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新朝的女人们二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主神崛起、异界直播间、龙皇武神、院长驾到、变身双胞胎姐妹也要玩网游、召唤圣剑、九项全能、逆天作弊器之超级游戏、惊悚乐园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大婶虽然天天听自家相公和儿子说新朝的各种好,并不太信外面那些关于新朝的流言,可是要让自家闺女去织坊做工,还是有些顾虑的。自家闺女本来就名声不好了,要是再抛头露面,是不是更加会嫁不出去?她自己不去看看,是怎么也不能放心的。
第二天,王大婶特意起了个大早,煮了五碗阳春面,还狠狠心,拿出两个鸡蛋蒸成了蛋羹,给家里其他四人一人碗舀了一大勺,又狠狠心,把已经见了底的猪油罐子拿勺子刮了刮,给其他四人碗里一人舀了一小点,才叫家里人起来一起吃早饭。
王小桃看了看自己碗里的蛋羹和上面浮着的一层油花,还有堆得高高的面,又去看母亲的碗,里面只有半碗面和几点葱花,剩下的都是面汤,眼睛有点热,拿起筷子就把自己碗里的面往母亲碗里拨。
王大婶哪里肯,扭着身子躲避着,让女儿赶紧吃,一会儿要是去看了织坊里好的话,能今天上工就今天上工,等她挣钱了,再给自己买好的吃。可没成想,小儿子默不作声地从她背后往她碗里拨了半碗面和一大半的蛋羹。
王大婶瞪他,他笑嘻嘻地说,姐姐要上工了,自己可还吃白饭呢,他又天天坐着不动,哪吃得了这么多。不过等姐姐挣了钱,一定要给他买桂花糕吃。
王大婶还待不吃的,可是一家人都看着她,一副她不吃大家都不吃的架势,她也只好从了。只不过在心里一直念叨着她吃这么好可有点糟蹋了。
吃完早饭,母女两人跟着父子两个先去了织坊。
王木匠前些天正好来织坊修过织机,跟管事的人也是熟识。一听他的来意,织坊管事的就大笑着拍着他的肩膀,说他总算是想通了,家里女儿能来挣些钱不比在家里洗衣做饭的强,多挣些钱,将来就是嫁人也能多些嫁妆不是,还多了门安身立命的本事。说着,就让他们做了登记,还专门叫了个大娘带他们一家子进工坊里看。
王大婶就让王木匠和儿子先去上工,不能为了小桃的事耽误半天的工钱不是。等会看完了,她和小桃慢慢回去就是。
一进了织坊的门,王大婶和王小桃可是新娘子上轿——头一回,跟在人后面东张西望,好奇极了。
那位张大娘这几日每天都要带几回来看织坊的小娘子小媳妇们进来,早就习以为常了,一边给他们指点棉花是如何去籽,如何弹,如何纺成线,如何织成布的,一边跟他们说这里看到的一切,不要跟外人说起。
说实话,这织坊里条件不太好,到处都是飘扬的棉絮,王大婶一路看来,在干活的小姑娘小媳妇们个个嘴上都蒙了一块布,头发也用大块的布巾罩着,只露出了一双眼睛,显得有些奇形怪状的。倒是不怕人看了去。
张大娘看他们疑惑的眼神,笑说棉花太松软了,要不拿那叫口罩的东西遮住口鼻,怕吸到肺里去,时日长了不好。
看了一遍出来,王大婶倒没看到什么不合适的,坊间也没有男人,心下就愿意了六七分。
张大娘说,也不是谁来都能直接去织布的,要先学上一个月,各个工序都练练,再按评分决定去哪个工序。当然织布的工钱是最高的,织的越多,挣的钱越多。要是原来就织过布的,那上手会很快。不过就算是再少,一天也能挣上二十个钱左右。
竟能挣这么多!王大婶心里就愿意了七八分。
张大娘见势,就笑着说不仅如此,坊间每七日休息一日,逢年过节还有节礼,每月单个工序排名前三的还有奖金。要是嫌每天中午回家吃饭浪费时间的,还可以在织坊的食堂用午膳,不贵,三文钱一份,一荤一素一汤一碗米饭,说着,就拿了两张饭票,让他们凭票免费中午去食堂尝尝。说着,就跟他们告辞了,坊间还有不少事等着她去铺排。要是愿意来了,就下午直接来上工就行,到时候叫人叫她一声就是。
王大婶看日头老高了,她们早上早饭用得早,这会儿也饿了,就打听着到了食堂。
她们来得早,食堂的菜才刚刚摆上。自有人来招呼她们,王大婶看着堆得跟小山样的饭菜,闻着扑鼻的菜肉香,不由得喉咙动了动,咽下了一口唾沫,然后要了一碟豆腐泡塞肉,一碟炒的萝卜丝,和一碗米饭一碗青菜汤一起放在一个托盘里,和女儿一起寻了个地方坐下就吃。
小桃要的是一碟土豆烧鸡肉和一碟炒白菜,一坐下,就伸筷子挟母亲的豆腐泡吃,还把自己的菜往两人中间推了推,示意母亲也吃自己的。
她一边往嘴里塞饭菜,一边跟母亲说:“娘,不管你同不同意,这织纺我都来定了。今天我就不跟你回家了,吃完饭,我就上工去呀。娘,这饭菜可真好吃,还有这么多的肉,三文钱也不贵哈,我平日里就从家带些饭菜来,要是馋了我就来这里吃上一顿嘿嘿。”
王大婶忙着往女儿碗里夹菜,看着女儿吃得香她也开怀极了,家里就是原来日子过得好的时候,也没有如此这般天天吃肉的,听女儿这么说,就有些心疼,直接道:“哪能馋了才来吃,天天都来吃,你也不小了,吃些好的,打熬出个好筋骨,比什么都强!就是娘自己也打算晚上跟你爹商量一下,不行了娘也跟着来,多少挣个钱,够咱们娘仨吃饭的就行,那你爹挣的钱就全能攒下来了。就是家里那十几亩地难办。”
小桃一听娘也愿意来做工,高兴得不得了,那她上下工就有伴了,也不害怕。
王大婶把饭吃完,想法又变了,直接和女儿一起去上工去了。反正回家跟王木匠说了,他也只有愿意的。至于家里的地嘛,大不了平日里多起早贪黑,也能收拾了。
王家小弟晚上下私塾,家里就是铁将军把门。也不知道母亲和姐姐怎么整整去了一日。他也是农家孩子,就自己淘米做饭起来。等他把菜都烧好了,母亲和姐姐才和父亲哥哥前后脚回了家。
王大婶跟王木匠说了今天的见闻,还不好意思地跟他说自己和女儿已经开始上工了,王木匠听了直发笑,就像王大婶想得那样,他只有同意的份。
她看着小儿子做的白米粥和腌菜,想着中午的美味,就有点吃不下去。王小桃也是,她还跟弟弟描述起中午饭有多美味来。
王木匠看着女儿和小儿子就笑,说小儿子不用难受,过几天他就送他去新朝设立的学堂去,那里不仅不要束修,每日中午听说还管一顿午饭的。要是学得好,还能加入神女的娃娃兵去。小儿子还不到十五,应该还有机会。
王大婶一开始干得还有点不习惯,没过几天就适应了。她本来就会织布,年轻时丝绸都织过,织这种棉布更不在话下,比小桃可强多了。没几天,就提前结束了试用期,直接进了织布组工作。
这还不算,她和女儿只做了九天,就赶上织坊发工钱。虽然还没做几天,王大婶也发了二百文钱的工钱,小桃发了一百七十文。
这还是王大婶这辈子第一次靠自己挣的钱!
她决定要把这钱都花掉,都给家人买成吃的用的!
发工钱的第二天正好休息,这天一下工,王大婶就拉着女儿去了镇上的集市,买了三斤猪肉,一斤桂花糕,半斤松子糖,一斤白糖,给自家男人买了一斤上好的烟丝,给女儿买了两枝绢花,一共也没花一百文钱。剩下的,她就舍不得花了,想等下个月发了工钱,从织坊买上两匹布,再买些棉花,准备给家里人一人制上一身新棉衣冬天穿。听坊里人说那皮棉做的棉衣又轻又暖,舒服极了。冬天苦寒,有身棉衣好过冬呀。
小桃也想花自己的钱给家里买东西,王大婶却不肯让她花,让她把钱都攒下来,将来做嫁妆。
娘俩大包小包回了家,一路上不停地有人跟她们娘俩打招呼。村里的媳妇姑娘们早就听说她去了织坊,一个比一个好奇,可是天天逮不到她,这次见了,就都跟上了她们娘俩回家,问织坊到底怎么样。
前几天张大娘还跟王大婶说过,只要介绍一个人去织坊做工,干满一个月,王大婶就能拿到二十文钱的。因此一看这些人问,王大婶就来了精神,还特意当着众人的面,把今天买的东西一样一样拿了出来给这帮子人看,还狠狠心把那包松子糖拿了出来,一人发了一颗。
那些人本来对新朝有一种恐惧感,又没什么见识,不太敢去。一看王大婶的作派和精气神都跟往昔不同,一个个都动了心。等王大婶说了每日中午的伙食,更是心动。
钱不钱的吧,没拿到手里她们也有点不信,可是要是每天能吃上肉,不给钱也行啊,王大婶家就是家境不如以前也比她们家过得好,她家都很少吃上肉,这些人就更少了,听王大婶说了中午的伙食,一个个就动了心。第二天一早,不管家里人的阻拦,还是有七八个跟着王大婶一起去织坊。
王大婶虽然天天听自家相公和儿子说新朝的各种好,并不太信外面那些关于新朝的流言,可是要让自家闺女去织坊做工,还是有些顾虑的。自家闺女本来就名声不好了,要是再抛头露面,是不是更加会嫁不出去?她自己不去看看,是怎么也不能放心的。
第二天,王大婶特意起了个大早,煮了五碗阳春面,还狠狠心,拿出两个鸡蛋蒸成了蛋羹,给家里其他四人一人碗舀了一大勺,又狠狠心,把已经见了底的猪油罐子拿勺子刮了刮,给其他四人碗里一人舀了一小点,才叫家里人起来一起吃早饭。
王小桃看了看自己碗里的蛋羹和上面浮着的一层油花,还有堆得高高的面,又去看母亲的碗,里面只有半碗面和几点葱花,剩下的都是面汤,眼睛有点热,拿起筷子就把自己碗里的面往母亲碗里拨。
王大婶哪里肯,扭着身子躲避着,让女儿赶紧吃,一会儿要是去看了织坊里好的话,能今天上工就今天上工,等她挣钱了,再给自己买好的吃。可没成想,小儿子默不作声地从她背后往她碗里拨了半碗面和一大半的蛋羹。
王大婶瞪他,他笑嘻嘻地说,姐姐要上工了,自己可还吃白饭呢,他又天天坐着不动,哪吃得了这么多。不过等姐姐挣了钱,一定要给他买桂花糕吃。
王大婶还待不吃的,可是一家人都看着她,一副她不吃大家都不吃的架势,她也只好从了。只不过在心里一直念叨着她吃这么好可有点糟蹋了。
吃完早饭,母女两人跟着父子两个先去了织坊。
王木匠前些天正好来织坊修过织机,跟管事的人也是熟识。一听他的来意,织坊管事的就大笑着拍着他的肩膀,说他总算是想通了,家里女儿能来挣些钱不比在家里洗衣做饭的强,多挣些钱,将来就是嫁人也能多些嫁妆不是,还多了门安身立命的本事。说着,就让他们做了登记,还专门叫了个大娘带他们一家子进工坊里看。
王大婶就让王木匠和儿子先去上工,不能为了小桃的事耽误半天的工钱不是。等会看完了,她和小桃慢慢回去就是。
一进了织坊的门,王大婶和王小桃可是新娘子上轿——头一回,跟在人后面东张西望,好奇极了。
那位张大娘这几日每天都要带几回来看织坊的小娘子小媳妇们进来,早就习以为常了,一边给他们指点棉花是如何去籽,如何弹,如何纺成线,如何织成布的,一边跟他们说这里看到的一切,不要跟外人说起。
说实话,这织坊里条件不太好,到处都是飘扬的棉絮,王大婶一路看来,在干活的小姑娘小媳妇们个个嘴上都蒙了一块布,头发也用大块的布巾罩着,只露出了一双眼睛,显得有些奇形怪状的。倒是不怕人看了去。
张大娘看他们疑惑的眼神,笑说棉花太松软了,要不拿那叫口罩的东西遮住口鼻,怕吸到肺里去,时日长了不好。
看了一遍出来,王大婶倒没看到什么不合适的,坊间也没有男人,心下就愿意了六七分。
张大娘说,也不是谁来都能直接去织布的,要先学上一个月,各个工序都练练,再按评分决定去哪个工序。当然织布的工钱是最高的,织的越多,挣的钱越多。要是原来就织过布的,那上手会很快。不过就算是再少,一天也能挣上二十个钱左右。
竟能挣这么多!王大婶心里就愿意了七八分。
张大娘见势,就笑着说不仅如此,坊间每七日休息一日,逢年过节还有节礼,每月单个工序排名前三的还有奖金。要是嫌每天中午回家吃饭浪费时间的,还可以在织坊的食堂用午膳,不贵,三文钱一份,一荤一素一汤一碗米饭,说着,就拿了两张饭票,让他们凭票免费中午去食堂尝尝。说着,就跟他们告辞了,坊间还有不少事等着她去铺排。要是愿意来了,就下午直接来上工就行,到时候叫人叫她一声就是。
王大婶看日头老高了,她们早上早饭用得早,这会儿也饿了,就打听着到了食堂。
她们来得早,食堂的菜才刚刚摆上。自有人来招呼她们,王大婶看着堆得跟小山样的饭菜,闻着扑鼻的菜肉香,不由得喉咙动了动,咽下了一口唾沫,然后要了一碟豆腐泡塞肉,一碟炒的萝卜丝,和一碗米饭一碗青菜汤一起放在一个托盘里,和女儿一起寻了个地方坐下就吃。
小桃要的是一碟土豆烧鸡肉和一碟炒白菜,一坐下,就伸筷子挟母亲的豆腐泡吃,还把自己的菜往两人中间推了推,示意母亲也吃自己的。
她一边往嘴里塞饭菜,一边跟母亲说:“娘,不管你同不同意,这织纺我都来定了。今天我就不跟你回家了,吃完饭,我就上工去呀。娘,这饭菜可真好吃,还有这么多的肉,三文钱也不贵哈,我平日里就从家带些饭菜来,要是馋了我就来这里吃上一顿嘿嘿。”
王大婶忙着往女儿碗里夹菜,看着女儿吃得香她也开怀极了,家里就是原来日子过得好的时候,也没有如此这般天天吃肉的,听女儿这么说,就有些心疼,直接道:“哪能馋了才来吃,天天都来吃,你也不小了,吃些好的,打熬出个好筋骨,比什么都强!就是娘自己也打算晚上跟你爹商量一下,不行了娘也跟着来,多少挣个钱,够咱们娘仨吃饭的就行,那你爹挣的钱就全能攒下来了。就是家里那十几亩地难办。”
小桃一听娘也愿意来做工,高兴得不得了,那她上下工就有伴了,也不害怕。
王大婶把饭吃完,想法又变了,直接和女儿一起去上工去了。反正回家跟王木匠说了,他也只有愿意的。至于家里的地嘛,大不了平日里多起早贪黑,也能收拾了。
王家小弟晚上下私塾,家里就是铁将军把门。也不知道母亲和姐姐怎么整整去了一日。他也是农家孩子,就自己淘米做饭起来。等他把菜都烧好了,母亲和姐姐才和父亲哥哥前后脚回了家。
王大婶跟王木匠说了今天的见闻,还不好意思地跟他说自己和女儿已经开始上工了,王木匠听了直发笑,就像王大婶想得那样,他只有同意的份。
她看着小儿子做的白米粥和腌菜,想着中午的美味,就有点吃不下去。王小桃也是,她还跟弟弟描述起中午饭有多美味来。
王木匠看着女儿和小儿子就笑,说小儿子不用难受,过几天他就送他去新朝设立的学堂去,那里不仅不要束修,每日中午听说还管一顿午饭的。要是学得好,还能加入神女的娃娃兵去。小儿子还不到十五,应该还有机会。
王大婶一开始干得还有点不习惯,没过几天就适应了。她本来就会织布,年轻时丝绸都织过,织这种棉布更不在话下,比小桃可强多了。没几天,就提前结束了试用期,直接进了织布组工作。
这还不算,她和女儿只做了九天,就赶上织坊发工钱。虽然还没做几天,王大婶也发了二百文钱的工钱,小桃发了一百七十文。
这还是王大婶这辈子第一次靠自己挣的钱!
她决定要把这钱都花掉,都给家人买成吃的用的!
发工钱的第二天正好休息,这天一下工,王大婶就拉着女儿去了镇上的集市,买了三斤猪肉,一斤桂花糕,半斤松子糖,一斤白糖,给自家男人买了一斤上好的烟丝,给女儿买了两枝绢花,一共也没花一百文钱。剩下的,她就舍不得花了,想等下个月发了工钱,从织坊买上两匹布,再买些棉花,准备给家里人一人制上一身新棉衣冬天穿。听坊里人说那皮棉做的棉衣又轻又暖,舒服极了。冬天苦寒,有身棉衣好过冬呀。
小桃也想花自己的钱给家里买东西,王大婶却不肯让她花,让她把钱都攒下来,将来做嫁妆。
娘俩大包小包回了家,一路上不停地有人跟她们娘俩打招呼。村里的媳妇姑娘们早就听说她去了织坊,一个比一个好奇,可是天天逮不到她,这次见了,就都跟上了她们娘俩回家,问织坊到底怎么样。
前几天张大娘还跟王大婶说过,只要介绍一个人去织坊做工,干满一个月,王大婶就能拿到二十文钱的。因此一看这些人问,王大婶就来了精神,还特意当着众人的面,把今天买的东西一样一样拿了出来给这帮子人看,还狠狠心把那包松子糖拿了出来,一人发了一颗。
那些人本来对新朝有一种恐惧感,又没什么见识,不太敢去。一看王大婶的作派和精气神都跟往昔不同,一个个都动了心。等王大婶说了每日中午的伙食,更是心动。
钱不钱的吧,没拿到手里她们也有点不信,可是要是每天能吃上肉,不给钱也行啊,王大婶家就是家境不如以前也比她们家过得好,她家都很少吃上肉,这些人就更少了,听王大婶说了中午的伙食,一个个就动了心。第二天一早,不管家里人的阻拦,还是有七八个跟着王大婶一起去织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