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王仁恭请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京洛阳,神龙殿。
刚刚一路从东京辽阳匆匆赶回的陈克复端坐殿上龙椅之中,面对群臣。
大半年来,先下江东再巡辽东,陈克复的脸色也黝黑了许多,配上那颌下已经养有三寸长的短髭,加上上唇宫女精心修饰出来的两撇黑亮长须,这位年轻的大陈皇帝却凭添增加了几分威严。
伸手轻抚短髭,陈破军目光炯炯,望着殿中诸臣道:“今日,是朕之诞辰。自今日起,朕便步入三十而立之年。三十而立,孔圣人曾说过,男人到了三十岁,便能应对一切的困难与挑战。经过多年努力,与诸位仁人将士文臣们的拼博,我大陈复辟。不过,如今中原未统,北方突厥压境,朕与诸君任重而道远。”
“朕膝下有皇子五人,但皆年幼。朝中诸臣对于朕,便是手足,是朕最大的依靠。朝中诸臣,对于我大陈复国,功莫大焉。朕信任诸臣,便如诸位忠诚于朕。近日,朕接到密折,言及朝中重臣恃功而骄,甚至有纵家人不法之事。说朕对朝中的功臣们太过恩宠,才使得臣子恃功而骄。”
皇帝的话在华丽的大殿中回荡,殿中的诸臣们都感觉到一股不寻常的威压在流动。谁也想不到,前线刚打了一个大胜仗。突厥人也被逼得暂停了进攻计划,这个本应当是举国同欢的时刻,刚刚从辽阳一路返回京师的皇帝会突然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皇帝越来越深不可测了,这是大多臣子们的心中想法。犹如天马行空。又或羚羊挂角,根本无迹可寻。大多臣子都猜不出这位皇帝的想法,更摸不透皇帝的处事规律。哪怕是朝中最得皇帝信任的房谋杜断的两位尚书省左右仆射,依然同样感叹。
停顿了一会,陈克复在上俯视诸臣,见到臣子们大气也不敢出,才脸上露出了点笑容。萧关一战捷报传回之后,朝中便已经有股风向在蠢蠢欲动。诸多大臣都以为大陈已经站在了天下之巅,似乎不论是中原七国,还是北方突厥,都早已经不是对手。似乎只要朝廷大军走出要塞坚城。主动出击,便能将这些敌人一网打尽。
这种想法最多的还是普通的民众,然后是不少的文臣,甚至连军队中的一些将领也渐受此影响。在回洛阳的路上,陈克复已经接连收到北方防线的总指挥李靖元帅的数封信件。都言及北方前线诸多将士请令出战。
这是一个不好的苗头,因萧关之战,百姓与朝中都有了轻敌的想法。普通民众百姓如此想,这是好事。毕竟与其如百姓惶恐不安。抱有这种自信,对于地方安稳是极好的。
但是。百姓能如此想,大臣们却不能这样想。前线的将士更不能有这样的想法。
现阶段内,陈军的实力虽然自信能够不惧任何一方势力,但是,打一打二没问题,而现在陈军却基本上与整个中原与草原为敌,陈军虽然无奈走到这一步,但却还没有强大到能够辗压所有敌方势力。
攻下萧关,更多的还是出其不意,与坐享了关陇三国内战的渔人之利。
适当的敲打敲打,让朝中的文武保持清醒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眼下这场关系着朝廷生死存亡的大战。不过一味的自损士气也并非好的方法,一路上,陈克复也是思虑良久,最后还是决定换个思路解决这次的麻烦。
特别是当刚回到洛阳,便收到了来自目前驻守于北方最前线,河东与河北的桑干河通道上的马邑恒安镇中的王仁恭的请战信时,他更加不得不慎重考虑了。
王仁恭不是普通的将领,这是大陈的十大元帅之一,而且先前陈军与突厥的第一场大战,便是在这位老帅的奋不顾死的勇战中,才取得的胜利。
如今王仁恭所部在恒安镇休养多时,这个时候提出请战,绝非是莽撞之举。
事实也是如此,信中王仁恭详细的述说了眼下雁门关以外的战场形势。自突厥与中原七国的盟约没能按计划执行之后,统叶护的兵马虽然暂停了攻陈计划,但大战虽然暂缓,不过小战却并没有停止。
数月以来,突厥一直在集结兵马,同时补给运输粮草。另一方面,突厥又同时出兵草原,主动进攻铁勒的同时,又出兵向库莫奚、霫国的边境上派遣兵马,摆出了一副要先肃清草原后方,然后全力南下与陈军决战的态势。
与此同时,统叶护对于先前在白道奇袭重创于他的王仁恭部也没有放过的打算,王仁恭所部做为目前唯一一支没有躲在险关要塞之内的陈军,突厥人一直是想除之而后快的。
不过由于王仁恭所部驻守在河北边界附近的桑干河通道的恒安镇中,一旦突厥人出大兵进攻,王仁恭便会第一时间率军从飞狐陉退入河北。而先前吃了陈军一个大亏之后,现在统叶护十分谨慎,绝不分兵给陈军第二次攻击的机会。因此,在试探性向恒安方向两次准备进攻,见到王仁恭每次都会第一时间撤退后,统叶护便决了分兵夺恒安的打算。
就算派兵去了,也不过是拿下一个无关重要的空城,反而会有分兵被陈军袭击的危险。
大军分兵不行,但小部队的袭击却是没有中断过。
最初之时,同在雁门关外的两支兵马之间不断的互派侦骑游击哨探,不断的侦察对方行动。双方的侦骑经常在野外遭遇,然后互相撕杀。
到了后来,互相的侦骑开始增加。渐渐便成了游击骑兵。他们也从单纯的侦察对方,便成了有目的伏击。这种小股的前哨战,破袭战如今越打越厉害,王仁恭每次派出去的游击部队。每支都不得少于两三百骑,且每日出动数十支游击部队。
双方的损伤也十分严重,虽然看似每支部队人数不多,但每日每夜小股部队交手不断,聚少成多,陈军已经折损了差不多上千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王仁恭麾下的骑兵全都是陈军最精锐的骑兵,真正的精锐部队。眼下却在这样无名的前哨战中陨命。
这种流血战法。对于突厥人来说是不惧怕的,他们兵多人广。但对于王仁恭所部却是严重的打击,这样无止境的流血下去,他在塞外的这支兵马就有可能血尽而亡。
轻揉了揉太阳穴。陈克复从那微微的失神是回过神来。
殿中的大臣见皇帝说出那番有些严厉的话后,便皱眉良久无言,都越加的不安起来。
“咳!”陈破军咳嗽一声收回神。
“当然,密折上所说的事情,也许有一些。但是。朕对于朝中的公卿们还是相信的。朕以为,瑕不掩瑜。虽然有一些问题,但也多是一些大臣们的家人在外打着旗号招摇。那密折有些危言耸听,是有离间君臣之意。多是些还不忠诚于朝廷之人所为。朕是不会相信的。朕也相信,诸卿今后定会多约束家人。自律严已,让百姓们称赞。”
高高拿起。却又轻轻放下。
大殿中一片沉默。
“朝廷刚刚挫败了突厥与中原各方的结盟,突厥人也因此延后了进攻的时间。但是,北方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现在,驻守雁门塞外的老元帅王仁恭上书请战。诸位大臣之意如何?房相国,杜相国,你们两位是尚书省左右仆射,先谈谈你们的看法。”
战争的目的是政治,战争虽然是军人主导,但实际上打的也是综合国力。特别是到了如今,战争也早已经从当初大业末年时的抢人抢粮抢地盘,到了如今相对平稳的各国对峙阶段。
当初诸雄混战,无一日不战,无一日不混战。诸军拼的是人数,打的更多的其实还是劫掠战。但到了现在,人海战术早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在各国的势力基本稳定,都有关城险隘,小战越小,大战难起。要打,就是灭国之战,拼的是战士的训练有素,是刀枪锋利,铠甲坚固,粮草充足。
陈军这几年来,要不是先有稳固安定的大后方辽西辽东,又有尚书省对于河北、山东、淮北等地的迅速平稳恢复生产,陈军的强军也同样做不到兵锋所向,战无不胜。
房玄龄也刚刚跟着皇帝从辽阳回京,一介文臣来回奔波,此时都还没从奔波中的疲惫中恢复过来。带着有些疲惫的身子,房玄龄举着笏板出列应答。
“朝廷与突厥在北方对峙已经半年有余,虽然朝延依靠着坚城要塞,目前稳保不失。但北方前线目前集结的大军已经超过了四十万人,而且这一次朝廷与辽东各国之间又已经达成盟约,联军数量更是超过十万之数,这新得盟军,一时间还不能马上开到前线,但各军的粮草、器械却已经算到了朝廷之中。”
这样的对峙,让房玄龄这位九相国中目前执掌政事笔批红的‘首相’也不由的感觉沉重。
“五十万军队在前方对峙,每对峙一日,朝廷就得多消耗一分粮草。而为了供应大军,朝廷的粮草得从辽东、河北,甚至河南山东,以及更南方的岭南,扶南等地不远万里运到北方。在路上消耗的,甚至超过了前线数十万将士所消耗掉的。陛下,如此对峙下去,朝廷也拖不起。臣建议,眼下我军士气正盛,可以考虑王仁恭将军的请求。”
这样的对峙是把双刃剑,虽然能让陈军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陈军慢慢的破解眼前的僵局。但同时,却也在巨大快速的消耗陈军国力。虽然陈克复自信,拥有两千万人口的大陈,绝对应当给只有几百万人口的突厥更能耗。但就算最后比赢了突厥,这后面却也还有中原各国。
两败俱伤的做法,是应当极力避免的。
中京洛阳,神龙殿。
刚刚一路从东京辽阳匆匆赶回的陈克复端坐殿上龙椅之中,面对群臣。
大半年来,先下江东再巡辽东,陈克复的脸色也黝黑了许多,配上那颌下已经养有三寸长的短髭,加上上唇宫女精心修饰出来的两撇黑亮长须,这位年轻的大陈皇帝却凭添增加了几分威严。
伸手轻抚短髭,陈破军目光炯炯,望着殿中诸臣道:“今日,是朕之诞辰。自今日起,朕便步入三十而立之年。三十而立,孔圣人曾说过,男人到了三十岁,便能应对一切的困难与挑战。经过多年努力,与诸位仁人将士文臣们的拼博,我大陈复辟。不过,如今中原未统,北方突厥压境,朕与诸君任重而道远。”
“朕膝下有皇子五人,但皆年幼。朝中诸臣对于朕,便是手足,是朕最大的依靠。朝中诸臣,对于我大陈复国,功莫大焉。朕信任诸臣,便如诸位忠诚于朕。近日,朕接到密折,言及朝中重臣恃功而骄,甚至有纵家人不法之事。说朕对朝中的功臣们太过恩宠,才使得臣子恃功而骄。”
皇帝的话在华丽的大殿中回荡,殿中的诸臣们都感觉到一股不寻常的威压在流动。谁也想不到,前线刚打了一个大胜仗。突厥人也被逼得暂停了进攻计划,这个本应当是举国同欢的时刻,刚刚从辽阳一路返回京师的皇帝会突然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皇帝越来越深不可测了,这是大多臣子们的心中想法。犹如天马行空。又或羚羊挂角,根本无迹可寻。大多臣子都猜不出这位皇帝的想法,更摸不透皇帝的处事规律。哪怕是朝中最得皇帝信任的房谋杜断的两位尚书省左右仆射,依然同样感叹。
停顿了一会,陈克复在上俯视诸臣,见到臣子们大气也不敢出,才脸上露出了点笑容。萧关一战捷报传回之后,朝中便已经有股风向在蠢蠢欲动。诸多大臣都以为大陈已经站在了天下之巅,似乎不论是中原七国,还是北方突厥,都早已经不是对手。似乎只要朝廷大军走出要塞坚城。主动出击,便能将这些敌人一网打尽。
这种想法最多的还是普通的民众,然后是不少的文臣,甚至连军队中的一些将领也渐受此影响。在回洛阳的路上,陈克复已经接连收到北方防线的总指挥李靖元帅的数封信件。都言及北方前线诸多将士请令出战。
这是一个不好的苗头,因萧关之战,百姓与朝中都有了轻敌的想法。普通民众百姓如此想,这是好事。毕竟与其如百姓惶恐不安。抱有这种自信,对于地方安稳是极好的。
但是。百姓能如此想,大臣们却不能这样想。前线的将士更不能有这样的想法。
现阶段内,陈军的实力虽然自信能够不惧任何一方势力,但是,打一打二没问题,而现在陈军却基本上与整个中原与草原为敌,陈军虽然无奈走到这一步,但却还没有强大到能够辗压所有敌方势力。
攻下萧关,更多的还是出其不意,与坐享了关陇三国内战的渔人之利。
适当的敲打敲打,让朝中的文武保持清醒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眼下这场关系着朝廷生死存亡的大战。不过一味的自损士气也并非好的方法,一路上,陈克复也是思虑良久,最后还是决定换个思路解决这次的麻烦。
特别是当刚回到洛阳,便收到了来自目前驻守于北方最前线,河东与河北的桑干河通道上的马邑恒安镇中的王仁恭的请战信时,他更加不得不慎重考虑了。
王仁恭不是普通的将领,这是大陈的十大元帅之一,而且先前陈军与突厥的第一场大战,便是在这位老帅的奋不顾死的勇战中,才取得的胜利。
如今王仁恭所部在恒安镇休养多时,这个时候提出请战,绝非是莽撞之举。
事实也是如此,信中王仁恭详细的述说了眼下雁门关以外的战场形势。自突厥与中原七国的盟约没能按计划执行之后,统叶护的兵马虽然暂停了攻陈计划,但大战虽然暂缓,不过小战却并没有停止。
数月以来,突厥一直在集结兵马,同时补给运输粮草。另一方面,突厥又同时出兵草原,主动进攻铁勒的同时,又出兵向库莫奚、霫国的边境上派遣兵马,摆出了一副要先肃清草原后方,然后全力南下与陈军决战的态势。
与此同时,统叶护对于先前在白道奇袭重创于他的王仁恭部也没有放过的打算,王仁恭所部做为目前唯一一支没有躲在险关要塞之内的陈军,突厥人一直是想除之而后快的。
不过由于王仁恭所部驻守在河北边界附近的桑干河通道的恒安镇中,一旦突厥人出大兵进攻,王仁恭便会第一时间率军从飞狐陉退入河北。而先前吃了陈军一个大亏之后,现在统叶护十分谨慎,绝不分兵给陈军第二次攻击的机会。因此,在试探性向恒安方向两次准备进攻,见到王仁恭每次都会第一时间撤退后,统叶护便决了分兵夺恒安的打算。
就算派兵去了,也不过是拿下一个无关重要的空城,反而会有分兵被陈军袭击的危险。
大军分兵不行,但小部队的袭击却是没有中断过。
最初之时,同在雁门关外的两支兵马之间不断的互派侦骑游击哨探,不断的侦察对方行动。双方的侦骑经常在野外遭遇,然后互相撕杀。
到了后来,互相的侦骑开始增加。渐渐便成了游击骑兵。他们也从单纯的侦察对方,便成了有目的伏击。这种小股的前哨战,破袭战如今越打越厉害,王仁恭每次派出去的游击部队。每支都不得少于两三百骑,且每日出动数十支游击部队。
双方的损伤也十分严重,虽然看似每支部队人数不多,但每日每夜小股部队交手不断,聚少成多,陈军已经折损了差不多上千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王仁恭麾下的骑兵全都是陈军最精锐的骑兵,真正的精锐部队。眼下却在这样无名的前哨战中陨命。
这种流血战法。对于突厥人来说是不惧怕的,他们兵多人广。但对于王仁恭所部却是严重的打击,这样无止境的流血下去,他在塞外的这支兵马就有可能血尽而亡。
轻揉了揉太阳穴。陈克复从那微微的失神是回过神来。
殿中的大臣见皇帝说出那番有些严厉的话后,便皱眉良久无言,都越加的不安起来。
“咳!”陈破军咳嗽一声收回神。
“当然,密折上所说的事情,也许有一些。但是。朕对于朝中的公卿们还是相信的。朕以为,瑕不掩瑜。虽然有一些问题,但也多是一些大臣们的家人在外打着旗号招摇。那密折有些危言耸听,是有离间君臣之意。多是些还不忠诚于朝廷之人所为。朕是不会相信的。朕也相信,诸卿今后定会多约束家人。自律严已,让百姓们称赞。”
高高拿起。却又轻轻放下。
大殿中一片沉默。
“朝廷刚刚挫败了突厥与中原各方的结盟,突厥人也因此延后了进攻的时间。但是,北方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现在,驻守雁门塞外的老元帅王仁恭上书请战。诸位大臣之意如何?房相国,杜相国,你们两位是尚书省左右仆射,先谈谈你们的看法。”
战争的目的是政治,战争虽然是军人主导,但实际上打的也是综合国力。特别是到了如今,战争也早已经从当初大业末年时的抢人抢粮抢地盘,到了如今相对平稳的各国对峙阶段。
当初诸雄混战,无一日不战,无一日不混战。诸军拼的是人数,打的更多的其实还是劫掠战。但到了现在,人海战术早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在各国的势力基本稳定,都有关城险隘,小战越小,大战难起。要打,就是灭国之战,拼的是战士的训练有素,是刀枪锋利,铠甲坚固,粮草充足。
陈军这几年来,要不是先有稳固安定的大后方辽西辽东,又有尚书省对于河北、山东、淮北等地的迅速平稳恢复生产,陈军的强军也同样做不到兵锋所向,战无不胜。
房玄龄也刚刚跟着皇帝从辽阳回京,一介文臣来回奔波,此时都还没从奔波中的疲惫中恢复过来。带着有些疲惫的身子,房玄龄举着笏板出列应答。
“朝廷与突厥在北方对峙已经半年有余,虽然朝延依靠着坚城要塞,目前稳保不失。但北方前线目前集结的大军已经超过了四十万人,而且这一次朝廷与辽东各国之间又已经达成盟约,联军数量更是超过十万之数,这新得盟军,一时间还不能马上开到前线,但各军的粮草、器械却已经算到了朝廷之中。”
这样的对峙,让房玄龄这位九相国中目前执掌政事笔批红的‘首相’也不由的感觉沉重。
“五十万军队在前方对峙,每对峙一日,朝廷就得多消耗一分粮草。而为了供应大军,朝廷的粮草得从辽东、河北,甚至河南山东,以及更南方的岭南,扶南等地不远万里运到北方。在路上消耗的,甚至超过了前线数十万将士所消耗掉的。陛下,如此对峙下去,朝廷也拖不起。臣建议,眼下我军士气正盛,可以考虑王仁恭将军的请求。”
这样的对峙是把双刃剑,虽然能让陈军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陈军慢慢的破解眼前的僵局。但同时,却也在巨大快速的消耗陈军国力。虽然陈克复自信,拥有两千万人口的大陈,绝对应当给只有几百万人口的突厥更能耗。但就算最后比赢了突厥,这后面却也还有中原各国。
两败俱伤的做法,是应当极力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