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叹复长叹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此世父亲有次告假回来,准备女儿弥月礼和即将到来的祭灶节,应荧才对他有了直观印象。年轻爹爹清隽文雅,眉毛长直而疏秀,若飞星划过眼眸,给五官均衡的脸增添了些许英才之气。他少有才名博览多闻,举为孝廉,在雒阳某个将军府担任掾吏。
早教师资进一步加强,初出茅庐好学不倦的职场新人对什么都有一番热情,与妻子探讨孩子教育已然成了夫妻交流的新话题。应荧在他们的闲谈中听来了更多时代信息,她意识到自己来到的不是平稳安定的大汉盛世,而是东汉尾巴上的光和元年,即将来临的百年乱世让她再也无法淡定地享受新生。
前世虽有无数三国影视剧集游戏,应荧家中也有原版《三国志》,可惜她一女生对此题材天然无爱,接触有限。无甚图画的史书吸引不到小时候的她,记忆力超群的大脑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若早知要来这个时代,她一定不舍昼夜地全文背诵。即使《三国志》记载的那点儿人事只是时代中的凤毛麟角,那也好过只知大势不明细节的历史课版简要攻略,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也就一个单元。中原争霸、三分天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几代人都盼不来天下太平,这大概是连人基本生存都难以保证的大混乱时代,动不动就死全家的那种。
不必说名传千古的那些,单一个时代里不为人知的精英人物都数不胜数,谁真个有勇气魄力和祖宗们玩儿权术计谋,又不是后世的手机游戏选个英雄就能冲冲冲。平凡之人,活命而已,顶多畅想下更舒适的活法。应荧这小蝴蝶,作为萌新瑟瑟发抖,她才不管历史穿还是《三国演义》同人穿,只想安安稳稳地苟着终老。
爹是应劭,字仲瑗,后世应荧爷爷书架上那本《风俗通义》就是此人的传世之作。应荧对他的个人履历完全陌生,连他是东汉之人也是来了之后才知道的,既然有著作流传大概是个文人墨客,哄他去开发南方沃土应当不难。
恰巧应劭过来看到女儿这一副长吁短叹思虑重重的样子,乐不可支,“嫣娘生的好娃儿,不哭不闹眼神灵动心思萦怀,小小年纪可见敏慧。”
“给她起名为荧可好?应荧应荧,叠字入名叫起来都显得亲昵可人。不求她仿了舅公[1]半面不忘五行并下的聪记强识,但凡承其微光也足慰我心。”应荧欣喜于相同的名字自然是万分情愿,晃晃脑袋做着点头附和的样子,同时暗自思忖,莫非这一世的爷爷就是此成语描述的东汉记忆小天才应奉应世叔?原来这超级大脑一定因素上是靠了遗传!
夫妻两人都被急于表态的小婴儿逗笑了,应劭认可道:“篆书三火之熒化隶为‘荧’,天地苍茫暗夜常随,能有一室灯烛之光,也能温慰人情。世事多艰,望她怀光而行照亮前路。”
想前世父母取名时也是这般解释,如今听着类似的话语,应荧只觉两世父母的影子相互交叠重合为一。人虽不同亲情却也相通,也许冥冥之中这就是相同的人在不同时代的影,她心下酸楚又感动,与家人在乱世中活得长久美满的期盼更加强烈。
在应荧弥月礼时,她才出了屋门,首要任务便是识家认门,被花钗大髻盛装打扮的娘亲抱在怀中绕宅而行。此时旭日高升,残雪已尽,院外的石板路上早已扫洒干净,不见丝毫泥泞。许嫣坐在几名壮仆扛的肩舆上稳稳前行,前有童子手抱熏香持花引路,中有侍女挡风遮寒随行伺候,后有仆从趋步跟进为路旁众人分发喜钱,浩浩荡荡足走了多半个时辰。
今时重孝道,提倡同居共财,宗族虽大却不轻易分户单住。应荧被旧时风俗世情所震撼,初次见识到了大家庭聚族而居的庄园场景,楼台亭榭房屋庭院连成一片,院墙相围角楼守望,看上去犹如村庄,蔚为可观。
得益于曾做过将作大匠的某位祖宗,应氏门下依附着许多源于皇室宫廷的匠作之家,土木营建、烧砖制瓦等均有大匠主持。他们和主家共同组成了相互依存的经济模式,综合了农工商各业的园子功能完备,生活起居、畜牧养殖、果蔬桑麻自成王国。
庄园被大片良田所簇拥,田里油绿麦苗郁郁葱葱,远处河边几座不知是用来灌溉还是磨面的大水轮正缓缓转动。一派田园景象,虽有部曲武备,仍免不了成为日后战乱时谁都想啃一口的大肥肉。
南顿应氏作为汝南郡素有贤名的大家族,虽在桓帝党锢应奉隐退后略有式微,依然是不可轻易撼动的士族名门,孙辈长女之礼自有诸多贺仪送来。应奉颐养天年早将家事全部予于长子应歆,应歆字伯言,是应氏现任族长。
汉世祖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裁减了数百个县,又受限于地理交通和执政效率,中央皇权对下统治难致毫厘。乡里之间诸族争艳,各家族长权威甚重,家族内外话事定计,皆赖此人。应歆亲自主持这场弥月礼,指引着弟弟弟媳抱女认祖识亲,可见他对这侄女的重视。应荧的名字被传告家族,一众亲眷纷纷上前祝贺。
窗棂透来的阳光一束一束汇成片片金黄,照得前堂暖洋洋的,被裹得严严实实的应荧只露小脸儿,好奇地打量着这些光鲜亮丽的亲族。此时嫁娶大都讲究门当户对,应荧父辈嫡亲兄弟四人俱是结姻左近名门望族,伯母出自汝阳袁氏,母亲是平舆许氏,三婶来自安城周氏,四婶源出长社钟氏。
纵观东汉至魏晋,这样的家族联合比比皆是,经济权势上互通有无守望相助。这些政治上的官吏、经济上的地主和学术文化上的儒士会渐渐结合成士族,形成士大夫阶层,企图折衷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官吏与大地主间的矛盾。
往后朝廷内部权利结合与外部权利运作相继失控,宦官外戚两败俱伤以至皇权崩塌,诸方豪强纷纷扯下刘姓皇朝混乱政治的遮羞布。世家大族迅速拉帮结派广布门生,成为领一方军政的诸侯或谋臣。
南阳、汝南、颍川作为关东豪族最多的三个郡,涌现出一批批影响中国全局的重要人物。他们在董卓落幕之后本该更进一步,可惜关东豪族袁绍有个不服他的弟弟袁术,兄弟俩一个扶起了曹魏,一个成就了孙吴,夹缝中还生出了蜀汉,生生错过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
这也不是个例,内斗是通病,后面西晋八王之乱更甚,统治阶层被外来胡族撵去南方好不凄惨,可怜中原百姓受了一番动荡。所以势强德高什么的不一定靠谱,没有定鼎天下的实力,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放下清高顺势而苟。
应荧为四战之地的汝南人未来深深忧虑,只好以自家文事上的优秀稍作安慰。文史上有记录的应氏名人前有她爷她爹,后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堂兄应玚,也能算个实力不错的文化世家。
娘家许氏也是大有来头,传自经术大家西汉名儒许商,善《书》、《算术》,自成许氏尚书学派。娘家舅许劭更是已经自行领悟了舆论战精要,率先搞起了《月旦评》学术期刊,拥有东汉名士俱乐部入会推荐资格。
就是眼前这个伸手乱点婴儿脑袋的许劭,看似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其实一本正经地偷懒,“按规矩我得给荧儿剃光胎发,不过这天寒地冻实在太冷,我就取额前一绺。”他挽起袖袍手起刀落,已然割下几根稀疏毛发递给许嫣。
“寸发抵万邪保安康,嫣娘快收入囊中。我夜观天象见客星耀于南,恰闻甥女降世,此女前途无量,必为家族之幸门楣之福。”许嫣谢过哥哥这番吉言说辞,笑着穿针引线将胎发封入早就备好的小锦囊中。
许劭仍自顾说:“星坠野,应豫生,周于德,邪世不能乱[2]。”大概是东汉特色,凡事立言于前弄个高端神秘的氛围。将三国扯到水浒样星宿下凡设定里,搞得像神棍似的,如果他是诸葛亮,应荧说不定就信了。
作为主人家长辈,位于堂屋上首的应奉起身而拜以示重谢,心内微起波澜。平舆许氏对谶纬之学素有涉猎,此预言后半段出自《孟子》,德高者处浊世而不惑,对此女可谓极赞。他这二子虽嗣运晚来,却为年过花甲的应奉带来首位孙女,天降福星,理应亲自教养从小受儒学大义熏陶。
应奉辞辟多次举荐,有些保身怀方隐世幽居之意,时常追愍屈原更是有感当世无明君良法,所以才醉心文史为暗路求索。儒学淑世柔仁亦常思改革,名士大儒在乡间虽有极高声誉掌尽民间舆论,然而党锢之后却已在朝堂沉寂多时,僵局久无突破。
此世父亲有次告假回来,准备女儿弥月礼和即将到来的祭灶节,应荧才对他有了直观印象。年轻爹爹清隽文雅,眉毛长直而疏秀,若飞星划过眼眸,给五官均衡的脸增添了些许英才之气。他少有才名博览多闻,举为孝廉,在雒阳某个将军府担任掾吏。
早教师资进一步加强,初出茅庐好学不倦的职场新人对什么都有一番热情,与妻子探讨孩子教育已然成了夫妻交流的新话题。应荧在他们的闲谈中听来了更多时代信息,她意识到自己来到的不是平稳安定的大汉盛世,而是东汉尾巴上的光和元年,即将来临的百年乱世让她再也无法淡定地享受新生。
前世虽有无数三国影视剧集游戏,应荧家中也有原版《三国志》,可惜她一女生对此题材天然无爱,接触有限。无甚图画的史书吸引不到小时候的她,记忆力超群的大脑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若早知要来这个时代,她一定不舍昼夜地全文背诵。即使《三国志》记载的那点儿人事只是时代中的凤毛麟角,那也好过只知大势不明细节的历史课版简要攻略,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也就一个单元。中原争霸、三分天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几代人都盼不来天下太平,这大概是连人基本生存都难以保证的大混乱时代,动不动就死全家的那种。
不必说名传千古的那些,单一个时代里不为人知的精英人物都数不胜数,谁真个有勇气魄力和祖宗们玩儿权术计谋,又不是后世的手机游戏选个英雄就能冲冲冲。平凡之人,活命而已,顶多畅想下更舒适的活法。应荧这小蝴蝶,作为萌新瑟瑟发抖,她才不管历史穿还是《三国演义》同人穿,只想安安稳稳地苟着终老。
爹是应劭,字仲瑗,后世应荧爷爷书架上那本《风俗通义》就是此人的传世之作。应荧对他的个人履历完全陌生,连他是东汉之人也是来了之后才知道的,既然有著作流传大概是个文人墨客,哄他去开发南方沃土应当不难。
恰巧应劭过来看到女儿这一副长吁短叹思虑重重的样子,乐不可支,“嫣娘生的好娃儿,不哭不闹眼神灵动心思萦怀,小小年纪可见敏慧。”
“给她起名为荧可好?应荧应荧,叠字入名叫起来都显得亲昵可人。不求她仿了舅公[1]半面不忘五行并下的聪记强识,但凡承其微光也足慰我心。”应荧欣喜于相同的名字自然是万分情愿,晃晃脑袋做着点头附和的样子,同时暗自思忖,莫非这一世的爷爷就是此成语描述的东汉记忆小天才应奉应世叔?原来这超级大脑一定因素上是靠了遗传!
夫妻两人都被急于表态的小婴儿逗笑了,应劭认可道:“篆书三火之熒化隶为‘荧’,天地苍茫暗夜常随,能有一室灯烛之光,也能温慰人情。世事多艰,望她怀光而行照亮前路。”
想前世父母取名时也是这般解释,如今听着类似的话语,应荧只觉两世父母的影子相互交叠重合为一。人虽不同亲情却也相通,也许冥冥之中这就是相同的人在不同时代的影,她心下酸楚又感动,与家人在乱世中活得长久美满的期盼更加强烈。
在应荧弥月礼时,她才出了屋门,首要任务便是识家认门,被花钗大髻盛装打扮的娘亲抱在怀中绕宅而行。此时旭日高升,残雪已尽,院外的石板路上早已扫洒干净,不见丝毫泥泞。许嫣坐在几名壮仆扛的肩舆上稳稳前行,前有童子手抱熏香持花引路,中有侍女挡风遮寒随行伺候,后有仆从趋步跟进为路旁众人分发喜钱,浩浩荡荡足走了多半个时辰。
今时重孝道,提倡同居共财,宗族虽大却不轻易分户单住。应荧被旧时风俗世情所震撼,初次见识到了大家庭聚族而居的庄园场景,楼台亭榭房屋庭院连成一片,院墙相围角楼守望,看上去犹如村庄,蔚为可观。
得益于曾做过将作大匠的某位祖宗,应氏门下依附着许多源于皇室宫廷的匠作之家,土木营建、烧砖制瓦等均有大匠主持。他们和主家共同组成了相互依存的经济模式,综合了农工商各业的园子功能完备,生活起居、畜牧养殖、果蔬桑麻自成王国。
庄园被大片良田所簇拥,田里油绿麦苗郁郁葱葱,远处河边几座不知是用来灌溉还是磨面的大水轮正缓缓转动。一派田园景象,虽有部曲武备,仍免不了成为日后战乱时谁都想啃一口的大肥肉。
南顿应氏作为汝南郡素有贤名的大家族,虽在桓帝党锢应奉隐退后略有式微,依然是不可轻易撼动的士族名门,孙辈长女之礼自有诸多贺仪送来。应奉颐养天年早将家事全部予于长子应歆,应歆字伯言,是应氏现任族长。
汉世祖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裁减了数百个县,又受限于地理交通和执政效率,中央皇权对下统治难致毫厘。乡里之间诸族争艳,各家族长权威甚重,家族内外话事定计,皆赖此人。应歆亲自主持这场弥月礼,指引着弟弟弟媳抱女认祖识亲,可见他对这侄女的重视。应荧的名字被传告家族,一众亲眷纷纷上前祝贺。
窗棂透来的阳光一束一束汇成片片金黄,照得前堂暖洋洋的,被裹得严严实实的应荧只露小脸儿,好奇地打量着这些光鲜亮丽的亲族。此时嫁娶大都讲究门当户对,应荧父辈嫡亲兄弟四人俱是结姻左近名门望族,伯母出自汝阳袁氏,母亲是平舆许氏,三婶来自安城周氏,四婶源出长社钟氏。
纵观东汉至魏晋,这样的家族联合比比皆是,经济权势上互通有无守望相助。这些政治上的官吏、经济上的地主和学术文化上的儒士会渐渐结合成士族,形成士大夫阶层,企图折衷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官吏与大地主间的矛盾。
往后朝廷内部权利结合与外部权利运作相继失控,宦官外戚两败俱伤以至皇权崩塌,诸方豪强纷纷扯下刘姓皇朝混乱政治的遮羞布。世家大族迅速拉帮结派广布门生,成为领一方军政的诸侯或谋臣。
南阳、汝南、颍川作为关东豪族最多的三个郡,涌现出一批批影响中国全局的重要人物。他们在董卓落幕之后本该更进一步,可惜关东豪族袁绍有个不服他的弟弟袁术,兄弟俩一个扶起了曹魏,一个成就了孙吴,夹缝中还生出了蜀汉,生生错过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
这也不是个例,内斗是通病,后面西晋八王之乱更甚,统治阶层被外来胡族撵去南方好不凄惨,可怜中原百姓受了一番动荡。所以势强德高什么的不一定靠谱,没有定鼎天下的实力,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放下清高顺势而苟。
应荧为四战之地的汝南人未来深深忧虑,只好以自家文事上的优秀稍作安慰。文史上有记录的应氏名人前有她爷她爹,后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堂兄应玚,也能算个实力不错的文化世家。
娘家许氏也是大有来头,传自经术大家西汉名儒许商,善《书》、《算术》,自成许氏尚书学派。娘家舅许劭更是已经自行领悟了舆论战精要,率先搞起了《月旦评》学术期刊,拥有东汉名士俱乐部入会推荐资格。
就是眼前这个伸手乱点婴儿脑袋的许劭,看似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其实一本正经地偷懒,“按规矩我得给荧儿剃光胎发,不过这天寒地冻实在太冷,我就取额前一绺。”他挽起袖袍手起刀落,已然割下几根稀疏毛发递给许嫣。
“寸发抵万邪保安康,嫣娘快收入囊中。我夜观天象见客星耀于南,恰闻甥女降世,此女前途无量,必为家族之幸门楣之福。”许嫣谢过哥哥这番吉言说辞,笑着穿针引线将胎发封入早就备好的小锦囊中。
许劭仍自顾说:“星坠野,应豫生,周于德,邪世不能乱[2]。”大概是东汉特色,凡事立言于前弄个高端神秘的氛围。将三国扯到水浒样星宿下凡设定里,搞得像神棍似的,如果他是诸葛亮,应荧说不定就信了。
作为主人家长辈,位于堂屋上首的应奉起身而拜以示重谢,心内微起波澜。平舆许氏对谶纬之学素有涉猎,此预言后半段出自《孟子》,德高者处浊世而不惑,对此女可谓极赞。他这二子虽嗣运晚来,却为年过花甲的应奉带来首位孙女,天降福星,理应亲自教养从小受儒学大义熏陶。
应奉辞辟多次举荐,有些保身怀方隐世幽居之意,时常追愍屈原更是有感当世无明君良法,所以才醉心文史为暗路求索。儒学淑世柔仁亦常思改革,名士大儒在乡间虽有极高声誉掌尽民间舆论,然而党锢之后却已在朝堂沉寂多时,僵局久无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