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汉朝在线 > 第十四章:情书

第十四章:情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2) 时机

    陈余和张耳当年从生死之交的好朋友沦为横眉冷对的大仇人之后,两人各自占地为王互不相干。

    “英雄大会”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统管赵地。而陈余却没有得到封号,只是在后人的“提醒”下,项羽才让他来管辖包括南皮在内的三个小小县城。分封上的差距,这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时不平衡。

    正在这时,田荣的请求“联盟”的信犹如一道春风吹醒了沉睡中的陈余。

    与其这样窝囊的地过一生,不如借田荣这个东风东山再起。

    这时田荣已成功统一了齐国之地。闻陈余愿和他共同起兵,自然喜不自胜。两人当即立下“永结同心”爱情宣言后,开始了蜜月之旅。

    陈余和田荣蜜月之旅的地点选择在了赵国。而要去赵国就得张耳答应。

    陈余可不管张耳你答应不答应,老子的蜜月期谁也不能阻挡。说着他带着陈田联军就浩浩荡荡出发了,聪明的张耳自然知道“两人同心,齐力断金”的这个道理,很识相的主动让出地盘给他们两个做嫁衣。

    既然地盘给了别人做嫁衣,何去何从就成了张耳头疼的问题了。

    其实他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以走,选择项羽还是选择刘邦。

    这类似于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犹豫了良久,最终张耳还是选择投靠实力相对来说较弱的刘邦。

    原因很简单,据说张耳手下有一个“天文学家”,算出关中之地的天空“五星聚斗”有帝王之气。(很好奇他是怎么算出来的)

    恩,既然如此,那就投靠刘邦吧。

    张耳的投奔不但壮大了刘邦的实力,也让处于半封闭状态(地理位置太偏,交通又是太原始)的他获得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

    听说田荣和陈余正不遗余力的和项羽辦手腕。刘邦又惊又喜。

    这时韩信已把军队操练的有模有样了,趁此良机,正是出关的绝好时机。

    刘邦马上把韩信召来,这个时候他已经对这个大将军的才能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他主动给韩信沏了一壶茶后,也不再转弯抹角了,柔声问他什么时候起兵最好。

    韩信答:“暑气将近,中秋来临,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就是(八月)用兵最好时机。”

    刘邦问:“该用何种计策?”

    韩信答:“当初张良火烧栈道,意在迷惑项羽。我已知道自南陪通向三秦还有一条羊肠小道,因为它掩映在草木之中,很少有人知道。我军可以悄悄沿此道直达三秦。与此同时,大王再派一些老弱病残去栈道做掩护既可。”

    “好计谋。”刘邦大喜过望。这时他突然想起张良当日临走时赠给自己的锦囊,他不是说等东归时就可以折开么,此时不折更待何时?

    他有条不紊的打开锦囊,但见上面写着“明修栈道,暗取陈仓”八个金黄大字。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刘邦和韩信击掌而笑。

    (3) 出发

    公元前206年八月初二,困在汉中达半年之久的汉军开始出发了。

    出发前刘邦已给手下的人马进行了布置。

    萧何留守在南郑,管理国家大事,提供汉军的粮食等后勤保障。

    周勃带领老弱病残去修栈道,以迷惑敌人。

    他和韩信亲自带兵从小路出发了。

    为了鼓励士兵,他提出了“中秋月圆之日打到关中和家人团圆去”的响亮口号。

    应该说这个口号对久困汉中的汉军来说相当具有诱惑力。

    在外的游子哪个不思念故乡,哪个不思念家人,哪个不思念妻儿呢?

    项羽,你等着,我来了。

    半年前你夺走我的一切,现在是归还的时候了。我不但要夺回我本来就属于我的东西,我还要夺回本该属于你的东西。我最夺的是整个天下。

    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

    心有多野,未来就有多远。

    出发!

    (4) 张良写给项羽的两封信

    出发之前,还得提一个人,这个人便是忍辱负重在韩国的张良。

    由于古代的通讯不发达,而且没有现代化高科技电子设备,写信成了主要的传播信息的工具。

    在那时,写信成了一种时尚,无论男女老少,和身在外地的亲人联系时就靠这种方式来唯持。

    因此,那时的书呆子在家里干活不吃香,但到了写信时就成了名人了。今天张家的信明天李的信后天刘这有信,总之,人家念,你照着写就是,报酬虽然一般不会以RMB来计算,但待遇还是蛮不错的,通常写完信后,今天的肚子可以不挨饿了。

    当然,还有个别的思亲心切,一时间又找不到书生来代笔写信,灵机一动,便从鹅身上拔一根羽毛下来(如果没有鹅,鸡鸭代替也可)放在信封里寄给亲人,这就是“千里寄鹅毛”典故的由来。

    当年刘邦在沛县起义时,仅凭萧何一封伪李春波的家书就搞定了沛县的老百姓。后来在巨鹿战场上,项羽又是利用陈余一封“和平书”把不可一世的秦朝悍将章邯成功收编。

    由此可见在古时候写信的水平如何,也是至关重要的。

    闲话不多说,先回到张良身上来。

    张良被“逼”回韩国后,韩王却早已被项羽撕了票,张良陷入了“复国梦碎”和“壮志末酬”的痛苦境地。

    一番思想斗争后,张良终于下定决心了。

    恩,你项羽不是这么希望我离开刘邦回到韩国么?好,那我就给你写几封感谢信吧。

    说写就写,他忍住和心爱的主子的别离之苦,他忍住痛失韩王的悲伤之情,慷慨激扬的写下了第一封信。

    这封信陈叙了他为什么迟迟不归的原因。他说他不是因为舍不得离开刘邦,还是是因为去救火去了。

    救火?救什么火。项羽看到这里一头雾水。好在张良后面有详细解释。

    汉王在归国之际,放火烧掉了身后的栈道,看样子似无再东归之心了。微臣知道你和汉王乃情同手足的结拜兄弟,于是,我奋力去救火,无奈我势单力孤,只能眼睁睁看着汉王自断退路,从此大王与汉王隔千层山万里路,怕是再也相会之期了。

    项羽本来对刘邦烧栈道一事持怀疑态度。见了张良的信后,心里不由暗暗舒了一口气,相会无期,我岂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封信的确感动了项羽,他并没有再对“眼中钉肉中刺”的张良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这使张良的处境转危为安。

    更为重要的是,从此项羽对刘邦的提防之心大大减少。

    第一封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后,张良再接再厉,随后又写了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是在田荣和陈余两人永结同心后,琴瑟相和,到处找地盘做嫁衣。而刘邦也在派人修栈道,似有东归之意时写的。

    张良在信中简单的分析了齐、赵、汉等地的叛乱。

    他说陈余之乱是因为大王分封不公所致,若得到了赵王土地就会自然而止。言下之意很明确了,除余这一路并不为虑。

    而刘邦回攻三秦,亦是履行怀王之约,一旦得了三秦之地后,自然会停止。言下之意很明确了,刘邦这一路亦并不为虑。

    而田荣却是以下犯上,是大王分封后的叛乱之首,吞并三秦之地后,还不满足,已派手下猛将彭越来伐大王所在的楚国了。言下之意已经很明确了,田荣罪不可恕,此人不除,大王的威信就无存,日子就永无安宁了。

    其实田荣和陈余只是小富即安,而且论实力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对项羽构成威胁,只有隐忍而发的刘邦才是正威胁他的对手。

    按理说项羽应该会有所查觉。但“身在韩国心在汉”的张良两封真情告白的信迷惑了他,他误认为刘邦真的是“不足为虑”了。

    换句话说,他心中首号敌人的定位已不是刘邦了,而是田荣、陈余这些不入流之辈了。

    于是,项羽放下对刘邦的警惕,全力来攻齐。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张良的两封信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少为刘邦的复出嬴得了宝贵的时间。

    时间对现代人来说是金钱,对刘邦来说就是胜利。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且不说,在人和上项羽和刘邦还真不是一个级别的人对手,这也是他日后在楚汉相争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