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正统十四年的春天(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莽古堡的第一次教育扫盲活动就在这一天的上午开始了,阿天一个人站在后山广场上的高台上。
两边是情报部拍出来的情报员作为助手,负责提供大量的墨汁和可写的大张草纸。
如果是后来的现代,许多人的视力应该不支持在这么大的场地中看清楚阿天在高台上悬挂的草纸上写的内容。
其实就算是古代,很多缺乏营养的百姓的视力也会受损,因此无法看清楚草纸上的内容。
但是无论是卫所出身的士兵,还是孟养城附近的百姓,都是在相对物资充足的地方生活的人,营养条件要比其他地方好上不少,因为视力也是正常的。
大家簇拥在讲课用的高台下,人头攒动间,还是能看到大多数人对于学习识字的好奇心与因此而来的热情的。
不过热情这东西,最常见的还是三分钟热度。
阿天是按照姜榆罔在教她时的顺序,又拿来教给莽古堡中的其他人的。
从汉语拼音开始,到开始一个个认识简体汉字,这个顺序说是来自姜榆罔,不如说是来自他的小学语文老师。
这种顺序对于那些对未知的事物好奇心更强烈,同时一天里也没什么事情可做的的孩子来说还好,但对于事情相对繁忙一些的大人来说就显得有些无趣了。
毕竟这些人有的需要照看田地,有的需要做工,有的需要打猎,还有的要参与军事训练,实在提不起多大的劲头来学这种看起来没什么意思的事情。
姜榆罔对这种情况也是早有预料,虽然说这种情况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算一件好事,但是他对于教育方面的理解的确有限,尤其是扫盲教育,几乎全无涉猎。
所以也只能有样学样,采用自己小学时老师的教育方法来做这些明朝百姓的识字扫盲。
····························
随着时间流逝,阿天在中间按姜榆罔做的上课时间表停下来了休息了三次,也算是上完了一上午的课程。
最后留下的人数不到两百人,有一些人是因为后山广场的人太多而选择离开,但多数人还是因为难以理解汉语拼音的奇妙而放弃。
最后剩下的两百人中,士兵和情报部人员占了绝大多数,此外还有一些半大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多是见过些世面,去过孟养城甚至更远地方的人,知道学习教育是一件好事,才把他们留下。
而村寨中的其他更多的孩子,则是虽然自身还有一些对这些像咒语一样的字母的兴趣,但在看到自家大人离开后,也就跟着走了。
莽古堡的识字教育中,唯一被强制参加的就是情报部的人员,姜榆罔就此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纪律,所有不愿意参加的可以选择就此离开情报部。
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姜榆罔虽然想过要不要也在一开始也强制或者用什么有吸引力的手段将他们留下来,但是想到眼下可以讲课的人实在太少。
只有阿天一个人具备足够的文化水平,能够在教育中充分地阐明各种问题和难点,而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在基本上没有怎么留人的现在还有接近两百人,这一比二百的可怕教师学生比例,实在也没有进一步扩充教育规模的客观条件。
姜榆罔计划在一周后,对这些跟着学习的人进行一次考核,选出三十人左右,作为第一批深入培训的人才。他们将成为莽古堡中的第一批文化份子,负责未来的教育事业。
炼金院中的卢崇,张大可和刀云月等人也被他半强行地拉了过来,虽然这些人不算完全的文盲,但是认识的字也不算太多,多学一些文化又不会废了手艺,总归还是有好处的。
莽古堡中的第一次扫盲文字教育就这么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此时是正统十四年的三月,刚入初春。
······························
扫盲教育开始一周后的一个清晨,姜榆罔在山间的小路上散布时,也在考虑着莽古堡规模扩大后的进一步的细化建设。
卢崇一早就被他从营帐里拉了起来,这家伙现在和张大可,刀云月两个炼金院中的其他领导睡在一间相当宽敞的营帐中,也算是利用手下管理工匠的权力优势为自己谋了点好处。
姜榆罔倒也不会纠结这些小事,毕竟在眼下这个时代工匠离了他,是没有什么地位的。
甚至可以说,莽古山的工匠能有眼下的待遇,全是他一人的功劳。
无论是他提供的来自未来的技术让工匠有了用武之地,还是他甚至因为对工匠的各种保护和生活上的优待而受到了来自莽古堡中其他人的不小的质疑。
在他们看来,那些帮忙重建寨子,修筑棱堡的工匠还算是出了力,除此之外,一些工匠不过是一天到晚在摆弄些火炉和小小的铁器物件,一群人几天下来才能造出来一支小小的鸟铳。
相比他们这些辛勤耕田,运送物资,辛苦打猎或外出剿匪的人,许多工匠完全就是游手好闲的玩乐之辈。
姜榆罔力排众议,保证工匠在莽古堡中地位待遇的同时,在工匠之中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说是他们最敬重的人也不会过。
其实姜榆罔自己倒是没有感觉自己为工匠做了多少事,毕竟他来自一个科技至上的工业时代,科技发展和工业生产创造了无数个奇迹。
像现在莽古堡的炼金院,其实就是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的复合体,收到良好的对待是理所应当的。
不过,随着莽古堡的发展,炼金院也到了需要变革和一定程度上的新构建的时候了。
·····································
现在的莽古堡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一,他以及他的亲信手下组成的情报部,算是整个莽古堡的中枢部分,负责收集整合情报,对各种事务做出决策判断,最后执行一些特殊行动。
二,以卢崇为首的炼金院,是莽古堡的工业建设与工程部门,负责对姜榆罔提供的各种设计图和设计思路进行复原,以及各种武器装备的制作。在莽古堡建设开始后,他们还负责了所有的建筑工程。
三,以原来明军的李总旗和南桑寨的阿乌玛为首的两个连,是莽古堡的武装力量,团结了明军势力和麓川本地势力。
除此之外,还有被情报部组织起来的南桑寨百姓,他们现在算是莽古堡的民夫,负责莽古堡的一概后勤事务,受情报部的监督和管理。
对于这四个部分,除了莽古堡的武装力量,依靠现代军事编制进行改编后,管理和战斗效率基本没有问题,也不需要什么进一步的提升以外,其他的三个部分都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不过眼下情报部还在发展过程中,而莽古堡尚未建成,莽古山中还存在一些山寨势力相对独立,没有选择依附明军势力,所以这情报部和南桑寨百姓的部分也不好做一些什么进一步的修改。
这样分析起来,炼金院的改革就出现在了台面上,成了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
随着莽古堡的建设,整个莽古山脉的村寨的百姓不断向莽古堡汇聚。
毕竟,莽古堡这里首先有充足的物资供应,无论是有组织的农耕还是开荒,还是成队伍的狩猎,最后还有来自孟养城的军粮补给。
这一切,都能提供远超于这些明代原始山寨效率低下的农牧业生产力,来到了莽古堡,基本上就告别了饥一顿饱一顿,得不到安定的生活。
除此之外,安全是莽古堡最大的吸引力。
莽古山靠近孟养城,有不少相对平缓的谷地,水源充足,物产丰饶,各种动物在此栖息,在这里想要活下去,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但是村民仍然结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山寨,就是因为除了正经生活的村民,依靠抢掠为生的盗匪在这里生活也并不苦难,对普通山民的生活威胁很大。
至于麓川军,那就更不用说了。自从活跃于莽古山一带的大股麓川军被姜榆罔基本消灭掉之后,麓川军就没有再这一带组织起比较大的势力。
毕竟孟养城西南这一带还算是明军的势力范围,他们在这里的活动本来就一定的冒险性质,又遭遇大败后,更是蛰伏起来,在更南面的山区中活动,选择避开明军的锋芒。
但是也是因为放弃了把这里的据点建设,这一带成了其他几个据点之间的来往通道,时常有人数多少不定的麓川部队从此经过。
莽古堡明军人力有限,自然组织不起来覆盖整个莽古山的巡逻侦查,经过的麓川部队也不会自找麻烦,主动去和莽古堡明军战斗。
不过,一旦偶然有人数较多的麓川军经过莽古山,他们不介意去袭击一些较小的山寨。
而且因为在莽古山据点被放弃,无法建立起对山寨有效的控制的缘故,他们的手段也更加没有底线。小的山寨要么遭遇屠杀,要么几乎被抢掠一空。
因此,前来莽古堡,寻求保护和生存的小村寨越来越多。这些过路的麓川军倒成了莽古堡的人力运输大队。
那些隐藏在山林中的几户,几十户的零散山寨,有的是真的遭到了盗匪和麓川军的攻击,有的则是因为传言而恐惧,有的则是单纯被莽古堡的名声所吸引,纷纷前来莽古堡。
莽古堡开始建立一个月,棱堡的大体外形刚刚建立起来,内部的大型山寨构建才初具规模,总的居住人数就已经突破了两千。
好在明军莽古堡营地占地实在宽广,只论占地大小应该是南桑寨的十倍以上,建筑空间和生活空间都还是有保障的。
而人群于莽古堡汇聚的结果,就是莽古堡要按照计划中的最大规模去建造,这样一来,所需要的的建筑人员就变得极多。
姜榆罔最初把这些参与建筑的人员都归为炼金院的工匠,但日子一长,逐渐发展下来,参与到建筑中的工匠人数有三百人左右。
同时,其他负责装备制作的工匠,算上卢崇共计七十六人。原本的负责工艺和冶炼工匠,在炼金院里反倒成了少数。
······················
“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姜榆罔问向卢崇。
莽古堡的第一次教育扫盲活动就在这一天的上午开始了,阿天一个人站在后山广场上的高台上。
两边是情报部拍出来的情报员作为助手,负责提供大量的墨汁和可写的大张草纸。
如果是后来的现代,许多人的视力应该不支持在这么大的场地中看清楚阿天在高台上悬挂的草纸上写的内容。
其实就算是古代,很多缺乏营养的百姓的视力也会受损,因此无法看清楚草纸上的内容。
但是无论是卫所出身的士兵,还是孟养城附近的百姓,都是在相对物资充足的地方生活的人,营养条件要比其他地方好上不少,因为视力也是正常的。
大家簇拥在讲课用的高台下,人头攒动间,还是能看到大多数人对于学习识字的好奇心与因此而来的热情的。
不过热情这东西,最常见的还是三分钟热度。
阿天是按照姜榆罔在教她时的顺序,又拿来教给莽古堡中的其他人的。
从汉语拼音开始,到开始一个个认识简体汉字,这个顺序说是来自姜榆罔,不如说是来自他的小学语文老师。
这种顺序对于那些对未知的事物好奇心更强烈,同时一天里也没什么事情可做的的孩子来说还好,但对于事情相对繁忙一些的大人来说就显得有些无趣了。
毕竟这些人有的需要照看田地,有的需要做工,有的需要打猎,还有的要参与军事训练,实在提不起多大的劲头来学这种看起来没什么意思的事情。
姜榆罔对这种情况也是早有预料,虽然说这种情况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算一件好事,但是他对于教育方面的理解的确有限,尤其是扫盲教育,几乎全无涉猎。
所以也只能有样学样,采用自己小学时老师的教育方法来做这些明朝百姓的识字扫盲。
····························
随着时间流逝,阿天在中间按姜榆罔做的上课时间表停下来了休息了三次,也算是上完了一上午的课程。
最后留下的人数不到两百人,有一些人是因为后山广场的人太多而选择离开,但多数人还是因为难以理解汉语拼音的奇妙而放弃。
最后剩下的两百人中,士兵和情报部人员占了绝大多数,此外还有一些半大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多是见过些世面,去过孟养城甚至更远地方的人,知道学习教育是一件好事,才把他们留下。
而村寨中的其他更多的孩子,则是虽然自身还有一些对这些像咒语一样的字母的兴趣,但在看到自家大人离开后,也就跟着走了。
莽古堡的识字教育中,唯一被强制参加的就是情报部的人员,姜榆罔就此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纪律,所有不愿意参加的可以选择就此离开情报部。
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姜榆罔虽然想过要不要也在一开始也强制或者用什么有吸引力的手段将他们留下来,但是想到眼下可以讲课的人实在太少。
只有阿天一个人具备足够的文化水平,能够在教育中充分地阐明各种问题和难点,而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在基本上没有怎么留人的现在还有接近两百人,这一比二百的可怕教师学生比例,实在也没有进一步扩充教育规模的客观条件。
姜榆罔计划在一周后,对这些跟着学习的人进行一次考核,选出三十人左右,作为第一批深入培训的人才。他们将成为莽古堡中的第一批文化份子,负责未来的教育事业。
炼金院中的卢崇,张大可和刀云月等人也被他半强行地拉了过来,虽然这些人不算完全的文盲,但是认识的字也不算太多,多学一些文化又不会废了手艺,总归还是有好处的。
莽古堡中的第一次扫盲文字教育就这么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此时是正统十四年的三月,刚入初春。
······························
扫盲教育开始一周后的一个清晨,姜榆罔在山间的小路上散布时,也在考虑着莽古堡规模扩大后的进一步的细化建设。
卢崇一早就被他从营帐里拉了起来,这家伙现在和张大可,刀云月两个炼金院中的其他领导睡在一间相当宽敞的营帐中,也算是利用手下管理工匠的权力优势为自己谋了点好处。
姜榆罔倒也不会纠结这些小事,毕竟在眼下这个时代工匠离了他,是没有什么地位的。
甚至可以说,莽古山的工匠能有眼下的待遇,全是他一人的功劳。
无论是他提供的来自未来的技术让工匠有了用武之地,还是他甚至因为对工匠的各种保护和生活上的优待而受到了来自莽古堡中其他人的不小的质疑。
在他们看来,那些帮忙重建寨子,修筑棱堡的工匠还算是出了力,除此之外,一些工匠不过是一天到晚在摆弄些火炉和小小的铁器物件,一群人几天下来才能造出来一支小小的鸟铳。
相比他们这些辛勤耕田,运送物资,辛苦打猎或外出剿匪的人,许多工匠完全就是游手好闲的玩乐之辈。
姜榆罔力排众议,保证工匠在莽古堡中地位待遇的同时,在工匠之中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说是他们最敬重的人也不会过。
其实姜榆罔自己倒是没有感觉自己为工匠做了多少事,毕竟他来自一个科技至上的工业时代,科技发展和工业生产创造了无数个奇迹。
像现在莽古堡的炼金院,其实就是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的复合体,收到良好的对待是理所应当的。
不过,随着莽古堡的发展,炼金院也到了需要变革和一定程度上的新构建的时候了。
·····································
现在的莽古堡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一,他以及他的亲信手下组成的情报部,算是整个莽古堡的中枢部分,负责收集整合情报,对各种事务做出决策判断,最后执行一些特殊行动。
二,以卢崇为首的炼金院,是莽古堡的工业建设与工程部门,负责对姜榆罔提供的各种设计图和设计思路进行复原,以及各种武器装备的制作。在莽古堡建设开始后,他们还负责了所有的建筑工程。
三,以原来明军的李总旗和南桑寨的阿乌玛为首的两个连,是莽古堡的武装力量,团结了明军势力和麓川本地势力。
除此之外,还有被情报部组织起来的南桑寨百姓,他们现在算是莽古堡的民夫,负责莽古堡的一概后勤事务,受情报部的监督和管理。
对于这四个部分,除了莽古堡的武装力量,依靠现代军事编制进行改编后,管理和战斗效率基本没有问题,也不需要什么进一步的提升以外,其他的三个部分都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不过眼下情报部还在发展过程中,而莽古堡尚未建成,莽古山中还存在一些山寨势力相对独立,没有选择依附明军势力,所以这情报部和南桑寨百姓的部分也不好做一些什么进一步的修改。
这样分析起来,炼金院的改革就出现在了台面上,成了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
随着莽古堡的建设,整个莽古山脉的村寨的百姓不断向莽古堡汇聚。
毕竟,莽古堡这里首先有充足的物资供应,无论是有组织的农耕还是开荒,还是成队伍的狩猎,最后还有来自孟养城的军粮补给。
这一切,都能提供远超于这些明代原始山寨效率低下的农牧业生产力,来到了莽古堡,基本上就告别了饥一顿饱一顿,得不到安定的生活。
除此之外,安全是莽古堡最大的吸引力。
莽古山靠近孟养城,有不少相对平缓的谷地,水源充足,物产丰饶,各种动物在此栖息,在这里想要活下去,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但是村民仍然结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山寨,就是因为除了正经生活的村民,依靠抢掠为生的盗匪在这里生活也并不苦难,对普通山民的生活威胁很大。
至于麓川军,那就更不用说了。自从活跃于莽古山一带的大股麓川军被姜榆罔基本消灭掉之后,麓川军就没有再这一带组织起比较大的势力。
毕竟孟养城西南这一带还算是明军的势力范围,他们在这里的活动本来就一定的冒险性质,又遭遇大败后,更是蛰伏起来,在更南面的山区中活动,选择避开明军的锋芒。
但是也是因为放弃了把这里的据点建设,这一带成了其他几个据点之间的来往通道,时常有人数多少不定的麓川部队从此经过。
莽古堡明军人力有限,自然组织不起来覆盖整个莽古山的巡逻侦查,经过的麓川部队也不会自找麻烦,主动去和莽古堡明军战斗。
不过,一旦偶然有人数较多的麓川军经过莽古山,他们不介意去袭击一些较小的山寨。
而且因为在莽古山据点被放弃,无法建立起对山寨有效的控制的缘故,他们的手段也更加没有底线。小的山寨要么遭遇屠杀,要么几乎被抢掠一空。
因此,前来莽古堡,寻求保护和生存的小村寨越来越多。这些过路的麓川军倒成了莽古堡的人力运输大队。
那些隐藏在山林中的几户,几十户的零散山寨,有的是真的遭到了盗匪和麓川军的攻击,有的则是因为传言而恐惧,有的则是单纯被莽古堡的名声所吸引,纷纷前来莽古堡。
莽古堡开始建立一个月,棱堡的大体外形刚刚建立起来,内部的大型山寨构建才初具规模,总的居住人数就已经突破了两千。
好在明军莽古堡营地占地实在宽广,只论占地大小应该是南桑寨的十倍以上,建筑空间和生活空间都还是有保障的。
而人群于莽古堡汇聚的结果,就是莽古堡要按照计划中的最大规模去建造,这样一来,所需要的的建筑人员就变得极多。
姜榆罔最初把这些参与建筑的人员都归为炼金院的工匠,但日子一长,逐渐发展下来,参与到建筑中的工匠人数有三百人左右。
同时,其他负责装备制作的工匠,算上卢崇共计七十六人。原本的负责工艺和冶炼工匠,在炼金院里反倒成了少数。
······················
“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姜榆罔问向卢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