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上(序以建言,立场角度)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可不看,在对正文有不满时再回头看。下面为胡言乱语,未经考证)
在这里向看客们说明几点:
一、想法有差异
二、想法和言论可能不一致。
三、失误与断章取义及谣言
四、对无法考证的历史可以怀疑,但不可以侮辱
五、三教合一、民教合一
六、三教倾轧、民教倾轧
七、作者是无神论者,但尊重正当的宗教信仰
八、本小说有些地方写飞了,没刹住车,有的地方没写漂亮
九、有的地方没写精致
十、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区别与意见
一、想法有差异
(人、皇、佛、圣等言行经文事物,不能无条件完全相信,至少自己的脑子动一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空环境,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谁能保证完全、永远正确无漏呢?
一个人看庐山,前看宽、侧看窄;远观、近瞧、俯视、低仰时,景色环境也各不相同,还有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去看,也会不同。还可能有色盲、色偏、失明等情况。一个人,由于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对一件事情,可能有不同的世界观、思想言论。这些,从正确与否看,可能正确、错误、片面;从时间线看,可能逐渐成熟正确,也可能逐渐腐化堕落,也可能某一时期受到打击或善助,思想一时坏或好。比如喜欢一个玉挂件,因为遭遇大恨,迁怒之下把玉挂件摔了,不能说明这个玉挂件不好。这个人,可能是凡人,也可能是圣人,或者宗教人士。
一个人看庐山是这样,更何况世上亿万人呢?不同的人,身处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立场,对上面同一件事的想法,更可能是千差万别。
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经典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说明了人民对空间与时间认知的不断修正。山谷回音很多声,是因为不同的山壁距离不一样,声音回来的时间不一样;天空中多个太阳,因为空中云雾折射;太空中一个超大天体出现五个核,是因为将其背后一个天体的光,通过引力扭曲到超大天体前面,形成四个天体影像,即出现了爱因斯坦十字现象,再加上超大天体本体,就有了五个核……
比如,我刚开始,仅简单了解了王阳明思想的几个要点“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认为“心即理”是纯粹的唯心,容易让人学成“我说的话就是天理”的狂妄。
二、想法和言论可能不一致。
某个人,某一时期,可能对某件事的想法是一定的,但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内心的想法和表达的言论有差异或相反。
比如,我后来又对“心即理”多了一丁点,就单纯认为它的由来是:一开始是王阳明对徐爱说错话,后来在徐爱挑刺下打了许多补丁增加说明,可能后来不好意思再改、还有点通过辩论增加关注度的意思,另外还有点他在特殊情况下非偏执无以成行的(触怒刘瑾,险杖死,流放贵州途中被其追杀,伪“跳水自尽”脱生,在贵州以极大的热情做事,龙场悟道就是求取心灵力量)。其实应该改成“赤心不悔”(去杂念纯己心、善行虽死不悔)。
比如,我单纯认为,王阳明四句教的“为善去恶是格物”是强词夺理:强行给格物增加了其他的意思,本来汉语里多音多义字词就够多了,有匹配词就不要再祸祸其他词了,应该改成“为善去恶是修心”。
比如,我简单看了一丁点朱熹、王阳明数据,就单纯认为,朱熹和王阳明这对宋明隔代的几天师徒,有点牛头不对马嘴:朱熹主要是(物)理学家、自然科学家,王阳明主要是心(理)学家、人文科学家,约20岁的王阳明学朱熹格竹,打算几天就悟出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错误,是强竹所难。结果王阳明格竹七天七夜无什所得,病倒,可能是悟了两者风牛马不相及,转而学陆九渊的心道并改为自己的道。
首先,“格物致知”方法已失传。《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首次提到“格物致知”,并将其列为万行之首,但没有解释清楚。先秦可能是大家都懂,但汉后出现文化断层等(就好比甲骨文,在晚清王懿荣重视之前的人,很长时间以为鬼画符,当然现在包括我大多数人还是感觉像鬼画符多一些),没有人能给出信服解释,可能还需要考古发掘或流散国内外的文献。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是根据南宋朱熹的部分观点。
古代“知”通”智”,朱熹同时还希望“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即通一知百。古代“知”通”智”。自然科学:通过显微镜(1590发明),可总结出所有动植物都由细胞(1665年发现细胞)组成,算是动植物结构的一法通、万法通;通过经典力学牛顿三定律,可知道物体基本的运动规律,对地球、月亮、太阳等天体运行规律有个较准确了解,算是天文学、力学的一法通、万法通;研究生物链,从而保护环境,不灭绝、盛极一链;等等。朱熹用自然科学,比较有说服力的否定了神创论等。
但若有人想一法通、所有学问立刻都精通,不太可能。至多由清代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悟出“人立身要直,不能硬顶、要讲究策略、以柔克刚”等粗浅人生道理,还需要观察角度、时机对才能悟出。如果当时四周高山或夏季好几天没有风,或者仅给了一个竹片来观察,可能就不行。能从自然规律中推导出部分人文政治规律,但不可能是所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个人精力有限,可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择一为主,其他为辅。个人解: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有知识了不心虚,从而行的正走的直,从而足以养家糊口,进而为官治理国家,助力或直接令天下太平或平定天下。
例如自然科学:辨识药形、药性、病形、反应等,就学到了医药知识;就不心虚、不懂装懂、坑蒙拐骗而是实心诚意;从而行得正走的直;从而知识足以养家;进而医术高超,可以为御医、医正,掌国家医药,为百姓治医患;治流疫,则使天下太平,或者解决军队伤病之忧,助平天下。
例如人文科学:全面研究、参与战争,而获知识、智能;有智慧则心不虚;有真才实学则行的正走的直;则在军队中升迁不虚,足以养家;则进而为将帅,或出将为相,平乱、治理国家;进而平定天下、天下太平。
不能强行用自然科学解释人文科学的一切,或用人文科学解释自然科学的一切,学东用西是出发点不对,容易不务正业、事倍功半、样样稀松。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任务、要求。
宋朱熹理学,类似外家拳,由外及内、顺天应人,偏唯物主义。他当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的务虚行为(国家的身体有病、精神有病。妄佛求仙,一部分原因是北方强敌窥伺、阶级矛盾加深、政治黑暗,一些文人寻找思想慰藉。朱熹选择先治精神),倡导大家务实。他不求仕进,专注教育、著书立说,力图从思想根源上治国。偏颇的说,他部分解决了中下层官员的思想问题(由避世向务实)。(据说,1259年南宋发明了突火枪,1260年蒙古军队在叙利亚某次被击溃,阿拉伯人因此学习掌握了火药武器技术,欧洲人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习掌握了火药技术。)
明王阳明心学,类似内家拳,由内及外、以心驭物,偏唯心主义。当时佛道处于低谷(朝廷滥发度牒谋利,导致僧人素质地下,社会反感),不是重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内忧外患(国家的身体有病、精神有病,王阳明打算身心皆治)。他治世心强些,思想上继承宋陆九渊并创新,政治上推行知行合一、致良知,军事上平定多方叛乱、盗乱。偏颇的说,他部分解决了中上层官员的思想问题。王阳明之后的乱局,是理学心学之辩、嘉靖天启多年不上朝、内阁制、党争等外忧内患共同造成的。
有的时候,太唯物主义容易悲观,例如中国历史上多次内部政治昏暗、外部强敌环伺,还有抗日战争,此时王阳明的、***的人定胜天,偏唯心主义一些(但不是神学、凭空造物、无中生有,而是强心弱物,因为客观上物质不足,所以用心补力,方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方能杀出一条血路、驱除外虏、救国图强。
比如,假设我不知道王阳明学说是否有瑕疵、有哪些瑕疵,而我仅听说了几句。可能一时觉得不错,仅打算把这几句教给一个懵懂学童,就可能把它人为删改处理成一个好的典范。就可能把不适合(我目的的王阳明话语)去掉或不提,或作出(适合我目的的)新解释。因为我目的不是好坏全教,而是把各种事物当做一个工具,工具不顺手的需要修理,然后再让人用。
三、失误与断章取义及谣言
有的言论有可能被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断章取义、背离原义,甚至删改后用于不同或相反的用途,特别是人传人的谣言层层加码。
例如,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的作战参谋将冯阎会师进攻蒋介石的地点,由河南沁阳误写成200公里外的河南泌阳,结果延误战机,是中原大战失败的原因之一。
对同一事物可能(删改后)用于不同用途
朱熹学说,不同的人、朝代,取其不同部分为己用。
例如格物致知。
例如忠君。
四、对无法考证的历史可以怀疑,但不可以侮辱
很多古代发明,特别是对人民有益的,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已经失传了,但其中毕竟凝聚着科学家对国家和人民的善念、爱国热情。物可以怀疑,人不可以侮辱,从古至今的爱国教育需要一脉传承下去。
比如张衡的地动仪,失传,由于王振铎版的复原品不太完善,有人就称“地动仪根本不存在”,有人称“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因此被移出教科书”,有人掐头去尾引用傅承义院士的话“房梁吊一块肉都比地动仪强”,有人觉得外国人说的话都香“奥地利人雷立柏说中国人对张衡地动仪的情绪是一种宗教式的崇拜”。
首先,要肯定和尊重张衡研发地动仪的为民、为国的初心,暂时不谈地动仪是否可行;其次,中科院冯锐称张衡地动仪“这些史料都是经专业的历史地震学专家审核过的”;再次,王振铎是考古而非地震专业人士;再次,傅承义院士是王振铎的老朋友,当面指出的是王氏地动仪的原理性错误,而非张衡的原物;再次,后面中科院冯锐版复原品通过了验收鉴定;再次,张衡是从语文挪到了《道德与法治》。
再次,雷立柏虽然和柏拉图有个字一样,但话语出处《张衡:宗教与科学》仅是其北京人民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将来是否成柏拉图一样的一代宗师待考,但同时不能说外国人在中国(学校毕业)就是蠢材、低人一等、都不可信。《张衡:宗教与科学》的原文未找到,有人转述“认为中国人对张衡地动仪的情绪是一种宗教式的崇拜,在他看来,地动仪失传了,就说明它不科学、无实用性,没有不失传的道理”。如果是这样,则雷立柏想说的可能是“地动仪失传了,一是不能武断的否定原物不科学,二是它的需求还在,就需要复原、应用它于民生,而不是当做历史趣事谁都不理,否则肯定会从失传”,现代地动仪就是西方发明的,弓马骑射出身的清朝满族更是阻碍了火器的迅猛发展。若想完全复原张衡地动仪,就如同看不到《兰亭序》,但不能否认王羲之写过它,可能需要将来发掘各朝帝墓陪葬,或流失海内外的文献、实物。
{
(1)人大排名外低内高,原因之一
世界排名QS2020中,清华大学16(校友会版国内排名2),北京大学22(国内1),东南大学501(国内17),中国人民大学531名(国内9)。人大排名外低内高,原因之一是,自然科学的实验能够复现,世界都认可,而社会科学,由于中西方社会结构有很大不同,双方的社会科学成果不太被互相理解、认可、学习提高,所以分数低。比如中国的人大、政协、党、政如何运作更佳美妙,西方不好大量借鉴,因为和自己的有很大不同;西方三权分立怎样改革,能在防独裁的同时效率更高,罢工怎样改革,能让工人、资方、社会得到最大公约数,中方由于不是三权分立、没有罢工权,同样不好借鉴(有国人说中国人的怠工比罢工更浪费。西方首先申请沟通,无法解决时罢工解决,而不会像中国人长期消极怠工、效率低下。)。但唐朝是当时最鼎盛的国家之一,国子监是最高学府。突厥人执失思力因功封安国公,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入最高学府国子监、中进士、当安南节度使,其后代****是鹰派、日本四任首相。
(2)日本侵华战争,是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
只不过发生在较文明的现代,令人震撼。其实可能是想学清朝,恩威并用,先杀后甜枣。异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多用此方法。
中国要想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危难来临时,就需要团结一心(统治者要爱民,官员要团结少纷争,剥削阶级要收敛,民要爱国)。但有时很难,尤其是朝代末期,土地兼并、工商业极度繁荣,形成了资本优势、劳动者弱势,剥削加重、积重难返、盛极而衰,上下不一条心、文征武斗,所以有五胡乱华、元、清(清初中国人口减少三分之二,中原死伤惨重)、日。自己舍不得割肉,做不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结果让别人进来了,一刀给砍死了,连锅端,我们自食其果。
古代中日也曾有大战。唐朝曾海战大胜日本,灭杀数万。唐宋都因无利可图而没去征服日本,而元朝时想征却航海技术不行、运气不佳(是否汉族船工、老渔民不积极配合暴元,船造差了,不告知避开台风季节),两次海征日本,都被风吹沉了。
当时日本叫倭国,掌权的是苏我家族,天皇被架空。
公元618年建立的大唐的影响力波及朝鲜半岛、倭国,在倭国,掌权的苏我氏感受到了来自大唐的军事威胁。为此,一改倭国以往向百济一边倒的外交国策,与朝鲜半岛的各国进行协调合作。
苏我的主张是开明的,同时也是适合当时形势的。然而以中大兄皇子为首的保守派,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他们宁肯维持原状。
史载苏我是因为“韩政”而诛,即对朝鲜半岛的态度。
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唐日白江口海战:
打倒苏我氏后,保守派推行亲百济的外交政策,与大唐发生了白村江之战。
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在白江口海战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鉅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
明万历援朝战争时,由于朝鲜战局僵持不下,明朝决定出兵日本本土斩杀丰臣秀吉。便花了数年时间,先是战前派遣锦衣卫、后是派遣官员潜入日本,搜集情报、勘画地图,包括日本山川地理、政治划分、各大名势力详细,都在刺探之列。不过可惜的是,在明朝调集水师即将出兵捣巢时,丰臣秀吉病死。朝鲜战事解决,明朝也乐得省钱,便罢兵不问。
(可不看,在对正文有不满时再回头看。下面为胡言乱语,未经考证)
在这里向看客们说明几点:
一、想法有差异
二、想法和言论可能不一致。
三、失误与断章取义及谣言
四、对无法考证的历史可以怀疑,但不可以侮辱
五、三教合一、民教合一
六、三教倾轧、民教倾轧
七、作者是无神论者,但尊重正当的宗教信仰
八、本小说有些地方写飞了,没刹住车,有的地方没写漂亮
九、有的地方没写精致
十、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区别与意见
一、想法有差异
(人、皇、佛、圣等言行经文事物,不能无条件完全相信,至少自己的脑子动一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空环境,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谁能保证完全、永远正确无漏呢?
一个人看庐山,前看宽、侧看窄;远观、近瞧、俯视、低仰时,景色环境也各不相同,还有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去看,也会不同。还可能有色盲、色偏、失明等情况。一个人,由于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对一件事情,可能有不同的世界观、思想言论。这些,从正确与否看,可能正确、错误、片面;从时间线看,可能逐渐成熟正确,也可能逐渐腐化堕落,也可能某一时期受到打击或善助,思想一时坏或好。比如喜欢一个玉挂件,因为遭遇大恨,迁怒之下把玉挂件摔了,不能说明这个玉挂件不好。这个人,可能是凡人,也可能是圣人,或者宗教人士。
一个人看庐山是这样,更何况世上亿万人呢?不同的人,身处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立场,对上面同一件事的想法,更可能是千差万别。
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经典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说明了人民对空间与时间认知的不断修正。山谷回音很多声,是因为不同的山壁距离不一样,声音回来的时间不一样;天空中多个太阳,因为空中云雾折射;太空中一个超大天体出现五个核,是因为将其背后一个天体的光,通过引力扭曲到超大天体前面,形成四个天体影像,即出现了爱因斯坦十字现象,再加上超大天体本体,就有了五个核……
比如,我刚开始,仅简单了解了王阳明思想的几个要点“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认为“心即理”是纯粹的唯心,容易让人学成“我说的话就是天理”的狂妄。
二、想法和言论可能不一致。
某个人,某一时期,可能对某件事的想法是一定的,但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内心的想法和表达的言论有差异或相反。
比如,我后来又对“心即理”多了一丁点,就单纯认为它的由来是:一开始是王阳明对徐爱说错话,后来在徐爱挑刺下打了许多补丁增加说明,可能后来不好意思再改、还有点通过辩论增加关注度的意思,另外还有点他在特殊情况下非偏执无以成行的(触怒刘瑾,险杖死,流放贵州途中被其追杀,伪“跳水自尽”脱生,在贵州以极大的热情做事,龙场悟道就是求取心灵力量)。其实应该改成“赤心不悔”(去杂念纯己心、善行虽死不悔)。
比如,我单纯认为,王阳明四句教的“为善去恶是格物”是强词夺理:强行给格物增加了其他的意思,本来汉语里多音多义字词就够多了,有匹配词就不要再祸祸其他词了,应该改成“为善去恶是修心”。
比如,我简单看了一丁点朱熹、王阳明数据,就单纯认为,朱熹和王阳明这对宋明隔代的几天师徒,有点牛头不对马嘴:朱熹主要是(物)理学家、自然科学家,王阳明主要是心(理)学家、人文科学家,约20岁的王阳明学朱熹格竹,打算几天就悟出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错误,是强竹所难。结果王阳明格竹七天七夜无什所得,病倒,可能是悟了两者风牛马不相及,转而学陆九渊的心道并改为自己的道。
首先,“格物致知”方法已失传。《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首次提到“格物致知”,并将其列为万行之首,但没有解释清楚。先秦可能是大家都懂,但汉后出现文化断层等(就好比甲骨文,在晚清王懿荣重视之前的人,很长时间以为鬼画符,当然现在包括我大多数人还是感觉像鬼画符多一些),没有人能给出信服解释,可能还需要考古发掘或流散国内外的文献。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是根据南宋朱熹的部分观点。
古代“知”通”智”,朱熹同时还希望“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即通一知百。古代“知”通”智”。自然科学:通过显微镜(1590发明),可总结出所有动植物都由细胞(1665年发现细胞)组成,算是动植物结构的一法通、万法通;通过经典力学牛顿三定律,可知道物体基本的运动规律,对地球、月亮、太阳等天体运行规律有个较准确了解,算是天文学、力学的一法通、万法通;研究生物链,从而保护环境,不灭绝、盛极一链;等等。朱熹用自然科学,比较有说服力的否定了神创论等。
但若有人想一法通、所有学问立刻都精通,不太可能。至多由清代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悟出“人立身要直,不能硬顶、要讲究策略、以柔克刚”等粗浅人生道理,还需要观察角度、时机对才能悟出。如果当时四周高山或夏季好几天没有风,或者仅给了一个竹片来观察,可能就不行。能从自然规律中推导出部分人文政治规律,但不可能是所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个人精力有限,可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择一为主,其他为辅。个人解: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有知识了不心虚,从而行的正走的直,从而足以养家糊口,进而为官治理国家,助力或直接令天下太平或平定天下。
例如自然科学:辨识药形、药性、病形、反应等,就学到了医药知识;就不心虚、不懂装懂、坑蒙拐骗而是实心诚意;从而行得正走的直;从而知识足以养家;进而医术高超,可以为御医、医正,掌国家医药,为百姓治医患;治流疫,则使天下太平,或者解决军队伤病之忧,助平天下。
例如人文科学:全面研究、参与战争,而获知识、智能;有智慧则心不虚;有真才实学则行的正走的直;则在军队中升迁不虚,足以养家;则进而为将帅,或出将为相,平乱、治理国家;进而平定天下、天下太平。
不能强行用自然科学解释人文科学的一切,或用人文科学解释自然科学的一切,学东用西是出发点不对,容易不务正业、事倍功半、样样稀松。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任务、要求。
宋朱熹理学,类似外家拳,由外及内、顺天应人,偏唯物主义。他当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的务虚行为(国家的身体有病、精神有病。妄佛求仙,一部分原因是北方强敌窥伺、阶级矛盾加深、政治黑暗,一些文人寻找思想慰藉。朱熹选择先治精神),倡导大家务实。他不求仕进,专注教育、著书立说,力图从思想根源上治国。偏颇的说,他部分解决了中下层官员的思想问题(由避世向务实)。(据说,1259年南宋发明了突火枪,1260年蒙古军队在叙利亚某次被击溃,阿拉伯人因此学习掌握了火药武器技术,欧洲人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习掌握了火药技术。)
明王阳明心学,类似内家拳,由内及外、以心驭物,偏唯心主义。当时佛道处于低谷(朝廷滥发度牒谋利,导致僧人素质地下,社会反感),不是重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内忧外患(国家的身体有病、精神有病,王阳明打算身心皆治)。他治世心强些,思想上继承宋陆九渊并创新,政治上推行知行合一、致良知,军事上平定多方叛乱、盗乱。偏颇的说,他部分解决了中上层官员的思想问题。王阳明之后的乱局,是理学心学之辩、嘉靖天启多年不上朝、内阁制、党争等外忧内患共同造成的。
有的时候,太唯物主义容易悲观,例如中国历史上多次内部政治昏暗、外部强敌环伺,还有抗日战争,此时王阳明的、***的人定胜天,偏唯心主义一些(但不是神学、凭空造物、无中生有,而是强心弱物,因为客观上物质不足,所以用心补力,方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方能杀出一条血路、驱除外虏、救国图强。
比如,假设我不知道王阳明学说是否有瑕疵、有哪些瑕疵,而我仅听说了几句。可能一时觉得不错,仅打算把这几句教给一个懵懂学童,就可能把它人为删改处理成一个好的典范。就可能把不适合(我目的的王阳明话语)去掉或不提,或作出(适合我目的的)新解释。因为我目的不是好坏全教,而是把各种事物当做一个工具,工具不顺手的需要修理,然后再让人用。
三、失误与断章取义及谣言
有的言论有可能被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断章取义、背离原义,甚至删改后用于不同或相反的用途,特别是人传人的谣言层层加码。
例如,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的作战参谋将冯阎会师进攻蒋介石的地点,由河南沁阳误写成200公里外的河南泌阳,结果延误战机,是中原大战失败的原因之一。
对同一事物可能(删改后)用于不同用途
朱熹学说,不同的人、朝代,取其不同部分为己用。
例如格物致知。
例如忠君。
四、对无法考证的历史可以怀疑,但不可以侮辱
很多古代发明,特别是对人民有益的,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已经失传了,但其中毕竟凝聚着科学家对国家和人民的善念、爱国热情。物可以怀疑,人不可以侮辱,从古至今的爱国教育需要一脉传承下去。
比如张衡的地动仪,失传,由于王振铎版的复原品不太完善,有人就称“地动仪根本不存在”,有人称“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因此被移出教科书”,有人掐头去尾引用傅承义院士的话“房梁吊一块肉都比地动仪强”,有人觉得外国人说的话都香“奥地利人雷立柏说中国人对张衡地动仪的情绪是一种宗教式的崇拜”。
首先,要肯定和尊重张衡研发地动仪的为民、为国的初心,暂时不谈地动仪是否可行;其次,中科院冯锐称张衡地动仪“这些史料都是经专业的历史地震学专家审核过的”;再次,王振铎是考古而非地震专业人士;再次,傅承义院士是王振铎的老朋友,当面指出的是王氏地动仪的原理性错误,而非张衡的原物;再次,后面中科院冯锐版复原品通过了验收鉴定;再次,张衡是从语文挪到了《道德与法治》。
再次,雷立柏虽然和柏拉图有个字一样,但话语出处《张衡:宗教与科学》仅是其北京人民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将来是否成柏拉图一样的一代宗师待考,但同时不能说外国人在中国(学校毕业)就是蠢材、低人一等、都不可信。《张衡:宗教与科学》的原文未找到,有人转述“认为中国人对张衡地动仪的情绪是一种宗教式的崇拜,在他看来,地动仪失传了,就说明它不科学、无实用性,没有不失传的道理”。如果是这样,则雷立柏想说的可能是“地动仪失传了,一是不能武断的否定原物不科学,二是它的需求还在,就需要复原、应用它于民生,而不是当做历史趣事谁都不理,否则肯定会从失传”,现代地动仪就是西方发明的,弓马骑射出身的清朝满族更是阻碍了火器的迅猛发展。若想完全复原张衡地动仪,就如同看不到《兰亭序》,但不能否认王羲之写过它,可能需要将来发掘各朝帝墓陪葬,或流失海内外的文献、实物。
{
(1)人大排名外低内高,原因之一
世界排名QS2020中,清华大学16(校友会版国内排名2),北京大学22(国内1),东南大学501(国内17),中国人民大学531名(国内9)。人大排名外低内高,原因之一是,自然科学的实验能够复现,世界都认可,而社会科学,由于中西方社会结构有很大不同,双方的社会科学成果不太被互相理解、认可、学习提高,所以分数低。比如中国的人大、政协、党、政如何运作更佳美妙,西方不好大量借鉴,因为和自己的有很大不同;西方三权分立怎样改革,能在防独裁的同时效率更高,罢工怎样改革,能让工人、资方、社会得到最大公约数,中方由于不是三权分立、没有罢工权,同样不好借鉴(有国人说中国人的怠工比罢工更浪费。西方首先申请沟通,无法解决时罢工解决,而不会像中国人长期消极怠工、效率低下。)。但唐朝是当时最鼎盛的国家之一,国子监是最高学府。突厥人执失思力因功封安国公,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入最高学府国子监、中进士、当安南节度使,其后代****是鹰派、日本四任首相。
(2)日本侵华战争,是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
只不过发生在较文明的现代,令人震撼。其实可能是想学清朝,恩威并用,先杀后甜枣。异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多用此方法。
中国要想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危难来临时,就需要团结一心(统治者要爱民,官员要团结少纷争,剥削阶级要收敛,民要爱国)。但有时很难,尤其是朝代末期,土地兼并、工商业极度繁荣,形成了资本优势、劳动者弱势,剥削加重、积重难返、盛极而衰,上下不一条心、文征武斗,所以有五胡乱华、元、清(清初中国人口减少三分之二,中原死伤惨重)、日。自己舍不得割肉,做不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结果让别人进来了,一刀给砍死了,连锅端,我们自食其果。
古代中日也曾有大战。唐朝曾海战大胜日本,灭杀数万。唐宋都因无利可图而没去征服日本,而元朝时想征却航海技术不行、运气不佳(是否汉族船工、老渔民不积极配合暴元,船造差了,不告知避开台风季节),两次海征日本,都被风吹沉了。
当时日本叫倭国,掌权的是苏我家族,天皇被架空。
公元618年建立的大唐的影响力波及朝鲜半岛、倭国,在倭国,掌权的苏我氏感受到了来自大唐的军事威胁。为此,一改倭国以往向百济一边倒的外交国策,与朝鲜半岛的各国进行协调合作。
苏我的主张是开明的,同时也是适合当时形势的。然而以中大兄皇子为首的保守派,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他们宁肯维持原状。
史载苏我是因为“韩政”而诛,即对朝鲜半岛的态度。
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唐日白江口海战:
打倒苏我氏后,保守派推行亲百济的外交政策,与大唐发生了白村江之战。
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在白江口海战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鉅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
明万历援朝战争时,由于朝鲜战局僵持不下,明朝决定出兵日本本土斩杀丰臣秀吉。便花了数年时间,先是战前派遣锦衣卫、后是派遣官员潜入日本,搜集情报、勘画地图,包括日本山川地理、政治划分、各大名势力详细,都在刺探之列。不过可惜的是,在明朝调集水师即将出兵捣巢时,丰臣秀吉病死。朝鲜战事解决,明朝也乐得省钱,便罢兵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