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大学扩招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而进入租界之后,不仅仅是对当地民俗的一种尊重,同时也给了宋朝的移民一份保护,毕竟在租界,宋朝人是享有治外法权的,所有的宋人即便犯罪,也必须由宋朝的法律来进行审判,而不是用当地的法律来进行审判,同时在租界之中,也必须尊重宋朝人的文化生活方式。
比如说在宋朝的租界中,最大的建筑必须得是儒家的孔庙,这是所有租界的硬性规定,谁也无法改变,以孔庙作为根基,其余的宗教建筑也允许存在,但都不能比孔庙的最高楼来的大。
这就是宋朝的定制,这要放以前可就真的倒霉了,要知道中亚地区往西,大多数国家和文明建设教堂,寺庙的建筑物大体都是石头,所以看看西方的教堂,阿拉伯的寺庙,都非常的高大巍峨,而中国的寺庙相比起来,占地面积很大,但要说高大巍峨就有些比不上了,唯有塔在这方面还能一较雌雄,若是放在以前,那对于教堂和清寺来说真的是很不友好了。
不过还好宋朝的建筑水平也在随着科技的水平而提高着,如今的宋朝新建筑,给人的感觉其实非常像民国时代的建筑,带有那么一点中西结合的感觉,这种建筑在南京和北京都很常见,通体用钢筋混凝土,但是在审美上,却不像是现代的房子那样,全部都是高楼大厦,而是带有汉民族古典特点的设计。
相比起现代的大楼来说,更加增添了一丝美感,就有点像是现代的欧洲城市一样,在欧洲,除了几个大城市拥有许多高楼大厦之外,许多小镇的建筑基本都是保持着非常原始的模样,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建筑物就落后了,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古代建筑的保护,让欧洲始终带有那么一丝古老的气味,而中国却其实将很多的建筑都给拆了,变成了现代化的设施,其实不仅仅是中国,韩国,越南,甚至日本也都是如此。
只不过日本身处岛国,无法建筑太过高大的建筑,这才让他的高楼大厦稍微少了一点,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让日本人塑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东京大都会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地震的存在,让日本的房子大多在七八层左右,而日本的人口却并不少,甚至在全世界人口密度上都能排的上号的。
这样的国家首都,自然面积就非常可怕了,与此相反,中国的上海,你基本到了哪里都是三十多层的高楼大厦,首先便是没有地震的危险,这是最为主要的,二来则是中国特殊的土地政策的缘故了,导致高楼大厦林立了。
这其实并不是徐清喜欢的模样,相比起这样的高楼林立,徐清其实更加喜欢西方的那种模式,所以在整个宋朝,除了几个大都市拥有规模宏大的商业区之外,其他的城市,基本上是不存在什么高大建筑的,即便要新建现代建筑,徐清也要求建筑物必须要跟当地的传统建筑相结合,不能太突兀。
这一点,中国其实一直都做的不够好,比如说在故宫中,原本你应该是看不到周围的高楼大厦的,这里是天子的宫殿,自然应该是最高处的,但因为经济为主的政策,最后让故宫周围也拥有了一大圈高楼大厦,最终导致这一名迹就此消失了,其实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而在这个时代,宋朝自然不用在这样了,作为发展中国家,他们需要加快速度赶超先进国家,于此破坏一点古物无可厚非,毕竟古人再怎么样,也没有现在的人重要,但如今的宋朝,本身就是第一强国,自然也就不用再追求速度了,而是应该追求质量为主。
所以对于小城市,徐清还是希望尽量保持他们的原貌,即便原貌因为砖木结构无法长时间保留,徐清也希望新建的房子能够保持中国传统的那种文化,而不是乱建一通,把整个小镇变得面目全非,这是徐清所不想看到的。
至于大城市,为了节约土地,高楼大厦自然是免不了的,但徐清也尽量让高楼大厦全部集中在一个地方,不要去破坏那些老城区,为此徐清还专门建立了一个文物局,给那些全国各地破损的文物进行保护,这在以前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因为在中国古代,根本没有博物馆之类的东西,所有的文物都是私人收藏,自然不会经过旁人之手。
至于那些寺庙、庄园还有宏伟的建筑,要么是私人拥有的,要么就是皇室拥有的,或者干脆就是国家办事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无法进行维修,但正因为如此,很多文物都在时间的消耗下,变成了历史的残骸,这种情况无疑让人很心痛,与此相反,欧洲在这一方面就做的非常好,威尼斯、米兰、罗马、雅典这些城市,你根本无法看出他们与古代有什么不同,许多城市的外表始终保持着古老的建筑模式,让人甚至有种魂穿文艺复兴时代的感觉。
徐清自然也希望能够保护下更多的文物,为此便修订了一部法律,规定博物馆对于文物的职责,如果有文物在博物馆受损,就必须要让博物馆进行负责,同时还召集了不少原本处理文物的家族,让他们来博物馆做顾问,告诉这些人怎么保护文物,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毕竟文物大体价值高昂,不是积木,可以随便处理,坏了再换一个,这些文物很多都是只此一份,坏了就没了,所以必须要小心对待。
甚至徐清还在大学开设了一门文物保管课,来负责教授保护文物的人,至于那些传子不传女的习惯,徐清自然也是一一打破,对于那些不愿意传授知识的人,徐清好言相劝的也有,威逼利诱的也有,倒还真的被他拉回了不少人,去大学里面当教授去了,算是把这门手艺给传承了下来。
至于那些建筑物,如果是公有的,就由国家出钱来进行维修,然后作为博物馆或者是历史古迹开放,至于那些私人拥有的古堡、庄园、花园、年代到了一定时候的,就必须要被登记在文物古迹之中,凡是拥有这些古迹的人,都必须每年缴纳高昂的文物税用来包养文物,如果付不起这笔钱,文物就会被回收,这项政策无疑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没办法,毕竟有些人手上的庄园,甚至是古迹都已经几经易手了,甚至很多人根本不觉得这些东西有多重要。
就像黄鹤楼,是三国时代的建筑,但之后却一直是在民间进行流通,许多人仅仅只是把他当一个酒楼而已,根本就没有维修的心思,到最后这座著名的古物,只能不停的破败,每过几百年才重新维修一次,这中间到底损毁了多少精美的文物就不用说了,所以这些当然要进行修缮,这部法律,显然就是用在这里的。
当然,徐清也不是保守的人,他也不是一昧的保护文物,毕竟新的建筑材料的产生,让建筑物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造型,这些当然也是需要的,但这些新奇的建筑,徐清是全部建设在新城区的,老城区是一定要维护原本的样子的,而在租界,他显然也更加喜欢这样的风格。
因为租界大体都是一个国家最为繁华的城市,是宋朝在一个殖民地上心血的结晶,一个租界之中人口五六十万根本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如果是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上百万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这些租界里面,就会有大量的高楼大厦,同时也会有许多的庄园别墅,他是一种有机的结合,非常漂亮。
而在这些租界中,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宋朝的建筑形式占据主流,当然,因为猎奇的原因,还有就是许多本地人也生活在租界上,所以除了核心区是宋朝文化的主流之外,许多的建筑则更有当地的风采,但更多的还是宋朝建筑物,就像当年的上海,即便你会看到中国的建筑,但更多的还是西方的建筑,即便是中国人,也要修建西方的建筑作为自己的公司住址也好,还是自己的别墅也好,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影响。
不过相比起西方当年的殖民统治来说,宋朝的统治还是不错的,毕竟宋朝本来在信仰上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规矩,所以对于租界之上到底应该有什么宗教信仰,宋朝根本无所谓,只要保证儒家至高地位就行了,至于那些佛寺、道观修建的多么华丽,只要高度不超过孔庙就可以了。
随着六位王爷的离开,朝堂暂时安静了下来,赵昕需要等待赵曙在新大陆的行动,而徐清也需要重新开始处理其他的国事,他可不像赵昕那么闲,除了争夺权利之外就不用干其他的事情了,整个国家一直在不停的运转,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尤其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以及基础教育的普及,大家对于大学教育的渴望也开始逐渐加重,呼吁大学扩招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这个问题也让徐清很是为难。
若按照他的意思,当然是扩招了,在他看来,大学应该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环存在的,而不应该是什么稀缺资源才对,真正进入专业的应该是硕士和博士才对,但对于徐清的这种想法,官员们显然无法苟同,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倒不是财政的问题。
随着宋朝这几年对于殖民地统治的改革,宋朝如今平均每年能够盈余财政多达两千万贯,这笔钱足够把如今的大学生数量扩大五倍左右了,他们之所以不想要扩招的原因,说到底其实还是更加崇拜精英教育罢了。
在他们看来,如今的大学生就像当年的举子,至于硕士和博士则是像进士一样,是拥有特权的阶层,既然作为特权阶层,人数就必须是要有限制的,而现在,如果大学生的数量扩大五倍,那么硕士和博士也会扩大五倍,这就相当于未来整个特权阶级也要扩大五倍,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接受不了的。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偏见两个字而已,在他们看来,作为大学生是一种荣誉,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沾染这种荣誉了,这自然让他们很不满,人总是有虚荣心的,原本这种事情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享受,而现在这个人数扩大到了五倍,而且如果此例一开,未来想必会一直扩张下去,到时候自己的特权不再,当然会引起许多人的恐慌。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比如说老师的数量严重缺额,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盲目扩招也必然会使生员水平下降,到时候的大学生还能像现在这样优秀么,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所以徐清想要推动还是有很大阻力的。
最后也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妥协,那就是在全国选定三十所大学为重点大学,这些大学不进行扩招,依旧采取精英的标准,培养国家的重点人才,至于其他八十多所学校则进行扩招,至于生员的学费则由朝廷进行铺贴,生员水平虽然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对于普及大学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而重点大学,每一个人的补贴自然是更多,学费低廉,主要依靠考试来进入,是全国的最高学府,每年只招收一千人,而其他八十所大学则招收五千人左右。
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的数量就能从原本的每年十万人变成五十万人左右,这是巨大的进步,同时还有重点大学的存在,保证精英们始终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才总算让那些朝廷官员同意了徐清的意见,这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而整个民间,则对于徐清的做法非常支持,毕竟上大学在以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有了补贴之后,再想上大学,虽然依旧非常困难,但相比以前来说确实要容易许多了,这对于许多贫家子弟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福音
(本章完)
而进入租界之后,不仅仅是对当地民俗的一种尊重,同时也给了宋朝的移民一份保护,毕竟在租界,宋朝人是享有治外法权的,所有的宋人即便犯罪,也必须由宋朝的法律来进行审判,而不是用当地的法律来进行审判,同时在租界之中,也必须尊重宋朝人的文化生活方式。
比如说在宋朝的租界中,最大的建筑必须得是儒家的孔庙,这是所有租界的硬性规定,谁也无法改变,以孔庙作为根基,其余的宗教建筑也允许存在,但都不能比孔庙的最高楼来的大。
这就是宋朝的定制,这要放以前可就真的倒霉了,要知道中亚地区往西,大多数国家和文明建设教堂,寺庙的建筑物大体都是石头,所以看看西方的教堂,阿拉伯的寺庙,都非常的高大巍峨,而中国的寺庙相比起来,占地面积很大,但要说高大巍峨就有些比不上了,唯有塔在这方面还能一较雌雄,若是放在以前,那对于教堂和清寺来说真的是很不友好了。
不过还好宋朝的建筑水平也在随着科技的水平而提高着,如今的宋朝新建筑,给人的感觉其实非常像民国时代的建筑,带有那么一点中西结合的感觉,这种建筑在南京和北京都很常见,通体用钢筋混凝土,但是在审美上,却不像是现代的房子那样,全部都是高楼大厦,而是带有汉民族古典特点的设计。
相比起现代的大楼来说,更加增添了一丝美感,就有点像是现代的欧洲城市一样,在欧洲,除了几个大城市拥有许多高楼大厦之外,许多小镇的建筑基本都是保持着非常原始的模样,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建筑物就落后了,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古代建筑的保护,让欧洲始终带有那么一丝古老的气味,而中国却其实将很多的建筑都给拆了,变成了现代化的设施,其实不仅仅是中国,韩国,越南,甚至日本也都是如此。
只不过日本身处岛国,无法建筑太过高大的建筑,这才让他的高楼大厦稍微少了一点,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让日本人塑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东京大都会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地震的存在,让日本的房子大多在七八层左右,而日本的人口却并不少,甚至在全世界人口密度上都能排的上号的。
这样的国家首都,自然面积就非常可怕了,与此相反,中国的上海,你基本到了哪里都是三十多层的高楼大厦,首先便是没有地震的危险,这是最为主要的,二来则是中国特殊的土地政策的缘故了,导致高楼大厦林立了。
这其实并不是徐清喜欢的模样,相比起这样的高楼林立,徐清其实更加喜欢西方的那种模式,所以在整个宋朝,除了几个大都市拥有规模宏大的商业区之外,其他的城市,基本上是不存在什么高大建筑的,即便要新建现代建筑,徐清也要求建筑物必须要跟当地的传统建筑相结合,不能太突兀。
这一点,中国其实一直都做的不够好,比如说在故宫中,原本你应该是看不到周围的高楼大厦的,这里是天子的宫殿,自然应该是最高处的,但因为经济为主的政策,最后让故宫周围也拥有了一大圈高楼大厦,最终导致这一名迹就此消失了,其实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而在这个时代,宋朝自然不用在这样了,作为发展中国家,他们需要加快速度赶超先进国家,于此破坏一点古物无可厚非,毕竟古人再怎么样,也没有现在的人重要,但如今的宋朝,本身就是第一强国,自然也就不用再追求速度了,而是应该追求质量为主。
所以对于小城市,徐清还是希望尽量保持他们的原貌,即便原貌因为砖木结构无法长时间保留,徐清也希望新建的房子能够保持中国传统的那种文化,而不是乱建一通,把整个小镇变得面目全非,这是徐清所不想看到的。
至于大城市,为了节约土地,高楼大厦自然是免不了的,但徐清也尽量让高楼大厦全部集中在一个地方,不要去破坏那些老城区,为此徐清还专门建立了一个文物局,给那些全国各地破损的文物进行保护,这在以前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因为在中国古代,根本没有博物馆之类的东西,所有的文物都是私人收藏,自然不会经过旁人之手。
至于那些寺庙、庄园还有宏伟的建筑,要么是私人拥有的,要么就是皇室拥有的,或者干脆就是国家办事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无法进行维修,但正因为如此,很多文物都在时间的消耗下,变成了历史的残骸,这种情况无疑让人很心痛,与此相反,欧洲在这一方面就做的非常好,威尼斯、米兰、罗马、雅典这些城市,你根本无法看出他们与古代有什么不同,许多城市的外表始终保持着古老的建筑模式,让人甚至有种魂穿文艺复兴时代的感觉。
徐清自然也希望能够保护下更多的文物,为此便修订了一部法律,规定博物馆对于文物的职责,如果有文物在博物馆受损,就必须要让博物馆进行负责,同时还召集了不少原本处理文物的家族,让他们来博物馆做顾问,告诉这些人怎么保护文物,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毕竟文物大体价值高昂,不是积木,可以随便处理,坏了再换一个,这些文物很多都是只此一份,坏了就没了,所以必须要小心对待。
甚至徐清还在大学开设了一门文物保管课,来负责教授保护文物的人,至于那些传子不传女的习惯,徐清自然也是一一打破,对于那些不愿意传授知识的人,徐清好言相劝的也有,威逼利诱的也有,倒还真的被他拉回了不少人,去大学里面当教授去了,算是把这门手艺给传承了下来。
至于那些建筑物,如果是公有的,就由国家出钱来进行维修,然后作为博物馆或者是历史古迹开放,至于那些私人拥有的古堡、庄园、花园、年代到了一定时候的,就必须要被登记在文物古迹之中,凡是拥有这些古迹的人,都必须每年缴纳高昂的文物税用来包养文物,如果付不起这笔钱,文物就会被回收,这项政策无疑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没办法,毕竟有些人手上的庄园,甚至是古迹都已经几经易手了,甚至很多人根本不觉得这些东西有多重要。
就像黄鹤楼,是三国时代的建筑,但之后却一直是在民间进行流通,许多人仅仅只是把他当一个酒楼而已,根本就没有维修的心思,到最后这座著名的古物,只能不停的破败,每过几百年才重新维修一次,这中间到底损毁了多少精美的文物就不用说了,所以这些当然要进行修缮,这部法律,显然就是用在这里的。
当然,徐清也不是保守的人,他也不是一昧的保护文物,毕竟新的建筑材料的产生,让建筑物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造型,这些当然也是需要的,但这些新奇的建筑,徐清是全部建设在新城区的,老城区是一定要维护原本的样子的,而在租界,他显然也更加喜欢这样的风格。
因为租界大体都是一个国家最为繁华的城市,是宋朝在一个殖民地上心血的结晶,一个租界之中人口五六十万根本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如果是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上百万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这些租界里面,就会有大量的高楼大厦,同时也会有许多的庄园别墅,他是一种有机的结合,非常漂亮。
而在这些租界中,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宋朝的建筑形式占据主流,当然,因为猎奇的原因,还有就是许多本地人也生活在租界上,所以除了核心区是宋朝文化的主流之外,许多的建筑则更有当地的风采,但更多的还是宋朝建筑物,就像当年的上海,即便你会看到中国的建筑,但更多的还是西方的建筑,即便是中国人,也要修建西方的建筑作为自己的公司住址也好,还是自己的别墅也好,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影响。
不过相比起西方当年的殖民统治来说,宋朝的统治还是不错的,毕竟宋朝本来在信仰上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规矩,所以对于租界之上到底应该有什么宗教信仰,宋朝根本无所谓,只要保证儒家至高地位就行了,至于那些佛寺、道观修建的多么华丽,只要高度不超过孔庙就可以了。
随着六位王爷的离开,朝堂暂时安静了下来,赵昕需要等待赵曙在新大陆的行动,而徐清也需要重新开始处理其他的国事,他可不像赵昕那么闲,除了争夺权利之外就不用干其他的事情了,整个国家一直在不停的运转,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尤其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以及基础教育的普及,大家对于大学教育的渴望也开始逐渐加重,呼吁大学扩招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这个问题也让徐清很是为难。
若按照他的意思,当然是扩招了,在他看来,大学应该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环存在的,而不应该是什么稀缺资源才对,真正进入专业的应该是硕士和博士才对,但对于徐清的这种想法,官员们显然无法苟同,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倒不是财政的问题。
随着宋朝这几年对于殖民地统治的改革,宋朝如今平均每年能够盈余财政多达两千万贯,这笔钱足够把如今的大学生数量扩大五倍左右了,他们之所以不想要扩招的原因,说到底其实还是更加崇拜精英教育罢了。
在他们看来,如今的大学生就像当年的举子,至于硕士和博士则是像进士一样,是拥有特权的阶层,既然作为特权阶层,人数就必须是要有限制的,而现在,如果大学生的数量扩大五倍,那么硕士和博士也会扩大五倍,这就相当于未来整个特权阶级也要扩大五倍,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接受不了的。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偏见两个字而已,在他们看来,作为大学生是一种荣誉,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沾染这种荣誉了,这自然让他们很不满,人总是有虚荣心的,原本这种事情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享受,而现在这个人数扩大到了五倍,而且如果此例一开,未来想必会一直扩张下去,到时候自己的特权不再,当然会引起许多人的恐慌。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比如说老师的数量严重缺额,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盲目扩招也必然会使生员水平下降,到时候的大学生还能像现在这样优秀么,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所以徐清想要推动还是有很大阻力的。
最后也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妥协,那就是在全国选定三十所大学为重点大学,这些大学不进行扩招,依旧采取精英的标准,培养国家的重点人才,至于其他八十多所学校则进行扩招,至于生员的学费则由朝廷进行铺贴,生员水平虽然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对于普及大学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而重点大学,每一个人的补贴自然是更多,学费低廉,主要依靠考试来进入,是全国的最高学府,每年只招收一千人,而其他八十所大学则招收五千人左右。
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的数量就能从原本的每年十万人变成五十万人左右,这是巨大的进步,同时还有重点大学的存在,保证精英们始终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才总算让那些朝廷官员同意了徐清的意见,这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而整个民间,则对于徐清的做法非常支持,毕竟上大学在以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有了补贴之后,再想上大学,虽然依旧非常困难,但相比以前来说确实要容易许多了,这对于许多贫家子弟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福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