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苟出一个盛唐 > 第六百三十三章 兵不血刃

第六百三十三章 兵不血刃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动物们又到了交配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蠢蠢欲动的气息。

    一万徐州军的到来,令平安京的兵力大为充足。

    刘知俊目光望向加贺的平良持。

    倭国之内,敢与大唐作对的只剩下此人。

    刘知俊不大看的上倭土,一个外州而已,也没那个心思治理,心中还觉得皇帝小气。

    但他的族子刘嗣彬,以及刘氏宗族大感兴趣。

    世袭罔替、为所欲为的诱惑还是很大的。

    “灭平良持,倭国之事定矣!”春天的气息,让刘知俊也不禁想念在长安养的十几房小妾。

    倭女实在不合他的口味。

    一个个不剃眉就是黑牙白面,弄得像个鬼一样。

    一看到她们,顿时就没了兴趣。

    有个封地也好,这些年刘知俊到处打仗,也没耽误为大唐繁衍下一代,精耕细作,儿子都生了十七个,女儿十一个。

    堪称诸将之最。

    不过成器的却很少,刘知俊一辈子在刀尖上滚来滚去,再也不想子嗣们也经历这种痛苦,儿子多从文,一心考取功名,不过大唐的科举难度太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三年一考,最多招两百人,大部分时候只有百来个名额。

    大概老刘家祖坟就烧过这把香,十几个儿子,一个考中的都没有。

    连长安城中公认的大老粗辛四郎,二子辛明通都中了个进士,传为长安城中怪谈。

    刘知俊贵为许国公、左威卫大将军,顿时脸上没光。

    只有三子刘嗣勋、七子刘嗣远继承几分武勇,前些年从尚学出来,分到广南、云南为都将,算是子承父业。

    考不上就考不上吧。

    李晔为了体恤他们这些功臣,子弟还可以直接进入宣教司。

    不过吃苦是肯定的,不是所有功勋二代能受得了的。

    至少刘知俊的几个文人儿子,都不愿离开长安的声色犬马,去边地体验寒风苦雨。

    这也给了寒门子弟平民子弟上升的空间。

    “去年一个冬天至今,将近四个月没有战事,倭人必有轻慢之心,我军以雷霆之势猝攻之,倭人必败!”徐温淡淡的话音打断了刘知俊的思绪。

    严格说起来,两人还是老乡,都是徐州人,也都因唐末大乱流离失所。

    “今我军有三万之众,正可一鼓而擒杀平良持,了却倭事。”刘知俊道。

    两人虽然达成了共识。

    现在不打,马上就要换防了,天策右军开始陆续回内地。

    临走之前,刘知俊不介意在给倭人一个深刻教训。

    自从唐军在倭土展现出无敌的态势,倭人们的心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崇拜强者也是其本性之一。

    很多聪明倭人开始为唐军效力。

    平良持新组建的幕府龙蛇混杂,处处漏风,又靠**安京,不知混了多少细作。

    一举一动都在刘知俊的眼皮子底下。

    摄津一战,不仅破了倭人军势,也灭了倭人的心气,连醍醐倭王都被生擒了。

    达官贵人多殁于战火。

    倭人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

    不仅仅是土地被侵夺。

    倭岛虽孤悬海外,但到底是处在华夏文明圈中,儒法佛门对其有深远影响。

    倭国佛门算是最先倒向大唐的一批势力。

    能在倭国当和尚的都不是普通人,至少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而文化,都是传承自大唐。

    醍醐倭王被擒,倭国形同灭国了。

    剩下的不过是孤魂野鬼。

    当初的藤原忠平都没能挡住大唐,现在的平良持更不可能。

    自安史之乱后,整整一百四十年,大唐在李晔手上迎来新生,也迎来国运上升期。

    其实历朝历代,中土的最大问题永远在内部。

    刘知俊再度出兵,一万天策右军,一万徐州军,旌旗遍野,气势如虹。

    倭人但凡望见唐军旗号,要么逃散,要么跪伏在泥土中。

    唐军兵不血刃,飞驒山脉西麓、北麓的越前、美浓、越中、能登纷纷投降。

    加贺成了孤地。

    徐温分兵取飞驒国,断绝了平良持向关东逃窜的路线。

    顾全武率水军封锁海疆。

    平良持顿成瓮中之鳖。

    虽坐拥四万之众,却不敢与一万唐军野战。

    加贺国一片混乱。

    浪人、盗贼、流民自相践踏,一副末日降临的景象,连向来狂妄的武士,也不敢再叫嚣。

    杀生王威名恐怖如斯。

    唐军刚刚兵临城下,还未开始攻城,平良持的人头就被扔了下来。

    城门大开,垂头丧气的倭人武士一列列的跪伏在地,屁股翘的老高。

    唐军健儿雄赳赳气昂昂的入城。

    从出兵到入城,一共才二十天,兵不血刃,平良持已然授首。

    刘知俊大感无趣,但倭国之战,至此已经结束了。

    倭人顺从的让他挑不出任何毛病。

    新得之地秩序井然,倭人平民并未觉得惊讶,仿佛习惯了。

    特别是越前倭人,但得知越前成为刘知俊的封地,一个个欢喜异常,主动在境内修建了神庙,供奉刘知俊神像。

    这让刘知俊特别郁闷。

    也弄不明白倭人到底是个什么心思。

    杀了这么多倭人,反而成了他们的神明。

    招降纳叛之事,自有宣教使处理,他也省了不少心思,专程去越前看看自己的地盘。

    山清水秀,雪山皑皑。

    建筑跟大唐相差无几,倭人顺从的犹如绵羊。

    将田产、人口、收支的籍册奉上。

    越前没有遭受战火的荼毒,又快速投降,加之此地历来都是倭国的北方良港,与渤海国、新罗互通有无,算是倭地比较富足的地方。

    境内良田三千顷,人口一万五千户,但因响应当初醍醐的号召,共赴国难,青壮男女十去其六,

    不过却有新罗、渤海浮海而来的难民补充。

    一些在摄津大战逃散的倭人也纷纷回到故土。

    人口在六七万左右。

    对于一个封地来说,不少了。

    后续可以迁些刘氏宗族以及家乡父老。

    连管理都免了,倭人有严格的律令制度,境内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一帮倭人哭着喊着要给刘知俊当牛做马。

    望着城中跪在地上迎接的倭人。

    族子刘嗣彬大喜过望,“圣人待我刘氏不薄!”

    刘知俊依旧是兴趣缺缺,此地虽好,终究比不上中土的繁华,他宁愿在长安养老,也不留在这里,“你等好生打理此地,可为刘氏基业。”

    有一份基业总比没有好。

    几个儿子看起来也不像有出息的模样。

    能富贵终老倒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