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野心家组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老盖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痛打落水狗。
他以为打败了刘永,平定了沛、楚、临淮等郡国,就是胜利了、完成任务了。
其实,就刘秀派他出这趟差的本意来说,他只是对刘永治了标、而远远没有治本:
虽然局部战争占了上风、取得了初战之捷,但主要对手刘永逃到湖陵,苏茂逃到广乐。
这样,刘永、苏茂利用老盖轻敌的错误,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我们说,老盖的软肋就在这里:他可以光着膀子冲锋陷阵,而不擅于用脑子解决问题;他可以用拳头打赢
一仗,而不会站在战略的高度谋划全局。
我们说,武将与军事家的区别,恰恰也就在这里。
正是这种区别,导致随着政治军事斗争的升级,老盖在刘秀忙于面对各地割据势力时,不仅没能干净利索
地完成使命,反而把事情搞复杂了。
与此同时,刘秀的太中大夫伏隆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卓有成效,就连盘踞在琅琊郡一带的张步也几乎拿下了。
关于张步,我们想稍微多说几句。
因为他也是个拳头大于脑袋的人,我们想通过对他和老盖的介绍说明,天下从来就不是单靠拳头就能拿下
来的。
张步,字文公,琅琊郡不其(今山东崂山西北)人。他很有野心,也很勇武,就是大脑的构造有点简单。
王莽即将覆灭的时候,各地揭竿而起的人很多。大概在刘縯、刘秀兄弟起事的时候,张步也聚众数千人闹
腾,攻打琅琊郡诸县,很快得手。
当时天下大乱,特别适合野心家成长,谁都可以乱来。
张步一控制琅琊郡,就自我提拔:自称“五威将军”。
这是公元23年春天的事儿。
不久,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委派王闳为琅琊太守。王闳走马上任。
对于自己刚刚打下的地盘,张步当然不肯松手,就拒不接受,不许王闳进入。
这个王闳有勇有谋,也很有社会关系。
他是王莽的叔父平阿侯王谭的儿子,曾担任西汉哀帝的办公室副主任(中常侍),对刘汉江山有感情,多
次参与宫廷斗争,深得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信赖,也跟堂兄弟王莽之间积累了不少矛盾。
王莽篡位一得手,就把王闳外放为东郡太守。而更始起、王莽败,王闳即率全郡军民归降刘玄。
眼下,面对张步的抗拒,王闳并没有灰心,而是决定先从基层和外围开展工作。
他向各县发布文告,宣传更始王朝的主张,招降各县官吏,同时招兵买马,做军事斗争准备。
很快,王闳收降了几个县,召集了数千兵士。
但是,每每当他跟张步开战时,却总是占下风。
(与步战,不胜。)
正在王闳跟张步的对抗处于胶着状态时,梁王刘永向张步招手致意。
刘永的野心并不比张步小,他一直想当一哥。
正是用人的时候,刘永觉得张步实力不弱,完全可以利用,就拜他为辅汉大将军、忠节侯,兼管青州、徐
州两地,让他收拾周边那些不听话的人。
张步本来就贪恋功名爵位,欣然归顺刘永。
其实张步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自己正好借此扩张一把、进步一下。
既然天下乱成这个熊样儿,那就谁抢着算谁的吧!
张步决定大干一场。
他以剧县(治今天山东寿光南)为根据地,大肆招兵买马。
对!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他任命自己的3个弟弟掌管军政大权:张弘为卫将军,张蓝为玄武大将军,张寿为高密太守。
不错!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要用父子兵!
他不断地派出将士攻伐周边郡县,一个个都给拿下了,很快控制了相当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地区。
就是嘛,想有所作为,必须壮大部队、开疆拓土!
就在张步雄心勃勃的时候,王闳拿着更始王朝的任命书要来接管。
这简直是笑话!
但是,历史发展总是不断地给人惊奇,因为它从来没有既定的、一成不变的剧本和模式。
由于张步控制的疆土宽广、兵强马壮,王闳觉得自己光靠更始的任命文件和手里的几千人很难摆平他。
于是,他大胆地决定:自己亲自到张步的驻地去,面对面地说服他。
这显然是一步险棋。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成语叫“与虎谋皮”。而目前王闳去说服张步来听自己的安排,就无异于“
与虎谋皮”。
敢于与虎谋皮的人,大概有两种,一是没能耐,甚至不知到自己的处境;二是有能耐,而且很自信,相信
自己有办法拿下老虎、剥下皮来。
皮被谋走的老虎,也大概有两种,一是没有虎劲儿、也没虎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皮被谋走也无能为力;
二是有虎劲儿虎威、但没有相称的虎脑,皮被谋走而浑然不觉。
现在,王闳就要走这步险棋,找张老虎要虎皮去了。
得知王闳要来拜访,张老虎很吃惊、很生气:大家正在对砍,你这是来的哪一套?
但是,两军交兵,不斩来使,抬手不打笑脸人。人家要来拜访,自己总得有个姿态。
张老虎安排大军列队,迎接王闳。这其实也是向王示威。
在大军面前,张老虎怒气冲冲地质问王闳:“我有什么过错,你先前攻打我这么过分?”
(步有何过,君前见攻之甚乎?)
王闳并不害怕,手按剑柄大声应答:“我是奉(更始)朝廷的命令来担任太守的,而您先生领兵抗拒,我
是在清剿贼寇罢了,怎么能叫过分!”
(太守奉朝命,而文公拥兵相据,闳攻贼耳,何谓甚邪!)
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张老虎听了王闳的话,沉默了好大一会儿,一句话说不出来。
又过了一会儿,他走上前去,向王闳跪拜,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随即安排隆重的宴会和乐舞,待王闳如上宾。
不仅如此,张老虎还决定:以后郡中政务,全部交给王先生处理!
(令闳关掌郡事。)
之后,张老虎对王闳言听计从。
如果不是正史多处记载如上述,我也不信上面的场景会出现。但没办法,王闳就这么自信,张老虎就这么
把自己的皮交了出去。
对王闳来说,这当然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公元27年2月,刘秀的太中大夫伏隆持节来到剧县,封张步为东莱郡(治今山东掖县)太守,张步不禁怦然心动。
张步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在二刘(刘秀、刘永)争霸中的分量。
他虽然前不久接受了刘永的封赏,但很不满足。
他一直在盘算着自己的定位和利益,看怎样才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他清楚,刘永除了汉室血统纯正一点,其它并没有什么,能力、威望根本与刘秀不能比。
当然,接受二刘的封赏都不过是权宜之计,领个旗号而已。
我要当一哥。我要尽量往一哥位子那儿挤。将来即使坐不上那个位子,我也好与别人讨价还价。
刘永闻讯,也连忙派人赶到剧县,争取张步。
在这二刘角力中,张步想多捞点儿好处。
这里面有个过程,我们要交代一下。
起初,为了配合盖延的武力攻伐,刘秀派伏隆招抚地方势力。伏隆刚来到剧县时,张步表现出十分友好的
态度。他主动拜见伏隆,表示要约束自己的部队,配合刘秀大军的行动。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张步的处境和动作:
他有野心、也有实力,是刘永封的所谓“辅汉大将军、忠节侯”,又对更始的高干王闳言听计从,现在还
想接受刘秀的册封。
他在押上自己的政治前途做一笔生意,或者说豪赌一把,看哪个客户能让自己赚得最多。
伏隆对张步的表现很满意,打算封张步为东莱太守。但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这要报经刘秀同意。
于是,办事循规蹈矩的伏隆就对张步说,你静候佳音,我回洛阳向皇上禀报一下。
张步派自己的亲信孙昱随伏隆去洛阳,同时给刘秀带了不少贡礼。
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是刘秀的一贯方针。
为了对伏隆的工作业绩表示褒奖,刘秀立即提拔他担任光禄大夫,并且批准他的人事建议,任命张步为东
莱太守。
同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抢占先机,刘秀还特别授权伏隆,县长及其以下的干部他可以自己决定任
命,不必报告,事后报朝廷有关机构备案即可。
(诏隆辄拜令长以下。)
伏隆又返回剧县,打算宣布对张步的任命。
就在伏隆往返洛阳汇报工作的这几个月时间里,事情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原来,刘永听说刘秀正在争取张步,而且伏隆的工作快做成了,十分紧张。他知道张步手下兵强马壮
,决不能让他倒向刘秀!
于是,刘永急忙派人赶往剧县,封张步为齐王。
(刘永闻隆至剧,乃驰遣立步为齐王。)
沛西之败,已经过去半年,刘永躲在湖陵得到了歇息和调整,他觉得自己重整旗鼓的时候来了。
按说,他与刘秀一样,都是抗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出来打天下的。
如果按照西汉高祖刘邦的规定,非刘皇族是不能封王的。
但是,为了现实政治需要,刘永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这样,张步就掂量起来了:这边是刘秀,威名满天下,但给的价位只是个太守;这边是名声、能力不如刘
秀的刘永,给的好处却是个王位。
“齐王”!这个爵位太诱人了!
所以,当伏隆返回剧县、打算宣布刘秀对张步的任命时,张步一改往常的谦恭,摆起王爷架子来,拒绝接
受这个任命。
他想再探探刘秀的出价。
人家刘永给的价码是个王爷,明显分量很重嘛!
伏隆很快搞清了事情的原委。
这一天,两人见面。
张步总想拐弯抹角试探刘秀的低价,伏隆则明白地告诉他:
“高祖曾经昭告天下,非刘姓不得封王。现在您要是改过归顺,虽然不能封王,可怎么说也能得到个万户
侯。您何必贪恋刘永伪政权的封赏,只顾眼前、不顾日后呢?”
张步很不以为然。
日后?日后会怎样?日后的事儿谁能说清楚?
现在天下大乱,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谁的爵位高谁光荣。
至于日后社会发展的前景,不好意思,这个问题太专业,还是让别人回答吧。
张步反复掂量了刘秀、刘永双方的出价,终于打定主意要跟刘永合作。
但是,他又认为伏隆确实是个人才,就力劝伏隆留下来,跟自己一块发展,以青州、徐州为根据地,好好
干它一票。
伏隆不同意,坚决要求回洛阳报告情况。
张步一不做二不休,接受刘永的封爵,同时拘捕了伏隆。
(步遂执隆而受永封。)
对不起,别怪我心黑,我这样也是为了我自己。
伏隆是刘秀的代理大司徒伏湛的儿子,出身名儒和高干家庭,早年就因为有节操而得名,很受刘秀信赖,
他对刘秀也忠心耿耿。
面对局势突变,伏隆已有准备。
他早就写下秘密报告,交给一个随从,让他想办法尽快脱身,赶赴洛阳,向刘秀报告情况。
这个随从本来也被关押,瞅了好几天才找到机会逃出来,又历尽艰辛跑回洛阳。
伏隆不愧是伏湛的儿子,跟他老爸一样德才兼备,一样对刘秀忠心耿耿。
他可能料到自己凶多吉少,给刘秀的报告是这样说的:
“臣受命出使,无能为力,不能完成使命,被叛逆所拘。臣虽然身处险境,但为了完成陛下的使命,即使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地方干部群众知道张步反叛,必定人心不稳。所以,希望陛下及时进军,丝毫不要
顾及臣的安危。如果臣能生还回到京城,能落得被主管部门查究问责,就是最大的愿望了;如果臣身死贼寇手
中,就把父母兄弟长期托付陛下了。最后,敬祝陛下及皇后、太子永远享受万国拥戴,与天地共荣、万寿无疆
!”
伏隆的报告言辞恳切,一片丹心天人可鉴。即使在今天读来,也让人感慨万千、心绪难平!
刘秀看了极为感动,不由得泪流满面。
伏隆的这篇报告,一般的正史如《后汉书》均有原文照录,谁有兴趣,可以打开研读、琢磨,来感受一下
当年的腥风血雨和人性光辉。
刘秀招来代理大司徒伏湛,把报告给他看,眼含热泪说:
“伏隆可以说有苏武的节操!朕恨不得破坏规制暂且许诺张步封王,换得伏隆立刻安然返回!”
(隆可谓有苏武之节,恨不且许而遽求还也。)
刘秀说的这番话虽然只是个安慰,但其中也不乏真情。
伏湛听了还能说什么呢?
老伏字惠公,出身于鸿儒世家。
他从小到大诚实善良,勤奋好学,性情持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爱戴。
他的9世祖伏胜十分了不起,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文化传播者。
伏胜是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墙壁夹层里藏了一部儒家经典《尚书》。
大家知道,这在当时露馅了肯定是要杀头的。
接下来是楚汉战争,天下乱成一锅粥,伏胜与家人四处流浪。
那边西汉刚一建立,他就跑回原处,找到自己藏起来的这部《尚书》,虽然丢失了几十篇,但仍有29篇。
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深厚的儒学功底,以这本书为教材,在齐、鲁(今山东一带)等地教学为生。
西汉文帝时,为了接续文脉、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面向全国征召通晓《尚书》的人,找了半天,无人回应。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危害可见一斑。
文帝求贤若渴,很不甘心,不知从哪儿听说伏胜正在教授《尚书》,就下诏让他来应聘。
但是,伏胜这时候已经90多岁了,老病在身,行走不便。
于是,文帝派中央教育礼仪部副部长(太常掌故)晁错到伏胜家里去拜师学习。
后来晁错成为一代大儒,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就是题外话了。
晁错同学拜师学习很认真,后世有不少传说,甚至有人以他这回著名的拜师求学为题材创作绘画等文艺作品。
不过,由于伏胜实在年事已高,说话时口齿已经含混不清。没办法,伏胜只好让自己的女儿当翻译。
晁错同学虽然很用功,可对这爷儿俩的话也只能听个大概。
有的史料说,晁同学能听懂这爷儿俩说话的百分之七、八十。
这样,伏胜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并口头传授的、晁错同学等广大干部群众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抄录的《尚
书》,就是《今文尚书》。
当时和以后很长时间,懂不懂《今文尚书》,几乎是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代名词。
后来,汉武帝末年,鲁恭王为了扩建宫室而拆除孔子旧宅时,在老房子墙壁夹层里里发现了大量包括《尚
书》在内的儒家书籍,都是用六国时代的蝌蚪文书写的,《尚书》所以被称为《古文尚书》,其它经书被称为
“古文经”。
不久,首先在儒学家之间,进而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了长达200多年旷日持久的今、古经学学术论争。
这场论争乍看是学术论争,其实也是关于学风、文风、政治作风,乃至于社会习俗的思辨。
这场论争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乃至于政治生态的影响之深远,我们今天也难逃其囿。
这场论争之重要,以至于我们今天甚至还可以说,不了解它,几乎就等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当然,这个问题太专业,也不在我们重点介绍的范围。
我绕了这么个弯子,就是想告诉大家:伏胜是个大儒、是个国宝。,老伏家家学渊源深厚,书香经世不断。
比如伏湛的老爸伏理,也是西汉名儒,曾担任过成帝的老师,仅凭一本《诗经》就把风流贪玩的成帝忽悠
住了。
伏湛也不是常人。
他从小品性就好,尊友敬长,勤奋好学,热衷文化传播,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能带几百个学生。
他不仅学业有成,而且仕途顺畅,王莽篡汉时他已经官至御史。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获任平原郡(
治今山东德州)太守。
当时天下到处兵荒连天,他一边坚守工作岗位,严肃认真地打理政务,一边坚持传授经学。同时,也正值
饥荒,他还与老婆孩子吃糠咽菜,省下自己的俸禄赈济百姓。
所以,平原一郡能在乱世中保全,全靠他了。
所以,对这样的干部如果我们还不叫好,简直没有天理了。
刘秀称帝时,慕名征召伏湛、伏隆爷儿俩到朝廷工作,对爷儿俩十分欣赏和友善。
(光武甚亲接之。)
伏湛是典型的学者型干部,又德才兼备,刘秀对他十分信任。
起初,刘秀安排他在中央机关工作,位居尚书,负责草拟各种规章制度。
(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
大约在邓禹西征关中的时候,刘秀任命他为大司徒司直、代理大司徒,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代理总
理职责。
不仅如此,刘秀每每出差离开京城,常常安排他在京镇守,打理国政。
伏湛多么受刘秀器重、职责多么重要,大家可想而知。
老伏家这样的家学,男丁个个如此优秀,到伏湛爷们这儿对刘秀又是如此忠诚,实在是刘秀的福气。
眼下,儿子在敌人手中虽然凶多吉少,而皇上能这么评价、这么体谅,老伏家多少也算得到安慰了。
话又说回来,伏湛即使再说别的,还有什么意义吗?
伏湛抽泣着拜谢刘秀,凄然告退。
(湛泣拜而退。)
不久,东边噩耗传来,张步杀了伏隆。
伏隆被害,知道的人无不哀怜痛惜。
(其后步遂杀之,时人莫不怜哀焉。)
伏隆被害,刘秀不仅伤心,而且伤肝!
杀害伏隆,天人共怒!
刘永不除,天下难安!
老盖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痛打落水狗。
他以为打败了刘永,平定了沛、楚、临淮等郡国,就是胜利了、完成任务了。
其实,就刘秀派他出这趟差的本意来说,他只是对刘永治了标、而远远没有治本:
虽然局部战争占了上风、取得了初战之捷,但主要对手刘永逃到湖陵,苏茂逃到广乐。
这样,刘永、苏茂利用老盖轻敌的错误,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我们说,老盖的软肋就在这里:他可以光着膀子冲锋陷阵,而不擅于用脑子解决问题;他可以用拳头打赢
一仗,而不会站在战略的高度谋划全局。
我们说,武将与军事家的区别,恰恰也就在这里。
正是这种区别,导致随着政治军事斗争的升级,老盖在刘秀忙于面对各地割据势力时,不仅没能干净利索
地完成使命,反而把事情搞复杂了。
与此同时,刘秀的太中大夫伏隆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卓有成效,就连盘踞在琅琊郡一带的张步也几乎拿下了。
关于张步,我们想稍微多说几句。
因为他也是个拳头大于脑袋的人,我们想通过对他和老盖的介绍说明,天下从来就不是单靠拳头就能拿下
来的。
张步,字文公,琅琊郡不其(今山东崂山西北)人。他很有野心,也很勇武,就是大脑的构造有点简单。
王莽即将覆灭的时候,各地揭竿而起的人很多。大概在刘縯、刘秀兄弟起事的时候,张步也聚众数千人闹
腾,攻打琅琊郡诸县,很快得手。
当时天下大乱,特别适合野心家成长,谁都可以乱来。
张步一控制琅琊郡,就自我提拔:自称“五威将军”。
这是公元23年春天的事儿。
不久,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委派王闳为琅琊太守。王闳走马上任。
对于自己刚刚打下的地盘,张步当然不肯松手,就拒不接受,不许王闳进入。
这个王闳有勇有谋,也很有社会关系。
他是王莽的叔父平阿侯王谭的儿子,曾担任西汉哀帝的办公室副主任(中常侍),对刘汉江山有感情,多
次参与宫廷斗争,深得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信赖,也跟堂兄弟王莽之间积累了不少矛盾。
王莽篡位一得手,就把王闳外放为东郡太守。而更始起、王莽败,王闳即率全郡军民归降刘玄。
眼下,面对张步的抗拒,王闳并没有灰心,而是决定先从基层和外围开展工作。
他向各县发布文告,宣传更始王朝的主张,招降各县官吏,同时招兵买马,做军事斗争准备。
很快,王闳收降了几个县,召集了数千兵士。
但是,每每当他跟张步开战时,却总是占下风。
(与步战,不胜。)
正在王闳跟张步的对抗处于胶着状态时,梁王刘永向张步招手致意。
刘永的野心并不比张步小,他一直想当一哥。
正是用人的时候,刘永觉得张步实力不弱,完全可以利用,就拜他为辅汉大将军、忠节侯,兼管青州、徐
州两地,让他收拾周边那些不听话的人。
张步本来就贪恋功名爵位,欣然归顺刘永。
其实张步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自己正好借此扩张一把、进步一下。
既然天下乱成这个熊样儿,那就谁抢着算谁的吧!
张步决定大干一场。
他以剧县(治今天山东寿光南)为根据地,大肆招兵买马。
对!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他任命自己的3个弟弟掌管军政大权:张弘为卫将军,张蓝为玄武大将军,张寿为高密太守。
不错!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要用父子兵!
他不断地派出将士攻伐周边郡县,一个个都给拿下了,很快控制了相当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地区。
就是嘛,想有所作为,必须壮大部队、开疆拓土!
就在张步雄心勃勃的时候,王闳拿着更始王朝的任命书要来接管。
这简直是笑话!
但是,历史发展总是不断地给人惊奇,因为它从来没有既定的、一成不变的剧本和模式。
由于张步控制的疆土宽广、兵强马壮,王闳觉得自己光靠更始的任命文件和手里的几千人很难摆平他。
于是,他大胆地决定:自己亲自到张步的驻地去,面对面地说服他。
这显然是一步险棋。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成语叫“与虎谋皮”。而目前王闳去说服张步来听自己的安排,就无异于“
与虎谋皮”。
敢于与虎谋皮的人,大概有两种,一是没能耐,甚至不知到自己的处境;二是有能耐,而且很自信,相信
自己有办法拿下老虎、剥下皮来。
皮被谋走的老虎,也大概有两种,一是没有虎劲儿、也没虎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皮被谋走也无能为力;
二是有虎劲儿虎威、但没有相称的虎脑,皮被谋走而浑然不觉。
现在,王闳就要走这步险棋,找张老虎要虎皮去了。
得知王闳要来拜访,张老虎很吃惊、很生气:大家正在对砍,你这是来的哪一套?
但是,两军交兵,不斩来使,抬手不打笑脸人。人家要来拜访,自己总得有个姿态。
张老虎安排大军列队,迎接王闳。这其实也是向王示威。
在大军面前,张老虎怒气冲冲地质问王闳:“我有什么过错,你先前攻打我这么过分?”
(步有何过,君前见攻之甚乎?)
王闳并不害怕,手按剑柄大声应答:“我是奉(更始)朝廷的命令来担任太守的,而您先生领兵抗拒,我
是在清剿贼寇罢了,怎么能叫过分!”
(太守奉朝命,而文公拥兵相据,闳攻贼耳,何谓甚邪!)
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张老虎听了王闳的话,沉默了好大一会儿,一句话说不出来。
又过了一会儿,他走上前去,向王闳跪拜,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随即安排隆重的宴会和乐舞,待王闳如上宾。
不仅如此,张老虎还决定:以后郡中政务,全部交给王先生处理!
(令闳关掌郡事。)
之后,张老虎对王闳言听计从。
如果不是正史多处记载如上述,我也不信上面的场景会出现。但没办法,王闳就这么自信,张老虎就这么
把自己的皮交了出去。
对王闳来说,这当然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公元27年2月,刘秀的太中大夫伏隆持节来到剧县,封张步为东莱郡(治今山东掖县)太守,张步不禁怦然心动。
张步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在二刘(刘秀、刘永)争霸中的分量。
他虽然前不久接受了刘永的封赏,但很不满足。
他一直在盘算着自己的定位和利益,看怎样才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他清楚,刘永除了汉室血统纯正一点,其它并没有什么,能力、威望根本与刘秀不能比。
当然,接受二刘的封赏都不过是权宜之计,领个旗号而已。
我要当一哥。我要尽量往一哥位子那儿挤。将来即使坐不上那个位子,我也好与别人讨价还价。
刘永闻讯,也连忙派人赶到剧县,争取张步。
在这二刘角力中,张步想多捞点儿好处。
这里面有个过程,我们要交代一下。
起初,为了配合盖延的武力攻伐,刘秀派伏隆招抚地方势力。伏隆刚来到剧县时,张步表现出十分友好的
态度。他主动拜见伏隆,表示要约束自己的部队,配合刘秀大军的行动。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张步的处境和动作:
他有野心、也有实力,是刘永封的所谓“辅汉大将军、忠节侯”,又对更始的高干王闳言听计从,现在还
想接受刘秀的册封。
他在押上自己的政治前途做一笔生意,或者说豪赌一把,看哪个客户能让自己赚得最多。
伏隆对张步的表现很满意,打算封张步为东莱太守。但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这要报经刘秀同意。
于是,办事循规蹈矩的伏隆就对张步说,你静候佳音,我回洛阳向皇上禀报一下。
张步派自己的亲信孙昱随伏隆去洛阳,同时给刘秀带了不少贡礼。
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是刘秀的一贯方针。
为了对伏隆的工作业绩表示褒奖,刘秀立即提拔他担任光禄大夫,并且批准他的人事建议,任命张步为东
莱太守。
同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抢占先机,刘秀还特别授权伏隆,县长及其以下的干部他可以自己决定任
命,不必报告,事后报朝廷有关机构备案即可。
(诏隆辄拜令长以下。)
伏隆又返回剧县,打算宣布对张步的任命。
就在伏隆往返洛阳汇报工作的这几个月时间里,事情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原来,刘永听说刘秀正在争取张步,而且伏隆的工作快做成了,十分紧张。他知道张步手下兵强马壮
,决不能让他倒向刘秀!
于是,刘永急忙派人赶往剧县,封张步为齐王。
(刘永闻隆至剧,乃驰遣立步为齐王。)
沛西之败,已经过去半年,刘永躲在湖陵得到了歇息和调整,他觉得自己重整旗鼓的时候来了。
按说,他与刘秀一样,都是抗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出来打天下的。
如果按照西汉高祖刘邦的规定,非刘皇族是不能封王的。
但是,为了现实政治需要,刘永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这样,张步就掂量起来了:这边是刘秀,威名满天下,但给的价位只是个太守;这边是名声、能力不如刘
秀的刘永,给的好处却是个王位。
“齐王”!这个爵位太诱人了!
所以,当伏隆返回剧县、打算宣布刘秀对张步的任命时,张步一改往常的谦恭,摆起王爷架子来,拒绝接
受这个任命。
他想再探探刘秀的出价。
人家刘永给的价码是个王爷,明显分量很重嘛!
伏隆很快搞清了事情的原委。
这一天,两人见面。
张步总想拐弯抹角试探刘秀的低价,伏隆则明白地告诉他:
“高祖曾经昭告天下,非刘姓不得封王。现在您要是改过归顺,虽然不能封王,可怎么说也能得到个万户
侯。您何必贪恋刘永伪政权的封赏,只顾眼前、不顾日后呢?”
张步很不以为然。
日后?日后会怎样?日后的事儿谁能说清楚?
现在天下大乱,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谁的爵位高谁光荣。
至于日后社会发展的前景,不好意思,这个问题太专业,还是让别人回答吧。
张步反复掂量了刘秀、刘永双方的出价,终于打定主意要跟刘永合作。
但是,他又认为伏隆确实是个人才,就力劝伏隆留下来,跟自己一块发展,以青州、徐州为根据地,好好
干它一票。
伏隆不同意,坚决要求回洛阳报告情况。
张步一不做二不休,接受刘永的封爵,同时拘捕了伏隆。
(步遂执隆而受永封。)
对不起,别怪我心黑,我这样也是为了我自己。
伏隆是刘秀的代理大司徒伏湛的儿子,出身名儒和高干家庭,早年就因为有节操而得名,很受刘秀信赖,
他对刘秀也忠心耿耿。
面对局势突变,伏隆已有准备。
他早就写下秘密报告,交给一个随从,让他想办法尽快脱身,赶赴洛阳,向刘秀报告情况。
这个随从本来也被关押,瞅了好几天才找到机会逃出来,又历尽艰辛跑回洛阳。
伏隆不愧是伏湛的儿子,跟他老爸一样德才兼备,一样对刘秀忠心耿耿。
他可能料到自己凶多吉少,给刘秀的报告是这样说的:
“臣受命出使,无能为力,不能完成使命,被叛逆所拘。臣虽然身处险境,但为了完成陛下的使命,即使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地方干部群众知道张步反叛,必定人心不稳。所以,希望陛下及时进军,丝毫不要
顾及臣的安危。如果臣能生还回到京城,能落得被主管部门查究问责,就是最大的愿望了;如果臣身死贼寇手
中,就把父母兄弟长期托付陛下了。最后,敬祝陛下及皇后、太子永远享受万国拥戴,与天地共荣、万寿无疆
!”
伏隆的报告言辞恳切,一片丹心天人可鉴。即使在今天读来,也让人感慨万千、心绪难平!
刘秀看了极为感动,不由得泪流满面。
伏隆的这篇报告,一般的正史如《后汉书》均有原文照录,谁有兴趣,可以打开研读、琢磨,来感受一下
当年的腥风血雨和人性光辉。
刘秀招来代理大司徒伏湛,把报告给他看,眼含热泪说:
“伏隆可以说有苏武的节操!朕恨不得破坏规制暂且许诺张步封王,换得伏隆立刻安然返回!”
(隆可谓有苏武之节,恨不且许而遽求还也。)
刘秀说的这番话虽然只是个安慰,但其中也不乏真情。
伏湛听了还能说什么呢?
老伏字惠公,出身于鸿儒世家。
他从小到大诚实善良,勤奋好学,性情持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爱戴。
他的9世祖伏胜十分了不起,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文化传播者。
伏胜是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墙壁夹层里藏了一部儒家经典《尚书》。
大家知道,这在当时露馅了肯定是要杀头的。
接下来是楚汉战争,天下乱成一锅粥,伏胜与家人四处流浪。
那边西汉刚一建立,他就跑回原处,找到自己藏起来的这部《尚书》,虽然丢失了几十篇,但仍有29篇。
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深厚的儒学功底,以这本书为教材,在齐、鲁(今山东一带)等地教学为生。
西汉文帝时,为了接续文脉、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面向全国征召通晓《尚书》的人,找了半天,无人回应。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危害可见一斑。
文帝求贤若渴,很不甘心,不知从哪儿听说伏胜正在教授《尚书》,就下诏让他来应聘。
但是,伏胜这时候已经90多岁了,老病在身,行走不便。
于是,文帝派中央教育礼仪部副部长(太常掌故)晁错到伏胜家里去拜师学习。
后来晁错成为一代大儒,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就是题外话了。
晁错同学拜师学习很认真,后世有不少传说,甚至有人以他这回著名的拜师求学为题材创作绘画等文艺作品。
不过,由于伏胜实在年事已高,说话时口齿已经含混不清。没办法,伏胜只好让自己的女儿当翻译。
晁错同学虽然很用功,可对这爷儿俩的话也只能听个大概。
有的史料说,晁同学能听懂这爷儿俩说话的百分之七、八十。
这样,伏胜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并口头传授的、晁错同学等广大干部群众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抄录的《尚
书》,就是《今文尚书》。
当时和以后很长时间,懂不懂《今文尚书》,几乎是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代名词。
后来,汉武帝末年,鲁恭王为了扩建宫室而拆除孔子旧宅时,在老房子墙壁夹层里里发现了大量包括《尚
书》在内的儒家书籍,都是用六国时代的蝌蚪文书写的,《尚书》所以被称为《古文尚书》,其它经书被称为
“古文经”。
不久,首先在儒学家之间,进而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了长达200多年旷日持久的今、古经学学术论争。
这场论争乍看是学术论争,其实也是关于学风、文风、政治作风,乃至于社会习俗的思辨。
这场论争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乃至于政治生态的影响之深远,我们今天也难逃其囿。
这场论争之重要,以至于我们今天甚至还可以说,不了解它,几乎就等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当然,这个问题太专业,也不在我们重点介绍的范围。
我绕了这么个弯子,就是想告诉大家:伏胜是个大儒、是个国宝。,老伏家家学渊源深厚,书香经世不断。
比如伏湛的老爸伏理,也是西汉名儒,曾担任过成帝的老师,仅凭一本《诗经》就把风流贪玩的成帝忽悠
住了。
伏湛也不是常人。
他从小品性就好,尊友敬长,勤奋好学,热衷文化传播,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能带几百个学生。
他不仅学业有成,而且仕途顺畅,王莽篡汉时他已经官至御史。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获任平原郡(
治今山东德州)太守。
当时天下到处兵荒连天,他一边坚守工作岗位,严肃认真地打理政务,一边坚持传授经学。同时,也正值
饥荒,他还与老婆孩子吃糠咽菜,省下自己的俸禄赈济百姓。
所以,平原一郡能在乱世中保全,全靠他了。
所以,对这样的干部如果我们还不叫好,简直没有天理了。
刘秀称帝时,慕名征召伏湛、伏隆爷儿俩到朝廷工作,对爷儿俩十分欣赏和友善。
(光武甚亲接之。)
伏湛是典型的学者型干部,又德才兼备,刘秀对他十分信任。
起初,刘秀安排他在中央机关工作,位居尚书,负责草拟各种规章制度。
(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
大约在邓禹西征关中的时候,刘秀任命他为大司徒司直、代理大司徒,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代理总
理职责。
不仅如此,刘秀每每出差离开京城,常常安排他在京镇守,打理国政。
伏湛多么受刘秀器重、职责多么重要,大家可想而知。
老伏家这样的家学,男丁个个如此优秀,到伏湛爷们这儿对刘秀又是如此忠诚,实在是刘秀的福气。
眼下,儿子在敌人手中虽然凶多吉少,而皇上能这么评价、这么体谅,老伏家多少也算得到安慰了。
话又说回来,伏湛即使再说别的,还有什么意义吗?
伏湛抽泣着拜谢刘秀,凄然告退。
(湛泣拜而退。)
不久,东边噩耗传来,张步杀了伏隆。
伏隆被害,知道的人无不哀怜痛惜。
(其后步遂杀之,时人莫不怜哀焉。)
伏隆被害,刘秀不仅伤心,而且伤肝!
杀害伏隆,天人共怒!
刘永不除,天下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