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害人先害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曹参上任
刘肥离开后,刘盈心有戚戚焉。他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凡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吕后都会想方设法地除掉。于是他更少出宫了,整天在家里喝闷酒。他突然思念起萧何来,因为这个时候的萧何已在病危中了。
这个当年在刘邦手下大难不死的萧丞相,他的人生终究要走到尽头了。病重期间,刘盈看望了萧何。他代表大汉王朝最高领导去“慰问”这个朝中重臣,应该说是很有必要也很应该的。
事实上,刘盈看望萧何,在表示最亲切的慰问的同时,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办。刘邦临终前,吕后曾问起丞相继承人的问题。当时刘邦的回答是,萧何之后,曹参即位,曹参之后,王陵接任(陈平和周勃辅之)。应该说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遗言是肯定要履行的。但当时接班人刘盈并没有在场,虽然温顺的刘盈肯定会遵从刘邦的遗命行事,但此时就算走过场也得问问萧何的意见啊!
“不知相国百年之后,谁可接任你的职位啊?”刘盈问。
“一切都由陛下来定了。”萧何道。
“相国以为曹参如何?”刘盈小心地问。
“如此臣就可以安心地去了。”萧何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说曹参是合适的人选,他接任,我就放心了。
公元前193年7月,萧何病逝。大汉王朝继刘邦之后,又损失了一位超重量级人物。在举国悲痛的时候,有一个人却是悲喜交加。这个人便是即将上任相国的曹参。曹参和萧何不但都是刘邦最得力的功臣,而且他俩都是沛县起义的嫡系功臣。他俩十分要好,一起在秦朝当小吏,共事过;后来发现“真龙天子”刘邦后,两人都第一时间归顺了刘邦,在以后的革命中他们双宿双飞,果然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然而兄弟“反目成仇”的事在曹参和萧何身上又上演了。当然,反目成仇之所以带上引号,那只有一个含义,这个反目的意思得打折扣。
刘邦统一天下后,封萧何做丞相,这让同样劳苦功高的曹参心里很不平衡。当年萧何只是在后方筹粮征兵,做后勤的装备工作。而他却在最前线拼命。楚汉之争时,他随韩信参加了很多重要的军事行动,平魏国魏豹的反叛,打败赵相夏说,平齐地。建国后,他又随刘邦一起出征去平了陈豨和英布的反叛。可以说每一件事都是功不可没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封他为齐王相。随后又赐他列侯爵位,可以世世代代承袭下去。应当说这样的封赏已是很多人都垂涎三尺的。但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比人气死人。在别人的眼里曹参是风光的。但在曹参的眼里,他的官位跟萧何相比,就好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没得比。于是,昔日的一对好兄弟因为官职的高低产生了分歧,两人也逐渐开始疏远了。
而萧何是何等聪明之人,他知道这样的事是说不清的,于是采取他的惯用为人之道,处处小心,处处紧谨,处处忍让。而刘邦见曹参对萧何颇有不服后,就采取分而治之的做法,任曹参为齐国的相国。从此曹参和萧何两人相隔千重山万里路,再无瓜葛可言。
虽然齐国的相国跟大汉王朝的相国比相去太远,但好歹也是个相国啊!曹参不满归不满,但还是很有上进心的。于是他到了齐地后,便开始学习治国之道。以前他在战场上是勇冠三军的战将,现在要学习治国之道,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和萧何较劲。
于是,齐地的儒生身份地位一下子高了起来,因为曹参对他们格外重视,处处向他们打听治国之道。然而,面对众儒生,曹参很快就体会到了市场“赶集”是怎么回事了。每次问一个问题,下面的儒生们就会闹得不可开交。就像我们最疑惑的一个问题:世上先有蛋后有鸡,还是先有鸡后有蛋一样。站在不同角度,从不同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不一样。
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是没有理,要看如何理。眼看这样讨论来讨论去,都没有讨论出一个所以然来。曹参最后没辙了,大手一挥:你们都下岗吧!曹参之所以叫儒生们都下岗,原因是他找到了一个旷世之才。这个人的名字叫盖公。据说这个盖公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术。大凡这样的人都很难请。曹参提着重礼,亲自去请了三次,才把这个人才请下山来。请来后,曹参还与这个盖公进行了超简短的“宫中对”。这个“宫中对”果然超级简短,只有一对一答。
“请先生赐教治国之道?”曹参问。
盖公回答得很简单,只有八个字:无为而治,清心寡欲。
曹参虽然当时还一知半解的,但他已知道这个盖公确实是超一流的人才。于是,就把他供养在宫中,尊为贵宾了。以后齐国的一些大事,或者说难事,他都会请盖公“指点”。盖公见曹参态度满意,人品满意,自然也很满意了,于是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很快齐国这个“直辖区”就在大汉国中脱颖而出,无论政治、经济、商业、工业、农业都名列全国之前茅。
接到调令后,曹参同样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人生最高职位——丞相,这么多年的心血和努力总算没有白费。忧的是即将离开已和自己有着深厚感情的齐地,告别一直尊敬有加的师傅他舍不得啊!盖公给曹参的话只有一句: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相国去吧!
曹参这才收敛起悲悯之心,上任去了。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曹参上任后,朝中大臣们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起来。这个新丞相上任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呢?个别官小或是政治作风有问题的人更是感到世界末日正一步一步向他们逼近。然而,曹参上任后,非但没有对他们进行开涮,而且还连朝中的规章制度也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这样一段时间后,众人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于是,又各就其职,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朝中不动,但各封国却是要动的。各封国中的夸夸其谈、咄咄逼人的人被安排光荣地下岗了,而那些不拘言笑、默默无闻的干实事的人很荣幸地上岗了。
当然,曹参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朝中之所以不动,一则朝中大臣都是当年刘邦一手提拔的,他们大多都是功臣,虽然这个功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之分,但只要知道他们是功臣就足够了。还有一点就是,功臣们在朝中的分量很重,即便是极个别的“干部”在权色下略有迷失方向,但这无关大局,其他人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如果一上任就马上开涮了他们,只怕会引来动乱。而各封国就不一样了,他们一向要听从朝廷的调遣,不听调遣的后果详情看一下彭越等人是怎样死的就知道了。
曹参对这些封国重人才远小人,一来确保封国的安稳,二来又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真可谓用心良苦。
治国之道
曹参上任之后,花拳绣腿似的出了两招后,就再无举动了。因为他马上就变成了一个酒鬼,整天在相府里把酒言欢,不亦乐乎。长此以往,朝中一些大臣就看不下去了,一些人就去劝曹参远离酒色了。而曹参对这些登门造访的人并不拒绝,他来者不拒,热情地欢迎他们的到来。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劝说,还是无济于事。
相国整天花天酒地,劝说无效后,其他人也都纷纷效仿。于是朝中出现这样一个风气: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大宴、小宴、天下宴,宴宴杯酒情。眼看整个大汉王朝都快要被酒给淹没了,一些正直的老臣就去惠帝那里告状了。此时的惠帝刘盈因为不满吕后独权专政,但在“无可奈何权落去,无计再把权夺来”的情况下,同样也是整天沉溺酒色,醉生梦死。
听了老臣们的话,他有些不耐烦,搪塞道:“朕知道了,你们先回去吧!我先派人去查查。”搪塞归搪塞,过场总得走,刘盈没有直接找曹参,而是找到曹参的儿子曹密。
曹密得到了皇帝的“委婉”提醒后,回到家里自然得跟他老子曹参说:“父亲继任相国后,新皇年幼,朝中大事理应由父亲去处理,父亲现在整天喝酒,只怕要误事啊!”
“混账。”曹参一听怒发冲冠,立即给曹密安排了二百板刑伺候,他给儿子定的罪是:儿子管老子的事,没大没小。
曹密无缘无故挨了打,不干了,他托着被打烂的屁股去找刘盈讨说法。这件事是因为刘盈而起,刘盈当然要给他说法了,于是第二天退朝后,刘盈让曹参单独留下来。
“是朕让曹密劝你的,你怎么能让他受这样的皮肉之苦呢!”
“臣让陛下忧心了,罪该万死。”曹参跪地道。
“相国一向是个恪尽职守之人,如今却为何不思进取呢?”刘盈问。
“陛下与先帝相比,哪个圣明些呢?”曹参突然来了个反问。其实问这样的问题很需要勇气和胆量的,还要看对哪个皇帝说,若不是柔弱仁慈的刘盈,这样的话很可能就要祸从口出了。
“我不如他啊!”果然,刘盈没有一点生气,反而如实地回答。
“那么陛下,以臣的才能跟萧何相比又怎么样?”曹参接着又问。
“恐怕也不如吧!”刘盈还是实话实说。
“陛下说的对极了。既然是这样,先帝和萧相国把所有的法律法规都制定好了,如今我们只要照他们的规章制度做下去就行了。如果想来个创新,再弄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只怕反而会多出些事端来。”
刘盈没有再说话了,略有所思、略有所悟,吟出了一首随后流传后人的民谣:萧何制法,整齐划一;
曹参接替,守而不失;
做事清净,百姓安心。
曹参上任
刘肥离开后,刘盈心有戚戚焉。他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凡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吕后都会想方设法地除掉。于是他更少出宫了,整天在家里喝闷酒。他突然思念起萧何来,因为这个时候的萧何已在病危中了。
这个当年在刘邦手下大难不死的萧丞相,他的人生终究要走到尽头了。病重期间,刘盈看望了萧何。他代表大汉王朝最高领导去“慰问”这个朝中重臣,应该说是很有必要也很应该的。
事实上,刘盈看望萧何,在表示最亲切的慰问的同时,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办。刘邦临终前,吕后曾问起丞相继承人的问题。当时刘邦的回答是,萧何之后,曹参即位,曹参之后,王陵接任(陈平和周勃辅之)。应该说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遗言是肯定要履行的。但当时接班人刘盈并没有在场,虽然温顺的刘盈肯定会遵从刘邦的遗命行事,但此时就算走过场也得问问萧何的意见啊!
“不知相国百年之后,谁可接任你的职位啊?”刘盈问。
“一切都由陛下来定了。”萧何道。
“相国以为曹参如何?”刘盈小心地问。
“如此臣就可以安心地去了。”萧何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说曹参是合适的人选,他接任,我就放心了。
公元前193年7月,萧何病逝。大汉王朝继刘邦之后,又损失了一位超重量级人物。在举国悲痛的时候,有一个人却是悲喜交加。这个人便是即将上任相国的曹参。曹参和萧何不但都是刘邦最得力的功臣,而且他俩都是沛县起义的嫡系功臣。他俩十分要好,一起在秦朝当小吏,共事过;后来发现“真龙天子”刘邦后,两人都第一时间归顺了刘邦,在以后的革命中他们双宿双飞,果然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然而兄弟“反目成仇”的事在曹参和萧何身上又上演了。当然,反目成仇之所以带上引号,那只有一个含义,这个反目的意思得打折扣。
刘邦统一天下后,封萧何做丞相,这让同样劳苦功高的曹参心里很不平衡。当年萧何只是在后方筹粮征兵,做后勤的装备工作。而他却在最前线拼命。楚汉之争时,他随韩信参加了很多重要的军事行动,平魏国魏豹的反叛,打败赵相夏说,平齐地。建国后,他又随刘邦一起出征去平了陈豨和英布的反叛。可以说每一件事都是功不可没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封他为齐王相。随后又赐他列侯爵位,可以世世代代承袭下去。应当说这样的封赏已是很多人都垂涎三尺的。但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比人气死人。在别人的眼里曹参是风光的。但在曹参的眼里,他的官位跟萧何相比,就好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没得比。于是,昔日的一对好兄弟因为官职的高低产生了分歧,两人也逐渐开始疏远了。
而萧何是何等聪明之人,他知道这样的事是说不清的,于是采取他的惯用为人之道,处处小心,处处紧谨,处处忍让。而刘邦见曹参对萧何颇有不服后,就采取分而治之的做法,任曹参为齐国的相国。从此曹参和萧何两人相隔千重山万里路,再无瓜葛可言。
虽然齐国的相国跟大汉王朝的相国比相去太远,但好歹也是个相国啊!曹参不满归不满,但还是很有上进心的。于是他到了齐地后,便开始学习治国之道。以前他在战场上是勇冠三军的战将,现在要学习治国之道,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和萧何较劲。
于是,齐地的儒生身份地位一下子高了起来,因为曹参对他们格外重视,处处向他们打听治国之道。然而,面对众儒生,曹参很快就体会到了市场“赶集”是怎么回事了。每次问一个问题,下面的儒生们就会闹得不可开交。就像我们最疑惑的一个问题:世上先有蛋后有鸡,还是先有鸡后有蛋一样。站在不同角度,从不同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不一样。
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是没有理,要看如何理。眼看这样讨论来讨论去,都没有讨论出一个所以然来。曹参最后没辙了,大手一挥:你们都下岗吧!曹参之所以叫儒生们都下岗,原因是他找到了一个旷世之才。这个人的名字叫盖公。据说这个盖公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术。大凡这样的人都很难请。曹参提着重礼,亲自去请了三次,才把这个人才请下山来。请来后,曹参还与这个盖公进行了超简短的“宫中对”。这个“宫中对”果然超级简短,只有一对一答。
“请先生赐教治国之道?”曹参问。
盖公回答得很简单,只有八个字:无为而治,清心寡欲。
曹参虽然当时还一知半解的,但他已知道这个盖公确实是超一流的人才。于是,就把他供养在宫中,尊为贵宾了。以后齐国的一些大事,或者说难事,他都会请盖公“指点”。盖公见曹参态度满意,人品满意,自然也很满意了,于是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很快齐国这个“直辖区”就在大汉国中脱颖而出,无论政治、经济、商业、工业、农业都名列全国之前茅。
接到调令后,曹参同样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人生最高职位——丞相,这么多年的心血和努力总算没有白费。忧的是即将离开已和自己有着深厚感情的齐地,告别一直尊敬有加的师傅他舍不得啊!盖公给曹参的话只有一句: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相国去吧!
曹参这才收敛起悲悯之心,上任去了。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曹参上任后,朝中大臣们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起来。这个新丞相上任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呢?个别官小或是政治作风有问题的人更是感到世界末日正一步一步向他们逼近。然而,曹参上任后,非但没有对他们进行开涮,而且还连朝中的规章制度也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这样一段时间后,众人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于是,又各就其职,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朝中不动,但各封国却是要动的。各封国中的夸夸其谈、咄咄逼人的人被安排光荣地下岗了,而那些不拘言笑、默默无闻的干实事的人很荣幸地上岗了。
当然,曹参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朝中之所以不动,一则朝中大臣都是当年刘邦一手提拔的,他们大多都是功臣,虽然这个功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之分,但只要知道他们是功臣就足够了。还有一点就是,功臣们在朝中的分量很重,即便是极个别的“干部”在权色下略有迷失方向,但这无关大局,其他人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如果一上任就马上开涮了他们,只怕会引来动乱。而各封国就不一样了,他们一向要听从朝廷的调遣,不听调遣的后果详情看一下彭越等人是怎样死的就知道了。
曹参对这些封国重人才远小人,一来确保封国的安稳,二来又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真可谓用心良苦。
治国之道
曹参上任之后,花拳绣腿似的出了两招后,就再无举动了。因为他马上就变成了一个酒鬼,整天在相府里把酒言欢,不亦乐乎。长此以往,朝中一些大臣就看不下去了,一些人就去劝曹参远离酒色了。而曹参对这些登门造访的人并不拒绝,他来者不拒,热情地欢迎他们的到来。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劝说,还是无济于事。
相国整天花天酒地,劝说无效后,其他人也都纷纷效仿。于是朝中出现这样一个风气: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大宴、小宴、天下宴,宴宴杯酒情。眼看整个大汉王朝都快要被酒给淹没了,一些正直的老臣就去惠帝那里告状了。此时的惠帝刘盈因为不满吕后独权专政,但在“无可奈何权落去,无计再把权夺来”的情况下,同样也是整天沉溺酒色,醉生梦死。
听了老臣们的话,他有些不耐烦,搪塞道:“朕知道了,你们先回去吧!我先派人去查查。”搪塞归搪塞,过场总得走,刘盈没有直接找曹参,而是找到曹参的儿子曹密。
曹密得到了皇帝的“委婉”提醒后,回到家里自然得跟他老子曹参说:“父亲继任相国后,新皇年幼,朝中大事理应由父亲去处理,父亲现在整天喝酒,只怕要误事啊!”
“混账。”曹参一听怒发冲冠,立即给曹密安排了二百板刑伺候,他给儿子定的罪是:儿子管老子的事,没大没小。
曹密无缘无故挨了打,不干了,他托着被打烂的屁股去找刘盈讨说法。这件事是因为刘盈而起,刘盈当然要给他说法了,于是第二天退朝后,刘盈让曹参单独留下来。
“是朕让曹密劝你的,你怎么能让他受这样的皮肉之苦呢!”
“臣让陛下忧心了,罪该万死。”曹参跪地道。
“相国一向是个恪尽职守之人,如今却为何不思进取呢?”刘盈问。
“陛下与先帝相比,哪个圣明些呢?”曹参突然来了个反问。其实问这样的问题很需要勇气和胆量的,还要看对哪个皇帝说,若不是柔弱仁慈的刘盈,这样的话很可能就要祸从口出了。
“我不如他啊!”果然,刘盈没有一点生气,反而如实地回答。
“那么陛下,以臣的才能跟萧何相比又怎么样?”曹参接着又问。
“恐怕也不如吧!”刘盈还是实话实说。
“陛下说的对极了。既然是这样,先帝和萧相国把所有的法律法规都制定好了,如今我们只要照他们的规章制度做下去就行了。如果想来个创新,再弄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只怕反而会多出些事端来。”
刘盈没有再说话了,略有所思、略有所悟,吟出了一首随后流传后人的民谣:萧何制法,整齐划一;
曹参接替,守而不失;
做事清净,百姓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