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陛下不甘寂寞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主神崛起、异界直播间、龙皇武神、院长驾到、变身双胞胎姐妹也要玩网游、召唤圣剑、九项全能、逆天作弊器之超级游戏、惊悚乐园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新帝登基已有月余,天气渐渐地暖了,虽然依旧有些料峭的春寒,却多了些许阳春的暖意。李诵的身体也渐渐开始好了起来,可以在李忠言的搀扶下在太和殿外四处走动了。
太子却依然在监国。朝臣们已经习惯了早朝的时候龙椅总是空着,太子李淳另外在旁边加了一张椅子,代理朝政。他们几乎已经忘记,还是登基的那一天,面见过圣颜。
这一天的早朝,众臣都按时候在了紫宸殿的正殿里,仪容肃整,不时的有几个大臣在交头接耳,私下里议论今天朝议可能提到的事。
“太子殿下到——”
这是六福的声音,别的内监不太一样,虽然也是尖细的,但格外的宛转,仿佛一截柔软纤长的铁丝被抛到了空中,却还在最高处拔一个尖儿,拐几个弯儿,最后悠悠地落到遥远的地方。
听到这声音,所有的人都住了嘴,以最快的速度退回自己位置,恭恭敬敬地低头垂手站好。大殿里一时鸦雀无声,安静得只听见太子殿下的朝靴走过汉白玉石阶的脚步声,和衣袂在风中相互摩擦的声音。
太子李淳大步走过铺在大殿中央的红毯,走上高台,一撩衮袍,在龙椅旁边的那张紫檀木交椅上坐下。六福照旧扯开嗓子宣道:“皇帝陛下龙体欠安,太子殿下监国议政——”
于是所有臣子一齐跪下叩首:“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翰林学士王叔文上前一步,奏道:“臣有本要奏——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盐铁转运使李錡,恃宠揽权、骄横不法。先帝宽厚仁善,委以重任,李錡反而私自增加税收、疯狂敛聚,盐铁之利,积于私室,使治地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颇损先帝威名。臣以为,当从重发落!”
李淳微不可见地皱了皱眉,问道:“你的折子本殿已经看过,但润州距离长安数百里,卿如何得知李錡私自增加税收、疯狂敛聚一事属实?”
王叔文顿了顿,方低头回道:“早在半月之前,圣上收到密报,备言李錡欺君罔上之事,言之凿凿。臣已奉圣上之命,遣了观察使前去查探。昨日已得六百里加急密函,李錡骄横不法确属实情!”
此言既出,一时竟有人半天没回过神来。他的意思是,圣上命他去查探,而太子殿下根本不知情,如今已经查出结果了才知会太子么?
前朝一向由太子监国,圣上却根本没有经过太子,直接对翰林学士下了旨?
圣上的意思,难道是打算要收回太子的监国大权,亲政临朝了么?
一时间许多人都不明所以,面面相觑。
李淳看向王叔文的目光慢慢变得复杂起来,他这个父亲的“病”,看来是“痊愈”得差不多了罢,竟在朝堂上当众发难来了?
地方的横征暴敛危害百姓不假,可是,他这父亲的手也未免伸得远了些。如今天下初定,首当其冲的该是整顿朝堂和三省六部内部,先把这龙椅坐稳了再说,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哪有这般急吼吼的就要去处理外臣和地方官的?
如此行径,难免叫人在心里鄙夷,还真当自己是顺利即位的太平盛世帝王呢!
他的脸色变了几变,沉声问道:“王翰林方才所言,请求对李錡从重处罚,可也是圣上的旨意么?”
若也是圣上的旨意,那就直接履行便好,拿到朝堂上来给他再奏一遍又是几个意思,难道要明说圣上的旨意都需监国殿下同意么?
王叔文也不敢担下这样的罪名,只得低下头去:“圣上尚未下旨,是下臣妄议。”
李淳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徐徐道:“圣上初登大宝,朝廷内外尚有许多事务亟待处理。李錡身为我大唐宗室,其父李国贞为人有风采,清白守法,且是为国捐躯,乃是大唐之功臣良将。天下初定,此时不宜对地方外臣大动干戈。”
王叔文听见这几句话,脸上就有些难看起来,他都已经说了是圣上命他去查的,太子再大也只是陛下命他监国,竟想违拗陛下的旨意不成?
他想要说话,但李淳的目光却始终落在他脸上,凉浸浸的,看得他一阵发毛,硬生生把他的话压回了喉咙里。
李淳顿了顿,道:“拟旨罢,废盐铁使羡余,除李錡盐铁转运使一职,着升为镇海节度使!”
王叔文顿时噎住了。他今日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提这件事,就是为了代表圣上向太子发难。
倘若李淳准了他的奏,开了先例,此后陛下自然可以接着下第二道第三道旨意继续干涉朝政,慢慢把他这监国的权力架空。
倘若李淳直接驳回陛下的意思,便是叫群臣都看出来太子殿下的不臣之心,即使陛下登基一事上太子功不可没,但依然称得上其心可诛。
可没想到,李淳迅速做出了第三种选择。
既然王叔文也说了查证李錡横征暴敛是陛下的意思,但严惩却是他自己的意思,太子便给李錡的官职明升暗降,既把盐铁转运的权力收回来,解决了问题,顺了陛下的意思,又不动声色地驳回了王叔文的折子。
如此一来,反倒像是王叔文夹在陛下和太子之间作梗一般。
李淳想了想,又道:“王翰林办理此事,劳苦功高。着兼任盐铁转运副使一职,监督此事!”
满殿的官员口称“太子殿下英明”,其中却仍旧不乏有人心里打起了小九九。王翰林既然已经亮明了身份,说是圣上叫他去查的,那么他的言下之意,也就是打着圣上的旗号来上的折子。
实际上,应该说折子不是上给太子的,而是上给圣上。然而,太子虽然处理了问题,却直截了当的,当着群臣的面驳回了他的折子。
摆明了,太子羽翼已丰,即使圣上病愈,这两位恐怕也未必是一条心的了……
为朝廷尽忠,是每一个臣子都必须兢兢业业做好的。然而,在朝廷里又是该为谁尽忠呢?皇帝是皇帝,自然要尽忠;可眼下皇帝体弱多病,太子正青春年少。除了眼前这位太子之外,其余的皇子,还真没有堪当大任的。
太子便是未来的皇帝,倘若一个不慎站错了队,岂不是就此葬送了仕途?
圣上的身体似乎确凿有了好转,渐渐的有了些政令传出。据说,这些政令是由陛下亲授身边伺候的宠妃牛氏,再由牛氏告诉内监副总管李忠言,李忠言再传递给王叔文等人的。有时,圣上的诏命也直接写在白麻布上,由李忠言递与王翰林,外面皆称作“白麻内命”。
由“白麻内命”传出的政令越来越多,王叔文等人先后上了数十道折子,历陈时弊,进行变法革新。
第一件事便是宫市的五坊使。此事早在昔年念云初进东宫、陈明东宫积弊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李诵和李淳都十分清楚。
只是碍于当时李诵在东宫一向韬光养晦不愿出头,又怕先帝以为太子四处收买人心,故一直未能向先帝上表陈明。
当时念云便在东宫立下规矩,明令禁止东宫采买欺压百姓,亦不许虚报价值。因东宫规矩严苛,赏罚又十分分明,因此十余年来维持得极好。
如今圣上即位了,李淳又监国独揽大权,罢免五坊使一事自然是按照东宫旧制订立规矩,严令禁止内监鱼肉百姓。
接着是进奉。
按照先帝时订立的规矩,除盐铁转运使以外,各州县地方官员每年皆有进奉,即私下向皇帝进贡财物、金银珠宝等。节度使多数每月进奉一次,称为月进,州刺史、地方幕僚等人闻之,为了取悦先帝,每月或每半年也都有所进奉。
更有甚者,每天都有进奉,称为日进。先帝每年收到的进奉约有三十万缗,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五十万缗。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地方官员甚至于节度使的月俸都不高,不过勉强维持一家人的中上等生活而已。
这一笔财物,自然也是民脂民膏。有这进奉的制度,一切减免税收、休养生息的政策,都会变成一纸空文。进奉是皇帝要的,又没有其他正当的来源,压榨百姓、收受贿赂在所难免,官吏的贪腐也就相应的根本无法整顿。
柳子厚上表,请求取消进奉。李淳代圣上拟旨,准奏,并规定佃租税、课税之外,不得以任何名目征其他杂税,且不得以各种方式向朝廷进献财物,并免除之前数年里百姓所欠下的佃租税和课税及各类苛捐杂税。
取消了进奉之后,便是对全国上下宣告,圣上不喜欢贪官污吏。吏部及御史台便开始整顿官员收受贿赂、贪污等事,不断有弹劾官员搜刮民脂民膏的折子上上来,太子一一认真批复。
便有一批小官吏因此而被贬——自然,被贬的官吏中亦颇有一部分曾经与舒王过从甚密者。
前边朝堂上改革,后边这内宫,李诵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李诵命王良娣和牛昭训两个查了宫里的开支账薄,发现每月伙食和月俸开销十分惊人了。
李诵姬妾数目不少,有二十余人,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实在算不上多。况且除了其中十多位有名分的,剩下十余人不过是通房丫鬟,属于半妾半婢的身份,便是以后册封也不会高于六品宝林,后宫的正殿大部分都会空置出来。
在东宫时上下都奉行节俭,因此使用的丫鬟奴仆也相应的比较少。如今搬至大明宫中,宫里丫鬟内监众多,甚至无人居住的宫殿都安排了七八个人,人员冗杂。
但那些无人居住的宫殿,每月打扫一次,清扫一下落叶和灰尘也就罢了,平日里根本无事可做,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人。
先帝宫里更养着教坊乐女千余人,虽然圣上初登基,龙体欠安,太子又忙于政务无暇取乐,但那些教坊乐女们却日日拿着俸禄,清闲得很。
李诵遂以白麻内命下诏,令裁减宫中冗杂人员。
不想,此举却在宫里引发了轩然大波。
新帝登基已有月余,天气渐渐地暖了,虽然依旧有些料峭的春寒,却多了些许阳春的暖意。李诵的身体也渐渐开始好了起来,可以在李忠言的搀扶下在太和殿外四处走动了。
太子却依然在监国。朝臣们已经习惯了早朝的时候龙椅总是空着,太子李淳另外在旁边加了一张椅子,代理朝政。他们几乎已经忘记,还是登基的那一天,面见过圣颜。
这一天的早朝,众臣都按时候在了紫宸殿的正殿里,仪容肃整,不时的有几个大臣在交头接耳,私下里议论今天朝议可能提到的事。
“太子殿下到——”
这是六福的声音,别的内监不太一样,虽然也是尖细的,但格外的宛转,仿佛一截柔软纤长的铁丝被抛到了空中,却还在最高处拔一个尖儿,拐几个弯儿,最后悠悠地落到遥远的地方。
听到这声音,所有的人都住了嘴,以最快的速度退回自己位置,恭恭敬敬地低头垂手站好。大殿里一时鸦雀无声,安静得只听见太子殿下的朝靴走过汉白玉石阶的脚步声,和衣袂在风中相互摩擦的声音。
太子李淳大步走过铺在大殿中央的红毯,走上高台,一撩衮袍,在龙椅旁边的那张紫檀木交椅上坐下。六福照旧扯开嗓子宣道:“皇帝陛下龙体欠安,太子殿下监国议政——”
于是所有臣子一齐跪下叩首:“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翰林学士王叔文上前一步,奏道:“臣有本要奏——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盐铁转运使李錡,恃宠揽权、骄横不法。先帝宽厚仁善,委以重任,李錡反而私自增加税收、疯狂敛聚,盐铁之利,积于私室,使治地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颇损先帝威名。臣以为,当从重发落!”
李淳微不可见地皱了皱眉,问道:“你的折子本殿已经看过,但润州距离长安数百里,卿如何得知李錡私自增加税收、疯狂敛聚一事属实?”
王叔文顿了顿,方低头回道:“早在半月之前,圣上收到密报,备言李錡欺君罔上之事,言之凿凿。臣已奉圣上之命,遣了观察使前去查探。昨日已得六百里加急密函,李錡骄横不法确属实情!”
此言既出,一时竟有人半天没回过神来。他的意思是,圣上命他去查探,而太子殿下根本不知情,如今已经查出结果了才知会太子么?
前朝一向由太子监国,圣上却根本没有经过太子,直接对翰林学士下了旨?
圣上的意思,难道是打算要收回太子的监国大权,亲政临朝了么?
一时间许多人都不明所以,面面相觑。
李淳看向王叔文的目光慢慢变得复杂起来,他这个父亲的“病”,看来是“痊愈”得差不多了罢,竟在朝堂上当众发难来了?
地方的横征暴敛危害百姓不假,可是,他这父亲的手也未免伸得远了些。如今天下初定,首当其冲的该是整顿朝堂和三省六部内部,先把这龙椅坐稳了再说,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哪有这般急吼吼的就要去处理外臣和地方官的?
如此行径,难免叫人在心里鄙夷,还真当自己是顺利即位的太平盛世帝王呢!
他的脸色变了几变,沉声问道:“王翰林方才所言,请求对李錡从重处罚,可也是圣上的旨意么?”
若也是圣上的旨意,那就直接履行便好,拿到朝堂上来给他再奏一遍又是几个意思,难道要明说圣上的旨意都需监国殿下同意么?
王叔文也不敢担下这样的罪名,只得低下头去:“圣上尚未下旨,是下臣妄议。”
李淳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徐徐道:“圣上初登大宝,朝廷内外尚有许多事务亟待处理。李錡身为我大唐宗室,其父李国贞为人有风采,清白守法,且是为国捐躯,乃是大唐之功臣良将。天下初定,此时不宜对地方外臣大动干戈。”
王叔文听见这几句话,脸上就有些难看起来,他都已经说了是圣上命他去查的,太子再大也只是陛下命他监国,竟想违拗陛下的旨意不成?
他想要说话,但李淳的目光却始终落在他脸上,凉浸浸的,看得他一阵发毛,硬生生把他的话压回了喉咙里。
李淳顿了顿,道:“拟旨罢,废盐铁使羡余,除李錡盐铁转运使一职,着升为镇海节度使!”
王叔文顿时噎住了。他今日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提这件事,就是为了代表圣上向太子发难。
倘若李淳准了他的奏,开了先例,此后陛下自然可以接着下第二道第三道旨意继续干涉朝政,慢慢把他这监国的权力架空。
倘若李淳直接驳回陛下的意思,便是叫群臣都看出来太子殿下的不臣之心,即使陛下登基一事上太子功不可没,但依然称得上其心可诛。
可没想到,李淳迅速做出了第三种选择。
既然王叔文也说了查证李錡横征暴敛是陛下的意思,但严惩却是他自己的意思,太子便给李錡的官职明升暗降,既把盐铁转运的权力收回来,解决了问题,顺了陛下的意思,又不动声色地驳回了王叔文的折子。
如此一来,反倒像是王叔文夹在陛下和太子之间作梗一般。
李淳想了想,又道:“王翰林办理此事,劳苦功高。着兼任盐铁转运副使一职,监督此事!”
满殿的官员口称“太子殿下英明”,其中却仍旧不乏有人心里打起了小九九。王翰林既然已经亮明了身份,说是圣上叫他去查的,那么他的言下之意,也就是打着圣上的旗号来上的折子。
实际上,应该说折子不是上给太子的,而是上给圣上。然而,太子虽然处理了问题,却直截了当的,当着群臣的面驳回了他的折子。
摆明了,太子羽翼已丰,即使圣上病愈,这两位恐怕也未必是一条心的了……
为朝廷尽忠,是每一个臣子都必须兢兢业业做好的。然而,在朝廷里又是该为谁尽忠呢?皇帝是皇帝,自然要尽忠;可眼下皇帝体弱多病,太子正青春年少。除了眼前这位太子之外,其余的皇子,还真没有堪当大任的。
太子便是未来的皇帝,倘若一个不慎站错了队,岂不是就此葬送了仕途?
圣上的身体似乎确凿有了好转,渐渐的有了些政令传出。据说,这些政令是由陛下亲授身边伺候的宠妃牛氏,再由牛氏告诉内监副总管李忠言,李忠言再传递给王叔文等人的。有时,圣上的诏命也直接写在白麻布上,由李忠言递与王翰林,外面皆称作“白麻内命”。
由“白麻内命”传出的政令越来越多,王叔文等人先后上了数十道折子,历陈时弊,进行变法革新。
第一件事便是宫市的五坊使。此事早在昔年念云初进东宫、陈明东宫积弊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李诵和李淳都十分清楚。
只是碍于当时李诵在东宫一向韬光养晦不愿出头,又怕先帝以为太子四处收买人心,故一直未能向先帝上表陈明。
当时念云便在东宫立下规矩,明令禁止东宫采买欺压百姓,亦不许虚报价值。因东宫规矩严苛,赏罚又十分分明,因此十余年来维持得极好。
如今圣上即位了,李淳又监国独揽大权,罢免五坊使一事自然是按照东宫旧制订立规矩,严令禁止内监鱼肉百姓。
接着是进奉。
按照先帝时订立的规矩,除盐铁转运使以外,各州县地方官员每年皆有进奉,即私下向皇帝进贡财物、金银珠宝等。节度使多数每月进奉一次,称为月进,州刺史、地方幕僚等人闻之,为了取悦先帝,每月或每半年也都有所进奉。
更有甚者,每天都有进奉,称为日进。先帝每年收到的进奉约有三十万缗,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五十万缗。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地方官员甚至于节度使的月俸都不高,不过勉强维持一家人的中上等生活而已。
这一笔财物,自然也是民脂民膏。有这进奉的制度,一切减免税收、休养生息的政策,都会变成一纸空文。进奉是皇帝要的,又没有其他正当的来源,压榨百姓、收受贿赂在所难免,官吏的贪腐也就相应的根本无法整顿。
柳子厚上表,请求取消进奉。李淳代圣上拟旨,准奏,并规定佃租税、课税之外,不得以任何名目征其他杂税,且不得以各种方式向朝廷进献财物,并免除之前数年里百姓所欠下的佃租税和课税及各类苛捐杂税。
取消了进奉之后,便是对全国上下宣告,圣上不喜欢贪官污吏。吏部及御史台便开始整顿官员收受贿赂、贪污等事,不断有弹劾官员搜刮民脂民膏的折子上上来,太子一一认真批复。
便有一批小官吏因此而被贬——自然,被贬的官吏中亦颇有一部分曾经与舒王过从甚密者。
前边朝堂上改革,后边这内宫,李诵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李诵命王良娣和牛昭训两个查了宫里的开支账薄,发现每月伙食和月俸开销十分惊人了。
李诵姬妾数目不少,有二十余人,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实在算不上多。况且除了其中十多位有名分的,剩下十余人不过是通房丫鬟,属于半妾半婢的身份,便是以后册封也不会高于六品宝林,后宫的正殿大部分都会空置出来。
在东宫时上下都奉行节俭,因此使用的丫鬟奴仆也相应的比较少。如今搬至大明宫中,宫里丫鬟内监众多,甚至无人居住的宫殿都安排了七八个人,人员冗杂。
但那些无人居住的宫殿,每月打扫一次,清扫一下落叶和灰尘也就罢了,平日里根本无事可做,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人。
先帝宫里更养着教坊乐女千余人,虽然圣上初登基,龙体欠安,太子又忙于政务无暇取乐,但那些教坊乐女们却日日拿着俸禄,清闲得很。
李诵遂以白麻内命下诏,令裁减宫中冗杂人员。
不想,此举却在宫里引发了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