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 和谈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他这话,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并没有对是否和建虏和谈之事做出正面的回答。
不过崇祯皇帝在问过之后,心中已是有了主意。要是再耗下去,大明也耗不起啊!
于是,郎有情妾有意的情况下,大明和建虏双方很快就开始了和谈。这一次,建虏出奇地谦卑,提得要求也不多,让泱泱大国自居的大明官员都感到很满意。如此的情况,让一向无责任乱喷的御史言官也满意了好多,异议之声便少了。
其实,他们在潜意识中把这次和谈与上一次的和谈做了对比。在上一次和谈中,建虏跋扈、嚣张,动不动就威胁要打,提出的条件更是苛刻的没谱;
而相对来说,这一次建虏不但态度非常好,要求还很低,只要过冬的粮食就成。这要没吃的,那与其饿死,不如再和大明打下去,也就如此而已。
双方在粮食多少的问题上谈了几次后,便达成了协议。刚好大明筹备了一些勤王军的粮草,便送了一大半给建虏。
这事倒也不怕建虏反悔,那奴酋皇太极可是在协议上签字的。作为一方大势力的首领,要是言而无信的话,那就太下作了。手下的其他势力就会心寒,不利于内部团结,更不利于树立权威,因此反悔的可能性非常小。
事实上,皇太极也确实没有收到粮食就反悔的打算。在山海关前交接粮食后,他便打算收兵回去了。
只是临行前,他交代镇守山海关的多尔衮,一定要小心明军的偷袭。他们想夺取山海关心思,用脚趾头想想都能知道。至于孙老头在修筑围墙的事,就让他们修好了。反正占据了山海关,大金就占据了主动权。
另外,他还从沈阳特意招来了宁完我,范狗儿两个汉奸,命令他们潜入明国京师。摸清叫天军和明国的关系。最好能刺探到那种威力巨大的火炮是怎么造的?
说句实话,皇太极是不信叫天军会投靠明国。去明国京师谈判的使者虽然被盯得严,不过多少都能知道点京师的事情,并没有回报说有叫天军的消息。
不过他心中的猜测没有得到证实。不搞清楚叫天军的杀手锏为什么会出现在明军中,皇太极是不会安心的。
军中有很离谱的猜测,说明军把叫天军灭了,所以才有叫天军的杀手锏却不会用的事情发生,但皇太极根本没想就否定了这种猜测。【ㄨ】
明军要能把叫天军给灭了。何至于被父汗以十三付盔甲起家,占据明军的辽东全境!
把事情都安排妥当后,皇太极便领军北返沈阳。说句实在话,打了这么久的仗,大金确实支持不住了。
只有区区辽东之地,要养那么大一支军队,几乎到了全族下至十四岁,上至四十五岁的男人都有参与战事。要不是从明国掠来了那么多东西,凭大金的国力,根本就坚持不到现在。
草原上的盟友也早已有抱怨。至少比起以前来说,抱怨要多多了。皇太极对于这个的原因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
大金无敌的神话被叫天军打破,就少了很多对盟友、对敌人的威慑力。也是因为叫天军,让大金损失惨重。五千多人啊,虽然里面有一部分汉人和蒙古人附属,但女真勇士却更多。歼灭战的威力,让大金损失了那么多能征善战的男丁,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恢复回来!
皇太极想起这个,心中就不由得对叫天军恨得咬牙。但就目前来说。大金也实在没有那个实力远征归化城了。只能把这事往好的方向想,多亏了叫天军,使得自己在大金国内能扫清障碍,拥有一名真正大汗该有的权力和威严。
行军途中。他是坐了马车的。身体太胖,不用赶路,自然不想受罪了。撩窗南望,冷笑浮现在脸上。
相对叫天军来说,自己对付明国可谓得心应手。这次摆战,能让大金喘口气。休整一下,顺便还能从明国捞来粮食,正所谓一举两得。最为关键的是,这次回去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解决大金的另外一个隐患,也让明国疑神疑鬼,继续消耗明国的国力。
他如此想着,大明的皇帝和文武百官却因为摆战都松了口气。官员之间互相见面时,明显多了笑容。京师的青楼戏院,比起以往也热闹了几分。
不过朝廷还有事情要忙,在孙承宗从抚宁前线返回后,马上推荐有优秀的剿匪战绩,并且其能力在勤王战事中也得到认可的延绥巡抚洪承畴,领部分勤王军前往中原剿匪。
为了保证以最快速度剿灭流贼,还中原一个太平,孙承宗建议朝廷调拨在对虏战事中表现不错的曹文昭、曹变蛟叔侄两人归洪承畴指挥。
不过眼下指挥剿匪的是孙传庭这名脾气不好的总督,在官位上要比洪承畴大。抡起名气和实力,自然洪承畴要比孙传庭更靠谱,也更会做人。朝廷上下一致认为,这职位有必要调整一下。
于是,旧事重提,以孙传庭骚扰地方为由,革其总督之位,降为延绥巡抚,暂居延安府办差。
而洪承畴则在勤王战事中表现优秀,理所当然地接替了孙传庭之前的职务。接旨之日起,即可前往中原剿匪。
而孙承宗本人,还得领着其他勤王军坐镇抚宁。既要防着建虏,也想着看是否有机会,能重新拿回山海关。
对于朝廷掌权的官员来说,不打仗了,这后勤就轻松了不少,总算压力没有那么大了。
时间进入十二月,寒风呼啸,那叫一个冷,在京师的人都不敢出门。
这一月左右的时间内,剿匪的捷报还没来,但建虏也真的遵守了约定,并没有任何挑衅的行为,乖乖地待在山海关内。明国上下都松了口气,期待着这样的好日子能一直延续下去。
可谁知,好景不长。很快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急报,从山东送到京师。崇祯皇帝脸色重新变得阴沉,紧急召集内阁六部大佬到文华殿议事。(未完待续。)
他这话,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并没有对是否和建虏和谈之事做出正面的回答。
不过崇祯皇帝在问过之后,心中已是有了主意。要是再耗下去,大明也耗不起啊!
于是,郎有情妾有意的情况下,大明和建虏双方很快就开始了和谈。这一次,建虏出奇地谦卑,提得要求也不多,让泱泱大国自居的大明官员都感到很满意。如此的情况,让一向无责任乱喷的御史言官也满意了好多,异议之声便少了。
其实,他们在潜意识中把这次和谈与上一次的和谈做了对比。在上一次和谈中,建虏跋扈、嚣张,动不动就威胁要打,提出的条件更是苛刻的没谱;
而相对来说,这一次建虏不但态度非常好,要求还很低,只要过冬的粮食就成。这要没吃的,那与其饿死,不如再和大明打下去,也就如此而已。
双方在粮食多少的问题上谈了几次后,便达成了协议。刚好大明筹备了一些勤王军的粮草,便送了一大半给建虏。
这事倒也不怕建虏反悔,那奴酋皇太极可是在协议上签字的。作为一方大势力的首领,要是言而无信的话,那就太下作了。手下的其他势力就会心寒,不利于内部团结,更不利于树立权威,因此反悔的可能性非常小。
事实上,皇太极也确实没有收到粮食就反悔的打算。在山海关前交接粮食后,他便打算收兵回去了。
只是临行前,他交代镇守山海关的多尔衮,一定要小心明军的偷袭。他们想夺取山海关心思,用脚趾头想想都能知道。至于孙老头在修筑围墙的事,就让他们修好了。反正占据了山海关,大金就占据了主动权。
另外,他还从沈阳特意招来了宁完我,范狗儿两个汉奸,命令他们潜入明国京师。摸清叫天军和明国的关系。最好能刺探到那种威力巨大的火炮是怎么造的?
说句实话,皇太极是不信叫天军会投靠明国。去明国京师谈判的使者虽然被盯得严,不过多少都能知道点京师的事情,并没有回报说有叫天军的消息。
不过他心中的猜测没有得到证实。不搞清楚叫天军的杀手锏为什么会出现在明军中,皇太极是不会安心的。
军中有很离谱的猜测,说明军把叫天军灭了,所以才有叫天军的杀手锏却不会用的事情发生,但皇太极根本没想就否定了这种猜测。【ㄨ】
明军要能把叫天军给灭了。何至于被父汗以十三付盔甲起家,占据明军的辽东全境!
把事情都安排妥当后,皇太极便领军北返沈阳。说句实在话,打了这么久的仗,大金确实支持不住了。
只有区区辽东之地,要养那么大一支军队,几乎到了全族下至十四岁,上至四十五岁的男人都有参与战事。要不是从明国掠来了那么多东西,凭大金的国力,根本就坚持不到现在。
草原上的盟友也早已有抱怨。至少比起以前来说,抱怨要多多了。皇太极对于这个的原因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
大金无敌的神话被叫天军打破,就少了很多对盟友、对敌人的威慑力。也是因为叫天军,让大金损失惨重。五千多人啊,虽然里面有一部分汉人和蒙古人附属,但女真勇士却更多。歼灭战的威力,让大金损失了那么多能征善战的男丁,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恢复回来!
皇太极想起这个,心中就不由得对叫天军恨得咬牙。但就目前来说。大金也实在没有那个实力远征归化城了。只能把这事往好的方向想,多亏了叫天军,使得自己在大金国内能扫清障碍,拥有一名真正大汗该有的权力和威严。
行军途中。他是坐了马车的。身体太胖,不用赶路,自然不想受罪了。撩窗南望,冷笑浮现在脸上。
相对叫天军来说,自己对付明国可谓得心应手。这次摆战,能让大金喘口气。休整一下,顺便还能从明国捞来粮食,正所谓一举两得。最为关键的是,这次回去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解决大金的另外一个隐患,也让明国疑神疑鬼,继续消耗明国的国力。
他如此想着,大明的皇帝和文武百官却因为摆战都松了口气。官员之间互相见面时,明显多了笑容。京师的青楼戏院,比起以往也热闹了几分。
不过朝廷还有事情要忙,在孙承宗从抚宁前线返回后,马上推荐有优秀的剿匪战绩,并且其能力在勤王战事中也得到认可的延绥巡抚洪承畴,领部分勤王军前往中原剿匪。
为了保证以最快速度剿灭流贼,还中原一个太平,孙承宗建议朝廷调拨在对虏战事中表现不错的曹文昭、曹变蛟叔侄两人归洪承畴指挥。
不过眼下指挥剿匪的是孙传庭这名脾气不好的总督,在官位上要比洪承畴大。抡起名气和实力,自然洪承畴要比孙传庭更靠谱,也更会做人。朝廷上下一致认为,这职位有必要调整一下。
于是,旧事重提,以孙传庭骚扰地方为由,革其总督之位,降为延绥巡抚,暂居延安府办差。
而洪承畴则在勤王战事中表现优秀,理所当然地接替了孙传庭之前的职务。接旨之日起,即可前往中原剿匪。
而孙承宗本人,还得领着其他勤王军坐镇抚宁。既要防着建虏,也想着看是否有机会,能重新拿回山海关。
对于朝廷掌权的官员来说,不打仗了,这后勤就轻松了不少,总算压力没有那么大了。
时间进入十二月,寒风呼啸,那叫一个冷,在京师的人都不敢出门。
这一月左右的时间内,剿匪的捷报还没来,但建虏也真的遵守了约定,并没有任何挑衅的行为,乖乖地待在山海关内。明国上下都松了口气,期待着这样的好日子能一直延续下去。
可谁知,好景不长。很快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急报,从山东送到京师。崇祯皇帝脸色重新变得阴沉,紧急召集内阁六部大佬到文华殿议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