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大发战争财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徐家生了个儿子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事儿很让人玩味,不少官员,既想去贺喜,却又觉得不妥,越是那些黑灯瞎火的时候跑到徐府示好的官员,越是不敢动身。反而是杨廷和和杨一清听了消息,竟是一道儿来了。
他们二人动了身,其余人等才纷纷跟进,一时之间,徐家门口车马如龙,宾客云集,若不是早料到今日这个可能,徐昌未雨绸缪,事先做好了准备,否则非要翻天不可。
足足热闹了一天,一时之间,这里倒是成了舆论的焦点,不管怎么说,姓徐的生儿子了,好歹是状元公,是浙江巡抚,父亲还是锦衣卫指挥佥事,这徐家一门,在京师本身就是个传奇,纵然有心中不忿者,暗中诅咒徐某人的儿子没有屁眼,不过没有关系,至少他们进了徐家的门,至少还得堆起笑来,乖乖的道一句公侯万代。
只是在这热闹背后,另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却是出现了。
讨伐的檄文一发出来,如意坊顿时欢声雷动。
发财了!
打起仗来,最需要的是什么?物资!
就算是朝廷不出面购买物资,采取的是征用的方式,可是无论如何,资源就是资源,资源是固定的资产,虽然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可是毕竟生产力是有限的。
而一旦朝廷占用大部分的资源,市面上的资源自然而然也就紧俏起来,比如说粮食,这么多人不事生产,明年的粮食必定减产,虽然徭役和官兵是由朝廷供养,可是朝廷的粮食也不是变出来的。手中有粮的商贾,还怕陈粮销不出去?
再有,布匹,现在许多工坊都在生产布匹,可是销路却是不少,一方面,要满足寻常百姓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海路安抚使司。而现在,大量的人力抽调去战争,这就使得,自给自足生产出来的布匹必定减少,布匹的销量也被人大大的看好。
当然。生铁之类的铁制品就更不必说了。
此时此刻,如意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一个个牌子挂了出来,可惜都不是兜售的红牌,却都是收购的绿牌子,货物紧缺啊,这个时候,但凡是货物。价格都在走高,谁愿意这个时候兜售出去,反而是不少人,需要大肆囤积货物。
于是乎。货价连番涨动,需求几乎到了无限加大的地步。
物价上涨,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对工坊主们来说。却是极大的利好,毕竟生产的货物供不应求。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加快和扩大生产的动力。
如今,许多走货的商人,也开始眼红于生产的商贾了,甚至有人直接带着银子,前去浙江和天津购买土地,搭设工坊,招募工匠。
工坊越多,所需的工匠和学徒也就越多,不得已之下,商贾们为了争抢人力,就不得不付出更好的薪俸,物价涨了的同时,人工也不知不觉的涨了。
只不过这种涨动,却更加压缩了地主和佃户们的空间,毕竟以往的时候,他们还能勉力支持,比如寻常佃户,原本能填饱肚子,自然也就没有了其他的想法,可是看到同村的人进了城,赚的银子是他的一倍两倍甚至三四倍,谁还愿意继续窝在乡下?
于是乎,佃户们动了心思,地主就不得不不断加码,为了挽留佃户,尽力的拿出更多的好处出来,一直到自己承受不了这种雇佣价格,虽然粮价也略有上涨,可是毕竟,粮价的利润还是掌握在商贾手里,商贾是什么人?不吃你骨头那就不错,他们奉行的,一向是低买高卖,将你的粮食的价钱压到最低,再一转手,倒卖出去。
因此,固然粮价涨了不少,可是地主们卖出去的粮价,得利却是轻微。
如意坊这里,适时的推出了土地的买卖,这些土地,都是如意坊早就大肆收购下来的,收购之后,建设了下水道,挖了渠水以供排污,还修筑好了道路,在附近建起了码头,在天津和浙江,如意坊在一年多年,就曾以低价大肆购买了大量这样的土地,经过一番包装之后,如今全部挂上了牌子。
“慈溪石堰乡甲号土地一块,占地二十亩,附近联通道路,三里处连接码头,方圆数里内,有木场、纺织工坊、铁坊七座,交通便利,兼有运货车行一处。”
“慈溪石堰乡乙号土地一块,占地三十七亩,联通道路,五里处连接码头,附近有工坊七座,交通便利……”
与时俱进,未雨绸缪,一向是如意坊的作风,当然,这些二三十两银子每亩购置来的土地,价格却都不低,现如今在这里挂牌的卖家,往往都高达一百九十多两纹银,绝对是暴利中的暴利,虽然这些土地寻了许多劳工进行找平,进行了修整,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建设,一转手,就是十倍二十倍的利润。
纵是如此,这些土地还是遭到了疯抢,谁都知道,现在需求极大,无论开什么作坊,银子砸下去,总不会亏本,既然不会亏本,那么这个买卖显然是要做的,京师如意坊的商贾,相对天津、浙江来说,都是外乡人,毕竟对那儿不是很熟稔,让他们亲自去天津、浙江买地,不但顾虑重重,而且还有许多麻烦缠身。
而如意坊看准的就是这个时机,如意坊卖出去的地,往往都有大量的工坊聚集,从如意坊手里把地买下来,往后若是有什么问题,至少也有如意坊可以做担保。
况且若是你亲自去浙江、天津买了地,还得雇人找平地面,要挖通沟渠,甚至可能还要承担修筑通往码头道路的费用,若是地址太偏,甚至还可能招募不到工匠和学徒,与其这样耽误功夫,还不如直接把地买了,立即开始搭设工坊,直接进行生产。
很多时候,大家买的就是一个省心。
上千块土地几乎刚刚挂牌,就立即被哄抢,甚至有些财大气粗的,直接抢购了数十块,在需求的带动下,人往往都会失去理智,尤其是看到那些工坊主们的大赚特赚的时候,其他人也都眼红起来,现在显然是做什么买卖,都没有生产挣钱。
第一批土地也让如意坊此次大赚了一笔,一千多块地,总计是十一万亩,位置多在杭州近郊、宁波、天津等地,可是一次性,就赚足了两千万两纹银,抛去之前的开支,纯利也高达一千五百万之巨。
徐谦坐在家中,得到了徐福传来的消息,也只是微微一笑:“很好,这是开门红,你们手头上积攒的土地,还有多少?”
徐福道:“还有十九万亩,都是按着你的吩咐,早前就购置下的。”
徐谦颌首点头:“暂时都留着,不必再急着卖出去,做买卖,要看长远,更要抓住时机。”
徐福笑道:“此次的买卖,也都是如意钱庄的银票交易,可见这如意钱庄的钱钞,已经渐渐开始流行了。”
徐谦只是微微一笑,其实钱钞的流行,早在他的意料之中,毕竟随着商业的繁荣,大宗的交易买卖越来越多,数年之前,一笔千两银子的交易就已算是大买卖,可是现如今,交易的额度已经十倍的增长,一千两银子,你还可以携带在身上,可是一万两银子呢?若是你雇人来拿,你当真就放心吗?毕竟银子这东西,放在谁身上都不放心,尤其是这个时代,于是,商贾不得不选择,采用钱钞交易,毕竟你兑换成银票使用,总比将银子交给别人搬运的好,如意钱庄的信用,也显然比伙计和长工好的多。
一旦商贾们体会到钱钞的便利,并且已经完全信赖了如意钱庄,这银票的流行,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听说有些地方,就算是一两、十两银子的交易,也开始钱钞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说到这里,徐谦不由苦笑:“这内阁指望着动兵来收拾我,可是何曾想到,却让徐某人大发了一笔,怕是那些商贾,也都要好好的感谢朝中诸公了吧,这些人尝到了发战争财的甜头,往后……只怕……”
徐福不由道:“堂弟的意思是……”
徐谦摇摇头:“没什么意思,只不过将来,我大明朝的战事,只怕会比从前要多上不少,苍蝇尝到了臭鸡蛋的美味之后,它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下一个臭鸡蛋。罢了,说这些没有意义,现在朝廷要粮,眼看就要入秋了,眼下确实该要未雨绸缪,若是粮食凑不齐,只怕到时候,可就不太妙了。”
徐家生了个儿子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事儿很让人玩味,不少官员,既想去贺喜,却又觉得不妥,越是那些黑灯瞎火的时候跑到徐府示好的官员,越是不敢动身。反而是杨廷和和杨一清听了消息,竟是一道儿来了。
他们二人动了身,其余人等才纷纷跟进,一时之间,徐家门口车马如龙,宾客云集,若不是早料到今日这个可能,徐昌未雨绸缪,事先做好了准备,否则非要翻天不可。
足足热闹了一天,一时之间,这里倒是成了舆论的焦点,不管怎么说,姓徐的生儿子了,好歹是状元公,是浙江巡抚,父亲还是锦衣卫指挥佥事,这徐家一门,在京师本身就是个传奇,纵然有心中不忿者,暗中诅咒徐某人的儿子没有屁眼,不过没有关系,至少他们进了徐家的门,至少还得堆起笑来,乖乖的道一句公侯万代。
只是在这热闹背后,另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却是出现了。
讨伐的檄文一发出来,如意坊顿时欢声雷动。
发财了!
打起仗来,最需要的是什么?物资!
就算是朝廷不出面购买物资,采取的是征用的方式,可是无论如何,资源就是资源,资源是固定的资产,虽然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可是毕竟生产力是有限的。
而一旦朝廷占用大部分的资源,市面上的资源自然而然也就紧俏起来,比如说粮食,这么多人不事生产,明年的粮食必定减产,虽然徭役和官兵是由朝廷供养,可是朝廷的粮食也不是变出来的。手中有粮的商贾,还怕陈粮销不出去?
再有,布匹,现在许多工坊都在生产布匹,可是销路却是不少,一方面,要满足寻常百姓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海路安抚使司。而现在,大量的人力抽调去战争,这就使得,自给自足生产出来的布匹必定减少,布匹的销量也被人大大的看好。
当然。生铁之类的铁制品就更不必说了。
此时此刻,如意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一个个牌子挂了出来,可惜都不是兜售的红牌,却都是收购的绿牌子,货物紧缺啊,这个时候,但凡是货物。价格都在走高,谁愿意这个时候兜售出去,反而是不少人,需要大肆囤积货物。
于是乎。货价连番涨动,需求几乎到了无限加大的地步。
物价上涨,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对工坊主们来说。却是极大的利好,毕竟生产的货物供不应求。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加快和扩大生产的动力。
如今,许多走货的商人,也开始眼红于生产的商贾了,甚至有人直接带着银子,前去浙江和天津购买土地,搭设工坊,招募工匠。
工坊越多,所需的工匠和学徒也就越多,不得已之下,商贾们为了争抢人力,就不得不付出更好的薪俸,物价涨了的同时,人工也不知不觉的涨了。
只不过这种涨动,却更加压缩了地主和佃户们的空间,毕竟以往的时候,他们还能勉力支持,比如寻常佃户,原本能填饱肚子,自然也就没有了其他的想法,可是看到同村的人进了城,赚的银子是他的一倍两倍甚至三四倍,谁还愿意继续窝在乡下?
于是乎,佃户们动了心思,地主就不得不不断加码,为了挽留佃户,尽力的拿出更多的好处出来,一直到自己承受不了这种雇佣价格,虽然粮价也略有上涨,可是毕竟,粮价的利润还是掌握在商贾手里,商贾是什么人?不吃你骨头那就不错,他们奉行的,一向是低买高卖,将你的粮食的价钱压到最低,再一转手,倒卖出去。
因此,固然粮价涨了不少,可是地主们卖出去的粮价,得利却是轻微。
如意坊这里,适时的推出了土地的买卖,这些土地,都是如意坊早就大肆收购下来的,收购之后,建设了下水道,挖了渠水以供排污,还修筑好了道路,在附近建起了码头,在天津和浙江,如意坊在一年多年,就曾以低价大肆购买了大量这样的土地,经过一番包装之后,如今全部挂上了牌子。
“慈溪石堰乡甲号土地一块,占地二十亩,附近联通道路,三里处连接码头,方圆数里内,有木场、纺织工坊、铁坊七座,交通便利,兼有运货车行一处。”
“慈溪石堰乡乙号土地一块,占地三十七亩,联通道路,五里处连接码头,附近有工坊七座,交通便利……”
与时俱进,未雨绸缪,一向是如意坊的作风,当然,这些二三十两银子每亩购置来的土地,价格却都不低,现如今在这里挂牌的卖家,往往都高达一百九十多两纹银,绝对是暴利中的暴利,虽然这些土地寻了许多劳工进行找平,进行了修整,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建设,一转手,就是十倍二十倍的利润。
纵是如此,这些土地还是遭到了疯抢,谁都知道,现在需求极大,无论开什么作坊,银子砸下去,总不会亏本,既然不会亏本,那么这个买卖显然是要做的,京师如意坊的商贾,相对天津、浙江来说,都是外乡人,毕竟对那儿不是很熟稔,让他们亲自去天津、浙江买地,不但顾虑重重,而且还有许多麻烦缠身。
而如意坊看准的就是这个时机,如意坊卖出去的地,往往都有大量的工坊聚集,从如意坊手里把地买下来,往后若是有什么问题,至少也有如意坊可以做担保。
况且若是你亲自去浙江、天津买了地,还得雇人找平地面,要挖通沟渠,甚至可能还要承担修筑通往码头道路的费用,若是地址太偏,甚至还可能招募不到工匠和学徒,与其这样耽误功夫,还不如直接把地买了,立即开始搭设工坊,直接进行生产。
很多时候,大家买的就是一个省心。
上千块土地几乎刚刚挂牌,就立即被哄抢,甚至有些财大气粗的,直接抢购了数十块,在需求的带动下,人往往都会失去理智,尤其是看到那些工坊主们的大赚特赚的时候,其他人也都眼红起来,现在显然是做什么买卖,都没有生产挣钱。
第一批土地也让如意坊此次大赚了一笔,一千多块地,总计是十一万亩,位置多在杭州近郊、宁波、天津等地,可是一次性,就赚足了两千万两纹银,抛去之前的开支,纯利也高达一千五百万之巨。
徐谦坐在家中,得到了徐福传来的消息,也只是微微一笑:“很好,这是开门红,你们手头上积攒的土地,还有多少?”
徐福道:“还有十九万亩,都是按着你的吩咐,早前就购置下的。”
徐谦颌首点头:“暂时都留着,不必再急着卖出去,做买卖,要看长远,更要抓住时机。”
徐福笑道:“此次的买卖,也都是如意钱庄的银票交易,可见这如意钱庄的钱钞,已经渐渐开始流行了。”
徐谦只是微微一笑,其实钱钞的流行,早在他的意料之中,毕竟随着商业的繁荣,大宗的交易买卖越来越多,数年之前,一笔千两银子的交易就已算是大买卖,可是现如今,交易的额度已经十倍的增长,一千两银子,你还可以携带在身上,可是一万两银子呢?若是你雇人来拿,你当真就放心吗?毕竟银子这东西,放在谁身上都不放心,尤其是这个时代,于是,商贾不得不选择,采用钱钞交易,毕竟你兑换成银票使用,总比将银子交给别人搬运的好,如意钱庄的信用,也显然比伙计和长工好的多。
一旦商贾们体会到钱钞的便利,并且已经完全信赖了如意钱庄,这银票的流行,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听说有些地方,就算是一两、十两银子的交易,也开始钱钞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说到这里,徐谦不由苦笑:“这内阁指望着动兵来收拾我,可是何曾想到,却让徐某人大发了一笔,怕是那些商贾,也都要好好的感谢朝中诸公了吧,这些人尝到了发战争财的甜头,往后……只怕……”
徐福不由道:“堂弟的意思是……”
徐谦摇摇头:“没什么意思,只不过将来,我大明朝的战事,只怕会比从前要多上不少,苍蝇尝到了臭鸡蛋的美味之后,它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下一个臭鸡蛋。罢了,说这些没有意义,现在朝廷要粮,眼看就要入秋了,眼下确实该要未雨绸缪,若是粮食凑不齐,只怕到时候,可就不太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