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家都说好,未必真的好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如果一项方案全票数通过,这个方案就是最好的吗?不一定,甚至可能是最差的。www.Pinwenba.com
4.1 全体赞成的方案被否决了
在一次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会议上,有位董事提出了一项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其他董事的支持。
一个董事说:“这项建议将使公司大赚一笔。”第二个董事说:“应尽快付诸实施。”第三董事起立表示:“实施这项建议可击败所有竞争对手。”
当大部分董事都纷纷表示赞成时,主持该董事会议的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艾尔弗雷德·斯隆也没有立即同意,而是提议依序表决。
当然,这对很多董事来说,都是多此一举。因为大多数人点头赞成。然而,轮到斯隆时,众人们却听到了与众不同的声音:“我若也投赞成票,就是全体一致通过。所以,我打算将这份议案推迟到下个月再作决定。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个人并不认同诸位刚才的讨论方式——大家都把自己封闭在同一个思考模式里了,这是很危险的决策方式。所以,我希望大家用一个月时间,冷静地从各个方面研究过这项议案之后再做决定。”
一个月呢?这项议案被董事会否决掉了。
4.2 不是所有的群体决策都是科学的决策
群体决策是科学决策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所有的群体决策都是科学决策。这个观点已经获得了心理学家们的实验证实。
1895年,有“群体心理学创始人”之称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就在其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如果群体中的个人只是把他们共同分享的寻常品质集中在了一起,那么这只会带来明显的平庸,而不会如我们实际说过的那样,创造出一些新的特点。”
也就是说,勒庞看来,团队的决策即使获得了所有团体成员的支持,也不代表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4.3 沉默的螺旋
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在1973年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勒庞的观点给予一定的解释。
“沉默的螺旋”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
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注意观察其他人的反应。如果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让这个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如果发觉这种观点无人或少有人理会,或者可能会引起“群起而攻之”的反应,就会在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刻,保持沉默。
当然,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会感觉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所接受,因而会更加倾向于“继续沉默”。如此反复,占“优势”地位的意见的支持率会越来越高,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微弱,最终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在沉默的螺旋下,群体决策的结果很可能是选出并不如人意的方案。
4.4 群体思维陷阱
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教授理查德·拉里克的实验所证明的。
拉里克教授以商学院博士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6位成员,然后向学生们模拟了一架飞机在沙漠中坠毁的情形,并告诉他们是仅有的六名幸存者中一员,为了生存,他们需要从手枪、厚大衣、化妆镜、食盐等15件物品中进行选择,并排出优先顺序。时间有限,只有5分钟。
接下来,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小组很快找到一致的答案,有的小组直到最后的几秒钟才勉勉强强达成一致。
但是,统计各个小组的答案之后,拉里克教授发现,那些意见最初很难统一的小组最终选择的正确求生物品的几率几乎是其他小组的2倍。
对于这个结果,拉里克教授依据实验情景解释道:那些最初争议较大的小组通过讨论得到了较为正确的判断;而那些从一开始就相对缺少异议的小组,并没有展开足够的讨论,他们对仅有的几个异议采取了“妥协”的办法,这虽然看起来很有默契,却降低了判断的正确性。
在一项群体决策中,如果异议很少,那么就没有人再去质疑“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哪儿做错了”。这样,最终的决策反而会有更大的风险。这就是群体思维的陷阱所在——“群体思维”很可能是盲目的。正如美国汉弗莱·B·尼尔根据逆向思考经验所得出的观点:当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样时,每个人都可能是错的。
4.5 生活启示
群体思维是一个陷阱,它会让持“反对”意见的人保持沉默,而持“同意”意见的人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一个理智的人,在面对群体决策的时候,应该更清醒、更稳重,还要有勇气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撑起“反对”的大旗。
如果一项方案全票数通过,这个方案就是最好的吗?不一定,甚至可能是最差的。www.Pinwenba.com
4.1 全体赞成的方案被否决了
在一次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会议上,有位董事提出了一项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其他董事的支持。
一个董事说:“这项建议将使公司大赚一笔。”第二个董事说:“应尽快付诸实施。”第三董事起立表示:“实施这项建议可击败所有竞争对手。”
当大部分董事都纷纷表示赞成时,主持该董事会议的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艾尔弗雷德·斯隆也没有立即同意,而是提议依序表决。
当然,这对很多董事来说,都是多此一举。因为大多数人点头赞成。然而,轮到斯隆时,众人们却听到了与众不同的声音:“我若也投赞成票,就是全体一致通过。所以,我打算将这份议案推迟到下个月再作决定。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个人并不认同诸位刚才的讨论方式——大家都把自己封闭在同一个思考模式里了,这是很危险的决策方式。所以,我希望大家用一个月时间,冷静地从各个方面研究过这项议案之后再做决定。”
一个月呢?这项议案被董事会否决掉了。
4.2 不是所有的群体决策都是科学的决策
群体决策是科学决策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所有的群体决策都是科学决策。这个观点已经获得了心理学家们的实验证实。
1895年,有“群体心理学创始人”之称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就在其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如果群体中的个人只是把他们共同分享的寻常品质集中在了一起,那么这只会带来明显的平庸,而不会如我们实际说过的那样,创造出一些新的特点。”
也就是说,勒庞看来,团队的决策即使获得了所有团体成员的支持,也不代表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4.3 沉默的螺旋
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在1973年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勒庞的观点给予一定的解释。
“沉默的螺旋”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
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注意观察其他人的反应。如果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让这个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如果发觉这种观点无人或少有人理会,或者可能会引起“群起而攻之”的反应,就会在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刻,保持沉默。
当然,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会感觉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所接受,因而会更加倾向于“继续沉默”。如此反复,占“优势”地位的意见的支持率会越来越高,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微弱,最终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在沉默的螺旋下,群体决策的结果很可能是选出并不如人意的方案。
4.4 群体思维陷阱
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教授理查德·拉里克的实验所证明的。
拉里克教授以商学院博士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6位成员,然后向学生们模拟了一架飞机在沙漠中坠毁的情形,并告诉他们是仅有的六名幸存者中一员,为了生存,他们需要从手枪、厚大衣、化妆镜、食盐等15件物品中进行选择,并排出优先顺序。时间有限,只有5分钟。
接下来,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小组很快找到一致的答案,有的小组直到最后的几秒钟才勉勉强强达成一致。
但是,统计各个小组的答案之后,拉里克教授发现,那些意见最初很难统一的小组最终选择的正确求生物品的几率几乎是其他小组的2倍。
对于这个结果,拉里克教授依据实验情景解释道:那些最初争议较大的小组通过讨论得到了较为正确的判断;而那些从一开始就相对缺少异议的小组,并没有展开足够的讨论,他们对仅有的几个异议采取了“妥协”的办法,这虽然看起来很有默契,却降低了判断的正确性。
在一项群体决策中,如果异议很少,那么就没有人再去质疑“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哪儿做错了”。这样,最终的决策反而会有更大的风险。这就是群体思维的陷阱所在——“群体思维”很可能是盲目的。正如美国汉弗莱·B·尼尔根据逆向思考经验所得出的观点:当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样时,每个人都可能是错的。
4.5 生活启示
群体思维是一个陷阱,它会让持“反对”意见的人保持沉默,而持“同意”意见的人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一个理智的人,在面对群体决策的时候,应该更清醒、更稳重,还要有勇气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撑起“反对”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