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混混章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治中三谏毛〖主〗席,人大代表视察制沿用至今。一九五四年九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张治中得知毛〖主〗席不准备讲话,就通过周恩来、彭真建议毛〖主〗席讲话。后来周、彭告诉张:毛〖主〗席仍不愿讲话。于是张治中就直接去找毛〖主〗席:“这次人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您是国家〖主〗席,开幕时是主持人,怎能不讲话?”
但这次交谈后,毛〖主〗席还是不同意讲话。可是,在开幕式上,毛〖主〗席却讲话了。这番话既全面又扼要,其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概括,精辟有力,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导思想,受到举国欢迎。
会间休息时,毛〖主〗席笑着对张治中说:“你胜利了。本来不准备讲话,只因开幕式我是主持人,不能不说几句话,谁知一拿起笔来越写越多,就成了一篇讲话了。”
会议期间,张治中提出一份书面建议,主张每个人大常委每年都要出动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是彭真转交刘少奇委员长的。后来,毛〖主〗席也看到了,并主张把范围扩大到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又加上全国政协委员。几十年来,这竟成了一项传统的制。张治中四谏毛〖主〗席,使宪法更完善了。在参加讨论宪法草案时,张治中认为草案总纲第四条中有“台湾地区除外”的字样,应予删除,因为台湾问题是暂时的,而宪法是永久的,大可不必在宪法上面这样写出。毛〖主〗席十分赞成,大七十九岁。
他的一生,正如周恩来所说:“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张治中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
青年时代,他受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影响,参了军,他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且担任过许多重要军职,是一位有政治远见和正义感的爱国将领。向蒋介石四上万言书反内战“父亲曾经说过,在蒋介石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而在军人当中,父亲算是最肯也是最敢说话的一个了。”现年引岁的张一纯对本刊记者说。张治中从一九二四年开始追随蒋介石,在长达25
年的时间里,他除了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多次提出意见,更是为国共关系问题与蒋介石有过争论,还曾四次向蒋介石上万言书。第一次上万言书是“皖南事变”爆后的一九四一年三月二日。张治中向蒋介石痛陈对国共问题处理的失策“父亲认为这是招致两党破裂的开始,关系甚大。”张治中在万言书中建议:“为保持抗战之有利形势,应派定人员与共党会谈,以让步求得解决”“若犹是听其拖延。其结果将对我无利而有害。”对此,张一纯说:“可惜,蒋介石并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
第二次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国民党当局正在为动内战做准备。
张治中再写万言书,托人带给蒋介石,力言对国共问题采取政治方式解决是独一无二的途径,反对重起内战。他在万言书中说:“我国经八年之长期抗战……民穷财尽,无日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倘战争再爆,必益增人民之痛苦,违反人民之愿望。”第三次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五日,此前的五月一日蒋介石和李宗仁分别当选为总统、副总统。张治中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指出大局已经到了最严重的阶段,提出补正之道是:执行亲苏玥策、和共政策、农民政策、改革土地制。蒋介石对这封信很重视。五月十二月口日,张治中就收到了蒋介石的回电。蒋在电文中说:“来函与意见书今始详阅,应再加研究后另行电告。”但是,此后再无下文。
第四次是在一九四九年。张一纯说:“一九四九年参与北平和平谈判时,父亲还给蒋介石写过长篇改革建议。”此前,张治中在溪口劝蒋出国未成,在北平更是感到蒋介石留在国内是对和平的最大障碍,所以在万言书里痛陈利害。张治中后来回忆起这最后一封万言书时说:“不知蒋介石看后反应如何,但事实已经说明他是不会接受的。”为彭德怀申冤信被周恩来扣住“特殊时期”开始后,张治中的家也受到了冲击。在张治中家最艰难的时候,周恩来出面保护了他们一家“一九六六年。周〖总〗理把我父亲送到解放军总医院,改名叫林友文,不让我们家属去也不让通电话。据说借此机会同时保护了不少国民党高级将领。”张一纯印象中的父亲从此很沉默,也不说话,但是他的健康却被这种郁闷的情绪所吞噬。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张治中每天晚上问儿子张一纯“特殊时期“的情况“问我谁被打倒了,谁被抄家了”。听说彭德怀被打倒,张治中写信给毛〖主〗席,听说刘少奇被打倒, 张治中也写信给毛〖主〗席。“彭德怀被打倒后父亲写的这封信,我印象很深。
他写了一万多字的信为彭德怀讲话。他在信里讲彭德怀的生活非常简朴,对自己非常的严,洗脸水都不倒掉,留着接着洗脚。彭德怀非常艰苦朴素,他绝对不会反对您老人家。”然而,张治中写的这两封信都被周〖总〗理压了下来。“信寄到了周〖总〗理手里,周〖总〗理就派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高登榜来广东找我父亲。高登榜看到我父亲就说,周〖总〗理让我转告你:“你写的信〖主〗席收到了,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休息,剩下的事我来办”这个事是周〖总〗理压下来了,实质上是保护了我父亲。”张一纯回忆。除了写信,张治中还曾经面谏毛〖主〗席。“十大元帅要是都没了,〖主〗席身边怎么办?”张治中曾在一次与毛〖主〗席的会面时说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张一纯在场亲历了整个过程“那时我父亲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张一纯是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父亲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毛〖主〗席。“父亲见到毛〖主〗席说:“毛〖主〗席啊,您老人家走得太快了,我跟不上……我党内的好多老朋友,那些元帅都被打倒了,您老人家怎么办呐?”张一纯说,讲到这时,原本是坐着的毛〖主〗席站了起来“他说,文白兄啊,你放心,我们可以甄别嘛。”张一纯对谈话过程印象深刻“我父亲也站起来了。”但是站起来的张治中并没有说话“我看着他很沉闷,闷闷不乐。”在“特殊时期”中,张治中的身体条件愈不佳。“他主要是长期对“特殊时期,不理解。他没有什么很严重的病,只是长期不愉快,一直不舒服。”张一纯说。
张治中有着高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他早年也是抱着救国救民的宗旨投笔从戎的。他一向认为,守土为国是军人的天职。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当时任第五军军长不顾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阻挠,毅然开赴前线,同十九路军并肩作战,并留下遗书,决心以身许国。
八年抗战期间,他始终坚持抗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尤其可贵的是,张治中从未参加国民党统治集团动的历次反共内战是一位从来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张治中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能顺应历史潮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和〖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早在大〖革〗命时期,
他就同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建立了友谊。在黄埔军校左右两派学生的斗争中,他是同情共产党的也曾经因此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攻击。此后,即使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他也没有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态。抗战时期,在重庆,他同周恩来等时相过从对共产党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抗战胜利后,他力主和平建国,并积极促成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一九四五年张治中受周恩来委托,到新疆成功的解救了被盛世才监禁多年的一多名共产党干部使他们安全地回到延安,为共产党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一九四九年,张治中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团长,到北平同共产党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当双方达成的协定被国民党当局拒绝以后,他对国民党完全失望了,接受了周恩来的恳劝留在北平,声明同国民党顽固派划清界限,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张治中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亲眼见到了他所向往已久的新〖中〗国的诞生。建国以后,他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他时刻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重,亲自主持民革〖中〗央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为使台湾回归祖国,他尽心尽力,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一九六九年四月六日,张治中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
他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同时,他又以其独特的身份与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毛〖主〗席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他就是张治中。这位唯一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敢对蒋介石、毛〖主〗席多次直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抗战生前后曾经两请缨,与日寇血战淞沪。
张治中一八九零生于安徽巢县洪家疃。十六岁那年,他满怀梦想,怀揣着母亲七拼八凑筹来的二十四块银元,独自踏上了外出闯荡的路。离家远行前,母亲要张治中咬口生姜喝口醋。这句在安徽洪家疃村流传着的古训,寓意在人生的岁月里,只有承受所有的苦辣辛酸,历尽艰苦,才能成人立业。
迈出了人生第一步的张治中并没能如愿在安庆考上陆军小学,迫不得已在安徽当了预备〖警〗察,后在扬州进入〖警〗察教练所。
辛亥〖革〗命爆后,一心救国的张治中投身学生军。一九一二年,
他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一九一六年,他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一九二四年,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听说张治中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优等生,便邀请他到黄埔出任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授衔上校,自此,张治中逐渐步入国民党高级军官行列。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深夜,驻沪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向上海第十九路军起猛攻。以蒋光翼为总指挥、蔡廷错为军长的十九路军主动回击“一,二八”淞沪抗日的战幕惨烈揭开。
此时,身在南京,时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的张治中心急如焚,他认为:“〖中〗央部队散在各地,而因蒋下野,群龙无,一时未易集中。”同时,他对十九路军的处境十分清醒:十九路军单独在沪作战,孤军决不能久持,应该予以增援。
二月初,蒋介石在浦口会晤张治中。张治中向蒋介石请战:“我们〖中〗央的部队必须参加淞沪战斗才好,如果现在没有别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
蒋介石马上让何应钦调动散驻在京沪杭的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中〗央教导团,合编为第五军,任命张治中为第五军军长兼第八十七师师长,率部开沪参战。
二月十六日,在淞沪抗战第十九天后,张治中奔赴战场。在出前的十五日深夜。他起身开窗户、面向故乡写下一封遗书:“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
现年九十五岁的张素我回忆说:“父亲是决心战死沙场,以誓死的决心走上抗日前线。”第二天出前,张治中把这封遗书交给了挚友陆福廷。
张治中在回忆录中对写下遗书解释得更为深入,他说:“我知道,一个〖革〗命军人先要具有牺牲精神,而牺牲精神又必须先从高级将领做起。”
自二月十八日率第五军进驻刘行镇,接替十九路军部分防地开始,直至五月五日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张治中率军经历了数十次大小战斗。
庙行一役将日军第九师团和久留米混成旅团的精锐歼灭殆尽,庙行、
江湾间,敌尸堆积如山,达三四千具之多。中外报纸也一致认为,此役是沪战中〖中〗国军队战绩的最高峰。
多年以后,张治中回忆起这次生平参加的第一次反抗外敌之战时说:“这一役牺牲是应该的,生还算是意外的了。”
一九三五年,二十岁的张素我独自登上了一艘轮船赴英国留学。
此前,她是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离开了这所声名赫赫的学校。没想到的是,两年后她再肄业,回到了战尖中的祖国。
一九三七年“我还没有毕业,父亲就了多封电报要我回国。”张治中告诉女儿,此时的〖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你要迅速回国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当中去。
张素我回忆起当时的感受说:“我想怎么也得读完我的学士学位再回来。可是我父亲一定让我中断学业,回来参加抗战。”
一九三七年的八月,张素我中断学业回到〖中〗国,迎接她的不是父亲慈祥的笑脸,而是空前惨到的淞沪会战。
“来接我的人说,你爸爸现在在苏玥那里准备战斗了,要到前线去了,你赶快到苏玥去看一眼你爸爸。“八月十一日,张素我在苏玥见到阔别两年的父亲。“父亲叮嘱我速回南京帮助母亲,照顾好弟弟妹妹。当天晚上他便率部赴沪作战。”次日,张素我到了南京,家里也知道父亲要上战场“但没想到第二天,上海就变成了战场。我在南京待了两个多星期,母亲决定和我带着弟妹们一起迁往安徽老家”。
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到九月二十三日,张治中不分昼夜指挥大战,以致体力疲惫至极,加上因战局不利遭到蒋介石的指责而精神苦闷。张治中决心致函蒋介石辞职,含泪告别将士离开了战场。
张素我对父亲的苦闷记忆犹新,她说:“父亲辞职以后也回到了安徽老家。他很苦闷,每天都很晚睡觉,把喜欢看的古书拿了出来看。”
张治中三谏毛〖主〗席,人大代表视察制沿用至今。一九五四年九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张治中得知毛〖主〗席不准备讲话,就通过周恩来、彭真建议毛〖主〗席讲话。后来周、彭告诉张:毛〖主〗席仍不愿讲话。于是张治中就直接去找毛〖主〗席:“这次人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您是国家〖主〗席,开幕时是主持人,怎能不讲话?”
但这次交谈后,毛〖主〗席还是不同意讲话。可是,在开幕式上,毛〖主〗席却讲话了。这番话既全面又扼要,其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概括,精辟有力,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导思想,受到举国欢迎。
会间休息时,毛〖主〗席笑着对张治中说:“你胜利了。本来不准备讲话,只因开幕式我是主持人,不能不说几句话,谁知一拿起笔来越写越多,就成了一篇讲话了。”
会议期间,张治中提出一份书面建议,主张每个人大常委每年都要出动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是彭真转交刘少奇委员长的。后来,毛〖主〗席也看到了,并主张把范围扩大到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又加上全国政协委员。几十年来,这竟成了一项传统的制。张治中四谏毛〖主〗席,使宪法更完善了。在参加讨论宪法草案时,张治中认为草案总纲第四条中有“台湾地区除外”的字样,应予删除,因为台湾问题是暂时的,而宪法是永久的,大可不必在宪法上面这样写出。毛〖主〗席十分赞成,大七十九岁。
他的一生,正如周恩来所说:“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张治中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
青年时代,他受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影响,参了军,他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且担任过许多重要军职,是一位有政治远见和正义感的爱国将领。向蒋介石四上万言书反内战“父亲曾经说过,在蒋介石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而在军人当中,父亲算是最肯也是最敢说话的一个了。”现年引岁的张一纯对本刊记者说。张治中从一九二四年开始追随蒋介石,在长达25
年的时间里,他除了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多次提出意见,更是为国共关系问题与蒋介石有过争论,还曾四次向蒋介石上万言书。第一次上万言书是“皖南事变”爆后的一九四一年三月二日。张治中向蒋介石痛陈对国共问题处理的失策“父亲认为这是招致两党破裂的开始,关系甚大。”张治中在万言书中建议:“为保持抗战之有利形势,应派定人员与共党会谈,以让步求得解决”“若犹是听其拖延。其结果将对我无利而有害。”对此,张一纯说:“可惜,蒋介石并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
第二次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国民党当局正在为动内战做准备。
张治中再写万言书,托人带给蒋介石,力言对国共问题采取政治方式解决是独一无二的途径,反对重起内战。他在万言书中说:“我国经八年之长期抗战……民穷财尽,无日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倘战争再爆,必益增人民之痛苦,违反人民之愿望。”第三次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五日,此前的五月一日蒋介石和李宗仁分别当选为总统、副总统。张治中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指出大局已经到了最严重的阶段,提出补正之道是:执行亲苏玥策、和共政策、农民政策、改革土地制。蒋介石对这封信很重视。五月十二月口日,张治中就收到了蒋介石的回电。蒋在电文中说:“来函与意见书今始详阅,应再加研究后另行电告。”但是,此后再无下文。
第四次是在一九四九年。张一纯说:“一九四九年参与北平和平谈判时,父亲还给蒋介石写过长篇改革建议。”此前,张治中在溪口劝蒋出国未成,在北平更是感到蒋介石留在国内是对和平的最大障碍,所以在万言书里痛陈利害。张治中后来回忆起这最后一封万言书时说:“不知蒋介石看后反应如何,但事实已经说明他是不会接受的。”为彭德怀申冤信被周恩来扣住“特殊时期”开始后,张治中的家也受到了冲击。在张治中家最艰难的时候,周恩来出面保护了他们一家“一九六六年。周〖总〗理把我父亲送到解放军总医院,改名叫林友文,不让我们家属去也不让通电话。据说借此机会同时保护了不少国民党高级将领。”张一纯印象中的父亲从此很沉默,也不说话,但是他的健康却被这种郁闷的情绪所吞噬。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张治中每天晚上问儿子张一纯“特殊时期“的情况“问我谁被打倒了,谁被抄家了”。听说彭德怀被打倒,张治中写信给毛〖主〗席,听说刘少奇被打倒, 张治中也写信给毛〖主〗席。“彭德怀被打倒后父亲写的这封信,我印象很深。
他写了一万多字的信为彭德怀讲话。他在信里讲彭德怀的生活非常简朴,对自己非常的严,洗脸水都不倒掉,留着接着洗脚。彭德怀非常艰苦朴素,他绝对不会反对您老人家。”然而,张治中写的这两封信都被周〖总〗理压了下来。“信寄到了周〖总〗理手里,周〖总〗理就派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高登榜来广东找我父亲。高登榜看到我父亲就说,周〖总〗理让我转告你:“你写的信〖主〗席收到了,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休息,剩下的事我来办”这个事是周〖总〗理压下来了,实质上是保护了我父亲。”张一纯回忆。除了写信,张治中还曾经面谏毛〖主〗席。“十大元帅要是都没了,〖主〗席身边怎么办?”张治中曾在一次与毛〖主〗席的会面时说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张一纯在场亲历了整个过程“那时我父亲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张一纯是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父亲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毛〖主〗席。“父亲见到毛〖主〗席说:“毛〖主〗席啊,您老人家走得太快了,我跟不上……我党内的好多老朋友,那些元帅都被打倒了,您老人家怎么办呐?”张一纯说,讲到这时,原本是坐着的毛〖主〗席站了起来“他说,文白兄啊,你放心,我们可以甄别嘛。”张一纯对谈话过程印象深刻“我父亲也站起来了。”但是站起来的张治中并没有说话“我看着他很沉闷,闷闷不乐。”在“特殊时期”中,张治中的身体条件愈不佳。“他主要是长期对“特殊时期,不理解。他没有什么很严重的病,只是长期不愉快,一直不舒服。”张一纯说。
张治中有着高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他早年也是抱着救国救民的宗旨投笔从戎的。他一向认为,守土为国是军人的天职。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当时任第五军军长不顾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阻挠,毅然开赴前线,同十九路军并肩作战,并留下遗书,决心以身许国。
八年抗战期间,他始终坚持抗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尤其可贵的是,张治中从未参加国民党统治集团动的历次反共内战是一位从来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张治中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能顺应历史潮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和〖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早在大〖革〗命时期,
他就同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建立了友谊。在黄埔军校左右两派学生的斗争中,他是同情共产党的也曾经因此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攻击。此后,即使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他也没有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态。抗战时期,在重庆,他同周恩来等时相过从对共产党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抗战胜利后,他力主和平建国,并积极促成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一九四五年张治中受周恩来委托,到新疆成功的解救了被盛世才监禁多年的一多名共产党干部使他们安全地回到延安,为共产党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一九四九年,张治中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团长,到北平同共产党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当双方达成的协定被国民党当局拒绝以后,他对国民党完全失望了,接受了周恩来的恳劝留在北平,声明同国民党顽固派划清界限,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张治中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亲眼见到了他所向往已久的新〖中〗国的诞生。建国以后,他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他时刻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重,亲自主持民革〖中〗央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为使台湾回归祖国,他尽心尽力,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一九六九年四月六日,张治中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
他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同时,他又以其独特的身份与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毛〖主〗席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他就是张治中。这位唯一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敢对蒋介石、毛〖主〗席多次直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抗战生前后曾经两请缨,与日寇血战淞沪。
张治中一八九零生于安徽巢县洪家疃。十六岁那年,他满怀梦想,怀揣着母亲七拼八凑筹来的二十四块银元,独自踏上了外出闯荡的路。离家远行前,母亲要张治中咬口生姜喝口醋。这句在安徽洪家疃村流传着的古训,寓意在人生的岁月里,只有承受所有的苦辣辛酸,历尽艰苦,才能成人立业。
迈出了人生第一步的张治中并没能如愿在安庆考上陆军小学,迫不得已在安徽当了预备〖警〗察,后在扬州进入〖警〗察教练所。
辛亥〖革〗命爆后,一心救国的张治中投身学生军。一九一二年,
他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一九一六年,他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一九二四年,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听说张治中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优等生,便邀请他到黄埔出任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授衔上校,自此,张治中逐渐步入国民党高级军官行列。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深夜,驻沪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向上海第十九路军起猛攻。以蒋光翼为总指挥、蔡廷错为军长的十九路军主动回击“一,二八”淞沪抗日的战幕惨烈揭开。
此时,身在南京,时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的张治中心急如焚,他认为:“〖中〗央部队散在各地,而因蒋下野,群龙无,一时未易集中。”同时,他对十九路军的处境十分清醒:十九路军单独在沪作战,孤军决不能久持,应该予以增援。
二月初,蒋介石在浦口会晤张治中。张治中向蒋介石请战:“我们〖中〗央的部队必须参加淞沪战斗才好,如果现在没有别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
蒋介石马上让何应钦调动散驻在京沪杭的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中〗央教导团,合编为第五军,任命张治中为第五军军长兼第八十七师师长,率部开沪参战。
二月十六日,在淞沪抗战第十九天后,张治中奔赴战场。在出前的十五日深夜。他起身开窗户、面向故乡写下一封遗书:“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
现年九十五岁的张素我回忆说:“父亲是决心战死沙场,以誓死的决心走上抗日前线。”第二天出前,张治中把这封遗书交给了挚友陆福廷。
张治中在回忆录中对写下遗书解释得更为深入,他说:“我知道,一个〖革〗命军人先要具有牺牲精神,而牺牲精神又必须先从高级将领做起。”
自二月十八日率第五军进驻刘行镇,接替十九路军部分防地开始,直至五月五日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张治中率军经历了数十次大小战斗。
庙行一役将日军第九师团和久留米混成旅团的精锐歼灭殆尽,庙行、
江湾间,敌尸堆积如山,达三四千具之多。中外报纸也一致认为,此役是沪战中〖中〗国军队战绩的最高峰。
多年以后,张治中回忆起这次生平参加的第一次反抗外敌之战时说:“这一役牺牲是应该的,生还算是意外的了。”
一九三五年,二十岁的张素我独自登上了一艘轮船赴英国留学。
此前,她是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离开了这所声名赫赫的学校。没想到的是,两年后她再肄业,回到了战尖中的祖国。
一九三七年“我还没有毕业,父亲就了多封电报要我回国。”张治中告诉女儿,此时的〖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你要迅速回国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当中去。
张素我回忆起当时的感受说:“我想怎么也得读完我的学士学位再回来。可是我父亲一定让我中断学业,回来参加抗战。”
一九三七年的八月,张素我中断学业回到〖中〗国,迎接她的不是父亲慈祥的笑脸,而是空前惨到的淞沪会战。
“来接我的人说,你爸爸现在在苏玥那里准备战斗了,要到前线去了,你赶快到苏玥去看一眼你爸爸。“八月十一日,张素我在苏玥见到阔别两年的父亲。“父亲叮嘱我速回南京帮助母亲,照顾好弟弟妹妹。当天晚上他便率部赴沪作战。”次日,张素我到了南京,家里也知道父亲要上战场“但没想到第二天,上海就变成了战场。我在南京待了两个多星期,母亲决定和我带着弟妹们一起迁往安徽老家”。
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到九月二十三日,张治中不分昼夜指挥大战,以致体力疲惫至极,加上因战局不利遭到蒋介石的指责而精神苦闷。张治中决心致函蒋介石辞职,含泪告别将士离开了战场。
张素我对父亲的苦闷记忆犹新,她说:“父亲辞职以后也回到了安徽老家。他很苦闷,每天都很晚睡觉,把喜欢看的古书拿了出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