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汉东皇传 > 第四卷 天子 第231 大时局,小变数(一)

第四卷 天子 第231 大时局,小变数(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231大时局,小变数(一)

    董卓欲废刘辩时,曾寻袁绍商议,但是当时袁绍看穿董卓的嫁祸之计,坚决拒绝参与。稍后,袁绍自以为屠戮两宫,董卓或许将以此为借口诛杀他,便听从叔父袁隗建议,仓惶逃离雒阳。

    又数日,刘杲提兵南上,与吕布相持与北邙阪。袁绍不甘心雒阳失败,遂想利用刘杲重新打开局面,逼走董卓,可惜刘杲熟读历史书籍,深知袁绍厉害,不敢轻易交结袁绍。

    袁绍无奈之下,只能继续逃亡之路。

    恰在此时,因为袁隗数十日来屡屡配合董卓行事,董卓虽对袁氏顾忌,却也想学习梁冀收服马融那般,将袁氏诸人吸纳进自己体系。碍于袁隗、袁基等人的顺从,董卓遂假借属下建议,取消对袁绍的追捕,进而举荐袁绍为渤海太守。

    渤海郡属冀州辖制,地处青州、幽州之间,虽是上等郡县,但是距离雒阳偏远。董卓将袁绍发配渤海郡,却是惧怕袁绍再在雒阳掀起波澜。似渤海郡,远离雒阳,信息传达耗费时日,袁绍一如渤海,从此便难以干涉雒阳事务。

    至于袁绍,虽然不甘心辛苦种树多年,临收获时却被董卓摘桃,但愤怒归愤怒,日子还继续过下去。

    董卓取消捕捉之后,袁绍也不再掩匿行踪,转而呼唤数十名属兵护卫,赴任渤海郡太守。

    袁绍北过黄河,行至朝歌县牧野附近时,忽然遇到一场劫杀。

    远处,五六十名郡国兵,背倚四五辆马车,结阵防守。袭击他们的是大约百十名武器、服饰混杂的贼兵。

    郡国兵武备稍好,贼兵依仗人多;郡国兵结阵防守,贼兵冒险冲击,一时之间,双方却是陷入鏖战。不过若是无援兵,郡国兵气力消耗大半后,必然被贼兵袭杀殆尽。

    袁绍勒住坐骑,遥望前方混战,感慨道:“人出雒阳,才知大汉纷乱至何等。似这内地郡县,竟有贼兵袭杀郡国兵。传闻,刘杲妻子前些时日在前面淇水被袭击,而后朱公{朱儁}令郡县集兵扫荡黑山,驱除无数贼子。不料,河内郡依然纷乱如此。”

    “唉!这大汉莫非已经类如秦末、王莽乱世,救无可救?”

    “可恨董卓小人,似他那军将,晓些什么治国之道!若真有济世救民之术,天下诸公必定蜂拥而来,效力你董卓帐下,何须用数万兵卒来强行威慑?自古圣人治国,内用柔术以调和,外用军旅以征伐。董卓你这般本末倒置,妄图以军治国,必将酿成乱国之罪人!”

    袁绍、袁术两兄弟,袁术性格任侠,行事果断;袁绍性格宽仁,精于谋划却乏缺任侠义气。

    若是袁术道逢贼兵袭击,当时直接拍马上前冲杀贼兵,绝不会类如袁绍这般,犹在联想起衰世、董卓。也是因性格不同,袁术帐下将才,多类似孙坚;袁绍帐下则多聚谋士。

    远处鏖战中的郡国兵,瞧见袁绍身后数十骑,高声大呼:“皆是大汉兵卒,何不速速来助,击溃贼子?”

    袁绍又观察一小会,才吩咐部从:“不似诈计。你们去助他们击溃贼兵。不过须记得,不要过于追击,小心另有伏兵。”

    数十骑得令,引缰绳,纵马向远处贼兵冲杀过去。

    袁绍这数十骑随从,都是选自于羽林、虎赍、司隶吏兵。屠戮南北两宫,诛杀赵忠时,这些随从皆跟随袁绍左右。继而董卓入雒,他们这等人前途黯淡,便索性彻底投靠袁绍。

    这数十骑皆是雒京精锐羽林、虎赍,精于战阵冲杀,才一次冲锋,便将百十贼兵冲散,逆转郡国兵危急形势。

    却说这一队被贼兵袭击的郡国兵,却是甘陵国兵卒。率领这些郡国兵的则是封平封南桑。此封平,便是昔日广宗城内,与刘杲合谋,营救出甘陵王、安平王的那位封平。

    前些月,甘陵王刘忠身死,世子刘永嗣位甘陵王。然而因为当时雒阳正在混乱当中,刘永还不曾入雒正式拜王,所以刘永虽据王宫,却还不能算是正式甘陵王。封平车驾西来,所为目的有二:一是去雒阳观望时局,敲定刘永入雒拜王时间章程;二是携带刘永口信,去并州寻找刘杲。

    封平行至魏郡,忽闻雒京大乱,先是袁绍与宦官相逆于京师,继而董卓率军入雒。封平忧心安危,于是便驻留在魏郡,等待雒京回归平静。十数日后,刘杲与董卓和解消息传来,封平才小心启程赶路。孰料,行至朝歌县牧野附近,竟遭遇贼兵掩袭。

    却说,封平一行中,又有一人,乃是邯郸盛庸盛子虚。

    刘杲讲学邯郸时,盛庸初听时讽刺刘杲,继而却又被刘杲学识折服,崇拜起刘杲,若有可能,必不缺刘杲所讲一课。便是偶然稍缺一课,他亦买来刘杲所贩卖讲学笔记,仔细研读。

    然而,盛庸母亲以为儒学是大道,刘杲所讲为末术,不是持家之道,屡屡斥责盛庸,不欲令盛庸听刘杲讲课。直至刘杲作《大学章句注》,郑玄为之扬名,邯郸盛传起“刘氏礼记”时,盛庸才说服他母亲:“北海大儒郑玄,尚且敬仰九门侯,我如何学不得九门侯学问?”

    盛庸母亲劝盛庸苦学经典,不过是因家境贫寒,欲令儿子寻个光明出路,至于儒家学问,盛庸母亲也只能稍稍念几句六经名句,至于义理,却是丝毫不知,哪里知道谁好谁坏。

    盛庸母亲概念中,凡是讲学之人,必是白发皓首,成名多年者,方可言教化,似刘杲这般少年,见识浅薄,能懂些什么学问?不过,郑玄这般大儒,今日却实实在在听讲于刘杲门下,盛庸母亲因为郑玄,心中也渐渐疑惑:“莫非九门侯当真是天纵其才,胜似十二为上卿的甘罗?不过无论如何,既然能被郑玄这般名儒推崇,想来应该不差,庸儿听他讲学,未必不能成材。”

    因郑玄的声名,盛庸母亲便因此任由盛庸自由行事,不再强行阻止。

    却说刘杲入并州,这邯郸九门大学虽然尚存,但是人气陡然消减。时隔许久,盛庸闻听刘杲收编白波、安抚匈奴,使并州复得安稳,便又产生去并州投奔刘杲念头。然而盛庸家境贫困,欲远行却又乏缺路资。

    正在忧愁之时,盛庸却忽然接到朋友一封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