今天正式认了亲,待会我拿两罐麦乳精给你带回城让小逸吃,是我前天才从厂里小卖部换回来的新货,算是大干爹大干妈给他的见面礼。”

    这个年代奶粉是极其稀缺的物资,不少家庭就用麦乳精替代奶粉增补营养,每罐售价2.5元,算是家庭送礼的奢侈品。

    太阳下山之前,周建国和妻子骑着两辆单车赶回城里,车头还挂着两罐崭新的麦乳精。

    “待会让我妈准备拿30个鸡蛋给你带回来送给潘大姐家,让翠翠姐弟俩补营养,不然别人会说我们不懂礼数。”

    几番推辞不掉,俞美诗只好收下了潘芸送过来的见面礼,但她也想好了要如何回礼。

    礼尚往来,有来有回,情义才能长久。

    若不是要替小姨子将新的凤凰牌单车送到县城,一家三口同乘一辆单车足矣。

    “行,都按你说的办!”

    周建国朗声回答道,今天成功宴请了胡大夫,还让儿子收获了三个干爹,尤其是周逸病情诸天见好,使得他心里万分舒畅。

    回到县城丈母娘家,就看到小姨子俞建英眼巴巴在门口张望等着,她得到姐夫帮忙买到了单车的消息后,一大早就从插队处搭车赶回了县城。要知道当她宣布已经帮忙同学买到全新的凤凰牌单车后,立即成为知青插队点的大明星,许多人都主动跟其搞好关系犹如众星捧月般瞩目。

    凤凰牌单车是周建国用了5包“大前门”香烟跟厂里职工换来的指标。厂里小卖部香烟限量供应,像0.3元售价的“大前门”畅销货,每人每月限购5包。于是就有烟瘾大的职工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购物指标来换取香烟,算是工厂内部的私人福利。

    售价180元整,普通人半年工资,凤凰牌单车就是如此抢手。

    “谢谢姐夫了!”

    俞建英一把抓住车头,然后就转身蹬了上去骑出大门,着急地将新车给同学家送去,估计得到承诺今天可以提车的对方等了一整天也急了。

    “咳,这个疯丫头,像个孩子王一样。”

    看见自己家妹妹如此毛躁,俞美诗不由说了一句。

    跟妻儿分居大半年历经磨合后,周建国也找到了双方相聚探亲的节奏。

    每逢星期天休息,他就骑车从厂里来到县城丈母娘家探望妻儿,然后在此待上一天又住上一晚,等星期一早上5点来钟天刚亮就骑车赶回厂里上班,一般7:00抵达工厂大门,正好在食堂吃过早餐就上班。

    两地奔波辛苦是辛苦,但跟那些两个城市分居的工友们相比,他每周都能见到妻儿,又是幸福的榜样。

    晚饭时,小姨子俞建英终于完成任务,满头大汗跑了回来,瞧她笑眯眯的高兴劲,怕是在同学处又得了一顿夸赞。

    “呐,180块,一分不少,我可没贪污。”

    只见俞建英从兜里掏出购车款,径直递给了姐夫。

    “我不信你没在兜里落下一些好处?”

    接过一叠10元人民币,周建国故意开玩笑道。

    “真没,不信你搜搜,我兜里一分钱都没有。

    我那同学的妈,故意多给了10元钱当跑腿费,我都没要。要知道外面求别人帮忙买车的话,行情都是一口价200元。

    我可是学**,没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小姨子一脸正义凛然的回答,反倒让周建国不好意思。

    “行了行了,知道你思想觉悟高,赶紧入座吃饭吧。”

    最终还是俞美诗过来替丈夫解了围,吩咐众人就座吃饭。

    饭后,俞美诗主动去洗碗,周建国带一会儿子,小姨子跑过来逗小周逸玩耍。

    “建英,你下乡插队辛苦不辛苦?”

    饭前的一番话,让周建国感觉小姨子长大了。

    从身边工友以及同学的嘴里,插队都是非常艰苦的事情,恰好身边有真实例子,便想听听当事人的想法。

    “当然辛苦了,你看我都晒黑了多少,每天都要出劳动挣工分。

    不过像我们这些人,城里不招工没有岗位,毕业后下乡插队反倒有了去处。至少我们可以凭借劳动自己养活自己,不会白吃粮食。

    以我们知青点大队为例,我们来之后开荒垦地,粮食增产了六成,说起来还是很有成就感。

    刚下去时确实大家都有怨言,后来卧谈会一分析,国家经济困难城市不招工无法容纳我们,就只能往农村走了。

    真要说辛苦的是那些村里的农民,他们一出生就要在地里干活,许多人大半辈子都没有来过县城。

    我们辛苦还能对外说,他们辛苦就从未有人说起。

    所以嘛,我们是很辛苦,但跟真正辛苦的人相比又不辛苦。”

    社会真是大熔炉,连一向大大咧咧的俞建英都有了自己深刻认识。

    “当然,若是你们厂对外招工的话可得提前通知我!插队的话,两三年时间还好,要是一辈子待在那里我也不乐意。

    能进城,谁愿意窝在山沟里呢?”

    周建国刚想表扬小姨子思想觉悟有了提高,没想到最后一句话还是暴露对方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