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一章 名士来投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朔方城等了四天,宋瑶风尘仆仆的赶来。
执礼甚恭,也是军中牙将出身,刚刚被推选为都防御使四年。
丰州在阴山南麓,,乃中土与草原的交界点,中宗景龙二年,名将张仁愿依托汉受降城遗址,在河套北岸修建三受降城,时称河外三城,插入草原腹地,名为防御体系,实则为进攻草原的支点。
先后为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的治所。
境内既可游牧,亦可耕种。
占据三受降城,即可占据漠南!
如今西受降城属天德军,既为丰州,黄河北岸渡口,控扼南北交通要冲,中受降城即为后世的包头市。
如果唐廷的手想伸入草原,丰州天德军不可错失!可惜振武军在李克用手中,不然李晔就能把漠南也收入囊中。
“丰州有民三千七百二十三户,皆为军属,军四千三百七十人,马两千一百匹,其中一千二百人为达怛、黠戛斯等归化部族。”宋瑶说话中气十足,只是塞北的风霜和烈日,让不到三十岁的他有一张四五十岁的黧黑脸庞。
“丰州孤悬域外的日子结束了,从即日起,朔方会成为你们的后方!”
“末将代丰州军民谢过陛下!”宋瑶大喜。
李晔看他的样子就知道,没有后方支持的天雄军日子不好过。
天宝年间,朔方成为大唐最强大的藩镇,涵盖了整个河套地区,以及河套之北丰州、胜州。
如今只剩下灵、盐二州,不过灵州是整个朔方的精华所在,即使到了后世也被成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周边的并未开发完全,黄河西岸大片水土丰美之地还处于野生状态,便宜了游牧部族。
盐州也是产盐之地,不过产出的是青白盐,没有兴唐府的产量高。
在李晔的构想中,大力经营灵州,以此为基,向北支援丰州天雄军,向西渗透河西之地。
李晔的一大原则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冯行袭现今为朔方都防御使,主理朔方的军务。
政务就还差一名专业人士。
李晔手上五大板块,兴唐府有崔源照,关中平原有元景成,凤翔有张承业,兴元有大舅子裴贽,现在朔方是时候安排个人了。
论种田的功夫,谁还有岳父张全义高?
张全义这种牛人,老在长安闲着也不是什么事,弄不好中了妖风邪气,是要出事情的。
一念及此,李晔当下令张全义为权知灵州事。
汉有太守,随唐有刺史,地方军政大权掌于一人,唐末刺史就是缩小版的节度使,杨行密、钱镠都是从刺史之位,扩张成节度使。
当初李晔脑子一热学后世辫子戏搞出一个知府,后来废黜了,跟李巨川、韩偓、赵匡凝几人商量,加上李晔稍微有点印象,弄出这个知州出来。
只要是军政分离,就基本符合李晔的思路。
宋瑶走的时候,李晔拿出灵州府库里一千件盔甲送给他。
当寒风中夹杂着一丝春暖时,大军返回长安。
李晔穿越大唐的第一次正式科举马上要举行了。
连长安的风里都带着四分春意,六分寒意。
攻陷洛阳,唐廷强势展现在天下人眼前,吸引了部分有识之士的眼光。
长安的书生学子明显增多。
这年头各方藩基本都是武夫当道,文人沦为幕僚和狗头军师,除了一些确实有才的人,机缘巧合得到重用,大部分都被排除在权力场之外。
现在唐廷重开科举,天下士子自然趋之如骛。
有唐一朝,儒学还未腐朽和封闭,中举者大多都有经世致用之才,至少李巨川、敬翔、裴贽这些人真本事还是有的。
唐廷的科举也比较开明,除了明经、进士,还有明算、明法、明书。
李晔给了科举最大的尊重,翻修了兴庆宫为考场,派出大量唐军维持秩序,连皇城司的人都秘密出动。
在他心里,大唐灭亡,一部分原因也在科举不公,黄巢科举落第,先不说他治政水平怎么样,一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另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足见其胸中的报负。
科举的黑暗为唐廷培养了掘墓人。
科举不是简单的考考试就完了,还要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跑门路,结交长安名流,赢取声望,闷头读书,即使是天才也会被埋没。
普通士子哪有这个财力和心思?
而唐代主考官有极大的权力,想照顾谁就照顾谁,甚至状元都被提前内定了。
唐代共有三百六十多名宰相,来来去去也就那几个大家族出身,到了唐末更是如此,裴、韦、崔、李、杜、王,朝堂上的官员,基本就是这几个姓氏,真正从底层爬起来的文人只有李巨川一个,中了进士没有后台,在长安坐冷板凳。
若不是李晔的出现,他的最终命运是被敬翔忌惮,朱温一刀砍了。
李晔绝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赵崇凝、韩偓等人倒是极力推举德王刘裕为主考官。
他们的心思,李晔自然是知道的。
一个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孩子能知道什么?
思来想去,李晔命李巨川、赵崇凝、韦昭度三人同时主考。
一人为底层,一人为新进清流魁首,一人未老牌世家。
三人互相牵制,而且李巨川也是最体会李晔用心之人。
乾宁三月九日,科举正式拉开序幕。
正常科举的时间是二月九日,但因为朔方战事,李晔延迟到三月九日。
参加科举之人,除了天下士子,还有武营中培养的孩子,以及改制裁撤下来的旧员。
兴庆宫考场内,容纳了八百多名士子。
宫外有禁卫军巡逻,宫内有伤残的荣誉老兵巡戒,虽然穿着青领袍,没带刀剑,但身上的煞气还是掩盖不了的。
科举如火如荼的举行,李晔却在宫中抽不开身。
裴贞一和李渐荣马上就要临产了。
李晔担心的不得了,有了孩子,就跟这个时代有了联系。
“哎呀,陛下,你听出是男孩还是女孩没有?”裴贞一挺着大肚子,有些不耐烦。
李晔耳朵贴在她肚皮上,挺着里面微不可察的心跳。
“女孩!”李晔半开玩笑。
裴贞一脸色一变,眼角噙着泪光道:“怎、怎会是女孩?”
李渐荣就温和多了,“陛下素来喜爱女儿,生个女孩也是不错。”
不说还好,一说裴贞一“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为何是女儿?臣妾要儿子。”
李晔一脑门的汗,“别哭啊,女儿不是挺好的吗?”
“这、这以后臣妾怎么活啊。”裴贞一越哭声音越大。
“行了,行了,男孩,是男孩,朕听错了。”李晔不得不照顾孕妇情绪。
“真的?”裴贞一收住眼泪。
李渐荣“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早知道她这反应,李晔就不逗她了。
不过李晔也明白,后宫绝不会如表面这般风平浪静。
如今唐廷在关中算是稳了,太子之位悬而未决,不少人都动着心思。
最近德王刘裕频频出现在朝臣眼前,其他几个皇子也不安分,连三岁的李柷都被捧出来活动。
赵崇凝成为新的清流魁首,自然而然的要支持嫡长子继承制。
韩偓、李巨川的门路也有人走。
不过李巨川是聪明人,来者不拒,从不表态。
李晔大部分时间领军在外,连几个皇子人都没认全。
如果是明朝,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官系统,皇长子继承制倒也无所谓,李晔不在乎这个。
关键这是唐末啊。
没有能力,扶上去也是害人害己。
朱温这么凶残的人,在长子朱友裕死后,都不敢立其他亲儿子,反而有意立养子朱友文。
当然朱友文的媳妇功劳也不小。
“陛下整天魂不守舍的,难道又在想张家的两个小狐媚子?”见李晔出神,裴贞一大为不满。
李晔干笑一声,“爱妃别瞎说。”
王建说是要送女儿进宫,却一直没有动静。
拿下朔方之后,拜在李晔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西进,一条南下。
南下蜀中成强秦之势的论调,文臣武将们呼声最高,蜀中天府之国,得之可以养关中。
而河陇在他们眼中属于化外之地,即使打下来,要转化为治土,绝非短时间能完成。
一直陪了两天,科举基本结束,刘全礼送来及第名单,裴贞一叽叽喳喳的吵着要看。
这种国家大事,李晔向来是避讳后宫干预的。
她若是见到里面有裴家人,还不吵翻了天要点他的状元?
李晔脸色严肃起来,丢下一句“不得放肆”,便离去了。
大字排在第一的是崔谔,第二赵观文、第三杨赞图,第四才是崔源照。
四人之后排着小字的十七人。
总共二十一人,崔姓就占了四人,韦姓三人,裴姓两人,世家大族去了差不多一半的名额。
当然,这时代能读书识字的,也不是普通人家,来参加科举的更不是普通人。
李晔看了一眼刘全礼,“这是谁让你送过来的?”
“回禀大家,李公。”
李巨川只有一个幕僚的身份,但长安城中谁不知道他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甚至有人称他为布衣宰相,而称张承业为隐相。
既然是李巨川送来的,想必里面的幺蛾子比较少。
“去兴庆宫!”
兴庆宫里摆着四张试卷,字迹工整,三个主考官围着评头论足,争论不休。
“怎么回事?”李晔踏入阁中。
“陛下,这四人各有长短,一时难分高下,故臣等有些许各自看法。”韦昭度资格最老,最先发言。
李晔目光落在长卷上,这还是他第一次看正规的科举试卷。
按照李晔的要求,重时务策。
唐代科举策问有三策,李晔简化为两策,一文一武。
文题:关中疲弱,钱粮不振,人口不济,如何走出困境?
武题:汴贼强逆,天下藩镇割据,朝廷困守关中,如何破局?
其实文武二题都是一个意思,如何复兴大唐。
李晔一一看了四人答论,皆是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还没标点符号。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李晔眼花缭乱,还是让他们粗略讲解一下。
四人的武题都是攻取蜀中的老路子,大同小异。
蜀中向来都是关中的后花园,李唐宗室动不动就“南狩”成都。
因此蜀中也就成了大唐臣僚心中的怨念。
主要不同集中在文题上。
简而言之,崔谔主张降低税赋,吸引关东百姓入关。
赵观文主张以朝廷的名义鼓励嫁娶,生一子赏十鸡,二子赏羊,三子赏猪……
杨赞图主张以圣人教义,化蛮夷为唐人。
崔源照最有意思,立足点不在人,而是税,主张取消二税制,只收秋税,且只收粮食,并取消各州各县私自摊派的杂税,藏富于民,则人口自然滋茂。
唐朝是没有探花和榜眼的,只有状元,因此竞争极为激烈。
崔源照和杨赞图的策论最符合李晔的构想,不过看着两个崔家人,李晔不得不委屈崔源照了,“杨赞图为状元,崔源照为榜眼,赵观文为探花。”
李晔发话了,三人也就没什么可争论的了。
崔谔虽然没入三甲,但也是排在第四的进士,足以光耀门楣了。
剩下的十七份试卷,李晔大致看了一下,文题差不多就是这四人的路数,只是没有四人分析的细致透彻。
至于武题,基本都是取蜀中,仿佛标准答案一般。
科举有八百多人,李晔还真不信全部都是这个,下令将试卷全部取来。
这一下苦了殿中三人。
不过皇帝的命令谁敢违抗?
过不多时,刘全礼就带着四个宦官取来试卷。
“陛下,这四个内官都是识字的。”刘全礼道。
李晔心中一动,面上却不露声色,“好,让他们一同审阅,只要不是攻打蜀中的,全部挑出来,刘全礼,朕记得你也识字,你也跟着一起挑选。”
刘全礼恭敬道:“奴婢遵命。”
李晔盯着刘全礼的后背看了许久,这么一个不要钱,不要官,用心办事,体恤上意的太监在身边,想想还真踏马的可怕。
这也是为什么李晔敢用韩全晦,而不敢用他的原因。
难道他想学习张承业?
身为皇帝,必须保持警觉啊。
李晔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有作为帝皇,不好女色,一本正经的投入到复兴大唐的伟大事业中。
李晔一边优哉游哉的喝茶,一边自我感觉良好。
人多力量大,一个时辰后,七张卷子被挑了出来。
李晔一一过目,只看武题,第一张主张投入到昭义乱战之中,李晔直接揉作一团。
第二张主张取荆襄为己用,还大骂赵匡凝蔡贼出身。
李晔恨不得把这人抓起来吊打一顿。
第三张取唐州。
唐州与均州同属南阳盆地,富庶自是不必多说,有钱有粮有人,说实话,李晔也想打,但正如陕虢偏离了梁军的力量核心,唐州同样也偏离了唐廷的力量核心,吃力不讨好,现在唐州聚集了葛从周、王重师、刘知俊等猛将,李晔想啃也要看看自己的牙硬不硬。
第四张倒是挺有创意,大概是参考了冯行袭借道荆襄的策略,提议攻取荆南、鄂岳、湖南。
这……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到蛋。
第五六两张差不多都是攻打唐州,取其人口钱粮。
看来朱温得罪的人不少啊,快成公敌了。
看到第七张的时候,这一笔字写的真磕碜,简直像是刀子划在纸上的,大开大阖,跟李晔的字也差不了多少,估计主考官们看了这笔乱字就没了胃口。
但内容却让李晔眼前一亮,东守西攻,经营朔方,大军全线西进,恢复河陇!
终于、终于有人跟自己内心潜在的想法一致了。
若要军中一些头脑灵光之人写出这样的答案不难,毕竟内部人士,从几次李晔出兵的方向不难推测。
打河中、洛阳、陕虢,是要脱离与梁军的纠缠,积蓄实力。
积蓄实力干什么?
士子们受传统思维的局限,第一个想到的是蜀中,毕竟秦、汉、唐都是按照这个路线走,而且都成功了。
所以能跳出这个局限的人,就相当有眼光了。
李晔连忙撕开糊名,一个陌生的名字,汪士凡。
李晔不记得唐末有这样的牛人啊?
在看这个名字,李晔心中一震,汪士凡,王师范?
在朔方城等了四天,宋瑶风尘仆仆的赶来。
执礼甚恭,也是军中牙将出身,刚刚被推选为都防御使四年。
丰州在阴山南麓,,乃中土与草原的交界点,中宗景龙二年,名将张仁愿依托汉受降城遗址,在河套北岸修建三受降城,时称河外三城,插入草原腹地,名为防御体系,实则为进攻草原的支点。
先后为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的治所。
境内既可游牧,亦可耕种。
占据三受降城,即可占据漠南!
如今西受降城属天德军,既为丰州,黄河北岸渡口,控扼南北交通要冲,中受降城即为后世的包头市。
如果唐廷的手想伸入草原,丰州天德军不可错失!可惜振武军在李克用手中,不然李晔就能把漠南也收入囊中。
“丰州有民三千七百二十三户,皆为军属,军四千三百七十人,马两千一百匹,其中一千二百人为达怛、黠戛斯等归化部族。”宋瑶说话中气十足,只是塞北的风霜和烈日,让不到三十岁的他有一张四五十岁的黧黑脸庞。
“丰州孤悬域外的日子结束了,从即日起,朔方会成为你们的后方!”
“末将代丰州军民谢过陛下!”宋瑶大喜。
李晔看他的样子就知道,没有后方支持的天雄军日子不好过。
天宝年间,朔方成为大唐最强大的藩镇,涵盖了整个河套地区,以及河套之北丰州、胜州。
如今只剩下灵、盐二州,不过灵州是整个朔方的精华所在,即使到了后世也被成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周边的并未开发完全,黄河西岸大片水土丰美之地还处于野生状态,便宜了游牧部族。
盐州也是产盐之地,不过产出的是青白盐,没有兴唐府的产量高。
在李晔的构想中,大力经营灵州,以此为基,向北支援丰州天雄军,向西渗透河西之地。
李晔的一大原则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冯行袭现今为朔方都防御使,主理朔方的军务。
政务就还差一名专业人士。
李晔手上五大板块,兴唐府有崔源照,关中平原有元景成,凤翔有张承业,兴元有大舅子裴贽,现在朔方是时候安排个人了。
论种田的功夫,谁还有岳父张全义高?
张全义这种牛人,老在长安闲着也不是什么事,弄不好中了妖风邪气,是要出事情的。
一念及此,李晔当下令张全义为权知灵州事。
汉有太守,随唐有刺史,地方军政大权掌于一人,唐末刺史就是缩小版的节度使,杨行密、钱镠都是从刺史之位,扩张成节度使。
当初李晔脑子一热学后世辫子戏搞出一个知府,后来废黜了,跟李巨川、韩偓、赵匡凝几人商量,加上李晔稍微有点印象,弄出这个知州出来。
只要是军政分离,就基本符合李晔的思路。
宋瑶走的时候,李晔拿出灵州府库里一千件盔甲送给他。
当寒风中夹杂着一丝春暖时,大军返回长安。
李晔穿越大唐的第一次正式科举马上要举行了。
连长安的风里都带着四分春意,六分寒意。
攻陷洛阳,唐廷强势展现在天下人眼前,吸引了部分有识之士的眼光。
长安的书生学子明显增多。
这年头各方藩基本都是武夫当道,文人沦为幕僚和狗头军师,除了一些确实有才的人,机缘巧合得到重用,大部分都被排除在权力场之外。
现在唐廷重开科举,天下士子自然趋之如骛。
有唐一朝,儒学还未腐朽和封闭,中举者大多都有经世致用之才,至少李巨川、敬翔、裴贽这些人真本事还是有的。
唐廷的科举也比较开明,除了明经、进士,还有明算、明法、明书。
李晔给了科举最大的尊重,翻修了兴庆宫为考场,派出大量唐军维持秩序,连皇城司的人都秘密出动。
在他心里,大唐灭亡,一部分原因也在科举不公,黄巢科举落第,先不说他治政水平怎么样,一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另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足见其胸中的报负。
科举的黑暗为唐廷培养了掘墓人。
科举不是简单的考考试就完了,还要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跑门路,结交长安名流,赢取声望,闷头读书,即使是天才也会被埋没。
普通士子哪有这个财力和心思?
而唐代主考官有极大的权力,想照顾谁就照顾谁,甚至状元都被提前内定了。
唐代共有三百六十多名宰相,来来去去也就那几个大家族出身,到了唐末更是如此,裴、韦、崔、李、杜、王,朝堂上的官员,基本就是这几个姓氏,真正从底层爬起来的文人只有李巨川一个,中了进士没有后台,在长安坐冷板凳。
若不是李晔的出现,他的最终命运是被敬翔忌惮,朱温一刀砍了。
李晔绝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赵崇凝、韩偓等人倒是极力推举德王刘裕为主考官。
他们的心思,李晔自然是知道的。
一个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孩子能知道什么?
思来想去,李晔命李巨川、赵崇凝、韦昭度三人同时主考。
一人为底层,一人为新进清流魁首,一人未老牌世家。
三人互相牵制,而且李巨川也是最体会李晔用心之人。
乾宁三月九日,科举正式拉开序幕。
正常科举的时间是二月九日,但因为朔方战事,李晔延迟到三月九日。
参加科举之人,除了天下士子,还有武营中培养的孩子,以及改制裁撤下来的旧员。
兴庆宫考场内,容纳了八百多名士子。
宫外有禁卫军巡逻,宫内有伤残的荣誉老兵巡戒,虽然穿着青领袍,没带刀剑,但身上的煞气还是掩盖不了的。
科举如火如荼的举行,李晔却在宫中抽不开身。
裴贞一和李渐荣马上就要临产了。
李晔担心的不得了,有了孩子,就跟这个时代有了联系。
“哎呀,陛下,你听出是男孩还是女孩没有?”裴贞一挺着大肚子,有些不耐烦。
李晔耳朵贴在她肚皮上,挺着里面微不可察的心跳。
“女孩!”李晔半开玩笑。
裴贞一脸色一变,眼角噙着泪光道:“怎、怎会是女孩?”
李渐荣就温和多了,“陛下素来喜爱女儿,生个女孩也是不错。”
不说还好,一说裴贞一“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为何是女儿?臣妾要儿子。”
李晔一脑门的汗,“别哭啊,女儿不是挺好的吗?”
“这、这以后臣妾怎么活啊。”裴贞一越哭声音越大。
“行了,行了,男孩,是男孩,朕听错了。”李晔不得不照顾孕妇情绪。
“真的?”裴贞一收住眼泪。
李渐荣“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早知道她这反应,李晔就不逗她了。
不过李晔也明白,后宫绝不会如表面这般风平浪静。
如今唐廷在关中算是稳了,太子之位悬而未决,不少人都动着心思。
最近德王刘裕频频出现在朝臣眼前,其他几个皇子也不安分,连三岁的李柷都被捧出来活动。
赵崇凝成为新的清流魁首,自然而然的要支持嫡长子继承制。
韩偓、李巨川的门路也有人走。
不过李巨川是聪明人,来者不拒,从不表态。
李晔大部分时间领军在外,连几个皇子人都没认全。
如果是明朝,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官系统,皇长子继承制倒也无所谓,李晔不在乎这个。
关键这是唐末啊。
没有能力,扶上去也是害人害己。
朱温这么凶残的人,在长子朱友裕死后,都不敢立其他亲儿子,反而有意立养子朱友文。
当然朱友文的媳妇功劳也不小。
“陛下整天魂不守舍的,难道又在想张家的两个小狐媚子?”见李晔出神,裴贞一大为不满。
李晔干笑一声,“爱妃别瞎说。”
王建说是要送女儿进宫,却一直没有动静。
拿下朔方之后,拜在李晔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西进,一条南下。
南下蜀中成强秦之势的论调,文臣武将们呼声最高,蜀中天府之国,得之可以养关中。
而河陇在他们眼中属于化外之地,即使打下来,要转化为治土,绝非短时间能完成。
一直陪了两天,科举基本结束,刘全礼送来及第名单,裴贞一叽叽喳喳的吵着要看。
这种国家大事,李晔向来是避讳后宫干预的。
她若是见到里面有裴家人,还不吵翻了天要点他的状元?
李晔脸色严肃起来,丢下一句“不得放肆”,便离去了。
大字排在第一的是崔谔,第二赵观文、第三杨赞图,第四才是崔源照。
四人之后排着小字的十七人。
总共二十一人,崔姓就占了四人,韦姓三人,裴姓两人,世家大族去了差不多一半的名额。
当然,这时代能读书识字的,也不是普通人家,来参加科举的更不是普通人。
李晔看了一眼刘全礼,“这是谁让你送过来的?”
“回禀大家,李公。”
李巨川只有一个幕僚的身份,但长安城中谁不知道他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甚至有人称他为布衣宰相,而称张承业为隐相。
既然是李巨川送来的,想必里面的幺蛾子比较少。
“去兴庆宫!”
兴庆宫里摆着四张试卷,字迹工整,三个主考官围着评头论足,争论不休。
“怎么回事?”李晔踏入阁中。
“陛下,这四人各有长短,一时难分高下,故臣等有些许各自看法。”韦昭度资格最老,最先发言。
李晔目光落在长卷上,这还是他第一次看正规的科举试卷。
按照李晔的要求,重时务策。
唐代科举策问有三策,李晔简化为两策,一文一武。
文题:关中疲弱,钱粮不振,人口不济,如何走出困境?
武题:汴贼强逆,天下藩镇割据,朝廷困守关中,如何破局?
其实文武二题都是一个意思,如何复兴大唐。
李晔一一看了四人答论,皆是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还没标点符号。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李晔眼花缭乱,还是让他们粗略讲解一下。
四人的武题都是攻取蜀中的老路子,大同小异。
蜀中向来都是关中的后花园,李唐宗室动不动就“南狩”成都。
因此蜀中也就成了大唐臣僚心中的怨念。
主要不同集中在文题上。
简而言之,崔谔主张降低税赋,吸引关东百姓入关。
赵观文主张以朝廷的名义鼓励嫁娶,生一子赏十鸡,二子赏羊,三子赏猪……
杨赞图主张以圣人教义,化蛮夷为唐人。
崔源照最有意思,立足点不在人,而是税,主张取消二税制,只收秋税,且只收粮食,并取消各州各县私自摊派的杂税,藏富于民,则人口自然滋茂。
唐朝是没有探花和榜眼的,只有状元,因此竞争极为激烈。
崔源照和杨赞图的策论最符合李晔的构想,不过看着两个崔家人,李晔不得不委屈崔源照了,“杨赞图为状元,崔源照为榜眼,赵观文为探花。”
李晔发话了,三人也就没什么可争论的了。
崔谔虽然没入三甲,但也是排在第四的进士,足以光耀门楣了。
剩下的十七份试卷,李晔大致看了一下,文题差不多就是这四人的路数,只是没有四人分析的细致透彻。
至于武题,基本都是取蜀中,仿佛标准答案一般。
科举有八百多人,李晔还真不信全部都是这个,下令将试卷全部取来。
这一下苦了殿中三人。
不过皇帝的命令谁敢违抗?
过不多时,刘全礼就带着四个宦官取来试卷。
“陛下,这四个内官都是识字的。”刘全礼道。
李晔心中一动,面上却不露声色,“好,让他们一同审阅,只要不是攻打蜀中的,全部挑出来,刘全礼,朕记得你也识字,你也跟着一起挑选。”
刘全礼恭敬道:“奴婢遵命。”
李晔盯着刘全礼的后背看了许久,这么一个不要钱,不要官,用心办事,体恤上意的太监在身边,想想还真踏马的可怕。
这也是为什么李晔敢用韩全晦,而不敢用他的原因。
难道他想学习张承业?
身为皇帝,必须保持警觉啊。
李晔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有作为帝皇,不好女色,一本正经的投入到复兴大唐的伟大事业中。
李晔一边优哉游哉的喝茶,一边自我感觉良好。
人多力量大,一个时辰后,七张卷子被挑了出来。
李晔一一过目,只看武题,第一张主张投入到昭义乱战之中,李晔直接揉作一团。
第二张主张取荆襄为己用,还大骂赵匡凝蔡贼出身。
李晔恨不得把这人抓起来吊打一顿。
第三张取唐州。
唐州与均州同属南阳盆地,富庶自是不必多说,有钱有粮有人,说实话,李晔也想打,但正如陕虢偏离了梁军的力量核心,唐州同样也偏离了唐廷的力量核心,吃力不讨好,现在唐州聚集了葛从周、王重师、刘知俊等猛将,李晔想啃也要看看自己的牙硬不硬。
第四张倒是挺有创意,大概是参考了冯行袭借道荆襄的策略,提议攻取荆南、鄂岳、湖南。
这……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到蛋。
第五六两张差不多都是攻打唐州,取其人口钱粮。
看来朱温得罪的人不少啊,快成公敌了。
看到第七张的时候,这一笔字写的真磕碜,简直像是刀子划在纸上的,大开大阖,跟李晔的字也差不了多少,估计主考官们看了这笔乱字就没了胃口。
但内容却让李晔眼前一亮,东守西攻,经营朔方,大军全线西进,恢复河陇!
终于、终于有人跟自己内心潜在的想法一致了。
若要军中一些头脑灵光之人写出这样的答案不难,毕竟内部人士,从几次李晔出兵的方向不难推测。
打河中、洛阳、陕虢,是要脱离与梁军的纠缠,积蓄实力。
积蓄实力干什么?
士子们受传统思维的局限,第一个想到的是蜀中,毕竟秦、汉、唐都是按照这个路线走,而且都成功了。
所以能跳出这个局限的人,就相当有眼光了。
李晔连忙撕开糊名,一个陌生的名字,汪士凡。
李晔不记得唐末有这样的牛人啊?
在看这个名字,李晔心中一震,汪士凡,王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