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们会妨碍自己获得成功吗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失败了,因为我没有尽力;因为我没有尽力,所以这次失败不算数。
6.1 站在最不可能成功的位置上
有一个心理学家曾组织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参加一个小游戏:他让他们聚集到一个大房间里,房间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只张大嘴巴的小丑道具,然后给每个小学生6只装着豆子的小布袋,要求这些孩子把布袋设法投掷到小丑的嘴巴里,投进数目最多的人是胜利者,可以获得奖励。最后,他还告诉这些小学生,不管他们站在哪里行动都可以。
结果,这些小学生们在以下三个地方中的一个开始了投掷行动:几乎一半的小学生站在了小丑跟前,少数的几个学生站在离小丑有一段距离的地方,还有一些学生则选择了远离小丑的墙角。第一个位置,命中率可达100%;第二个位置,可能只有一半的机会将布袋扔进去;而第三个位置,对这些孩子来说,几乎没有一点机会能将布袋扔进去。
前面两个位置的选择,我们很容易理解。前者不喜欢冒险,后者喜欢挑战。但是,对于根本没有成功机会的第三个位置,孩子们是出于什么理由在选择呢?难道他们不想成为胜利者,不想获得奖品吗?当然不是。他们的想法是:如果站在小丑跟前把布袋扔进去是没有能力的表现;在离小丑一定距离的地方投掷布袋,自己没有把握把布袋投进去;只有站在很远的地方投掷布袋,他们才觉得是最佳选择——投不进去不是自己的技术问题,但投进去,自己就是英雄。
6.2 自我妨碍
人生中会有许多重大的决定,都是根据我们对未来感觉的预测来制定的。比如,参加某个活动会有愉快的经历吗?加入这个行业会有满意的成绩吗?如果预测结果是肯定的,人们就会这个决定表现积极的态度;否则,就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和消极的应对方法,即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比如,由于害怕失败,人们会在面试前欢饮通宵,在大考来临前玩网络游戏而非学习。
根据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琼斯与伯格拉斯在1978年第一次提出了“自我妨碍”这个概念——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不佳表现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采取一系列行为和措施,将失败的原因外化,以至于在失败来临之后,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说:“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够做得很好。”
6.3 药丸和智力测验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药丸和智力测验”的实验,证明了自我妨碍的存在。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美国杜克大学的学生回答一些智力难题,然后在一定的时间告诉这些被试:“这是你目前为止的最高分!”然后,他们给被试呈现白色和黑色两种颜色的药丸,并告诉他们,白色药丸有助于人的智力的提升,黑色药丸对智力活动造成一定的干扰。之后,研究人员再告诉被试,他们必须服用其中的一种才能继续下面的题目。
结果发现,多数学生挑选了黑色药丸——对智力活动造成干扰的药丸。这样,在之后的答题测试中如果出现了糟糕的成绩,他们就可以说是药丸的作用,而不是自己的智力问题。
此外,心理学家们也证实了自我妨碍的其他方式:由于害怕失败,运动员会减少对重要的个人赛事的准备;谈判者会给对手提供一些有利条件;职场的工作人员会在任务刚开始时就不好好工作,以降低他人对自己的期望;销售人员在去接触陌生客户时,也会不尽力。
6.4 一切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自己给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是不是很愚蠢呢?不,这只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自我形象和行为绩效紧密相连时,“全力争取却失败了”要比“因延误时间而有了失败的好借口”更让人泄气。因此,在对结果进行归因时,人们通常把成功归因于内因,比如能力;把失败归因于外因,比如外界环境。前者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自我形象;后者也不会让我们的自我形象遭受损害。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如果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我们仍然可以维持对自己能力的信任;但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成功了,就正好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形象。
而自我妨碍,如生病、熬夜、懒惰等行为,即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因素,让我们告诉自己及他人,这一切并非是自己缺乏天赋或能力。比如,在败给几个年轻对手之后,网球巨星纳芙拉蒂洛娃承认,她在比赛时并没有尽全力,因为她害怕发现自己虽然尽了全力但仍然被击败。而一旦如此,她的网球生涯也就结束了。
不过,我们必须得承认,这是一个南辕北辙的方法。增加自信的方法不是避免失败,而是取得成功。人生的路上没有“成就”作伴,即使没有一个失败的经历,也必然是平庸的,毫无色彩可言。
6.5 生活启示
如果你是优秀的,你的优秀早已在人群中得到认可,即使你偶尔经历了一次失败,他人也不会因此而否定你、看轻你;如果你不够优秀,那么在比赛中被比下去就是正常的,只要你能吸取失败的教训,认真准备,你就有机会取得成功,令人刮目相看。既然如此,何必作茧自缚!
我失败了,因为我没有尽力;因为我没有尽力,所以这次失败不算数。
6.1 站在最不可能成功的位置上
有一个心理学家曾组织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参加一个小游戏:他让他们聚集到一个大房间里,房间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只张大嘴巴的小丑道具,然后给每个小学生6只装着豆子的小布袋,要求这些孩子把布袋设法投掷到小丑的嘴巴里,投进数目最多的人是胜利者,可以获得奖励。最后,他还告诉这些小学生,不管他们站在哪里行动都可以。
结果,这些小学生们在以下三个地方中的一个开始了投掷行动:几乎一半的小学生站在了小丑跟前,少数的几个学生站在离小丑有一段距离的地方,还有一些学生则选择了远离小丑的墙角。第一个位置,命中率可达100%;第二个位置,可能只有一半的机会将布袋扔进去;而第三个位置,对这些孩子来说,几乎没有一点机会能将布袋扔进去。
前面两个位置的选择,我们很容易理解。前者不喜欢冒险,后者喜欢挑战。但是,对于根本没有成功机会的第三个位置,孩子们是出于什么理由在选择呢?难道他们不想成为胜利者,不想获得奖品吗?当然不是。他们的想法是:如果站在小丑跟前把布袋扔进去是没有能力的表现;在离小丑一定距离的地方投掷布袋,自己没有把握把布袋投进去;只有站在很远的地方投掷布袋,他们才觉得是最佳选择——投不进去不是自己的技术问题,但投进去,自己就是英雄。
6.2 自我妨碍
人生中会有许多重大的决定,都是根据我们对未来感觉的预测来制定的。比如,参加某个活动会有愉快的经历吗?加入这个行业会有满意的成绩吗?如果预测结果是肯定的,人们就会这个决定表现积极的态度;否则,就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和消极的应对方法,即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比如,由于害怕失败,人们会在面试前欢饮通宵,在大考来临前玩网络游戏而非学习。
根据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琼斯与伯格拉斯在1978年第一次提出了“自我妨碍”这个概念——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不佳表现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采取一系列行为和措施,将失败的原因外化,以至于在失败来临之后,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说:“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够做得很好。”
6.3 药丸和智力测验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药丸和智力测验”的实验,证明了自我妨碍的存在。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美国杜克大学的学生回答一些智力难题,然后在一定的时间告诉这些被试:“这是你目前为止的最高分!”然后,他们给被试呈现白色和黑色两种颜色的药丸,并告诉他们,白色药丸有助于人的智力的提升,黑色药丸对智力活动造成一定的干扰。之后,研究人员再告诉被试,他们必须服用其中的一种才能继续下面的题目。
结果发现,多数学生挑选了黑色药丸——对智力活动造成干扰的药丸。这样,在之后的答题测试中如果出现了糟糕的成绩,他们就可以说是药丸的作用,而不是自己的智力问题。
此外,心理学家们也证实了自我妨碍的其他方式:由于害怕失败,运动员会减少对重要的个人赛事的准备;谈判者会给对手提供一些有利条件;职场的工作人员会在任务刚开始时就不好好工作,以降低他人对自己的期望;销售人员在去接触陌生客户时,也会不尽力。
6.4 一切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自己给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是不是很愚蠢呢?不,这只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自我形象和行为绩效紧密相连时,“全力争取却失败了”要比“因延误时间而有了失败的好借口”更让人泄气。因此,在对结果进行归因时,人们通常把成功归因于内因,比如能力;把失败归因于外因,比如外界环境。前者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自我形象;后者也不会让我们的自我形象遭受损害。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如果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我们仍然可以维持对自己能力的信任;但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成功了,就正好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形象。
而自我妨碍,如生病、熬夜、懒惰等行为,即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因素,让我们告诉自己及他人,这一切并非是自己缺乏天赋或能力。比如,在败给几个年轻对手之后,网球巨星纳芙拉蒂洛娃承认,她在比赛时并没有尽全力,因为她害怕发现自己虽然尽了全力但仍然被击败。而一旦如此,她的网球生涯也就结束了。
不过,我们必须得承认,这是一个南辕北辙的方法。增加自信的方法不是避免失败,而是取得成功。人生的路上没有“成就”作伴,即使没有一个失败的经历,也必然是平庸的,毫无色彩可言。
6.5 生活启示
如果你是优秀的,你的优秀早已在人群中得到认可,即使你偶尔经历了一次失败,他人也不会因此而否定你、看轻你;如果你不够优秀,那么在比赛中被比下去就是正常的,只要你能吸取失败的教训,认真准备,你就有机会取得成功,令人刮目相看。既然如此,何必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