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go--> 这次的任务完成得不可谓不出色。杜浒看到奉书毫发无损地出了来,一把拉了过去,连称辛苦了,奖励她坐在箩筐里,让他一路挑了回去。路上他不断夸奖她,她数了数,一共夸了二十三句——比以前几个月加起来的次数还多。
可是当奉书把父亲那件中衣取出来,铺在桌上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围过去,反反复复地翻看着那个打结的衣袖,检查着上面的血迹。杜浒弯下腰去,将那血迹仔细闻了闻。
奉书小声说:“我……我只怕这衣衫上还有什么别的线索,只好把它偷出来了。”按照原计划,她是要把父亲的衣衫一件件原样放好,以免引人怀疑。
大伙七嘴八舌地安慰她:“没事。那些洗衣妇想必也不会留意送来衣衫的件数。就算发现衣服丢了,也只能以为是让其他仆妇弄丢的。丞相现在毕竟是白身,丢两件衣服,不至于让人大张旗鼓的找。”
房里除了胡奎、杜浒,还有几个奉书不认识的“刺客”。另外还有好些“刺客”因为被官府追得紧,此番没能前来。他们几个人仔细检查了那件衣衫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可是除了衣袖上的一个结,两道血迹,便没有任何其他的特异之处。
杜浒问:“你绣上去的,就是先前我们商议好的那句话?”
奉书连忙点头。
“没有绣得反了?”
奉书摇头。他显然不懂刺绣。
“没有蹭上血?”
“没有。天亮时,我特意检查过。”
杜浒重重坐在椅子上。他身后一个“刺客”说:“或许丞相看到讯息,大喜之下,心神不定,结错了地方。”
其他人摇摇头,这个解释显然不太能站住脚。
胡奎道:“再说,那血迹是有意抹上去的。不像是意外。”
杜浒慢慢道:“我们说得很明确了。‘兹可行,则结带以告。’丞相若是看到了,做好了逃脱的准备,衣带上会打结。要是他没注意到这一句话,那么送出来的衣服就会一切如旧,我们也会知道。而现在,他在衣袖上打了结,那是告诉我们,话传到了。我们的秘密联络并非无功。”
奉书还是有些迷惑:“他看到了我们的话,可是却没有按照约定,在衣带上打结。”
杜浒用手捻着衣袖上的结,慢慢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低声道:“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他看到了我们的话,可是他并不准备逃。”
余人齐道:“为什么?”
杜浒指着那两道血迹,“再明白不过了。他知道已经两次有人试图营救他,并且流了不少血。他知道张弘范的布防,劝我们休要再以卵击石,平白送命。”顿了顿,叹了口气,又低声道:“丞相曾说过,胡虏势大,江山难保,他率军抗夷,宁死不降,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为的是保一片汉儿风骨,以期终有一日,天下能尽复礼义衣冠。如今他是劝我们保存元气,莫要为他一人去送死,唉,也确实是丞相的口气。”
奉书心里空荡荡的,颓然坐在地上。她想说杜浒解错了父亲的意思。但她也想不出更好的解释。
胡奎喃喃道:“那,难道就此罢手不成?”
两个“刺客”互相看了一眼,道:“上次我们贸然去攻元帅府,确实做得不小心。这次依着杜兄的计划,在江边劫人,未必便没有胜算,也未必便是送死。”
胡奎道:“况且,若是能将丞相救出来,重新率领江南义军,正可以光复天下。丞相宅心仁厚,爱惜我们性命,可我们也不是胆小鬼!”突然转向奉书,道:“小东家,你说是不是?”
奉书道:“我……我……”她心中一万个想把父亲救出来,和他团聚。但是她也清楚,上两次未能成功的营救,夺去了不少人的性命。
可是,万一这次成功了呢?她只消想一想,就禁不住浑身发软,同时又觉得自己自私已极。她感到杜浒在看自己,似乎在征求自己的意见。她连忙别过脸去,眼睛盯着角落里飞来飞去的一只苍蝇。那苍蝇渐渐模糊了。
良久,只听得杜浒伸手在桌上重重一拍,道:“罢了。那我便陪各位再赌一次命!”
*
夏日一点点消失了。钟山脚下,卷尽萧瑟秋风,雨花台前,积满无边落叶。中秋夜,烟笼寒水,月满秦淮。奉书趴在床上,用手指头和透过窗棂的月光玩着格子游戏,蓦然惊觉,在空坑的那个惊心动魄的晚上,也是同样的中秋,也是同样的月。两年前的中秋,她和父母兄姐生离死别;两年后的今日,她和父亲咫尺不能相见。
好在杜浒他们已经打探出了消息。元帅府这几日调动兵马,似有异动。过得几日,百姓间便开始传闻,文丞相马上就会离开建康,和张大人一道前往大都,拜见皇帝。新来的集庆路奥鲁总管已经到了驿站,成为新一任地方长官。
深夜里的密谋越来越长,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奉书也想参加,几次半夜里从床上爬起来。可杜浒极其严厉地对她说:“这一次,你只有一个任务。不管成与不成,你只负责逃命,不许管其他人。”
“可是,我可以……”
“没什么可是!”他几乎要发火了。
她不敢再争。
他们来到城外的官办渡口,埋伏起来。那艘从江西带来的旧船被用缆绳栓在岸边,船舱里只有奉书一人,其余的船夫早已被遣走。奉书的手边放着一把窄菜刀。她唯一要做的,就是等他们把父亲护送上船之后,立刻砍断缆绳。秋日的江水又急又快,顷刻间就会把船只带向下游。
如果父亲没有来,哪怕一个人也没回来,她也必须在约定的时刻将缆绳斩断,一个人逃出官兵的视野。在下游五十里处有一个小渔村,里面等着三四个接应的人,只要她在船上撑起一面小旗作为暗号,他们就会把她接走,飞快而有序地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奉书慢慢地调整着呼吸。她听到隐隐传来的鼓乐声。一队官兵正在清道,后面跟了不下七八十个腰佩长刀的士兵,张弘范乘着马,被簇拥在中间,神情冷峻而倨傲。他旋即下马,和队伍里的十几个大小官员一一作揖道别。
一艘宽阔的官船泊在江边码头里,甲板上站了二十来个全副武装的官兵,犀利的目光扫视着水中和岸上。天色阴沉沉的,飘下了毛毛细雨。雨水无声无息地洒在江面上,画出一个个小小的圆圈,随即消失。
虽然眼前挡着拥挤的背影,可她还是立刻感觉到了父亲的所在。在重叠的人影中,她只能看到他穿着一身青色便装,身后跟着四五个元帅府亲兵,慢慢走在河岸上。她看着那熟悉的身影,险些落下泪来。
她看到张弘范朝他点了点头,指着那官船,做了个“请”的手势。
文天祥似乎没有接受他的好意。张弘范摇摇头,笑着说了句什么,便转身走上了踏板。
奉书贪婪地盯着父亲的身影,舍不得哪怕眨一眨眼。她心中剧跳,知道这份平静马上就要被打破了。
这里是建康,不是家乡江西,又是在守卫森严的城市,不可能像上次那样,再聚起百来个人手以多打少。然而,埋伏在周围的几十名“刺客”,全都是杜浒精挑细选,又经过简单训练,能够以一对多的好手。他们到底埋伏在何处,长得什么样子,奉书一概看不见。但正因为看不见,她心里才觉得有底。
文天祥的包裹让一个亲兵提在手上。他朝那亲兵伸出手,似乎是想讨那包裹。那亲兵躬了躬身,却没把包裹给他。
奉书心里一紧。父亲要亲手拿着自己的包裹。难道他也在准备着什么吗?他今天穿的是一身便服,脚下踏了一双结实的皮靴。
她的余光看到张弘范上船之后,并没有进舱,而是站在甲板上,似乎不经意地将目光在周围扫了一圈,随即定在了她身上。
她吓了一跳,赶紧把脑袋缩回舱里。随即意识到,自己和张弘范相隔这么远,用张弘范的视角向这里看,这艘小船也不过是一艘毫不起眼的空船,而自己的身影,则和江上一个水鸟差不了多少。
她大着胆子探出了头,立刻知道了张弘范在看谁。在她前方十丈左右的岸边,芦花丛里蠢蠢欲动,露出了几副弓箭的边缘。雨水凝在紧绷的弓弦上,一颗一颗的慢慢滑落。
那里埋伏着弓箭手!当她意识到这点时,脑中立刻轰的一声,所有的思维都停顿了片刻。然后,铺天盖地的恐惧填满了她的脑袋。
她立刻又发现,芦花丛里埋伏的弓箭手远不止这一队。南面也有,西面也有。有几个人已经抽出了箭,慢慢搭上弦,对准了文天祥的方向。<!--over-->
<!--go--> 这次的任务完成得不可谓不出色。杜浒看到奉书毫发无损地出了来,一把拉了过去,连称辛苦了,奖励她坐在箩筐里,让他一路挑了回去。路上他不断夸奖她,她数了数,一共夸了二十三句——比以前几个月加起来的次数还多。
可是当奉书把父亲那件中衣取出来,铺在桌上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围过去,反反复复地翻看着那个打结的衣袖,检查着上面的血迹。杜浒弯下腰去,将那血迹仔细闻了闻。
奉书小声说:“我……我只怕这衣衫上还有什么别的线索,只好把它偷出来了。”按照原计划,她是要把父亲的衣衫一件件原样放好,以免引人怀疑。
大伙七嘴八舌地安慰她:“没事。那些洗衣妇想必也不会留意送来衣衫的件数。就算发现衣服丢了,也只能以为是让其他仆妇弄丢的。丞相现在毕竟是白身,丢两件衣服,不至于让人大张旗鼓的找。”
房里除了胡奎、杜浒,还有几个奉书不认识的“刺客”。另外还有好些“刺客”因为被官府追得紧,此番没能前来。他们几个人仔细检查了那件衣衫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可是除了衣袖上的一个结,两道血迹,便没有任何其他的特异之处。
杜浒问:“你绣上去的,就是先前我们商议好的那句话?”
奉书连忙点头。
“没有绣得反了?”
奉书摇头。他显然不懂刺绣。
“没有蹭上血?”
“没有。天亮时,我特意检查过。”
杜浒重重坐在椅子上。他身后一个“刺客”说:“或许丞相看到讯息,大喜之下,心神不定,结错了地方。”
其他人摇摇头,这个解释显然不太能站住脚。
胡奎道:“再说,那血迹是有意抹上去的。不像是意外。”
杜浒慢慢道:“我们说得很明确了。‘兹可行,则结带以告。’丞相若是看到了,做好了逃脱的准备,衣带上会打结。要是他没注意到这一句话,那么送出来的衣服就会一切如旧,我们也会知道。而现在,他在衣袖上打了结,那是告诉我们,话传到了。我们的秘密联络并非无功。”
奉书还是有些迷惑:“他看到了我们的话,可是却没有按照约定,在衣带上打结。”
杜浒用手捻着衣袖上的结,慢慢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低声道:“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他看到了我们的话,可是他并不准备逃。”
余人齐道:“为什么?”
杜浒指着那两道血迹,“再明白不过了。他知道已经两次有人试图营救他,并且流了不少血。他知道张弘范的布防,劝我们休要再以卵击石,平白送命。”顿了顿,叹了口气,又低声道:“丞相曾说过,胡虏势大,江山难保,他率军抗夷,宁死不降,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为的是保一片汉儿风骨,以期终有一日,天下能尽复礼义衣冠。如今他是劝我们保存元气,莫要为他一人去送死,唉,也确实是丞相的口气。”
奉书心里空荡荡的,颓然坐在地上。她想说杜浒解错了父亲的意思。但她也想不出更好的解释。
胡奎喃喃道:“那,难道就此罢手不成?”
两个“刺客”互相看了一眼,道:“上次我们贸然去攻元帅府,确实做得不小心。这次依着杜兄的计划,在江边劫人,未必便没有胜算,也未必便是送死。”
胡奎道:“况且,若是能将丞相救出来,重新率领江南义军,正可以光复天下。丞相宅心仁厚,爱惜我们性命,可我们也不是胆小鬼!”突然转向奉书,道:“小东家,你说是不是?”
奉书道:“我……我……”她心中一万个想把父亲救出来,和他团聚。但是她也清楚,上两次未能成功的营救,夺去了不少人的性命。
可是,万一这次成功了呢?她只消想一想,就禁不住浑身发软,同时又觉得自己自私已极。她感到杜浒在看自己,似乎在征求自己的意见。她连忙别过脸去,眼睛盯着角落里飞来飞去的一只苍蝇。那苍蝇渐渐模糊了。
良久,只听得杜浒伸手在桌上重重一拍,道:“罢了。那我便陪各位再赌一次命!”
*
夏日一点点消失了。钟山脚下,卷尽萧瑟秋风,雨花台前,积满无边落叶。中秋夜,烟笼寒水,月满秦淮。奉书趴在床上,用手指头和透过窗棂的月光玩着格子游戏,蓦然惊觉,在空坑的那个惊心动魄的晚上,也是同样的中秋,也是同样的月。两年前的中秋,她和父母兄姐生离死别;两年后的今日,她和父亲咫尺不能相见。
好在杜浒他们已经打探出了消息。元帅府这几日调动兵马,似有异动。过得几日,百姓间便开始传闻,文丞相马上就会离开建康,和张大人一道前往大都,拜见皇帝。新来的集庆路奥鲁总管已经到了驿站,成为新一任地方长官。
深夜里的密谋越来越长,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奉书也想参加,几次半夜里从床上爬起来。可杜浒极其严厉地对她说:“这一次,你只有一个任务。不管成与不成,你只负责逃命,不许管其他人。”
“可是,我可以……”
“没什么可是!”他几乎要发火了。
她不敢再争。
他们来到城外的官办渡口,埋伏起来。那艘从江西带来的旧船被用缆绳栓在岸边,船舱里只有奉书一人,其余的船夫早已被遣走。奉书的手边放着一把窄菜刀。她唯一要做的,就是等他们把父亲护送上船之后,立刻砍断缆绳。秋日的江水又急又快,顷刻间就会把船只带向下游。
如果父亲没有来,哪怕一个人也没回来,她也必须在约定的时刻将缆绳斩断,一个人逃出官兵的视野。在下游五十里处有一个小渔村,里面等着三四个接应的人,只要她在船上撑起一面小旗作为暗号,他们就会把她接走,飞快而有序地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奉书慢慢地调整着呼吸。她听到隐隐传来的鼓乐声。一队官兵正在清道,后面跟了不下七八十个腰佩长刀的士兵,张弘范乘着马,被簇拥在中间,神情冷峻而倨傲。他旋即下马,和队伍里的十几个大小官员一一作揖道别。
一艘宽阔的官船泊在江边码头里,甲板上站了二十来个全副武装的官兵,犀利的目光扫视着水中和岸上。天色阴沉沉的,飘下了毛毛细雨。雨水无声无息地洒在江面上,画出一个个小小的圆圈,随即消失。
虽然眼前挡着拥挤的背影,可她还是立刻感觉到了父亲的所在。在重叠的人影中,她只能看到他穿着一身青色便装,身后跟着四五个元帅府亲兵,慢慢走在河岸上。她看着那熟悉的身影,险些落下泪来。
她看到张弘范朝他点了点头,指着那官船,做了个“请”的手势。
文天祥似乎没有接受他的好意。张弘范摇摇头,笑着说了句什么,便转身走上了踏板。
奉书贪婪地盯着父亲的身影,舍不得哪怕眨一眨眼。她心中剧跳,知道这份平静马上就要被打破了。
这里是建康,不是家乡江西,又是在守卫森严的城市,不可能像上次那样,再聚起百来个人手以多打少。然而,埋伏在周围的几十名“刺客”,全都是杜浒精挑细选,又经过简单训练,能够以一对多的好手。他们到底埋伏在何处,长得什么样子,奉书一概看不见。但正因为看不见,她心里才觉得有底。
文天祥的包裹让一个亲兵提在手上。他朝那亲兵伸出手,似乎是想讨那包裹。那亲兵躬了躬身,却没把包裹给他。
奉书心里一紧。父亲要亲手拿着自己的包裹。难道他也在准备着什么吗?他今天穿的是一身便服,脚下踏了一双结实的皮靴。
她的余光看到张弘范上船之后,并没有进舱,而是站在甲板上,似乎不经意地将目光在周围扫了一圈,随即定在了她身上。
她吓了一跳,赶紧把脑袋缩回舱里。随即意识到,自己和张弘范相隔这么远,用张弘范的视角向这里看,这艘小船也不过是一艘毫不起眼的空船,而自己的身影,则和江上一个水鸟差不了多少。
她大着胆子探出了头,立刻知道了张弘范在看谁。在她前方十丈左右的岸边,芦花丛里蠢蠢欲动,露出了几副弓箭的边缘。雨水凝在紧绷的弓弦上,一颗一颗的慢慢滑落。
那里埋伏着弓箭手!当她意识到这点时,脑中立刻轰的一声,所有的思维都停顿了片刻。然后,铺天盖地的恐惧填满了她的脑袋。
她立刻又发现,芦花丛里埋伏的弓箭手远不止这一队。南面也有,西面也有。有几个人已经抽出了箭,慢慢搭上弦,对准了文天祥的方向。<!--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