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杨震真正的需要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采取这种战术需要大量的兵力,尤其是装甲部队。如果实施这种大迂回穿插战术,需要投入的兵力不单单只是一个奉天战场。还有东线和南线,甚至是西线,都要投入大量的兵力担任策应和支援。
但现在抗联却恰恰最缺乏的,就是满足这种战略需求的足够兵力。尤其是在正面突击也牵制了大量装甲部队的情况之下,除非将西线的所有坦克部队抽调回来,否则杨震也拿不出足够的装甲兵力去实施这个战略。
尽管这个战术,在苏德战场上已经被证明极其成功。但日军不是苏军,而抗联也不是德军。抗联不仅实力无法与德军庞大的机械化装甲集团相比,就是初创的装甲部队,在各种装甲战术的运用上,也相差德军太远。
所以虽说困难很多,但让杨震放弃这个想法的最关键问题。还是他认为自己的部队,目前还没有能力实施这种大纵深迂回穿插合围战术。尤其是装甲部队,还没有这种能力。此次战役之中装甲部队的作战和行动上,暴露出大量的缺点和毛病。
这些缺点虽然眼下一时被战果掩盖,但作为全军的最高军事主官,不可能只看到表面上辉煌,而对被辉煌掩盖的问题视而不见的杨震。依旧敏锐的察觉出来,现在抗联的装甲部队规模虽说不算小了,但是无论是在编制上,还是在指挥上出现很多的问题急需解决。
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解决,装甲部队至少短时间之内,是没有能力去承担这种大纵深穿插迂回的作战需要的。一支部队能不能在战场上,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绝对不单单是装备是否满足需要的问题。
更多的还是战术运用上能不能满足需要,以及各级指挥员军事素养和理论是否足够。说白了,就是能力能不能配的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但现在装甲部队的表现,在杨震眼中却恰恰不能满足这个需要。
这不单单是东北战场上参战装甲部队的表现,并未如杨震当初预料的那样尽如人意。而且就算在西线陈翰章亲自指挥的,那次大纵深迂回穿插作战以及随后的穿插作战。在作战之中,也暴露出很多的弱点和缺点。
在陈翰章的穿插行动之中,如果不是以坦克部队集中翻越阴山天险,从日军想象不到的地方直插绥南,达成了整体出其不意的战略意图。而且日军部署在绥远地区的蒙疆军主力也悉数被调出,整个大同至包头广大地域兵力严重不足。给陈翰章的突袭,创造了一个先决的条件。
使得西线投入的装甲部队,能在短时间之内达到战略目的。单单从暴露出来的很是严重的问题来看,如果没有这个先决的条件,那一战打成什么结果还不知道。装甲部队大范围迂回穿插,对于眼下的世界军事理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
但是抗联来说,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抗联对装甲集群突击和运用,真正的掌握和熟练的运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抗联装甲兵各级指挥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才能真正做到在战场上得心应手。
再加上眼下四平周边的日军密度,远远的超过当初的绥南。以及日军可投入南满战场上后续的力量的规模。并且辽东远远超过阴山宽度的山区地形限制,并不太适合装甲部队大规模长途奔袭和穿插。
而没有装甲部队的参与,单靠连重炮也不能配备的步兵单独迂回穿插。不仅进展速度要受步兵行动速度,以及攻坚能力的拖累会异常的缓慢。就连投入的兵力,也要远远的超过抗联可以承受的能力。
所以通过整体考虑,早在执行丰收者计划的时候,杨震放弃以坦克集中突击日军相对薄弱侧翼的战术。还是最终决定速战速决,只要达成战役发起的目的就立即撤退,也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再加上如果现在就将关东军打残,并收复全部东北,并不符合抗联,乃至整个中国的战略利益。现在就打残了关东军,以南满在日军整个战争布局之中的重要性来看,此战势必会将其他战略方向的日军吸引过来。
这样反倒是整个对日作战战线之中,实力最弱的自己,承担了最重的作战职责。也就是说实力最弱的抗联,要抗击整个日军的主力,以及最重的攻势。这无疑是眼下的抗联,绝对无法承受的。
日本人可以选择放弃入侵澳大利亚,可以选择放弃进攻印度。但是日本人是绝对不会选择放弃南满,乃至整个中国战场的。如果当初日本人能吐出一部分他们吞下的肉,那么也许整个太平洋战争就不会真正打起来。
一旦日军大本营有认为南满真的守不住的危险,他们会立即调动重兵回援东北。那么对于有生力量,已经伤亡不轻,战斗力损失几乎已经可以说到了顶点的抗联来说,那才将会是一个灭顶之灾。
别说抗联只是中国战场上,诸多方面的一部分。就连现在的整个中国,也都没有这个能力去承担现在的日军战略重点全线转移的这个重担。没有实力去与规模已经达到几百万的日军,却进行全面的抗衡。
现在各个战场上的日军,不是当年七七事变之后的日军。当年日本本土并未因为侵华战争,进行本土的总动员。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投入的兵力规模虽然庞大,但始终在控制尽可能的避免影响到国内的正常经济秩序,以及动摇国力的度上。
也就是说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最多只能算投入了半个身子。本土非但没有进入总动员,还在需要保持庞大陆军的情况之下,并未减少对海军和其他方面的投入。
甚至还有精力和能力,保证对东北的持续投资。日本人很明显,不想为了中国而牵制国内的正常经济发展和生活。同时对于中国地形复杂,同时也相当贫困的西部,也阻止了日军继续西进的欲望。
采取这种战术需要大量的兵力,尤其是装甲部队。如果实施这种大迂回穿插战术,需要投入的兵力不单单只是一个奉天战场。还有东线和南线,甚至是西线,都要投入大量的兵力担任策应和支援。
但现在抗联却恰恰最缺乏的,就是满足这种战略需求的足够兵力。尤其是在正面突击也牵制了大量装甲部队的情况之下,除非将西线的所有坦克部队抽调回来,否则杨震也拿不出足够的装甲兵力去实施这个战略。
尽管这个战术,在苏德战场上已经被证明极其成功。但日军不是苏军,而抗联也不是德军。抗联不仅实力无法与德军庞大的机械化装甲集团相比,就是初创的装甲部队,在各种装甲战术的运用上,也相差德军太远。
所以虽说困难很多,但让杨震放弃这个想法的最关键问题。还是他认为自己的部队,目前还没有能力实施这种大纵深迂回穿插合围战术。尤其是装甲部队,还没有这种能力。此次战役之中装甲部队的作战和行动上,暴露出大量的缺点和毛病。
这些缺点虽然眼下一时被战果掩盖,但作为全军的最高军事主官,不可能只看到表面上辉煌,而对被辉煌掩盖的问题视而不见的杨震。依旧敏锐的察觉出来,现在抗联的装甲部队规模虽说不算小了,但是无论是在编制上,还是在指挥上出现很多的问题急需解决。
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解决,装甲部队至少短时间之内,是没有能力去承担这种大纵深穿插迂回的作战需要的。一支部队能不能在战场上,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绝对不单单是装备是否满足需要的问题。
更多的还是战术运用上能不能满足需要,以及各级指挥员军事素养和理论是否足够。说白了,就是能力能不能配的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但现在装甲部队的表现,在杨震眼中却恰恰不能满足这个需要。
这不单单是东北战场上参战装甲部队的表现,并未如杨震当初预料的那样尽如人意。而且就算在西线陈翰章亲自指挥的,那次大纵深迂回穿插作战以及随后的穿插作战。在作战之中,也暴露出很多的弱点和缺点。
在陈翰章的穿插行动之中,如果不是以坦克部队集中翻越阴山天险,从日军想象不到的地方直插绥南,达成了整体出其不意的战略意图。而且日军部署在绥远地区的蒙疆军主力也悉数被调出,整个大同至包头广大地域兵力严重不足。给陈翰章的突袭,创造了一个先决的条件。
使得西线投入的装甲部队,能在短时间之内达到战略目的。单单从暴露出来的很是严重的问题来看,如果没有这个先决的条件,那一战打成什么结果还不知道。装甲部队大范围迂回穿插,对于眼下的世界军事理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
但是抗联来说,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抗联对装甲集群突击和运用,真正的掌握和熟练的运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抗联装甲兵各级指挥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才能真正做到在战场上得心应手。
再加上眼下四平周边的日军密度,远远的超过当初的绥南。以及日军可投入南满战场上后续的力量的规模。并且辽东远远超过阴山宽度的山区地形限制,并不太适合装甲部队大规模长途奔袭和穿插。
而没有装甲部队的参与,单靠连重炮也不能配备的步兵单独迂回穿插。不仅进展速度要受步兵行动速度,以及攻坚能力的拖累会异常的缓慢。就连投入的兵力,也要远远的超过抗联可以承受的能力。
所以通过整体考虑,早在执行丰收者计划的时候,杨震放弃以坦克集中突击日军相对薄弱侧翼的战术。还是最终决定速战速决,只要达成战役发起的目的就立即撤退,也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再加上如果现在就将关东军打残,并收复全部东北,并不符合抗联,乃至整个中国的战略利益。现在就打残了关东军,以南满在日军整个战争布局之中的重要性来看,此战势必会将其他战略方向的日军吸引过来。
这样反倒是整个对日作战战线之中,实力最弱的自己,承担了最重的作战职责。也就是说实力最弱的抗联,要抗击整个日军的主力,以及最重的攻势。这无疑是眼下的抗联,绝对无法承受的。
日本人可以选择放弃入侵澳大利亚,可以选择放弃进攻印度。但是日本人是绝对不会选择放弃南满,乃至整个中国战场的。如果当初日本人能吐出一部分他们吞下的肉,那么也许整个太平洋战争就不会真正打起来。
一旦日军大本营有认为南满真的守不住的危险,他们会立即调动重兵回援东北。那么对于有生力量,已经伤亡不轻,战斗力损失几乎已经可以说到了顶点的抗联来说,那才将会是一个灭顶之灾。
别说抗联只是中国战场上,诸多方面的一部分。就连现在的整个中国,也都没有这个能力去承担现在的日军战略重点全线转移的这个重担。没有实力去与规模已经达到几百万的日军,却进行全面的抗衡。
现在各个战场上的日军,不是当年七七事变之后的日军。当年日本本土并未因为侵华战争,进行本土的总动员。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投入的兵力规模虽然庞大,但始终在控制尽可能的避免影响到国内的正常经济秩序,以及动摇国力的度上。
也就是说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最多只能算投入了半个身子。本土非但没有进入总动员,还在需要保持庞大陆军的情况之下,并未减少对海军和其他方面的投入。
甚至还有精力和能力,保证对东北的持续投资。日本人很明显,不想为了中国而牵制国内的正常经济发展和生活。同时对于中国地形复杂,同时也相当贫困的西部,也阻止了日军继续西进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