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借窝下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苏联方面同意在就近的阿穆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为抗联培训几批技术工人。但是这几批技术工人,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苏德战争结束之前,必须要留在苏联境内工作。以补充苏德战争巨大伤亡,带来的人力不足问题。
但这些工人在苏联工作和学习期间,所需的物资保障,由抗联自己负担。但苏联方面,并不限制抗联提供工人的人数。不过这批工人,只能在阿穆尔共青城的工厂区活动。如果擅自进入苏联指定区域之外,那么苏联人有根据苏联法律逮捕并审批他们的权利。
不过在谈判之中,苏联人并未接受抗联的“好意”,将继续按照原来的协议,而是继续坚持将原来签订协议中,作为被扣美制坦克补偿的英制坦克转交给抗联。只是在其提出提高美制坦克转交给抗联的比例之后。
苏联方面将答应,将所有的德制坦克战利品,在进行维修之后转交给抗联方面,以保证抗联在坦克数量的上需要。如果德制坦克数量无法满足抗联的需要,那么苏联方面将从英制坦克份额之中,给予抗联一定的补充。
至于杨震苏联人提供技术协助,抗联为其生产更新式战斗机的协议,苏联人没有给予任何的答复。但是答应了抗联的要求,将苏联专家对美制轰炸机的研究工作放在中国境内进行,抗联可以抽调工程技术人员随同学习。
苏联方面也同意,加大对抗联留学生的接收力度。所有理工科项目,包括原来限制中国方面选派人数的高能物理等专业,将全面对中国党方面开放。只要能通过苏联的入学考试,苏联方面将会全盘接受这些留学生学习。
但所有的学费和物资需要,都由中国党自己负责。同时苏联方面也同意,在抗联承担薪金的情况之下,选派一批专家到抗联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一系列专科学校,担任教学工作。以弥补中国同志创办的这几所学校,师资力量现在还很不充足的现状。
不过对于苏联方面提出,在国内物资匮乏局面越来越严重,甚至基本供应也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的情况之下。希望中国同志能够加大对苏联谷物以及农产品的供应量,以改变苏联目前遭遇的粮食困境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杨震在与作为赴代表团长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经过协商之后。提出将东迁的几个大学,暂时迁移到东北境内,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暂时合并,以保证几所大学的供应,并减轻苏联方面的粮食压力。
只要苏联人同意这几座苏联大学在东北期间,理工科将对中国学生全面招生。所有迁移到中国东北苏联大学师生的供应问题,全部由中国方面解决。同时抗联保证这些大学师生的安全,在战争结束之后,所有的师生要全部返回苏联。
在几经协商之后,苏联人最终同意了这个交换的要求。但提出在这些大学返回苏联境内的时候,抗联方面不得以任何的借口,扣留任何教职人员和学生。一旦战争形势稳定下来,苏联方面将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些大学迁移回苏联。
不过这几所大学在中国境内期间的中国学生,可以随同迁移回苏联继续就读。而且抗联要为所有进入中国境内苏联大学的学生,支付与在苏联境内留学生一样的学费。不过考虑到中国同志的经济承受能力,苏联人同意部分学费,可以用农产品和煤炭折价支付,不再要求中国同志全部支付现金。
这份协议在谈判的时候,过程根本就没有杨震后来说的那么温和,那些话只是一些形容词而已。整个谈判过程,可谓是剑拔弩张。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谈判,才最终完成所有的谈判。不过谈判过程虽说艰辛了一些,但是苏联方面落实的却很快。
在协议还未最后签署的时候,在杨震的坚决要求并作出一定让步的情况之下,苏联人转交的第一批七十架拉格三战斗机,已经运到东北境内。在协议签字的头三天,所有的拉格战斗机,已经全部转交完毕。
而第一批东迁的几所大学,在协议刚进入落实的步骤,甚至东北局还未来得及准备校舍,这批基本上以苏联沦陷区迁出来的大学为主,所有师生连同教职员工中并未征兵的人,就已经抵达佳木斯。
这批大学有被包围之前,紧急被从列宁格勒出来疏散的加里宁工学院、列宁格勒医学院、列宁格勒交通大学等位于列宁格勒地区的大学。以及丢失之前紧急撤离的基辅大学、白俄罗斯大学,白俄罗斯铁路与交通学院,白俄罗斯医学院、第聂伯河大学等沦陷区大学。
苏联人重视高等教育的程度,远不是中国人可以相比的。在国内物资供应匮乏,东迁的各个大学学生,虽说作为重点保障部门,但也一样遭受物资匮乏的困扰。煤炭、粮食、糖类配给数量严重不足,肉类更是难以一见。
战争爆发一年多来,虽说沦陷区的大学基本都抢救了出来。有的迁移到了中亚,有的迁移到更安全的西伯利亚。但在国内整体供应局面恶劣的情况之下,这些大学师生与所有苏联国民一样,普遍都严重的营养不良,甚至已经打乱了原有的教学次序。
为了保证这些大学教育能够不被战争打乱,为了保证这些教授和大学生的身体和营养。苏联人最终同意了将东迁大学的一部分,迁移到物资供应保障相对稳定的中国东北继续开课。作为交换,这些大学将增加在中国招生的数量。
随着四三年苏联国内出现灾荒,供应匮乏情况进一步加剧。在紧急与延安商议之后,按照东北的承受能力,苏联人除了四二年下半年迁移的部分大学之外,又紧急迁移了十六所大学进入东北作为临时的教学点。
甚至在莫斯科保卫战结束之后,因为战线并未远离莫斯科,而留在乌拉尔地区的莫斯科动力学院、莫斯科财经学院、莫斯科钢铁学院也迁移到了东北。新成立的石油学院,则压根就转到哈尔滨成立。
不过尽管苏联方面接受了中国同志的好意,将一部分大学转到中国东北。但是这些大学的所有研究所,无一例外的都被留在了国内,一个也没有迁移到中国。即便是农业研究所,也都留在了国内。而且迁移到东北的大学,很多都是师范类的大学。
尽管大批的苏联师生进入东北境内,极大的加重了东北的负担。但杨震依旧认为这个协议,相比抗联向苏联方面选派留学生还是划算的。中国人的确需要航空工程等专家,但一样需要铁路和交通,电力与水利方面的专家。
苏联方面同意在就近的阿穆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为抗联培训几批技术工人。但是这几批技术工人,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苏德战争结束之前,必须要留在苏联境内工作。以补充苏德战争巨大伤亡,带来的人力不足问题。
但这些工人在苏联工作和学习期间,所需的物资保障,由抗联自己负担。但苏联方面,并不限制抗联提供工人的人数。不过这批工人,只能在阿穆尔共青城的工厂区活动。如果擅自进入苏联指定区域之外,那么苏联人有根据苏联法律逮捕并审批他们的权利。
不过在谈判之中,苏联人并未接受抗联的“好意”,将继续按照原来的协议,而是继续坚持将原来签订协议中,作为被扣美制坦克补偿的英制坦克转交给抗联。只是在其提出提高美制坦克转交给抗联的比例之后。
苏联方面将答应,将所有的德制坦克战利品,在进行维修之后转交给抗联方面,以保证抗联在坦克数量的上需要。如果德制坦克数量无法满足抗联的需要,那么苏联方面将从英制坦克份额之中,给予抗联一定的补充。
至于杨震苏联人提供技术协助,抗联为其生产更新式战斗机的协议,苏联人没有给予任何的答复。但是答应了抗联的要求,将苏联专家对美制轰炸机的研究工作放在中国境内进行,抗联可以抽调工程技术人员随同学习。
苏联方面也同意,加大对抗联留学生的接收力度。所有理工科项目,包括原来限制中国方面选派人数的高能物理等专业,将全面对中国党方面开放。只要能通过苏联的入学考试,苏联方面将会全盘接受这些留学生学习。
但所有的学费和物资需要,都由中国党自己负责。同时苏联方面也同意,在抗联承担薪金的情况之下,选派一批专家到抗联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一系列专科学校,担任教学工作。以弥补中国同志创办的这几所学校,师资力量现在还很不充足的现状。
不过对于苏联方面提出,在国内物资匮乏局面越来越严重,甚至基本供应也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的情况之下。希望中国同志能够加大对苏联谷物以及农产品的供应量,以改变苏联目前遭遇的粮食困境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杨震在与作为赴代表团长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经过协商之后。提出将东迁的几个大学,暂时迁移到东北境内,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暂时合并,以保证几所大学的供应,并减轻苏联方面的粮食压力。
只要苏联人同意这几座苏联大学在东北期间,理工科将对中国学生全面招生。所有迁移到中国东北苏联大学师生的供应问题,全部由中国方面解决。同时抗联保证这些大学师生的安全,在战争结束之后,所有的师生要全部返回苏联。
在几经协商之后,苏联人最终同意了这个交换的要求。但提出在这些大学返回苏联境内的时候,抗联方面不得以任何的借口,扣留任何教职人员和学生。一旦战争形势稳定下来,苏联方面将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些大学迁移回苏联。
不过这几所大学在中国境内期间的中国学生,可以随同迁移回苏联继续就读。而且抗联要为所有进入中国境内苏联大学的学生,支付与在苏联境内留学生一样的学费。不过考虑到中国同志的经济承受能力,苏联人同意部分学费,可以用农产品和煤炭折价支付,不再要求中国同志全部支付现金。
这份协议在谈判的时候,过程根本就没有杨震后来说的那么温和,那些话只是一些形容词而已。整个谈判过程,可谓是剑拔弩张。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谈判,才最终完成所有的谈判。不过谈判过程虽说艰辛了一些,但是苏联方面落实的却很快。
在协议还未最后签署的时候,在杨震的坚决要求并作出一定让步的情况之下,苏联人转交的第一批七十架拉格三战斗机,已经运到东北境内。在协议签字的头三天,所有的拉格战斗机,已经全部转交完毕。
而第一批东迁的几所大学,在协议刚进入落实的步骤,甚至东北局还未来得及准备校舍,这批基本上以苏联沦陷区迁出来的大学为主,所有师生连同教职员工中并未征兵的人,就已经抵达佳木斯。
这批大学有被包围之前,紧急被从列宁格勒出来疏散的加里宁工学院、列宁格勒医学院、列宁格勒交通大学等位于列宁格勒地区的大学。以及丢失之前紧急撤离的基辅大学、白俄罗斯大学,白俄罗斯铁路与交通学院,白俄罗斯医学院、第聂伯河大学等沦陷区大学。
苏联人重视高等教育的程度,远不是中国人可以相比的。在国内物资供应匮乏,东迁的各个大学学生,虽说作为重点保障部门,但也一样遭受物资匮乏的困扰。煤炭、粮食、糖类配给数量严重不足,肉类更是难以一见。
战争爆发一年多来,虽说沦陷区的大学基本都抢救了出来。有的迁移到了中亚,有的迁移到更安全的西伯利亚。但在国内整体供应局面恶劣的情况之下,这些大学师生与所有苏联国民一样,普遍都严重的营养不良,甚至已经打乱了原有的教学次序。
为了保证这些大学教育能够不被战争打乱,为了保证这些教授和大学生的身体和营养。苏联人最终同意了将东迁大学的一部分,迁移到物资供应保障相对稳定的中国东北继续开课。作为交换,这些大学将增加在中国招生的数量。
随着四三年苏联国内出现灾荒,供应匮乏情况进一步加剧。在紧急与延安商议之后,按照东北的承受能力,苏联人除了四二年下半年迁移的部分大学之外,又紧急迁移了十六所大学进入东北作为临时的教学点。
甚至在莫斯科保卫战结束之后,因为战线并未远离莫斯科,而留在乌拉尔地区的莫斯科动力学院、莫斯科财经学院、莫斯科钢铁学院也迁移到了东北。新成立的石油学院,则压根就转到哈尔滨成立。
不过尽管苏联方面接受了中国同志的好意,将一部分大学转到中国东北。但是这些大学的所有研究所,无一例外的都被留在了国内,一个也没有迁移到中国。即便是农业研究所,也都留在了国内。而且迁移到东北的大学,很多都是师范类的大学。
尽管大批的苏联师生进入东北境内,极大的加重了东北的负担。但杨震依旧认为这个协议,相比抗联向苏联方面选派留学生还是划算的。中国人的确需要航空工程等专家,但一样需要铁路和交通,电力与水利方面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