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 第二百三十三章 规范银行业

第二百三十三章 规范银行业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启既然自觉的将银行还有推行钞票的事情给接下来了,那自然要好好的捋顺一下顺序,然后认真的解决这个问题。

    官府衙门的人,他是一个都不打算用的。

    那些人或许在人品方面还是挺靠谱的,但在专业技能方面,朱启可不觉得他们能比学过数学统计学的那些学生们来的好。

    这四书五经虽说也有算数,但教的毕竟浅显了一些,而且在经济学领域,也并不是说数学好就能够解决的。

    更多的还是对于经济的一个整体认知,朱启虽说,不敢自称什么经济学大师,但是在大明现在的环境之下,他的理念绝对是超前的。

    比起用官场上的那些官吏们,直接从学院里面挑选合适的人选,才是朱启,现在觉得比较靠谱的事情了。

    而那些朝廷的官员们自然也知道,辽王朱启,现在组建了一个叫做银行的新的部门。

    并且全权负责银行的运营,而且还独揽了制造货币的权利。

    对于那些官员们来说,不论辽王朱启去主管任何事情都可以接受,但主管铸造货币这可是不能够接受的事情了。

    要知道货币是一个国家的财政命脉。

    这种事情怎么可以让一个王爷来掌控呢?

    万一要是辽王殿下自己私下里印发货币,每日给自己印个几百万只抄什么的那部乱了套了。

    一下子又是雪花片一样的弹劾,往朱元璋这边送,而朱元璋也是老样子,对于这些弹劾的文本那是一概不理的。

    连辽王朱启也知道那些官员们在弹劾自己,不过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如果自己是他们的话,对于皇帝把铸币权,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不是太子的王爷,肯定也会反对的。

    而朱启自己也是问心无愧的,如果不是为了大明,谁不想赶紧回去辽阳继续摸鱼呢?

    而朱启也没有理会朝堂上的那些不和谐的声音。

    很快就在自己的学生之中,选拔了一批合适的人选,来去银行当第1批的工作人员。

    这银行虽然刚刚建立起来,但是在应天府的知名度那已经是起来了。

    倒也不需要去特意进行宣传的工作了。

    而只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印刷钞票,保证纸钞的数量不会大于市场所需。

    然后就是引导百姓们,尽量使用纸钞,来进行交易,以及进行相关的残破的纸钞回收,重新发放等等这些工作。

    而银行最重要的业务当然就是存储了,把老百姓的铜币和银子收上来,发放纸钞给他们。

    就类似于宋朝时候,那些牙行们收取商人的铜钱,然后把交子发给他们,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你说存储纸钞暂时还没有这样的业务,一来是因为只超现在的工艺水平,还无法做到像现在一样长久保存。

    二来,也是老百姓们心中,现在对于银子和铜钱的认可度,要远远的高于纸币的认可度。

    所以让他们将铜钱银币存到银行来就已经非常的困难了,如果让他们即将铜钱银币存到银行,又让他们将纸钞存到银行,那可真是难上加难,所以朱启也并不强求这些东西。

    原本朱启提出的要考核市场的规模,这种事情对于其他的官吏来说就觉得不可能。

    本来那些官吏觉得辽王殿下没用他们,就已经心里面不高兴了。

    如今自然是想着看辽王殿下的笑话,就算是神奇如同辽王这般厉害,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把市场规模摸得一清二楚吧。

    但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辽王殿下还真就有这样的本事。

    仅仅只是半个月的时间没到,甚至连2月份春耕种子都还没播完呢。

    辽王殿下手底下的那批人,就已经将整个应天府的市场规模摸了一个一清二楚。

    并且根据市场规模来制定了所需要发行的货币数量,而那些官员们完全看不懂了,这是怎么弄出来的呀?

    其实也非常的简单,首先就是看看政府部门每年发行的那些铜币流入的情况。

    余下的就是处于税务局直接调出应天府的档案查看就行了。

    大明商业税务的税收制度,每年也都会做各种各样的统计,所以朱启想要弄清楚这些东西也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了。

    说白了就是一个计算能力的问题,如果计算能力合格的话,想要在十几天内算出市场规模所需货币,那绝对不是什么难的事情。

    而朱启手底下的这些学生们,可是一个个都是学习了现代数学,还有各种各样统计学的,这些自然是难不倒他们的。

    理论上的事情既然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发行货币了。

    前期的宣传也已经到位,老百姓们这段时间,陆陆续续也都开始到银行来兑换货币。

    毕竟是有礼物赠送的,一小袋的粮食虽然不多,但也够吃一顿饭的,谁会嫌吃的东西多呢,是不是?

    虽然现在老百姓们兑换的数额,只是非常小额的几十文上百文。

    不过已经迈出第1步,对于朱启来说就已经达到目标了,而那些老百姓们把这些纸钞放在手里,自然也不是当擦屁股纸用的。

    有些皇庄也都对外开放只超货币使用的权限了,比如你想买一些官方出产的盐,丝绸原料铁等等这些东西。

    都可以使用,大明新发行的明源货币来进行贸易。

    官方也都是认可的,有这些大宗商品进行背书和使用明元的先例在前。

    老百姓们自然也会上行下效,在日常的生活和商业活动中使用这些货币。

    一开始自然是困难重重,但当那些商人们体会到纸币的好处之后,也是非常乐意接受的。

    毕竟手头上一大堆的铜板银两容易丢失,但纸币这么轻便,容易携带是非常方便的。

    仅仅只是两个月的时间,在应天府的大街小巷,老百姓们就已经开始渐渐使用起了明元进行贸易了。

    虽然规模并不算特别的大,占据他们日常生活的比例也只是一小部分。

    但这样的开头还是非常喜人的。

    剩下的就是把控好印刷钞票的节奏,以及每年都去考察一下市场规模,回收那些纸币再重新发放这样的过程了。

    而回收纸币重新发放,自然不是让老百姓自觉到银行上交纸币的。

    而是要通过储蓄业务来进行,相关货币的更新和替代,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几个月的漫长过程。

    这其中的门门道道也就不用多说了,反正朱启也跟那些银行的职员们商量的八九不离十,剩下的就是进行实践了。

    而推行了货币制度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朱启目前觉得最紧迫需要去处理的,也就是借贷这个问题了。

    谁都知道借贷这种事情是一门暴利,不过借贷也是有风险的。

    自古以来民间就已经有借贷的业务了。

    而很多老百姓也经常会使用的借贷,这种事情大多数都是去借粮食,毕竟这老天爷也不可能年年都风调雨顺,总会有一些年景收成不好的时候。

    没饭吃也只能出去借粮食,不然饿死吗?

    而这个时候就会以家里面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来进行抵押了。

    可不要觉得这借出来的粮食就不用还了,今年借粮食,明年可都要还13分甚至14分,有些比较黑的甚至需要还双倍也都有呢。

    一开始的政府部门,自然没有注意到民间借贷这种事情,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借贷业务导致了不少老百姓家破人亡,自然是不用多提。

    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这些事情之外,秦始皇也注意到借贷对于民间的影响。

    至此,规定借贷的利息不得高于九出十三归这个标准。

    往后历朝历代也都以这样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借贷这个行为。

    也就是说民间的借贷最高只能到九出十三归,这个行列如果高于这个水准的话,那就要受到官府衙门的惩罚。

    不过说出来可能大家不相信,在借贷这一行,做的最出色的反倒不是那些有钱的附身土豪们。

    而是大家看上去清心寡欲的寺庙和尚。

    尤其是在历朝历代统治者信佛,崇尚佛道昌盛的情况之下,越是明显。

    那些和尚们嘴上吃斋念佛,但是背地里却在喝着老百姓的血,他们自己有着大量的产业不说,还对外放出贷款。

    表面上好像在施粥救济老百姓,但其实给老百姓的利息是非常高额的。

    甚至于双倍奉还都是很常见的事情,而老百姓自然是还不上这些债务,如果不能买卖儿女来还债的话,就只能把家里的田亩和房产抵押给寺庙的和尚。

    即便是明朝时代,最大的民间放贷组织机构,依然是寺庙里面的和尚。

    不过经过前面几代皇帝的整治之后,现在寺庙的放贷情况已经收敛了不少了。

    而朱启的银行对于借贷行业来说,必然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朱启设置的利率将会远远低于9出十三归这个利率。

    不仅如此,也不再是只要拿着财产过来抵押,就能够给予放贷借贷的时代了。

    而是要详细的评估他的个人信用,以及家庭财产等等多方面的情况,再决定借不借钱。

    反正借贷这种事情一定要规范起来,谨慎起来。

    而民间的借贷行为也需要用法律法规去严格约束,不然最后受伤的还是老百姓。

    说白了,这年头如果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谁又愿意去外面借钱呢。

    即便是现代的享乐主义盛行的时候,年轻人们借钱也是因为手头上没钱,才会去超前消费啊。

    如果有钱的富二代,你看他们谁没事借一大堆的钱去花费呢。

    自己父母都随手给个几亿上百亿的给他们了。

    而朱启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制度上面确保那些老百姓们不会因为借贷而导致家庭贫困。

    能够想办法解决的事情,尽量不去借钱。

    可能有些人要说了,借贷可是有利于刺激经济的行为,为什么朱启要搞得这么保守呢?

    说白了借贷确实可以刺激经济行为,但你要看在什么时代呀。

    在现代这种快节奏有钱就能生钱的时代,通过借贷获得高额的本钱,然后来获取利润,确实是可行的。

    但是在明朝这时候,你有钱可不一定就能够做到钱生钱。

    毕竟金融游戏会玩的人不是很多,大部分的人借些钱也只是为了度过眼前的难关。

    说借贷这种事情,大部分还是普通老百姓在干的,有钱人真的不会去碰。

    而想要开展借贷的业务,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

    按照朱启现在的估计,恐怕也得等到两三年之后才能推出借贷的业务了。

    而且借贷业务也不能一开始,就在全国进行推广。

    起码也得在一些类似于应天府,这样的省会城市进行试点。

    才能够渐渐地往下推广,而借贷业务也绝对不能去乡镇。

    必须要固定在某几个大城市的范围之内,因为在大城市,明朝的朝廷对于这些地方的控制力,是最强的。

    而到了县城,甚至村落,控制力大不如在城市之中了。

    基层的官员将会拥有大量的实权,他们没准就会利用银行这个体系,来为自己牟利,而坑害的最后当然都是老百姓了。

    俗话说得好,有多大的本事就去干,多大的事情,既然已经知道明朝官府,对于地方上掌控的力度,也仅仅只在大城市。

    乡镇和村落的掌控力就会衰弱不少的情况,还去把银行铺在那些基层的地方,不是坑害老百姓又是什么呢?

    而构思这些事情的同时,朱启也要把这些所有的构思都给写成一个方案,交给朱元璋。

    方便以后进行执行,不仅如此,还要在银行里面培养接班人。

    起码要能够向朱启这样了解整个经济运行的模式,掌控钞票印刷的数量,绝对不能多印等等。

    而除此之外,银行不仅仅能够便利于百姓,最主要的目的,朱启还是想将钞票和金融作为一种武器,来对付周围的国家。

    最先处理的自然就是北元了。

    以大明和北元现在的经济体量,想搞点小动作,还是轻而易举的。

    朱启很快就行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