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五章 新的一年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得而知不说,王霖泊是个比较能揣摩上面的心思之人,否则也不会被王家委以重任,担负起和建安王家修复关系如此关键的任务,能选了他来,就是因为他能揣摩上意。
王况并没有明确的说要屠岛,但王霖泊就从王况让他将矬子沉海这件事情上联想到了,连只是盗取技术的邦交之国的子民都敢动的人,怎么能容忍外族人如此肆意的以大唐子民为食?因此,这岛必须屠。不屠不足以博得奉议郎的好感,不屠不足以在霍米艾米岛人面前树立起大唐军威,这也是给临近各岛一个警告,凡敢冒犯大唐子民者,杀无赦。
这个岛上的人绝不是和图虎一族一样从大陆迁移而来,图虎他们是春秋战国时候去的,先不管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祖先在茹毛饮血时代时都有过食人的经历,但早已经是过去,可以说,汉民均已经是文明人,图虎他们的祖先既然不忘自己是汉民,那么就更不会重新又学了原始人祖先一样的食人。
致使王况下定决心要屠岛的原因,恰是这个岛上的人,即便回归社会多年,依旧不改食人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有个德国探险者,雇佣了该岛上的居民为向导,最后却是落得个被人肢解烤了来吃的悲惨结局,所以这个岛上的人在王况的认知里,是属于狗改不了吃屎的一个族群,回归文明社会都已经几百年了,还是如此,那么,留着它们做什么?
王况不能明确的指示,这是要落人把柄的,但王霖泊却是能够,远隔万里,谁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嘴巴长在王霖泊头上,他想怎么说,那就怎么说,一句遇到顽强抵抗就够了。那些海客是要靠海讨生活的,以后还要仰仗王霖泊的水军多多,自然是不敢乱嚼舌根。
更何况,在这些并没读多少书的海客的淳朴认知中,食人,是万恶不赦的妖魔鬼怪行为,他们只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听说这是食人一族后,见兵士们对那些妖魔鬼怪挥刀相向,斩草除根,心底里那是舒畅得很,拥护得很。
所以,王霖泊是很好的领会并贯彻了王况的意图。唐兵以不伤一卒的代价,全歼了这个食人部落。
也正是干净利落的将此岛给灭了,再加上王霖泊刻意的要立威严,又有楼船这么个庞然大物的存在,王霖泊和他手下的将领军士们在霍米艾米岛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族里的长者听说那岛上还有几十个兵士守着的时候,就马上派了族人,也不顾图虎是路途劳累,刚到的岛上,就派了他又领了族中青壮,带了足够的水和刚捕获的鱼,送到那个岛上去,一是劳军,二是也帮着军士们壮大一下队伍。
在霍米艾米岛上一直住到南风吹起,也等到海客们从其他岛上采买好了货物之后,留下三百军士驻扎在霍米艾米岛上,王霖泊就带了族长及愿意迁移到大陆的族人出发回程。
王霖泊带回去的人并不仅仅有霍米艾米岛人,还有这些日子来,风闻到大唐水军开来后,找上门来的同样和图虎族人一样,说是故老相传,他们的祖先也是从大陆迁移来的其他岛上的岛民代表,这些岛民在唐军到来后均有派了族中子弟过来探查情况,见大唐兵士并不扰民,大多也表达了臣服的意愿,毕竟,有个大朝廷在后撑腰,他们以后的安全能有很大的保障。
留下的这三百军士里,有王霖泊特地挑选出来的一百多建州和福州出身的兵士,占了近一半的数量,领队的校尉虽然不是这两个地方人,但其母却是建州人,有这一层关系在,这支队伍基本就是个会听奉议郎话的队伍,又告诉他们,奉议郎很重视霍米艾米岛及周边岛屿,就能很大限度的防止扰民事件的发生。
三百兵士,加上充足的弓弩,每人还特地的多了一把备用的刀,配上艨艟快船,再加上岛上的青壮,已经是这一片海域里超然的存在,没人敢轻易来摸老虎屁*股了,在下一拨前来接替的兵士到来之前,他们还需要在霍米艾米人的协助下在岛上建起一个小城,以后,这将是大唐水军再往南往东扩张的一个跳板。。
临从福州出发的时候,王况就给王霖泊去了信的,说是以后岛上的驻军一年一轮换,每年要在北风和南风交替之时完成换防任务,等到以后新楼船建成,就将会在霍米艾米岛上驻留一艘楼船。第一批的兵士辛苦些,驻扎的时间要比较长,但也不是没有好处的,他们回到大陆后,两州镇将李业嗣将会为他们上表朝廷,论功行赏。
二月末,正是开始备耕的日子,王况的县伯爵位到手了,不过并不是开国县伯,而是辅国建安县伯,同样是正四品上,建安就是他名义上的封地,只是名义上的而已,真正属于他的封地,依旧是王村的土地,只不过是除了今后不用再交税了外,其他并没什么区别,那点税,对王况来说,还不放在眼中。
王况和其他县伯不一样,其他封了县伯的人,基本上都是靠食邑七百户的收入,而且大多是靠的农田收入,做生意的也不是没有,但哪个能如王况这般,不做则已,一做就是别人没有的,是独家生意,天下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其他人做的生意,大多都是存在激烈的竞争的,即便是靠了自家的声望,也是能勉强压人一头,是绝对做不到王况这样没有竞争,自己随意定价的,又加上皇帝的默许,不闻不问,所以王况想做什么生意,都是做了再说,并不用担心是不是会受到朝廷的斥责。
因此,当王况封了辅国建安县伯的消息传出,不少家族纷纷派了族中有分量的人物前来表示愿意依附,长安林府门前更是比以前还要热闹三分。但最终他们全都失望而归,王况知道李老二最是痛恨豪门大阀对朝廷的影响力,哪里肯去触碰李老二心中这根敏感的弦?
林家也早得了王况的信,林老太爷干脆装病不起,林翰则丢下长安的生意,跑到建安来避风头,要不是考虑到林老太爷年纪大了,估计林家这会人都要走空了,就只是为的躲避那些不死心的,天天守在坊街口的人。
建州已经宛然成了江南东道一颗璀灿夺目的新星,冉冉升起,许多州都派了官员前来学习建州的经验,道监察史也也是三番五次的借了巡视的名义来建安打秋风。
贞观年间的道,并没有设立道总管一职,天下十道,主官都是监察史,但是只有监察权而没有行政权,连带着下面设立的各衙门都是如此,各州的民事,是直接对朝廷负责的。道只有相对独立的军事权,也就是说,道内各州的镇军,都是在各道镇军府的直接领导之下。
但这个格局,如今也被建州打破了,现在名义上建州的镇将府还是属于江南东道镇军府管,但实际上,江南东道镇军府却是无法直接对李业嗣下令,而是必须要通过朝廷,通过兵部行文才能调得动建州和福州镇军,这也是李老二考虑到海外回归诸岛的特殊性而下的旨意。
与江南东道镇军府相反,王况却能调动建州和福州的镇军,这却不是李老二的意思了,而是有李业嗣在,王况想调动镇军做事,相对容易许多,王况的影响力在这两州的镇军将士心里,还是很高的。对于王况经常找他要军士干活,李业嗣答应的都是很痛快,只要王况不做谋逆之事,朝廷对王况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朝廷卡住江南东道镇军府对建州福州两州镇军的行兵权,就是为的方便王况可以随时随地“借兵”,自然也不会有人去说三道四,皇帝明明知道都不吭声,底下人怎么会跳出来呢?
去年是新耕种法在大唐的水稻种植区推广的第一年,年底的消息传来,各地都取得了大丰,有的地方稍微差些,没有达到亩产翻番,却也有五成的增产量,而池州一地是比较耀眼的了,竟然达到了亩产六石,是除了建州和福州以外亩产最多的州了,初时朝廷自然是不信的,但派人去核实后,情况确实是如此,这也要赖池州人对王况的信任,王况教给池州人和江豚合作捕鱼的法子,让池州人对王况有莫名的好感,一听说这新耕种法子是从以前的宣德郎,现在的奉议郎那传授出来的,就选择了绝对的相信,凡事全按新耕种法来,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获得大丰收。
而其他州呢,除了和建州相邻的州外,大多对新耕种法的接受程度不是那么高,只是既然衙门这么说,就这么做,要不是衙门说了,按新耕种法耕种,若有比去年亩产低的差额可以抵消税赋的话,恐怕还会有人固守着老法子耕田,但即便如此,他们对新耕种法子也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农田积肥也没那么积极,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按照传统的做法,因此产量提高就没有池州那么耀眼。
。
不得而知不说,王霖泊是个比较能揣摩上面的心思之人,否则也不会被王家委以重任,担负起和建安王家修复关系如此关键的任务,能选了他来,就是因为他能揣摩上意。
王况并没有明确的说要屠岛,但王霖泊就从王况让他将矬子沉海这件事情上联想到了,连只是盗取技术的邦交之国的子民都敢动的人,怎么能容忍外族人如此肆意的以大唐子民为食?因此,这岛必须屠。不屠不足以博得奉议郎的好感,不屠不足以在霍米艾米岛人面前树立起大唐军威,这也是给临近各岛一个警告,凡敢冒犯大唐子民者,杀无赦。
这个岛上的人绝不是和图虎一族一样从大陆迁移而来,图虎他们是春秋战国时候去的,先不管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祖先在茹毛饮血时代时都有过食人的经历,但早已经是过去,可以说,汉民均已经是文明人,图虎他们的祖先既然不忘自己是汉民,那么就更不会重新又学了原始人祖先一样的食人。
致使王况下定决心要屠岛的原因,恰是这个岛上的人,即便回归社会多年,依旧不改食人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有个德国探险者,雇佣了该岛上的居民为向导,最后却是落得个被人肢解烤了来吃的悲惨结局,所以这个岛上的人在王况的认知里,是属于狗改不了吃屎的一个族群,回归文明社会都已经几百年了,还是如此,那么,留着它们做什么?
王况不能明确的指示,这是要落人把柄的,但王霖泊却是能够,远隔万里,谁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嘴巴长在王霖泊头上,他想怎么说,那就怎么说,一句遇到顽强抵抗就够了。那些海客是要靠海讨生活的,以后还要仰仗王霖泊的水军多多,自然是不敢乱嚼舌根。
更何况,在这些并没读多少书的海客的淳朴认知中,食人,是万恶不赦的妖魔鬼怪行为,他们只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听说这是食人一族后,见兵士们对那些妖魔鬼怪挥刀相向,斩草除根,心底里那是舒畅得很,拥护得很。
所以,王霖泊是很好的领会并贯彻了王况的意图。唐兵以不伤一卒的代价,全歼了这个食人部落。
也正是干净利落的将此岛给灭了,再加上王霖泊刻意的要立威严,又有楼船这么个庞然大物的存在,王霖泊和他手下的将领军士们在霍米艾米岛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族里的长者听说那岛上还有几十个兵士守着的时候,就马上派了族人,也不顾图虎是路途劳累,刚到的岛上,就派了他又领了族中青壮,带了足够的水和刚捕获的鱼,送到那个岛上去,一是劳军,二是也帮着军士们壮大一下队伍。
在霍米艾米岛上一直住到南风吹起,也等到海客们从其他岛上采买好了货物之后,留下三百军士驻扎在霍米艾米岛上,王霖泊就带了族长及愿意迁移到大陆的族人出发回程。
王霖泊带回去的人并不仅仅有霍米艾米岛人,还有这些日子来,风闻到大唐水军开来后,找上门来的同样和图虎族人一样,说是故老相传,他们的祖先也是从大陆迁移来的其他岛上的岛民代表,这些岛民在唐军到来后均有派了族中子弟过来探查情况,见大唐兵士并不扰民,大多也表达了臣服的意愿,毕竟,有个大朝廷在后撑腰,他们以后的安全能有很大的保障。
留下的这三百军士里,有王霖泊特地挑选出来的一百多建州和福州出身的兵士,占了近一半的数量,领队的校尉虽然不是这两个地方人,但其母却是建州人,有这一层关系在,这支队伍基本就是个会听奉议郎话的队伍,又告诉他们,奉议郎很重视霍米艾米岛及周边岛屿,就能很大限度的防止扰民事件的发生。
三百兵士,加上充足的弓弩,每人还特地的多了一把备用的刀,配上艨艟快船,再加上岛上的青壮,已经是这一片海域里超然的存在,没人敢轻易来摸老虎屁*股了,在下一拨前来接替的兵士到来之前,他们还需要在霍米艾米人的协助下在岛上建起一个小城,以后,这将是大唐水军再往南往东扩张的一个跳板。。
临从福州出发的时候,王况就给王霖泊去了信的,说是以后岛上的驻军一年一轮换,每年要在北风和南风交替之时完成换防任务,等到以后新楼船建成,就将会在霍米艾米岛上驻留一艘楼船。第一批的兵士辛苦些,驻扎的时间要比较长,但也不是没有好处的,他们回到大陆后,两州镇将李业嗣将会为他们上表朝廷,论功行赏。
二月末,正是开始备耕的日子,王况的县伯爵位到手了,不过并不是开国县伯,而是辅国建安县伯,同样是正四品上,建安就是他名义上的封地,只是名义上的而已,真正属于他的封地,依旧是王村的土地,只不过是除了今后不用再交税了外,其他并没什么区别,那点税,对王况来说,还不放在眼中。
王况和其他县伯不一样,其他封了县伯的人,基本上都是靠食邑七百户的收入,而且大多是靠的农田收入,做生意的也不是没有,但哪个能如王况这般,不做则已,一做就是别人没有的,是独家生意,天下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其他人做的生意,大多都是存在激烈的竞争的,即便是靠了自家的声望,也是能勉强压人一头,是绝对做不到王况这样没有竞争,自己随意定价的,又加上皇帝的默许,不闻不问,所以王况想做什么生意,都是做了再说,并不用担心是不是会受到朝廷的斥责。
因此,当王况封了辅国建安县伯的消息传出,不少家族纷纷派了族中有分量的人物前来表示愿意依附,长安林府门前更是比以前还要热闹三分。但最终他们全都失望而归,王况知道李老二最是痛恨豪门大阀对朝廷的影响力,哪里肯去触碰李老二心中这根敏感的弦?
林家也早得了王况的信,林老太爷干脆装病不起,林翰则丢下长安的生意,跑到建安来避风头,要不是考虑到林老太爷年纪大了,估计林家这会人都要走空了,就只是为的躲避那些不死心的,天天守在坊街口的人。
建州已经宛然成了江南东道一颗璀灿夺目的新星,冉冉升起,许多州都派了官员前来学习建州的经验,道监察史也也是三番五次的借了巡视的名义来建安打秋风。
贞观年间的道,并没有设立道总管一职,天下十道,主官都是监察史,但是只有监察权而没有行政权,连带着下面设立的各衙门都是如此,各州的民事,是直接对朝廷负责的。道只有相对独立的军事权,也就是说,道内各州的镇军,都是在各道镇军府的直接领导之下。
但这个格局,如今也被建州打破了,现在名义上建州的镇将府还是属于江南东道镇军府管,但实际上,江南东道镇军府却是无法直接对李业嗣下令,而是必须要通过朝廷,通过兵部行文才能调得动建州和福州镇军,这也是李老二考虑到海外回归诸岛的特殊性而下的旨意。
与江南东道镇军府相反,王况却能调动建州和福州的镇军,这却不是李老二的意思了,而是有李业嗣在,王况想调动镇军做事,相对容易许多,王况的影响力在这两州的镇军将士心里,还是很高的。对于王况经常找他要军士干活,李业嗣答应的都是很痛快,只要王况不做谋逆之事,朝廷对王况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朝廷卡住江南东道镇军府对建州福州两州镇军的行兵权,就是为的方便王况可以随时随地“借兵”,自然也不会有人去说三道四,皇帝明明知道都不吭声,底下人怎么会跳出来呢?
去年是新耕种法在大唐的水稻种植区推广的第一年,年底的消息传来,各地都取得了大丰,有的地方稍微差些,没有达到亩产翻番,却也有五成的增产量,而池州一地是比较耀眼的了,竟然达到了亩产六石,是除了建州和福州以外亩产最多的州了,初时朝廷自然是不信的,但派人去核实后,情况确实是如此,这也要赖池州人对王况的信任,王况教给池州人和江豚合作捕鱼的法子,让池州人对王况有莫名的好感,一听说这新耕种法子是从以前的宣德郎,现在的奉议郎那传授出来的,就选择了绝对的相信,凡事全按新耕种法来,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获得大丰收。
而其他州呢,除了和建州相邻的州外,大多对新耕种法的接受程度不是那么高,只是既然衙门这么说,就这么做,要不是衙门说了,按新耕种法耕种,若有比去年亩产低的差额可以抵消税赋的话,恐怕还会有人固守着老法子耕田,但即便如此,他们对新耕种法子也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农田积肥也没那么积极,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按照传统的做法,因此产量提高就没有池州那么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