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四后临朝岂为常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九鼎风云志第二卷相见欢第一百六十五章四后临朝岂为常朝堂之上,风雨欲来。
随着王巨君黯然退场,天子愈发觉得无事不可为,连接几轮大刀阔斧的朝臣更迭,连若虚先生都被除了大夫,止余一个太常博士,去太学教书去了。总算杨熙官小职卑、名声不显,仍在尚书署做事,但尚书令却从王昀换成了天子的亲信唐林。
所以如今朝上炙手可热的重臣,大多出自天子母族的丁、傅两家,再加上董贤的董家,直让世人皆叹曰:“扶桑木,断根茎,忠义走,佞幸兴。”
这话的意思是,忠义之臣被赶出朝堂,佞幸便大行其道,正如那扶桑木断了根茎,恐怕离倾倒也不远了。不过总算朝上还有柱国五臣,勉强撑着朝堂威仪,让那朝纲不致混乱。
是哪五臣,能称柱国?
第一位自然是丞相孔光。孔光在孝成皇帝之时为御史大夫,又因继嗣事与当时的丞相翟方进不合,因故被谪。去年在改元前夕,皇帝因相位空缺,又想起他来,将他擢为丞相。
孔光年事已高,又在朝堂载沉载浮,虽然为人忠直,但终于也变得谨小慎微起来,在朝堂之上不敢与天子外家相抗。
第二位是大司空何武。这大司空一职便是原来的御史大夫,当年孔光被贬,孝成皇帝听信何武的建议,将这御史大夫值司恢复为三公原本的官衔,改称“大司空”的名号,增加俸禄和列侯封赐。他自己也在这之后不久,被先帝封为大司空,封为纪乡侯,可以说是凑巧至极。
这何武为人公道正直,族中兄弟倚借他的威势不纳赋税,何武便亲自前往劝说,让他们与一般民众一般缴税,乡里众人都很佩服。他为官功绩也颇不俗,先后任扬州刺史、沛郡太守,也是秉公无私,善于引荐贤士,是谁都挑不出毛病的贤臣。
第三位便是新任大司马师丹。在王巨君告病之后,天子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先生师丹拔擢为大司马。但这师丹虽是天子之师,但他历光禄大夫、光禄勋、侍中,曾经也是很受孝成皇帝尊重的大臣,是以虽与天子有这般关系,也无人能够质疑他的德行和才干,仍将他当作柱国之臣来看待。
第四位是左将军彭宣,此人是一位儒臣,师从大儒张禹,研习《易》之成就,海内屈指可数。他曾在太学做博士,被东平王刘云看重,延请做了东平太傅,也就是刘信的老师。后来历任太原太守、右扶风、廷尉,大司农、右将军,新帝即位后,右将军一职由师丹兼任,彭宣被迁为左将军、关内侯,亦是朝上数得着的重臣。
第五位自然便是为新帝即位出谋划策,操碎了心的刘歆刘子骏了。因为要逼天子的名讳,他此时已经改名为刘秀。他少年聪敏,才学与王莽王巨君并称当世,但一直屈居天禄阁内编书,直到先帝驾崩前的一年当中,才让他抓住机会,得禹鼎,扶定陶,联百家,虽然名声不显于外,但可谓扶龙直上,一飞冲天,此刻已官至光禄大夫,显赫至极。
当然,也无人敢质疑他的才学能力,单说他与其父编纂《七略》,一人推演出一部历法,便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业,让人瞠目结舌,称为柱国之臣,丝毫也不为过。
虽然彼时这五人也不是一党,有儒臣,有宗室,还有帝党,但此时外戚势大,更盛王氏把持朝政之时,这五人也不得不放下门户成见,联合起来,为这朝堂撑起一腔耿骨。
有这五人仍在,朝堂之上便仍有仗义执言之臣!
但是世人都明白,这些重臣之所以还在其位,只不过是天子暂时还动不得他们,否则以天子外家的盛势,哪容这些要职流失在外人手中?
天子也知晓,只要这些老臣仍在,自己想要为母亲和祖母加尊号正名之举,就永远不可能实现。
天子有忧,必然有人解忧,天子想要借事免掉直臣,自然便有佞臣前来凑趣。待诏夏贺良探得天子心迹,忽有一日检举一事,事关那大司空何武的阴私。原来何武早年丧母,父亲再娶一位后母,居住在纪乡郡中。何武就任大司空后,却迟迟没有迎接这位后母来到长安一同居住。这原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既被有心之人检举,就变成了“何武事亲不笃”的罪名。
大汉以孝悌治天下,何武身为三公之尊,却不孝后母,说出去可确实不太好听。天子正烦这何武有事必奏,让其束手束脚,此刻得了这条检举,顿时大喜过望,下诏以何武不孝,将其免官就国。
其实这何武也是冤枉,他早先便遣属吏去郡国迎接后母,但适逢孝成皇帝驾崩,属吏害怕社稷动荡之际,路上有人打劫作乱,是以迟迟不敢出发归还,以至于耽误至此,让人拿住把柄。但是何武如何不知,天子只是想找个理由贬谪自己罢了,这些理由,也没必要分说。
何武既去,大司空一职空缺,天子便让太傅师丹就任大司空,腾出来的大司马一职,便让傅太后的堂弟傅喜,也就是自己的远房舅舅担任,满朝文武无人敢言。
三公之位,柱国之臣,就这么轻轻巧巧换了一位,朝中不是外戚一党的臣子无不心胆俱寒,但那些佞幸小人却看到了机会,欲图自己富贵,偏又设法讨好,纷纷揣摩圣意,对剩余几位老臣大肆攻讦。
于是左将军彭宣也被人找到软肋,道他在东平王处做过官儿,算是诸侯国人。按照成例,诸侯国人不能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更不能担任将军等主管兵马的重要位置。
当然,只要天子不深究,这倒也无所谓了。可是前一段时间,彭宣的儿子彭舆娶了淮阳王的女儿,两方结为亲家,若再继续呆在左将军之位,可真是犯了忌讳。
你是藩王的亲家,又做了领兵的将军,万一有了反心,却要如之奈何?
于是天子便顺理成章下诏,除了彭宣的左将军印绶,让他以关内侯的身份归家去了。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第三个遭到免官的,竟正是天子的太傅,新就任大司空的师丹!
却说这师丹是天子老师,如何败亡得如此快法?
原来这师丹也是一位铮臣,此前董宏提议要为定陶王后、王太后上尊号,他不顾师与天子的师徒之义,竟带头反对,直言驳斥,让天子都哑口无言,降阶谢罪。早在那时,天子便在心中凝了一个疙瘩。
现今天子偏向母族之意尽显,立刻便有郎中冷褒、黄门郎段犹二人奏言,请去除恭皇后、供皇太后的定陶藩国之号,为恭皇也就是天子的生父,在京师立庙。天子固然愿意,朝上群臣也无异议,但偏偏有那么几人,直言不合宗庙规矩,不肯顺从!
这三人,便是师丹、傅喜和孔光!
师丹是天子的老师,傅喜是天子的舅舅,孔光早已谨小慎微,不敢行差踏错,但到头来提出异议的,竟然是他们三个!
朝堂之上自有耿骨,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首先都是大汉之臣!
傅太后大怒欲狂,逼着天子独断专行,但这些重臣所议甚正,未便违反。三人之中,数这师丹最为敢言,天子便想着如何武一般,找个因由将这个先生免了官才罢。
不几日后,师丹写疏奏事,那属吏抄写书稿,传给了外人观看。孔乡侯傅宴得知此事,上疏称师丹擅自将给天子的奏疏传给外人观看,是大不敬。天子得此奏疏心中快慰,立刻将此案发交廷尉查办,做实了大不敬的罪名。
天子不念师徒之义,下诏将师丹免官夺爵,直接算是废为平民,其狠心程度,让百官为之胆寒,还是尚书令上疏为其求情,说夺爵之举过重,会让世人以为天子苛厉,天子这才重新赐爵师丹为关内侯,令其回家养老。
然后大司空一职便又空缺,那孔乡侯傅宴趁机举荐一人,充任大司空。
他举荐的这人名叫朱博,这朱博也是前朝大臣,是武将出身,一路做到光禄大夫,很有一些为官的法子,每在一地,便将一地的吏治整顿得齐齐整整,如臂使指。但此人功名心重,与傅宴交好也是为了功名利禄,若是推举他为大司空,还不是唯天子之命是从?
果不其然,朱博就任大司空后,每每面见天子,必言丞相孔光志在自守,不能忧国,又道大司马傅喜阿党大臣,无益政治。天子听信朱博之言,悍然将傅喜、孔光先后免官,拜朱博为丞相,让母舅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又罢了大司空的官职,恢复为御史大夫,让一名近臣赵玄充任。
至此半年时间之内,天子竟将三公更替一遍,甚至连自己的太傅师丹、母舅傅喜都贬回家中!
当此之时,再无人敢于与天子硬项,天子遂下诏将生父定陶恭皇的名号去除“定陶”二字,立庙京师,如太庙一般规格祭祀。
既然恭皇名号一改,那定陶恭皇后、恭皇太后的名号便可随之而改。
经过众臣廷议,最终定下尊号,以恭皇后丁氏为帝太后,恭皇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按照二人所居宫室,帝太后称中安宫,帝太太后称永信宫,与王太皇太后、赵皇太后并称四后,各置少府太仆,秩俸皆为中二千石。
四后临朝!
这个结果一出,不仅是朝堂震惊,举世都为之震动!
因为哪朝哪代,也没听说过有四个太后同时临朝的荒诞之事啊!
此时五位柱国之臣当中,仅存光禄大夫刘子骏仍在朝堂,也是天子念他功绩,才没有将他也一并贬谪。他知道自己势力孤单,便是反对,也只是将自己的前程功名搭上,却没法与那些佞幸小人抗衡,更无法改变天子的主意,只好钳口不言。
他博学多才,长于命理玄学,知道这种大违天命的咄咄怪事,必然不可长久。也是考虑到此,他才选择了冷眼旁观,不闻不问。
果不其然,不久市上便传开一则谶语,道是:“天有四日,曷其有常?”这意思便是说,天上出了四个太阳,难道是经常出现的事吗?
这谶语传开不久,那帝太后丁氏福薄,忽然染上重病,任是什么名医药石全不管用,不过半月便一命呜呼。
“四后”转眼成了“三后”,空前绝后的“四后临朝”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便告一段落。
一切荒诞,在史书的竹片上,也只是一句语焉不详的记录罢了。
九鼎风云志第二卷相见欢第一百六十五章四后临朝岂为常朝堂之上,风雨欲来。
随着王巨君黯然退场,天子愈发觉得无事不可为,连接几轮大刀阔斧的朝臣更迭,连若虚先生都被除了大夫,止余一个太常博士,去太学教书去了。总算杨熙官小职卑、名声不显,仍在尚书署做事,但尚书令却从王昀换成了天子的亲信唐林。
所以如今朝上炙手可热的重臣,大多出自天子母族的丁、傅两家,再加上董贤的董家,直让世人皆叹曰:“扶桑木,断根茎,忠义走,佞幸兴。”
这话的意思是,忠义之臣被赶出朝堂,佞幸便大行其道,正如那扶桑木断了根茎,恐怕离倾倒也不远了。不过总算朝上还有柱国五臣,勉强撑着朝堂威仪,让那朝纲不致混乱。
是哪五臣,能称柱国?
第一位自然是丞相孔光。孔光在孝成皇帝之时为御史大夫,又因继嗣事与当时的丞相翟方进不合,因故被谪。去年在改元前夕,皇帝因相位空缺,又想起他来,将他擢为丞相。
孔光年事已高,又在朝堂载沉载浮,虽然为人忠直,但终于也变得谨小慎微起来,在朝堂之上不敢与天子外家相抗。
第二位是大司空何武。这大司空一职便是原来的御史大夫,当年孔光被贬,孝成皇帝听信何武的建议,将这御史大夫值司恢复为三公原本的官衔,改称“大司空”的名号,增加俸禄和列侯封赐。他自己也在这之后不久,被先帝封为大司空,封为纪乡侯,可以说是凑巧至极。
这何武为人公道正直,族中兄弟倚借他的威势不纳赋税,何武便亲自前往劝说,让他们与一般民众一般缴税,乡里众人都很佩服。他为官功绩也颇不俗,先后任扬州刺史、沛郡太守,也是秉公无私,善于引荐贤士,是谁都挑不出毛病的贤臣。
第三位便是新任大司马师丹。在王巨君告病之后,天子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先生师丹拔擢为大司马。但这师丹虽是天子之师,但他历光禄大夫、光禄勋、侍中,曾经也是很受孝成皇帝尊重的大臣,是以虽与天子有这般关系,也无人能够质疑他的德行和才干,仍将他当作柱国之臣来看待。
第四位是左将军彭宣,此人是一位儒臣,师从大儒张禹,研习《易》之成就,海内屈指可数。他曾在太学做博士,被东平王刘云看重,延请做了东平太傅,也就是刘信的老师。后来历任太原太守、右扶风、廷尉,大司农、右将军,新帝即位后,右将军一职由师丹兼任,彭宣被迁为左将军、关内侯,亦是朝上数得着的重臣。
第五位自然便是为新帝即位出谋划策,操碎了心的刘歆刘子骏了。因为要逼天子的名讳,他此时已经改名为刘秀。他少年聪敏,才学与王莽王巨君并称当世,但一直屈居天禄阁内编书,直到先帝驾崩前的一年当中,才让他抓住机会,得禹鼎,扶定陶,联百家,虽然名声不显于外,但可谓扶龙直上,一飞冲天,此刻已官至光禄大夫,显赫至极。
当然,也无人敢质疑他的才学能力,单说他与其父编纂《七略》,一人推演出一部历法,便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业,让人瞠目结舌,称为柱国之臣,丝毫也不为过。
虽然彼时这五人也不是一党,有儒臣,有宗室,还有帝党,但此时外戚势大,更盛王氏把持朝政之时,这五人也不得不放下门户成见,联合起来,为这朝堂撑起一腔耿骨。
有这五人仍在,朝堂之上便仍有仗义执言之臣!
但是世人都明白,这些重臣之所以还在其位,只不过是天子暂时还动不得他们,否则以天子外家的盛势,哪容这些要职流失在外人手中?
天子也知晓,只要这些老臣仍在,自己想要为母亲和祖母加尊号正名之举,就永远不可能实现。
天子有忧,必然有人解忧,天子想要借事免掉直臣,自然便有佞臣前来凑趣。待诏夏贺良探得天子心迹,忽有一日检举一事,事关那大司空何武的阴私。原来何武早年丧母,父亲再娶一位后母,居住在纪乡郡中。何武就任大司空后,却迟迟没有迎接这位后母来到长安一同居住。这原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既被有心之人检举,就变成了“何武事亲不笃”的罪名。
大汉以孝悌治天下,何武身为三公之尊,却不孝后母,说出去可确实不太好听。天子正烦这何武有事必奏,让其束手束脚,此刻得了这条检举,顿时大喜过望,下诏以何武不孝,将其免官就国。
其实这何武也是冤枉,他早先便遣属吏去郡国迎接后母,但适逢孝成皇帝驾崩,属吏害怕社稷动荡之际,路上有人打劫作乱,是以迟迟不敢出发归还,以至于耽误至此,让人拿住把柄。但是何武如何不知,天子只是想找个理由贬谪自己罢了,这些理由,也没必要分说。
何武既去,大司空一职空缺,天子便让太傅师丹就任大司空,腾出来的大司马一职,便让傅太后的堂弟傅喜,也就是自己的远房舅舅担任,满朝文武无人敢言。
三公之位,柱国之臣,就这么轻轻巧巧换了一位,朝中不是外戚一党的臣子无不心胆俱寒,但那些佞幸小人却看到了机会,欲图自己富贵,偏又设法讨好,纷纷揣摩圣意,对剩余几位老臣大肆攻讦。
于是左将军彭宣也被人找到软肋,道他在东平王处做过官儿,算是诸侯国人。按照成例,诸侯国人不能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更不能担任将军等主管兵马的重要位置。
当然,只要天子不深究,这倒也无所谓了。可是前一段时间,彭宣的儿子彭舆娶了淮阳王的女儿,两方结为亲家,若再继续呆在左将军之位,可真是犯了忌讳。
你是藩王的亲家,又做了领兵的将军,万一有了反心,却要如之奈何?
于是天子便顺理成章下诏,除了彭宣的左将军印绶,让他以关内侯的身份归家去了。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第三个遭到免官的,竟正是天子的太傅,新就任大司空的师丹!
却说这师丹是天子老师,如何败亡得如此快法?
原来这师丹也是一位铮臣,此前董宏提议要为定陶王后、王太后上尊号,他不顾师与天子的师徒之义,竟带头反对,直言驳斥,让天子都哑口无言,降阶谢罪。早在那时,天子便在心中凝了一个疙瘩。
现今天子偏向母族之意尽显,立刻便有郎中冷褒、黄门郎段犹二人奏言,请去除恭皇后、供皇太后的定陶藩国之号,为恭皇也就是天子的生父,在京师立庙。天子固然愿意,朝上群臣也无异议,但偏偏有那么几人,直言不合宗庙规矩,不肯顺从!
这三人,便是师丹、傅喜和孔光!
师丹是天子的老师,傅喜是天子的舅舅,孔光早已谨小慎微,不敢行差踏错,但到头来提出异议的,竟然是他们三个!
朝堂之上自有耿骨,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首先都是大汉之臣!
傅太后大怒欲狂,逼着天子独断专行,但这些重臣所议甚正,未便违反。三人之中,数这师丹最为敢言,天子便想着如何武一般,找个因由将这个先生免了官才罢。
不几日后,师丹写疏奏事,那属吏抄写书稿,传给了外人观看。孔乡侯傅宴得知此事,上疏称师丹擅自将给天子的奏疏传给外人观看,是大不敬。天子得此奏疏心中快慰,立刻将此案发交廷尉查办,做实了大不敬的罪名。
天子不念师徒之义,下诏将师丹免官夺爵,直接算是废为平民,其狠心程度,让百官为之胆寒,还是尚书令上疏为其求情,说夺爵之举过重,会让世人以为天子苛厉,天子这才重新赐爵师丹为关内侯,令其回家养老。
然后大司空一职便又空缺,那孔乡侯傅宴趁机举荐一人,充任大司空。
他举荐的这人名叫朱博,这朱博也是前朝大臣,是武将出身,一路做到光禄大夫,很有一些为官的法子,每在一地,便将一地的吏治整顿得齐齐整整,如臂使指。但此人功名心重,与傅宴交好也是为了功名利禄,若是推举他为大司空,还不是唯天子之命是从?
果不其然,朱博就任大司空后,每每面见天子,必言丞相孔光志在自守,不能忧国,又道大司马傅喜阿党大臣,无益政治。天子听信朱博之言,悍然将傅喜、孔光先后免官,拜朱博为丞相,让母舅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又罢了大司空的官职,恢复为御史大夫,让一名近臣赵玄充任。
至此半年时间之内,天子竟将三公更替一遍,甚至连自己的太傅师丹、母舅傅喜都贬回家中!
当此之时,再无人敢于与天子硬项,天子遂下诏将生父定陶恭皇的名号去除“定陶”二字,立庙京师,如太庙一般规格祭祀。
既然恭皇名号一改,那定陶恭皇后、恭皇太后的名号便可随之而改。
经过众臣廷议,最终定下尊号,以恭皇后丁氏为帝太后,恭皇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按照二人所居宫室,帝太后称中安宫,帝太太后称永信宫,与王太皇太后、赵皇太后并称四后,各置少府太仆,秩俸皆为中二千石。
四后临朝!
这个结果一出,不仅是朝堂震惊,举世都为之震动!
因为哪朝哪代,也没听说过有四个太后同时临朝的荒诞之事啊!
此时五位柱国之臣当中,仅存光禄大夫刘子骏仍在朝堂,也是天子念他功绩,才没有将他也一并贬谪。他知道自己势力孤单,便是反对,也只是将自己的前程功名搭上,却没法与那些佞幸小人抗衡,更无法改变天子的主意,只好钳口不言。
他博学多才,长于命理玄学,知道这种大违天命的咄咄怪事,必然不可长久。也是考虑到此,他才选择了冷眼旁观,不闻不问。
果不其然,不久市上便传开一则谶语,道是:“天有四日,曷其有常?”这意思便是说,天上出了四个太阳,难道是经常出现的事吗?
这谶语传开不久,那帝太后丁氏福薄,忽然染上重病,任是什么名医药石全不管用,不过半月便一命呜呼。
“四后”转眼成了“三后”,空前绝后的“四后临朝”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便告一段落。
一切荒诞,在史书的竹片上,也只是一句语焉不详的记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