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端华与肃顺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没错,眼下吴可有一桩大麻烦……
自从他当上两广总督,到如今已经足有八年时间。
按照朝廷规矩,做了这样久的两广总督,他也该挪挪位置了。更何况两广这些年发展得如此兴旺,早就有朝中大佬打这儿的主意了。
只是吴可在朝堂势力不,之前又没有空闲总督位置让座,加上捻匪和回乱闹腾得实在太凶一时没有顾忌,到了现在平叛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吴可这个两广总督是该动一动了。
这事儿早就在朝廷高层中传开了,是那位西太后的意思,两广总督吴可该换一换位置了,地方上没有空缺可以调到京城部堂来嘛。
以吴可在京城的关系网,消息传出第一时间,便有京城信使四百里加急报信,暗示吴可要早做准备。
对此,吴可自然气得咬牙切齿,皇宫中那位垂帘听政年纪不大的西太后,不知道被他在暗地里骂了多少遍‘老妖婆’。尤其当他听老妖婆有意让帝后党大臣来摘两广的桃子时,心中的怨气更加浓郁几分。
吴可哪里愿意,他在两广可是花费了大力气大精力的,怎么可能轻易拱手让人?
而且这么多年,多朝廷的腐烂看在眼里,年兆时早就对朝廷没有任何敬畏可言,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不介意亲自推动一把,让满清这座腐朽房子早日坍塌迎来新生,当然前提是他要得到最大那份好处。
所幸他在京城多年经营不是白费劲,这时候让他找到了一个极为隐秘的机会,足以让朝堂发生巨大动荡一时没精力关注两广总督位置。
自从大清改号同治以来,朝堂上顾命大臣派系与帝后党的争斗一直都没有停歇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仇恨越结越深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帝后党占有大义上的绝对优势,加上有势力庞大的王公党作为奥援,顾命大臣派系几乎只有招架之力毫无还手之功。
这么些年下来,当初咸丰帝指定的八位顾命大臣,此时只剩下郑亲王端华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肃顺还在苦苦支撑,其余六人全部倒在一次次激烈的斗争之中。
郑亲王端华也就罢了,满清贵胄中出了名的糊涂蛋,要不是生得好了一个亲王爵位,以他的真实本领屁都不是。
爱新觉罗·端华,满洲镶蓝旗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三子。道光六年(186)封三等辅国将军。道光二十六年袭爵郑亲王,不久诏授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
道光帝旻宁临终时授为顾命大臣,相继任阅兵大臣、右宗正。咸丰十年,皇帝逃往热河时,随从前往,授领侍卫内大臣。咸丰死后,再受顾命,与怡亲王载垣、其弟肃顺等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
端华没什么本事,一身官职全靠祖荫,为人也糊涂得紧做不得大事。
这厮为人粗鄙,既无大志,又无才具,整天只晓得跟在载垣后面,变着法儿的替咸丰寻开心,一向为朝中的大臣所看不起。然而他这个“郑亲王”的名号,却是个响当当的铁帽子王。
所谓铁帽子王,并不像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所想象的那样,是犯了死罪亦可以不掉脑袋的护身符。实际上,它的正式称呼,叫做“世袭罔替”。
清朝所封的王爵,并不是终身制,而是一代一降。比如老子是亲王,传到儿子就要降成郡王,传到孙子就要降成贝勒,依次类推。只有加了“世袭罔替”衔的亲王,可以不必降等,代代都是亲王!因此异常珍贵,有清一代,前前后后加起来,也不过十二家而已。
他之所以能活到现在,还是沾了他那位同父异母弟弟肃顺的光。
肃顺才是真正的牛人,咸丰年间的隐形首辅。
爱新觉罗·肃顺,满洲镶蓝旗人,字雨亭,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子。道光年间,考封三等辅国将军,授委散秩大臣、奉宸苑卿。
咸丰帝即位,擢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咸丰四年(1854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随后在礼部和户部也曾有过任职。
咸丰七年(1857年),肃顺被擢升为左都御史、理籓院尚书,仍然兼任都统职务。咸丰八年(1858年),调礼部尚书,仍管理籓院事,随后又调回户部任职。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来犯京师,肃顺随咸丰帝“北狩”,授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统领行在一切事务。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病危,召肃顺及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入见,受顾命,史称“顾命八大臣”,不久之后,咸丰帝驾崩。
肃顺掌权后,以铁腕的方式面对自乾隆末期以来的官场**,严厉打击贪污**,严惩渎职失职,整肃官场政风。其果断处理“戊午科场案”,将一品大员柏葰处斩,使得大清此后几十年间官场风气,特别是自乾隆后期越演越烈的贪腐风气有了很大改观。
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由时任文渊阁大学士柏葰主持。是年十月初七,距离当年乡试揭榜尚不足一个月,御史孟传金上书,指出本次乡试存在严重舞弊问题,如旗人平龄,除了会唱两口好皮黄,一无所长,居然高中第七名,事出蹊跷,奏请立案审查。
咸丰帝感到其中定有猫腻,于是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会审此案。随着调查深入,办案人员发现“应讯办查议者竟有五十本之多”,甚至有一试卷“讹字至三百余”也能中榜。
咸丰帝闻后震怒,将主考官柏葰诸人革职。
与此同时,肃顺查清同考官浦安与新考中主事罗鸿绎私下里“交通关节”。经传讯当事人罗鸿绎,其供述“为了能考中,他曾向兵部侍郎李鹤龄疏通关系,李转而求同考官浦安关照,浦又跟柏葰的门丁靳祥打了招呼。事成后,浦安向柏葰送贽敬银十六两,李鹤龄则向罗鸿绎索要银五百两,其中三百两转交浦安。”
该案由于发生在戊午年,因而被称为“戊午科场案”。其与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并列大清三大科场舞弊案。该案最终在肃顺的力主之下,将时任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兵部侍郎李鹤龄、主事罗鸿绎等人处斩。
历时十个月的“戊午科场案”,共计惩处各级官员91人,朝廷吏治为之一振。
在此后不久,肃顺在户部尚书任上,前后历时两年,彻查“户部宝钞案”。
咸丰即位初年,因太平天国起事,户部库房匮乏,于是朝廷决定由户部设立宝钞处和官钱总局发行大量钞,票。滥发官钞非但没有纾解财政,反倒致使通货膨胀、物价飞腾,而官商乘机勾结,“侵占挪用”,“拒收买抵”,从中牟取暴利,将币制改革失败的恶果转嫁于百姓头上。
当时“五城内外兵民不下数百万户,各粮行抬价居奇,民每日所得钱文,竟不能供一日之饱”。咸丰八年(1858年)底,肃顺改任户部尚书,决心整顿财政积弊。
其从调查五宇官号账目入手,刨根究底,涉案人员几百人,抄没户部司员、商户及满族宗室数十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官场贪贿公行的风气。
肃顺虽骄横专权、目中无人,但对待有才华的汉臣却能做到格外礼待。肃顺提出应重用汉族官员,并向朝廷推荐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等汉族官员,为平定太平天国、同光中兴网罗了人才。
本来历史上左宗棠能成一代名臣,几乎就是肃顺一力保下才有这个可能。
历史上的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不想却得罪了永州总兵樊燮和湖广总督官文,后者联合弹劾左宗棠为“劣幕”,咸丰皇帝令官文“一经查实,就地正法”。
肃顺早听左宗棠有大才,闻之此事,便联合曾国藩、胡林翼等官员上书力保左宗棠,并邀请深受皇帝信任的吴地才子潘祖荫写下了“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
此后又在咸丰帝面前力荐左宗棠,给予重用。在此以后左宗棠也官运亨通,历任兵部主事兼四品军务帮办,太常寺少卿兼提督江西学政,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等职。不仅为击败太平天国保下了一名干将,还为帝国抗击沙俄而将新疆列为帝国行省,抗击法国三战三捷提拔一名不可多得的统帅。
当然,这世由于有吴可的存在,左宗棠的官运却是十分顺畅,一路平步青云几乎没有任何阻碍。
而吴可这位汉族大臣中的翘楚,就用不着肃顺俩提拔重用了,吴可因赫赫战功之故提拔之速,一都不比满清贵胄出身的肃顺官升得慢。
没错,眼下吴可有一桩大麻烦……
自从他当上两广总督,到如今已经足有八年时间。
按照朝廷规矩,做了这样久的两广总督,他也该挪挪位置了。更何况两广这些年发展得如此兴旺,早就有朝中大佬打这儿的主意了。
只是吴可在朝堂势力不,之前又没有空闲总督位置让座,加上捻匪和回乱闹腾得实在太凶一时没有顾忌,到了现在平叛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吴可这个两广总督是该动一动了。
这事儿早就在朝廷高层中传开了,是那位西太后的意思,两广总督吴可该换一换位置了,地方上没有空缺可以调到京城部堂来嘛。
以吴可在京城的关系网,消息传出第一时间,便有京城信使四百里加急报信,暗示吴可要早做准备。
对此,吴可自然气得咬牙切齿,皇宫中那位垂帘听政年纪不大的西太后,不知道被他在暗地里骂了多少遍‘老妖婆’。尤其当他听老妖婆有意让帝后党大臣来摘两广的桃子时,心中的怨气更加浓郁几分。
吴可哪里愿意,他在两广可是花费了大力气大精力的,怎么可能轻易拱手让人?
而且这么多年,多朝廷的腐烂看在眼里,年兆时早就对朝廷没有任何敬畏可言,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不介意亲自推动一把,让满清这座腐朽房子早日坍塌迎来新生,当然前提是他要得到最大那份好处。
所幸他在京城多年经营不是白费劲,这时候让他找到了一个极为隐秘的机会,足以让朝堂发生巨大动荡一时没精力关注两广总督位置。
自从大清改号同治以来,朝堂上顾命大臣派系与帝后党的争斗一直都没有停歇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仇恨越结越深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帝后党占有大义上的绝对优势,加上有势力庞大的王公党作为奥援,顾命大臣派系几乎只有招架之力毫无还手之功。
这么些年下来,当初咸丰帝指定的八位顾命大臣,此时只剩下郑亲王端华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肃顺还在苦苦支撑,其余六人全部倒在一次次激烈的斗争之中。
郑亲王端华也就罢了,满清贵胄中出了名的糊涂蛋,要不是生得好了一个亲王爵位,以他的真实本领屁都不是。
爱新觉罗·端华,满洲镶蓝旗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三子。道光六年(186)封三等辅国将军。道光二十六年袭爵郑亲王,不久诏授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
道光帝旻宁临终时授为顾命大臣,相继任阅兵大臣、右宗正。咸丰十年,皇帝逃往热河时,随从前往,授领侍卫内大臣。咸丰死后,再受顾命,与怡亲王载垣、其弟肃顺等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
端华没什么本事,一身官职全靠祖荫,为人也糊涂得紧做不得大事。
这厮为人粗鄙,既无大志,又无才具,整天只晓得跟在载垣后面,变着法儿的替咸丰寻开心,一向为朝中的大臣所看不起。然而他这个“郑亲王”的名号,却是个响当当的铁帽子王。
所谓铁帽子王,并不像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所想象的那样,是犯了死罪亦可以不掉脑袋的护身符。实际上,它的正式称呼,叫做“世袭罔替”。
清朝所封的王爵,并不是终身制,而是一代一降。比如老子是亲王,传到儿子就要降成郡王,传到孙子就要降成贝勒,依次类推。只有加了“世袭罔替”衔的亲王,可以不必降等,代代都是亲王!因此异常珍贵,有清一代,前前后后加起来,也不过十二家而已。
他之所以能活到现在,还是沾了他那位同父异母弟弟肃顺的光。
肃顺才是真正的牛人,咸丰年间的隐形首辅。
爱新觉罗·肃顺,满洲镶蓝旗人,字雨亭,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子。道光年间,考封三等辅国将军,授委散秩大臣、奉宸苑卿。
咸丰帝即位,擢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咸丰四年(1854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随后在礼部和户部也曾有过任职。
咸丰七年(1857年),肃顺被擢升为左都御史、理籓院尚书,仍然兼任都统职务。咸丰八年(1858年),调礼部尚书,仍管理籓院事,随后又调回户部任职。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来犯京师,肃顺随咸丰帝“北狩”,授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统领行在一切事务。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病危,召肃顺及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入见,受顾命,史称“顾命八大臣”,不久之后,咸丰帝驾崩。
肃顺掌权后,以铁腕的方式面对自乾隆末期以来的官场**,严厉打击贪污**,严惩渎职失职,整肃官场政风。其果断处理“戊午科场案”,将一品大员柏葰处斩,使得大清此后几十年间官场风气,特别是自乾隆后期越演越烈的贪腐风气有了很大改观。
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由时任文渊阁大学士柏葰主持。是年十月初七,距离当年乡试揭榜尚不足一个月,御史孟传金上书,指出本次乡试存在严重舞弊问题,如旗人平龄,除了会唱两口好皮黄,一无所长,居然高中第七名,事出蹊跷,奏请立案审查。
咸丰帝感到其中定有猫腻,于是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会审此案。随着调查深入,办案人员发现“应讯办查议者竟有五十本之多”,甚至有一试卷“讹字至三百余”也能中榜。
咸丰帝闻后震怒,将主考官柏葰诸人革职。
与此同时,肃顺查清同考官浦安与新考中主事罗鸿绎私下里“交通关节”。经传讯当事人罗鸿绎,其供述“为了能考中,他曾向兵部侍郎李鹤龄疏通关系,李转而求同考官浦安关照,浦又跟柏葰的门丁靳祥打了招呼。事成后,浦安向柏葰送贽敬银十六两,李鹤龄则向罗鸿绎索要银五百两,其中三百两转交浦安。”
该案由于发生在戊午年,因而被称为“戊午科场案”。其与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并列大清三大科场舞弊案。该案最终在肃顺的力主之下,将时任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兵部侍郎李鹤龄、主事罗鸿绎等人处斩。
历时十个月的“戊午科场案”,共计惩处各级官员91人,朝廷吏治为之一振。
在此后不久,肃顺在户部尚书任上,前后历时两年,彻查“户部宝钞案”。
咸丰即位初年,因太平天国起事,户部库房匮乏,于是朝廷决定由户部设立宝钞处和官钱总局发行大量钞,票。滥发官钞非但没有纾解财政,反倒致使通货膨胀、物价飞腾,而官商乘机勾结,“侵占挪用”,“拒收买抵”,从中牟取暴利,将币制改革失败的恶果转嫁于百姓头上。
当时“五城内外兵民不下数百万户,各粮行抬价居奇,民每日所得钱文,竟不能供一日之饱”。咸丰八年(1858年)底,肃顺改任户部尚书,决心整顿财政积弊。
其从调查五宇官号账目入手,刨根究底,涉案人员几百人,抄没户部司员、商户及满族宗室数十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官场贪贿公行的风气。
肃顺虽骄横专权、目中无人,但对待有才华的汉臣却能做到格外礼待。肃顺提出应重用汉族官员,并向朝廷推荐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等汉族官员,为平定太平天国、同光中兴网罗了人才。
本来历史上左宗棠能成一代名臣,几乎就是肃顺一力保下才有这个可能。
历史上的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不想却得罪了永州总兵樊燮和湖广总督官文,后者联合弹劾左宗棠为“劣幕”,咸丰皇帝令官文“一经查实,就地正法”。
肃顺早听左宗棠有大才,闻之此事,便联合曾国藩、胡林翼等官员上书力保左宗棠,并邀请深受皇帝信任的吴地才子潘祖荫写下了“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
此后又在咸丰帝面前力荐左宗棠,给予重用。在此以后左宗棠也官运亨通,历任兵部主事兼四品军务帮办,太常寺少卿兼提督江西学政,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等职。不仅为击败太平天国保下了一名干将,还为帝国抗击沙俄而将新疆列为帝国行省,抗击法国三战三捷提拔一名不可多得的统帅。
当然,这世由于有吴可的存在,左宗棠的官运却是十分顺畅,一路平步青云几乎没有任何阻碍。
而吴可这位汉族大臣中的翘楚,就用不着肃顺俩提拔重用了,吴可因赫赫战功之故提拔之速,一都不比满清贵胄出身的肃顺官升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