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三百三十九章:膛线铳炮的崛起(下)

第三百三十九章:膛线铳炮的崛起(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重生朱棣之子

    当火铳响起时,阿鲁台率领的铁骑已经距离壕沟不满六百步,只剩下约有五百五十步。

    而乾熙元年制新式前装线膛火铳的有效射程恰恰是五百五十步!

    明代一步相当于后世一米三至一米五,即这种新式火铳的最低有效射程大概是七百米!

    一般情况下,古代骑兵行军作战最高可以日行一百七十里左右,这已经算是极限。

    而轻骑兵部队的极限是日行三百里左右,除去休息时间,按日行十个小时计算,轻骑兵的极限速度大概每小时三十里,与自行车相当。

    因此,第一批六百多名火铳手完成开火之后,迅速退到一旁,紧接着第二批六百多名火铳手立即补上,举起火铳就扣下扳机,很快就完成了第二批的开火。

    当第三批六百多名火铳手补上,第二批火铳手闪避到一旁时,之前的第一批六百多名火铳手已经完成了填装火药与子弹。

    如此循环往复!

    短短两分钟之内,明军已经完成了三轮齐射。

    虽然燧发火铳的命中率不高,但其断肢开膛的效果却很喜人,因此为了弥补射击精准度的不足,永乐时代明军就用上了密集横队战术,射出一堵子弹墙——俗称“排队枪毙”。

    滑膛火铳的理论射速为每分钟四发,但在与骑兵一百步的接火距离上,通常第三枪打完,双方就开始白刃战了。

    此种情况之下,若换成线膛火铳,根本来不及打出第二枪。

    这是因为前装线膛火铳的装弹速度太慢!

    历史上,受限于技术水平以及思路的影响,一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可以弥补线膛枪不足的米尼弹才被发明出来。

    但朱高煦是穿越者,他不缺思路,缺的只是技术和把他的思路变成现实的工匠。

    好在他之前是大明太子,两年前又登基做了大明皇帝,于是墨巧司的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定装纸壳子弹也顺利问世。

    就这样,乾熙元年制的新式前装线膛火铳的装弹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能够做到每分钟打出一发子弹。

    为了弥补射速的不足,京营三军火铳手皆熟练掌握了三段式射击战术。

    就这样,阿鲁台率领的骑兵在明军火铳密集如雨般的射击下,一个个人仰马翻。

    明军的每一轮齐射,六百多发高速射出的子弹,都会直接夺走至少一百多名鞑靼骑兵的生命,同时导致另外一百多名鞑靼骑兵失去战斗能力。

    看着身旁越来越多的骑兵倒下,阿鲁台感到有些发懵。

    他万万想不到明军如今的火器射程,竟然比永乐年间提高了整整一倍!

    当年朱棣与阿鲁台大战,神机营使用的火铳射程不过两百余步,眼下却达到了惊人的五百余步!

    不过,他敏锐的察觉到,明军新式火铳的射击速度要比永乐年间慢了不止一倍。

    他相信只要加快冲锋的速度,就能率领骑兵赶在明军新一轮骑射之前,冲到壕沟,用弯刀砍下明军火铳手的脑袋。

    可是,密集的子弹不仅夺走了大量鞑靼骑兵的生命,人仰马翻之后还成了身后骑兵的阻碍,以至于阿鲁台率领的骑兵整体速度也慢了下来。

    又过了两分钟,明军再一次完成了三轮齐射。

    这时鞑靼骑兵减员已超过千名!

    阿鲁台率领剩余的两千多名骑兵,终于冲到了朱能坚守的壕沟阵地前方六十步之外。

    然而,阿鲁台幸运的躲过了刚才的枪林弹雨,他麾下的战马却没他那么好的运气。

    这匹战马前蹄踩进了陷马坑,勐地将背上的阿鲁台甩了出去。

    与此同时,像阿鲁台一样被战马甩飞的鞑靼骑兵,还有三百余人。

    那些躲过第一道陷马坑的鞑靼骑兵,继续向前奔袭,眼看距离明军火铳手仅有三十步之遥,胯下战马却纷纷失足落入了明军更大的陷马坑之中。

    就在阿鲁台从地上爬起来,大声呼喊周边骑兵聚集起来的时候,对面的明军已经向他们发起了冲锋。

    “杀!”

    朱能内穿生丝软甲,外披一层锁子甲,手执一把后背长砍刀,骑着战马直奔阿鲁台而去。

    远处,一名鞑靼骑兵刚爬起来,发现朱能骑马杀向阿鲁台,连忙捡起他刚才掉落的利箭,瞄准朱能,搭弓就射。

    一切都发生在数息之间,朱能闪避不及,被利箭射中了左肩。

    不过,他却咬着牙,挥动手中砍刀,把箭失砍断,继续杀向了阿鲁台。

    他之所以有这番表现,完全是因为身上穿了一件生丝软甲的缘故。

    这种生丝软甲,本质上就是一件以生丝为布料,采用极细密的技术编织而来的绸衣。

    id=wzsy>

    无论是普通的箭,亦或者寻常的石头子弹、小铅弹、小铁弹都很难穿透这种绸衣,只会连箭、弹带着绸衣一同没入血肉之中。

    战后军医只须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或子弹从伤口中取出。

    据说这种特殊的绸衣最早出现在成吉思汗时期,大大减少了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死亡率,也让蒙古军队伤兵康复的机率大大增加。

    朱高煦当然不会放弃使用这种特殊的绸衣。

    早在洪武末期,他在北方节制军务之时,就已经找工匠做出了这种生丝绸衣。

    但是,那个时候的生丝绸衣还不够完美。

    等朱棣继位,他成为太子之后,在墨巧司的工匠不断改良之下,极具使用价值的生丝软甲才被制造出来。

    可惜这种内嵌金丝的生丝软甲制作工艺特别复杂,所需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不是一般的高,保存起来也相当麻烦。

    因为生丝耐光性差,受日光照射容易脆化泛黄,强度降低,日晒超过两百小时,其强度将损失约一半。

    这就导致一件成品生丝软甲的使用年限大概只有不到两年。

    故而,有资格穿生丝软甲的人,除了朱高煦之外,也就剩下了包括朱能在内的十几名高级武将。

    其他随驾文武穿的都是寻常生丝绸衣,并非生丝软甲。

    “太师,明军火器威力过于强大,我方伤亡惨重!”

    两名鞑靼勇士一左一右护住阿鲁台之后,左边那名战士说道。

    “太师,属下愿意为您殿后!”

    右边那位战士急切的说道。

    阿鲁台却推开那两个人,紧握手中弯刀,望着即将奔来的朱能,高声喊道:“老夫还没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