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老子的传说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四章 老子的传说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般世人大多数人都叫他老子,神话里称他为太上老君。”小曾接着说道。“老子的生卒年代至今说法不一,大多认为他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传说他身材高大,长耳大目,宽额头,厚嘴唇。他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年轻和中年时曾经两次专门到周都洛阳去拜访并求学于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后来老子见周王室日益衰落,便离开了国都洛阳。在西去的途中于函谷关著述了《道德经》上下篇,然后骑青牛出关,来到我们这座老君山。但因为这里比较偏僻,在几千年前那种只能靠人走马驮的年代,能够从洛阳到函谷关,再来到我们山南这里,知道的人当然就越来越少了,再加上我们这个地方的人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老子在洛阳时就已经是名人了,因此,老子到这里来后也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自然,当初的洛阳人也不知道老子到哪里去了。这样,不少史书上都说其不知所终,这也是正常的事了。传说中老子活了七百多岁,也有说他活了三百多岁的,还有人说他就没有死,至今还活着的。其实这些都是当时人或后来人的癔想。这也说明老子当时的名气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崇拜某个人,就总希望他能够长命百岁,正如历史上人们喊皇帝为万岁一样,实际上谁能够万岁呢?百岁都不得了了!”
小曾的这一段话,使董部长深有感触,因此,他静静地点了点头。当然其他人并没有注意到。董部长点头,有两层意思:一是认为小曾刚才的比喻有道理。二是感觉小曾这个小女子很不错,年纪轻轻的,却能够通过常人知晓的道理来让人觉得他说的事可信。
“不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说他活了一百二十多岁。这个年龄,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了。因此,就是现在人们都还在以老子的长寿为标准,只要一说到长寿老人,第一个想到的就会是他。”小曾继续说道:“据文献记载:老子的父亲叫老佐。公元前571年,因楚国起兵伐宋, 时任司马的老佐挺身而出向宋平王请命御敌,并携带家眷随军以示忠心,结果老佐被楚兵放暗箭射死,其时已怀有七月身孕的老佐夫人正处宋营军帐,老佐阵亡,溃军如潮,身边的两个侍女、十数家将和数十侍卫急忙驾车保护老夫人奔逃,当逃到了陈国的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时,老佐夫人身边已只剩一名家将和两个奴婢。由于悲痛和焦虑,再加上逃难途中的颠沛,老佐夫人早产了,这个早产的男婴,便是老佐之子──老子。史书上记载那时是农历2月15日。史书上说:老子降生时,‘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老夫人因见其双耳长大,便为儿子起了个单名‘聃’,也就是耳朵长大的意思。所以后来人们大都把老子称为老聃。但是,由于老瑞士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见他天生模样虎头虎脑,人们常呼之曰‘小狸儿’,意思是说他像‘小老虎’。慢慢地这个‘狸儿’的小名就被人们叫开了,而‘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的小名‘狸儿’便传成了他的大名‘李耳’,并且一代一代地传将了下来。”
不知谁说了一句:“啊!原来老子和老子的‘李耳’之名是这样来的。”
“据说这是史书上说的——当然我没有去看过史书。”小曾继续说着:“还有传说中说的。”
“那传说又是如何说的呢?”常卫林问道。
“传说老子的真身乃太上老君,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晓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称为万法之师。老君虽历代都有所显化,但始终没有得到诞生的机会。遂和光同尘藉以临凡传立世教。他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后,他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后,容颜常少,神气安闲。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气和平,众恶不侵,冬无凝寒,夏无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兽守卫堂前。这样经过了80年,有一天,玉女梦见天开数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边玄云缭绕。玉女醒后,起身来到涡水园中。此时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树上,手扳树枝,对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见日精渐渐变小,从天空坠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飞到口边,玉女捧住吞到口中。忽然从左肋下诞生一小儿。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动植众生’。他又指着旁边的李树说:‘这树的名字就是我的姓。’这时,阳景重耀,瑞霭荫庭,万鹤翔空,九天称庆。只见他鹤发龙颜,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漏门,美眉广颊。玉女带他到池中洗澡,见九条龙飞驾而来,化做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由于其生下来就是白头发,人们便称他为老子。”
“ 老子天赋聪慧,静思好学,凡事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他的老师商容讲:‘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他问:‘天为何物?’老师告诉他:‘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他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老师又告诉他‘清清者,太空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老师再告诉他:‘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老聃继续问道:‘之上又是何物?’老师答道:‘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穷追道:‘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就这样,问得老师都无言以对,只好说:‘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老师答不出的问题,他回去问其母亲和家人,皆不能回答。为此,老子常常抬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经常彻夜不能寐。最后弄得老师都觉得无能,不到三年,就只好向老夫人辞行:‘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已尽授,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还说:‘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师在对老子恭维了一番后,辞职了。当然,在辞职的同时,也给老子的母亲推荐了其在周国的师兄周太学博士,希望老子能到那里去学习。后来老聃到周国后,拜见博士,进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大有长进。于是,周博士推荐他到守藏室做官。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身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升任管理守藏室的主官,于是其名闻遐迩,声播海内。”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导游小曾居然能够说出如此深奥的老子知识,不得不让一行人对这个小女子另眼相看。
“小曾,刚才你说到老子曾向孔子学习,不知是怎么回事?”来自于市委统战部的林涛突然问道。
小曾见有人提出问题,便不好只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说,便接过话头说道:“啊!老子向孔子学习的事,其实也是传说。据说,老子任了守藏室的主官后,孔子听说老子博学,通今知古,便想去向老子求教。那时孔子也已经是各国有名的人物了,能够来向自己求教,老子非常高兴,不仅自己给孔子传授了不少东西,还把大夫苌弘介绍给孔子,让苌弘传授音乐知识给孔子,同时,陪孔子参观祭神的典礼,主孔子详细了解周国祭祀的各种礼仪,使孔丘获益不浅。临别时,两人依依不舍,老子一直把孔子送到黄河边上,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子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听到孔子的叹息,老子说:‘人生天地之间,都是和天地一体的。天地,自然之物;人生,也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就象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一样,有何值得悲伤的呢?生于自然,死于自然,那么本性就不会乱;不任自然,奔忙在仁义生死之间,那么本性就会受到羁绊。功名始终放在心里,那么焦虑之情就会产生,利欲总是割舍不下,那么就会徒增烦恼。’孔子辩解道:‘我忧虑的是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而自己不能有功于社会,不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情,所以才有人生短暂的感叹。’老子开导孔子说:‘天地没有人去推它却能够自己往前走,太阳和月亮没有人去点它却能够自己明亮,星星没有人去排列它却能够有序分布,禽兽没有人去制造它却能自己出生,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哪里需要人去操心呢?人之所以生、所以死、所以荣、所以辱,皆是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顺其自然,则国家就安宁,老百姓也就纯朴,哪里用得着一定要用礼仪教化去倡导仁义呢?如果津津乐道于用礼仪去传导仁义,就和人的本性相差太远了!这就像是打着鼓寻找逃跑的人一样,鼓打得越响,逃跑的人就会跑得越愈远!’老子的这一番话,并没有完全让孔子信服,但却充分体现了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为了使孔子能够接受自己的思想,他又指着浩浩黄河对孔子说:‘你为啥不学一学水的好品德呢?’孔子不理解,问道:‘水有啥品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对万物都有利而从来不争功,这是它谦虚的品德;之所以江海能够成为百谷之王,就是它能够处于那些河谷之下。同时,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再坚强锋利的东西都不能战胜它,这是它柔美的品德;所以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由于它没有什么固有的形状,所以能够进入到任何地方。从这里可以知道,没有言语的教诲,才是最有效的教导。’孔子听后,深有感触。尽管老子的一些思想也并没有完全被孔子接受,但孔子此行,却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回到鲁国后,他的弟子问他是否见到了老子,孔子说见到了,学生问老子是什么样子,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走。走的可以用去捕捉,游的可以用钩去钓,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吾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龙乘风云而上九天!我所到的老子,就像龙一样,学识渊博得不知道有好深,志趣高邈得不可揣摸,就象蛇随时屈伸,象龙那样能够随时应对变化。’并感叹到:‘老子,是我真正的老师!’”
听小曾的这一番介绍,大家都感觉象云里雾里一样,感觉有些虚幻。不光是为小曾介绍中说到的老子所说的一番道理而深有感触,也为孔子的虚心而有所感悟。
!!
第四章 老子的传说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般世人大多数人都叫他老子,神话里称他为太上老君。”小曾接着说道。“老子的生卒年代至今说法不一,大多认为他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传说他身材高大,长耳大目,宽额头,厚嘴唇。他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年轻和中年时曾经两次专门到周都洛阳去拜访并求学于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后来老子见周王室日益衰落,便离开了国都洛阳。在西去的途中于函谷关著述了《道德经》上下篇,然后骑青牛出关,来到我们这座老君山。但因为这里比较偏僻,在几千年前那种只能靠人走马驮的年代,能够从洛阳到函谷关,再来到我们山南这里,知道的人当然就越来越少了,再加上我们这个地方的人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老子在洛阳时就已经是名人了,因此,老子到这里来后也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自然,当初的洛阳人也不知道老子到哪里去了。这样,不少史书上都说其不知所终,这也是正常的事了。传说中老子活了七百多岁,也有说他活了三百多岁的,还有人说他就没有死,至今还活着的。其实这些都是当时人或后来人的癔想。这也说明老子当时的名气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崇拜某个人,就总希望他能够长命百岁,正如历史上人们喊皇帝为万岁一样,实际上谁能够万岁呢?百岁都不得了了!”
小曾的这一段话,使董部长深有感触,因此,他静静地点了点头。当然其他人并没有注意到。董部长点头,有两层意思:一是认为小曾刚才的比喻有道理。二是感觉小曾这个小女子很不错,年纪轻轻的,却能够通过常人知晓的道理来让人觉得他说的事可信。
“不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说他活了一百二十多岁。这个年龄,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了。因此,就是现在人们都还在以老子的长寿为标准,只要一说到长寿老人,第一个想到的就会是他。”小曾继续说道:“据文献记载:老子的父亲叫老佐。公元前571年,因楚国起兵伐宋, 时任司马的老佐挺身而出向宋平王请命御敌,并携带家眷随军以示忠心,结果老佐被楚兵放暗箭射死,其时已怀有七月身孕的老佐夫人正处宋营军帐,老佐阵亡,溃军如潮,身边的两个侍女、十数家将和数十侍卫急忙驾车保护老夫人奔逃,当逃到了陈国的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时,老佐夫人身边已只剩一名家将和两个奴婢。由于悲痛和焦虑,再加上逃难途中的颠沛,老佐夫人早产了,这个早产的男婴,便是老佐之子──老子。史书上记载那时是农历2月15日。史书上说:老子降生时,‘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老夫人因见其双耳长大,便为儿子起了个单名‘聃’,也就是耳朵长大的意思。所以后来人们大都把老子称为老聃。但是,由于老瑞士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见他天生模样虎头虎脑,人们常呼之曰‘小狸儿’,意思是说他像‘小老虎’。慢慢地这个‘狸儿’的小名就被人们叫开了,而‘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的小名‘狸儿’便传成了他的大名‘李耳’,并且一代一代地传将了下来。”
不知谁说了一句:“啊!原来老子和老子的‘李耳’之名是这样来的。”
“据说这是史书上说的——当然我没有去看过史书。”小曾继续说着:“还有传说中说的。”
“那传说又是如何说的呢?”常卫林问道。
“传说老子的真身乃太上老君,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晓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称为万法之师。老君虽历代都有所显化,但始终没有得到诞生的机会。遂和光同尘藉以临凡传立世教。他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后,他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后,容颜常少,神气安闲。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气和平,众恶不侵,冬无凝寒,夏无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兽守卫堂前。这样经过了80年,有一天,玉女梦见天开数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边玄云缭绕。玉女醒后,起身来到涡水园中。此时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树上,手扳树枝,对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见日精渐渐变小,从天空坠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飞到口边,玉女捧住吞到口中。忽然从左肋下诞生一小儿。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动植众生’。他又指着旁边的李树说:‘这树的名字就是我的姓。’这时,阳景重耀,瑞霭荫庭,万鹤翔空,九天称庆。只见他鹤发龙颜,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漏门,美眉广颊。玉女带他到池中洗澡,见九条龙飞驾而来,化做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由于其生下来就是白头发,人们便称他为老子。”
“ 老子天赋聪慧,静思好学,凡事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他的老师商容讲:‘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他问:‘天为何物?’老师告诉他:‘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他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老师又告诉他‘清清者,太空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老师再告诉他:‘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老聃继续问道:‘之上又是何物?’老师答道:‘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穷追道:‘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就这样,问得老师都无言以对,只好说:‘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老师答不出的问题,他回去问其母亲和家人,皆不能回答。为此,老子常常抬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经常彻夜不能寐。最后弄得老师都觉得无能,不到三年,就只好向老夫人辞行:‘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已尽授,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还说:‘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师在对老子恭维了一番后,辞职了。当然,在辞职的同时,也给老子的母亲推荐了其在周国的师兄周太学博士,希望老子能到那里去学习。后来老聃到周国后,拜见博士,进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大有长进。于是,周博士推荐他到守藏室做官。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身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升任管理守藏室的主官,于是其名闻遐迩,声播海内。”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导游小曾居然能够说出如此深奥的老子知识,不得不让一行人对这个小女子另眼相看。
“小曾,刚才你说到老子曾向孔子学习,不知是怎么回事?”来自于市委统战部的林涛突然问道。
小曾见有人提出问题,便不好只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说,便接过话头说道:“啊!老子向孔子学习的事,其实也是传说。据说,老子任了守藏室的主官后,孔子听说老子博学,通今知古,便想去向老子求教。那时孔子也已经是各国有名的人物了,能够来向自己求教,老子非常高兴,不仅自己给孔子传授了不少东西,还把大夫苌弘介绍给孔子,让苌弘传授音乐知识给孔子,同时,陪孔子参观祭神的典礼,主孔子详细了解周国祭祀的各种礼仪,使孔丘获益不浅。临别时,两人依依不舍,老子一直把孔子送到黄河边上,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子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听到孔子的叹息,老子说:‘人生天地之间,都是和天地一体的。天地,自然之物;人生,也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就象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一样,有何值得悲伤的呢?生于自然,死于自然,那么本性就不会乱;不任自然,奔忙在仁义生死之间,那么本性就会受到羁绊。功名始终放在心里,那么焦虑之情就会产生,利欲总是割舍不下,那么就会徒增烦恼。’孔子辩解道:‘我忧虑的是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而自己不能有功于社会,不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情,所以才有人生短暂的感叹。’老子开导孔子说:‘天地没有人去推它却能够自己往前走,太阳和月亮没有人去点它却能够自己明亮,星星没有人去排列它却能够有序分布,禽兽没有人去制造它却能自己出生,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哪里需要人去操心呢?人之所以生、所以死、所以荣、所以辱,皆是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顺其自然,则国家就安宁,老百姓也就纯朴,哪里用得着一定要用礼仪教化去倡导仁义呢?如果津津乐道于用礼仪去传导仁义,就和人的本性相差太远了!这就像是打着鼓寻找逃跑的人一样,鼓打得越响,逃跑的人就会跑得越愈远!’老子的这一番话,并没有完全让孔子信服,但却充分体现了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为了使孔子能够接受自己的思想,他又指着浩浩黄河对孔子说:‘你为啥不学一学水的好品德呢?’孔子不理解,问道:‘水有啥品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对万物都有利而从来不争功,这是它谦虚的品德;之所以江海能够成为百谷之王,就是它能够处于那些河谷之下。同时,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再坚强锋利的东西都不能战胜它,这是它柔美的品德;所以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由于它没有什么固有的形状,所以能够进入到任何地方。从这里可以知道,没有言语的教诲,才是最有效的教导。’孔子听后,深有感触。尽管老子的一些思想也并没有完全被孔子接受,但孔子此行,却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回到鲁国后,他的弟子问他是否见到了老子,孔子说见到了,学生问老子是什么样子,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走。走的可以用去捕捉,游的可以用钩去钓,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吾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龙乘风云而上九天!我所到的老子,就像龙一样,学识渊博得不知道有好深,志趣高邈得不可揣摸,就象蛇随时屈伸,象龙那样能够随时应对变化。’并感叹到:‘老子,是我真正的老师!’”
听小曾的这一番介绍,大家都感觉象云里雾里一样,感觉有些虚幻。不光是为小曾介绍中说到的老子所说的一番道理而深有感触,也为孔子的虚心而有所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