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殿上虎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台谏官,也就是御史,甭管是诬陷也好,还是刻意攀附也罢,都需要拿出站得住脚的证据。比如当年整苏轼乌台诗案,第一个上报弹劾苏轼的是沈括,没错,就是那个大科学家。
并且节录了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一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就是说,皇帝用的变法派就知道瞎折腾老百姓。
沈括用证据来佐证,苏轼对于变法派到处搞事的不满。
之后才有了御史台的李定、何正臣、舒亶接连上书弹劾苏轼的事情,也不是没有一点证据,而是将苏轼不少写的诗句都摘录给皇帝和王安石看。那段时期,几乎御史台人人一本苏轼的诗词集,都在琢磨那句是隐射陛下,那句是隐射执政。兴师动众之下,还真让他们找到了不少证据。
这才有了神宗皇帝动怒,将苏轼抓到京城下狱的经过。
当然,这些诗词都是牵强附会,只是表达了苏轼对变法的不满。但问题是,苏轼当时太有名了,欧阳修病故之后,大宋文坛执牛耳者非苏轼莫属。苏轼俨然成了大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这样一个人表明对变法的不满,对神宗推行变法,尤其是在读书人之中的影响确实很坏。
而且,苏轼还是个大嘴巴,到处写信给朋友吐槽朝廷的种种错误。还自费印了不少诗词集,以前苏轼每年,或者每两年印一册自己的文集,然后到处瞎送。
可要说苏轼的破坏力。
他肯定比不上文彦博,吕公著等人。
可倒霉的是,苏轼却成了那个被警告的倒霉蛋。
因为,苏轼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官不大,知州而已。文彦博这样的老臣子,就连在朝堂上大骂王安石,王安石也只能生受。就连神宗皇帝也要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出来。可是面对苏轼不需要,最后差点苏轼在这场政治博弈之中,丢了小命。
虽说最后保住了性命,但也是被吓得半辈子也没有缓过来。最近几年来文集都不印了。
就连办苏轼,都要有证据。
身为御史中丞的刘安世,怎么能容忍属下的张商英在大殿上大放厥词。而针对的还是李逵,将大义加身的阴险之人。
当年对付苏轼很容易。
但是如今,苏轼的这个徒孙,却并非像苏轼那么好对付了。
李逵身上的标签太多了,苏门入室弟子就不说了,徒孙跟在祖师爷跟前读书,也就没谁了。而且李逵有钱,乐善好施倒是不至于,但是不少人受过他的恩惠。
其次,李逵看着像是阉党,他做官之后,很神奇的经常和宦官混在一起,要说没有利益交换,谁也不信。
再说李逵的外戚身份,虽然他和皇帝的关系看着不远不近,但皇帝的准妹夫是坐实了。还有因为李逵,朱太妃终于坐上了皇太后的宝座。仅凭这一点,皇帝会对李逵另眼相看。至于邢恕等人,谁都知道他们虽然身份地位高,但肯定不是主事之人。
再加上,李逵在保守派中颇有人缘,苏颂、范纯仁、还有之后的苏辙,都已经接纳了李逵。
再加上章惇其实也挺器重李逵,加上吕惠卿等等
李逵不声不响之间,给自己编织了一张关系大网。
张商英在大朝会,在大宋最重要的宫殿大殿之上,竟然张口说李逵陷害人?而且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所言句句属实,这等于是诬告。
而且,刘安世也不喜欢张商英。
他的名声,是因为他诤臣的耿直性格而来,而不是巴结人得到的官位。
原本,他其实有调入枢密院,进枢密都承旨的官职。但他却被苏辙拦下来,留在了门下省,担任御史台的长官,御史中丞。可以说,有刘安世在门下省,苏辙可以不用担心门下省被外人架空。就算是刘安世不是保守派成员,但他的性格也无法坐视蝇营狗苟之辈在眼前还规矩。
张商英这才明白自己失言,口齿不太连贯道:“大人,下官这是,李逵他!”
“阳泉县县尉狄安,即便是被责也是咎由自取,更何况,李直秘帮他争取了一个可以一雪前耻的机会。于情于理,此人应该感谢李直秘,而不是因为边塞危险,而罔顾朝廷的恩典。如果他要是在西夏铁蹄之前,逃跑了,此人不杀不足以儆效尤。”
刘安世可不是个讲情面的人,然后对着张商英怒道:“你为御史台官员,为何刻意针对李直秘?老夫不想知道,但老夫知道你有私心,有私心的人肯定做不好御史的。台谏是朝廷的眼睛和耳朵,为陛下广开言路之便,而不是让人来混淆视听,故意陷害的。”
“大人!”
张商英语气多了一份凄厉,他是想要整李逵。但更多的不仅仅是整李逵,而是针对苏辙和皇帝。
皇帝的态度暧昧,虽然要绍述神宗气象,但皇帝赵煦似乎也感觉到了,将保守派都赶走之后,似乎朝堂上都成了变法派的一言堂。留着苏辙,似乎对他也有好处。不得不说,赵煦跟着三叔公别的没有学到,但是平衡之术倒是颇有建树。
张商英也看自己要凉,急忙认错:“陛下,臣失言了。”
赵煦根本就没有宽恕张商英的意思,反而看向了刘安世,这个人他印象太深刻了,当年司马光、吕公著、甭管多大的名头,都让他喷过。关键别人喷是攻讦,他却是站在大宋的立场上针对执政者的错误,谁也挑不出错来。
说实在的,刘安世这样的朝廷大臣,别说宰相,就是皇帝也会怵他。
好在赵煦亲政之后,刘安世神奇的竟然没有一次喷他。倒是让刘安世在皇帝这里,获得了不少好感。
“张卿继续说下去!”
刘安世正色道:“陛下,臣以为李直秘说的话在理由。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历磨难,勿言易。御史台是朝廷的风宪,是整肃纲纪之所在。御史之中,读书读的好的大有人在,但眼见和能力不足以理论朝廷施政者亦大有人在。不明军旅边塞的,就让他们去军旅边塞;不明地方政务的,就去磨练政务。御史要有务本之心,才能平地惊雷,言之有物。”
“大人,可是我是文官,怎么可能去带兵打仗?”
张商英真的绝望了,他没想到原本欺负李逵妥妥的事,竟然引火烧身,这真要是去了西北,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可是刘安世却根本就不为所动,冷冷道:“沈存中公,也曾做过左司谏,他能在西北领兵打仗,你为何不可?”
沈存中公,就是沈括。
大科学家其实在大宋做了很多事,当然官也不小。
至于领兵打仗,还真的打过仗。当年永乐城之战宋军大败,当时官至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的沈括带兵去救援,然后大败而归。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场大败,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仕途。
刘安世要是不说沈括,张商英也不觉得,可是一说沈括,顿时心惊胆战起来,这可不是个什么好榜样。没错,沈括是做过左司谏的官职,从四品的高官,算是门下省的高级属官了,在御史台也仅次于从三品的一把手御史中丞。可问题是沈括是反面教材好不好?
没看见,沈括在经略鄜延路之后,以一场惨败黯然收场,然后一路被贬谪?
其实,沈括别看他是个科学家,可实际上,打仗也有一手。在西北的时候,打过不少打胜仗。计策用的贼溜,就是这位老大人有一点不好,总喜欢附炎趋势的做派。当时朝廷派遣给事中徐禧权衡军中。明明是主帅的沈括竟然对徐禧言听计从。原因嘛?太简单了,徐禧是皇帝派来的人,官职虽然比他低,但代表的是皇帝,沈括被徐禧狐假虎威了一通之后,决定从了。之后就有了永乐城惨败。
可问题是,沈括是虽说是文臣,可是真的会打仗。要不是关键时刻,老毛病犯了,他说不定又是个范仲淹。不是说人品,而是经略西北的能力。
沈括有能力,就是面对强权,忍不住膝盖有点软。
这也不是大毛病,反正文官之中他这样的习惯的人真不少。
可张商英呢?
让他带兵打仗,他怎么死都不知道。
张商英觉得自己应该自救,不去西北,为大宋管理地方也是好的。不得已,张商英只好硬着头皮自荐:“陛下,臣不善兵,但施政还能做,臣愿为陛下做个牧民之臣。”
“哦,施政有道?”赵煦对张商英不太了解,就知道这个人一直很跳,也不知道跳些什么。
赵煦询问杨畏:“杨卿,张司谏在地方上的政绩如何?”
大人打脸。
杨畏是老谋深算的人,他早就看出了张商英的心思,想浑水摸鱼,在大佬之中左右腾挪之后,捞足资历。
但是张商英的政绩,真的很丢人。
吏部的人很快就从皇城内的档案之中,找出了张商英的履历。结果……
杨畏惊诧的看向了张商英,问道:“张大人,你中进士二十年之后,还做过酒监?”
酒监是个杂官。
一般是贬无可贬,或者恩荫官的新手官职。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当地的酿酒作坊进行收税。从九品的文官已经是给他脸上贴金了。
对于张商英来说,这又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当年他谋划朝堂大佬失算,然后被无情报复。
张商英这辈子其实都是在做着反复的事,陷害人,有时候成功了,有时候失败了。成功了好说,失败了也不见得一定倒霉。但是张商英是个有理想的人,普通的人他都不稀罕陷害弹劾。所以,一旦失败,对他来说,不死也得脱层皮。
就像是元祐初年,他在还坐着七品的推官,可是他同时期中进士的人呢?
官职上不加个学士,直学士的贴职,最次也得有个侍制的官身,啥都没有,都不好意思出门参加宴会。学士,正三品;直学士,从三品;最次的侍制,也有从四品的官阶。要是枢密院直学士,起步就是正三品。
而他身上呢?
什么也没有。
白忙活了三十多年仕途,要不是变法派实在没什么人可用,他被想起来了,说不定这家伙这辈子就六品以下了。
张商英绝望了,他发现自己仕途三十多年,能够拿出来炫耀的政绩,啥都没有。早知道如此,他也学苏轼,没办法刷政绩,干脆就疏通个运河,挖个湖,还能拿出来掰扯一下。
刘安世厌恶的看向了张商英,建议赵煦道:“陛下,谁也不是生来就会用兵。章楶为转运使也从未知他有用兵之能;王韶一介书生,不去西凉,也不知他会用兵。但用兵乃国之大事,让张商英去环州知州不太妥当,万一坏事,反而陷我大宋军民于水火。不如安排去鄜延路做提举常平使。”
提举常平使可比知州差远了,这个官职就是押运钱粮的倒霉蛋。手下一帮子看粮库的仓监。
三个问责,已经结局了两个,至于最后一个,根本就不是大问题。
鄜延路的战绩是实打实的,不需要弄虚作假,也没办法打压。
蔡京的奏章早就到了皇帝的手中,门下省也没有疑义,就此作罢!
解决了李逵的麻烦之后,皇帝的心思已经飞出去不知道几里地了,赵煦如今想到的是他亲政之后,第一次禁军大胜西夏。紧接着,他觉得没有一次像样的太庙献俘,白瞎了如此显赫的政绩。于是他偷偷让童贯和朝臣们接连谈心之后,章惇起头建议太庙献俘,彰显皇帝功绩。
关系到太庙祭祀等事,接下来是礼部官员的建议。
身为皇帝,一次太庙献俘都没有经历过,赵煦听地极其认真。不时加入自己的想法。
而李逵也从大殿上的主角,淹没在朝臣之中,等待吏部之后给他派官。看到张商英落魄的样子,李逵还有心宽慰他两句:“张大人,以后要成同僚了,可要多亲近啊!”
张商英也知道李逵是故意恶心他,沉着气,就是不搭理人。
下朝之后,刘安世还叫住李逵,笑呵呵道:“人杰,陪老夫走走?”
台谏官,也就是御史,甭管是诬陷也好,还是刻意攀附也罢,都需要拿出站得住脚的证据。比如当年整苏轼乌台诗案,第一个上报弹劾苏轼的是沈括,没错,就是那个大科学家。
并且节录了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一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就是说,皇帝用的变法派就知道瞎折腾老百姓。
沈括用证据来佐证,苏轼对于变法派到处搞事的不满。
之后才有了御史台的李定、何正臣、舒亶接连上书弹劾苏轼的事情,也不是没有一点证据,而是将苏轼不少写的诗句都摘录给皇帝和王安石看。那段时期,几乎御史台人人一本苏轼的诗词集,都在琢磨那句是隐射陛下,那句是隐射执政。兴师动众之下,还真让他们找到了不少证据。
这才有了神宗皇帝动怒,将苏轼抓到京城下狱的经过。
当然,这些诗词都是牵强附会,只是表达了苏轼对变法的不满。但问题是,苏轼当时太有名了,欧阳修病故之后,大宋文坛执牛耳者非苏轼莫属。苏轼俨然成了大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这样一个人表明对变法的不满,对神宗推行变法,尤其是在读书人之中的影响确实很坏。
而且,苏轼还是个大嘴巴,到处写信给朋友吐槽朝廷的种种错误。还自费印了不少诗词集,以前苏轼每年,或者每两年印一册自己的文集,然后到处瞎送。
可要说苏轼的破坏力。
他肯定比不上文彦博,吕公著等人。
可倒霉的是,苏轼却成了那个被警告的倒霉蛋。
因为,苏轼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官不大,知州而已。文彦博这样的老臣子,就连在朝堂上大骂王安石,王安石也只能生受。就连神宗皇帝也要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出来。可是面对苏轼不需要,最后差点苏轼在这场政治博弈之中,丢了小命。
虽说最后保住了性命,但也是被吓得半辈子也没有缓过来。最近几年来文集都不印了。
就连办苏轼,都要有证据。
身为御史中丞的刘安世,怎么能容忍属下的张商英在大殿上大放厥词。而针对的还是李逵,将大义加身的阴险之人。
当年对付苏轼很容易。
但是如今,苏轼的这个徒孙,却并非像苏轼那么好对付了。
李逵身上的标签太多了,苏门入室弟子就不说了,徒孙跟在祖师爷跟前读书,也就没谁了。而且李逵有钱,乐善好施倒是不至于,但是不少人受过他的恩惠。
其次,李逵看着像是阉党,他做官之后,很神奇的经常和宦官混在一起,要说没有利益交换,谁也不信。
再说李逵的外戚身份,虽然他和皇帝的关系看着不远不近,但皇帝的准妹夫是坐实了。还有因为李逵,朱太妃终于坐上了皇太后的宝座。仅凭这一点,皇帝会对李逵另眼相看。至于邢恕等人,谁都知道他们虽然身份地位高,但肯定不是主事之人。
再加上,李逵在保守派中颇有人缘,苏颂、范纯仁、还有之后的苏辙,都已经接纳了李逵。
再加上章惇其实也挺器重李逵,加上吕惠卿等等
李逵不声不响之间,给自己编织了一张关系大网。
张商英在大朝会,在大宋最重要的宫殿大殿之上,竟然张口说李逵陷害人?而且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所言句句属实,这等于是诬告。
而且,刘安世也不喜欢张商英。
他的名声,是因为他诤臣的耿直性格而来,而不是巴结人得到的官位。
原本,他其实有调入枢密院,进枢密都承旨的官职。但他却被苏辙拦下来,留在了门下省,担任御史台的长官,御史中丞。可以说,有刘安世在门下省,苏辙可以不用担心门下省被外人架空。就算是刘安世不是保守派成员,但他的性格也无法坐视蝇营狗苟之辈在眼前还规矩。
张商英这才明白自己失言,口齿不太连贯道:“大人,下官这是,李逵他!”
“阳泉县县尉狄安,即便是被责也是咎由自取,更何况,李直秘帮他争取了一个可以一雪前耻的机会。于情于理,此人应该感谢李直秘,而不是因为边塞危险,而罔顾朝廷的恩典。如果他要是在西夏铁蹄之前,逃跑了,此人不杀不足以儆效尤。”
刘安世可不是个讲情面的人,然后对着张商英怒道:“你为御史台官员,为何刻意针对李直秘?老夫不想知道,但老夫知道你有私心,有私心的人肯定做不好御史的。台谏是朝廷的眼睛和耳朵,为陛下广开言路之便,而不是让人来混淆视听,故意陷害的。”
“大人!”
张商英语气多了一份凄厉,他是想要整李逵。但更多的不仅仅是整李逵,而是针对苏辙和皇帝。
皇帝的态度暧昧,虽然要绍述神宗气象,但皇帝赵煦似乎也感觉到了,将保守派都赶走之后,似乎朝堂上都成了变法派的一言堂。留着苏辙,似乎对他也有好处。不得不说,赵煦跟着三叔公别的没有学到,但是平衡之术倒是颇有建树。
张商英也看自己要凉,急忙认错:“陛下,臣失言了。”
赵煦根本就没有宽恕张商英的意思,反而看向了刘安世,这个人他印象太深刻了,当年司马光、吕公著、甭管多大的名头,都让他喷过。关键别人喷是攻讦,他却是站在大宋的立场上针对执政者的错误,谁也挑不出错来。
说实在的,刘安世这样的朝廷大臣,别说宰相,就是皇帝也会怵他。
好在赵煦亲政之后,刘安世神奇的竟然没有一次喷他。倒是让刘安世在皇帝这里,获得了不少好感。
“张卿继续说下去!”
刘安世正色道:“陛下,臣以为李直秘说的话在理由。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历磨难,勿言易。御史台是朝廷的风宪,是整肃纲纪之所在。御史之中,读书读的好的大有人在,但眼见和能力不足以理论朝廷施政者亦大有人在。不明军旅边塞的,就让他们去军旅边塞;不明地方政务的,就去磨练政务。御史要有务本之心,才能平地惊雷,言之有物。”
“大人,可是我是文官,怎么可能去带兵打仗?”
张商英真的绝望了,他没想到原本欺负李逵妥妥的事,竟然引火烧身,这真要是去了西北,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可是刘安世却根本就不为所动,冷冷道:“沈存中公,也曾做过左司谏,他能在西北领兵打仗,你为何不可?”
沈存中公,就是沈括。
大科学家其实在大宋做了很多事,当然官也不小。
至于领兵打仗,还真的打过仗。当年永乐城之战宋军大败,当时官至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的沈括带兵去救援,然后大败而归。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场大败,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仕途。
刘安世要是不说沈括,张商英也不觉得,可是一说沈括,顿时心惊胆战起来,这可不是个什么好榜样。没错,沈括是做过左司谏的官职,从四品的高官,算是门下省的高级属官了,在御史台也仅次于从三品的一把手御史中丞。可问题是沈括是反面教材好不好?
没看见,沈括在经略鄜延路之后,以一场惨败黯然收场,然后一路被贬谪?
其实,沈括别看他是个科学家,可实际上,打仗也有一手。在西北的时候,打过不少打胜仗。计策用的贼溜,就是这位老大人有一点不好,总喜欢附炎趋势的做派。当时朝廷派遣给事中徐禧权衡军中。明明是主帅的沈括竟然对徐禧言听计从。原因嘛?太简单了,徐禧是皇帝派来的人,官职虽然比他低,但代表的是皇帝,沈括被徐禧狐假虎威了一通之后,决定从了。之后就有了永乐城惨败。
可问题是,沈括是虽说是文臣,可是真的会打仗。要不是关键时刻,老毛病犯了,他说不定又是个范仲淹。不是说人品,而是经略西北的能力。
沈括有能力,就是面对强权,忍不住膝盖有点软。
这也不是大毛病,反正文官之中他这样的习惯的人真不少。
可张商英呢?
让他带兵打仗,他怎么死都不知道。
张商英觉得自己应该自救,不去西北,为大宋管理地方也是好的。不得已,张商英只好硬着头皮自荐:“陛下,臣不善兵,但施政还能做,臣愿为陛下做个牧民之臣。”
“哦,施政有道?”赵煦对张商英不太了解,就知道这个人一直很跳,也不知道跳些什么。
赵煦询问杨畏:“杨卿,张司谏在地方上的政绩如何?”
大人打脸。
杨畏是老谋深算的人,他早就看出了张商英的心思,想浑水摸鱼,在大佬之中左右腾挪之后,捞足资历。
但是张商英的政绩,真的很丢人。
吏部的人很快就从皇城内的档案之中,找出了张商英的履历。结果……
杨畏惊诧的看向了张商英,问道:“张大人,你中进士二十年之后,还做过酒监?”
酒监是个杂官。
一般是贬无可贬,或者恩荫官的新手官职。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当地的酿酒作坊进行收税。从九品的文官已经是给他脸上贴金了。
对于张商英来说,这又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当年他谋划朝堂大佬失算,然后被无情报复。
张商英这辈子其实都是在做着反复的事,陷害人,有时候成功了,有时候失败了。成功了好说,失败了也不见得一定倒霉。但是张商英是个有理想的人,普通的人他都不稀罕陷害弹劾。所以,一旦失败,对他来说,不死也得脱层皮。
就像是元祐初年,他在还坐着七品的推官,可是他同时期中进士的人呢?
官职上不加个学士,直学士的贴职,最次也得有个侍制的官身,啥都没有,都不好意思出门参加宴会。学士,正三品;直学士,从三品;最次的侍制,也有从四品的官阶。要是枢密院直学士,起步就是正三品。
而他身上呢?
什么也没有。
白忙活了三十多年仕途,要不是变法派实在没什么人可用,他被想起来了,说不定这家伙这辈子就六品以下了。
张商英绝望了,他发现自己仕途三十多年,能够拿出来炫耀的政绩,啥都没有。早知道如此,他也学苏轼,没办法刷政绩,干脆就疏通个运河,挖个湖,还能拿出来掰扯一下。
刘安世厌恶的看向了张商英,建议赵煦道:“陛下,谁也不是生来就会用兵。章楶为转运使也从未知他有用兵之能;王韶一介书生,不去西凉,也不知他会用兵。但用兵乃国之大事,让张商英去环州知州不太妥当,万一坏事,反而陷我大宋军民于水火。不如安排去鄜延路做提举常平使。”
提举常平使可比知州差远了,这个官职就是押运钱粮的倒霉蛋。手下一帮子看粮库的仓监。
三个问责,已经结局了两个,至于最后一个,根本就不是大问题。
鄜延路的战绩是实打实的,不需要弄虚作假,也没办法打压。
蔡京的奏章早就到了皇帝的手中,门下省也没有疑义,就此作罢!
解决了李逵的麻烦之后,皇帝的心思已经飞出去不知道几里地了,赵煦如今想到的是他亲政之后,第一次禁军大胜西夏。紧接着,他觉得没有一次像样的太庙献俘,白瞎了如此显赫的政绩。于是他偷偷让童贯和朝臣们接连谈心之后,章惇起头建议太庙献俘,彰显皇帝功绩。
关系到太庙祭祀等事,接下来是礼部官员的建议。
身为皇帝,一次太庙献俘都没有经历过,赵煦听地极其认真。不时加入自己的想法。
而李逵也从大殿上的主角,淹没在朝臣之中,等待吏部之后给他派官。看到张商英落魄的样子,李逵还有心宽慰他两句:“张大人,以后要成同僚了,可要多亲近啊!”
张商英也知道李逵是故意恶心他,沉着气,就是不搭理人。
下朝之后,刘安世还叫住李逵,笑呵呵道:“人杰,陪老夫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