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初见盛宣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过,那是昨天的心情,今天一早,盛宣怀就收到一封李维格从汉阳发来的电报,请他去汉阳铁厂主持大局。
“主持?”盛宣怀冷哼一声
9年前,办汉阳铁厂办了七年的张之洞,被弄得焦头烂额、赔本赔尽不说,还欠了五百万两债,实在苦撑不下去了,跑到上海来求盛宣怀去接办,这下让盛宣怀看了个大笑话,暗自在心里偷乐时。
当年(1889年)张之洞要办汉阳炼铁厂,曾在上海与盛商议办法。盛宣怀告诉他要商办而决不能官办。商办,入股者均精打细算,心精力果,赔本买卖是不会做的;而官办,大家均不肉痛,反正是官本,死活无关其痛痒,就容易滋生是非,办事拖沓,事倍而功半。然而张之洞不听,他踌躇满志,以为办重工业可像剿捻一样,凭一鼓作气加洋枪洋炮,就可望夺取山头。如今张之洞办不好,你盛宣怀又有什么高招呢?他之所以敢于接下来,就是自有办法。首先他拖上了他的搭档郑观应,让郑出任汉阳铁厂的总办,其继任是李维格,亦为办厂好手,并抓住接办的机会,整顿该厂的要害。但是盛宣怀万万没有想到,事情到了他手里,仍是不顺利。
俗说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汉阳铁厂出产的钢材不知何故,看样子挺好,可是中看不中用,质量非常脆,动辄就要断裂,与外国进口的钢材实在不可同日而语。这么一来人家就有话讲了,你盛宣怀扛着朝廷和王文韶(李鸿章的继任者)的大牌子,责令各地督抚必须购买国产的钢铁材料,尤其是各地正大力举造铁路,清廷命令必须要买汉阳厂出产的钢轨,以挽回利权,但是你的质量不行又作何讲?钢轨一再断裂,经常更换费时费力且不说,成本必然上扬,更危险的是要是出了车祸,弄得处处惨案,那谁还敢乘火车?无人敢乘敢用,此铁路办之何用?此汉阳铁厂又办之何用?
各地督抚和主事大臣们把话一撂,“翻了车,死了人,你盛大人负责吗?”
盛宣怀为此大伤脑筋,却又无可奈何
人说“祸不单行”。正当盛宣怀为矿务、铁路等实业忙得心力交瘁的时候,他的老父亲盛康去世了。按照清代旧制,父亲去世要回家守制的,曰“丁忧”。在回家守制期间,一切官职公务均要交付掉,这下可给了袁世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趁机安插亲信,把电报总公司及轮船招商局的实权夺了去,而这样一来,正在嗷嗷待哺的汉阳铁厂就像没了娘的孩子,日子又难过起来。过去铁厂借钱,是盛宣怀从中操持,并以轮、电二局作为担保,而袁世凯拿到了轮、电二局后就声明,以后不可以借钱给铁厂,更不允许以其资产为彼作抵押,盛、袁间的矛盾即以此始。
产品质量,实乃企业的生命线,盛宣怀立志非要把问题的症结找出来不可。他弄不明白,—样是煤是铁砂,一样是洋人技术和西式机器设备,为什么洋人炼出来的产品就优质,而我们炼出来的就不行呢?国内聘请的洋人技师也讲不清其中所以然,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派人跑到国外洋人的炼钢厂里去侦察,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对照,看看究竟有什么不同,问题究竟出在哪?
“老爷,徐公子来了~!”家仆轻声说道
“哦,有请。”盛宣怀回过神来
“晚辈徐天宝见过大人!”徐天宝没有行跪礼,只是一合手,行了个长鞠。
老家仆一皱眉,正要喝斥,但是斜眼一瞄,只见盛宣怀只是微微一笑,老家仆就不做声了
“你就是勇斗洋商的热河富商徐天宝?”盛宣怀笑道
徐天宝笑答:“不敢,在盛大人面前,哪个敢自称富商?”
盛宣怀笑笑,指了指下手的红木太师椅,说道:“徐公子,请坐。”
“多谢!”徐天宝毫不客气地坐下
随后,二人有一句没一句的打着哈哈,聊着海外趣事,自也免不得点提那番实业论,气氛倒也融洽。聊着聊着,徐天宝忽然看到了那份电报
盛宣怀注意到徐天宝的动作,便笑道:“家大业大,烦心事也多,就拿这汉阳铁厂来说吧,几千号人要吃饭,吃喝拉撒睡~~~嘿嘿。”
徐天宝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问道:“听说汉阳铁厂是张督抚创办,如今是大人在经营。”
盛宣怀不漏声色地问道:“听说徐公子在热河也经营机器厂,不知道对汉阳铁厂有没有什么金玉之言,可赠一二?”
徐天宝说道:“对汉阳铁厂,我略有耳闻,一点愚钝拙见,说出来恐怕大人笑话。”
盛宣怀笑道:“畅所欲言,但说无妨。”
“那晚辈就献丑了。”徐天宝说道:“第一,工厂的选址有问题。汉阳铁厂应该设在近煤矿或近铁矿的地点,以减少运输成本。但张督抚一定要把厂址设在汉阳大别山下,以便就近监督。汉阳距铁矿基地大冶约240里,距萍乡煤矿约1000里。每吨生铁为此要多耗用不菲的运费。汉阳又是一个低洼地,为了防洪,在建厂前填土9万余方,耗银30万两,这样就导致了产品价格过高。”
盛宣怀说道:“木已成舟,没法改了。”
徐天宝又说:“第二,是燃料隐患。炼钢需要耗用大量焦炭,筹建铁厂时,张督抚心中有一个“中国之大,何患无煤”的朦胧概念。建厂以后,先后花了几年时间派人沿长江?中下游探测煤矿,结果一无所得。由于燃料缺乏,汉阳铁厂无法正常生产。光绪20年6月第一次开炉炼钢,但由于焦炭供应不上,同年10月就闭炉停产了。不得已,只能用高价购买开平煤,甚至日本、德国焦炭。生铁市价每吨20两,而开平煤的汉阳到岸价格每吨已达18两,洋煤则更贵。汉阳铁厂的煤焦成本几乎为当时外国钢厂的3倍,炼出来的生铁和钢,在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开炉炼钢要亏本,闭炉不炼,每月固定开支也要8万两,同样要亏本。真是进退维谷,走投无路。”
盛宣怀说道:“为了解决燃料问题,吾用西法开采萍乡煤矿,同时还要修筑铁路把煤运出来,多方筹措银两,总算是把萍乡煤矿办下了,虽说萍株铁路尚未修退,暂时仅用水路运煤,但煤的问题总算解决了。”说话盛宣怀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情,因为徐天宝说的两点都是已知和显而易见的问题。
盛宣怀慢慢地抬起手来,缓缓地伸向茶几上的茶杯,似乎有端茶送客的意思
见此情景,徐天宝也买足了关子,这才慢慢悠悠地说道:“最后一点就是产品质量问题了,为什么同样是西法,为何汉阳出的钢铁脆而易断?”
此言一出,其实原本是因为口干,刚好伸手去端茶杯的盛宣怀手一顿,但也仅是稍顿,左手端起茶杯时,盛宣怀先是不以为然的“哦”了一声
盛宣怀轻轻啐了一口,随即笑道:“清茶!”
徐天宝笑着也端起茶杯,“谢茶。”
徐天宝轻轻啐了一口,说道:“大人,现在汉阳铁厂的窘境,无待晚辈多言!大人心里比晚辈更清楚。今日,晚辈畅所欲言,一来是为大人分忧,二来也是为了窃窃私欲。”
盛宣怀哈哈一笑,“在商言商,如果徐公子真能为汉阳厂分忧,尽管开口。”
徐天宝这才说道:“大冶的铁和萍乡的煤,两者都是上品,萍乡的煤,灰份少,磺磷轻,最适宜炼铁,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好煤。至于大冶的铁也是好矿,但是含磷太多~”
“含磷太多?”盛宣怀一惊
徐天宝说道:“对,大人,大冶铁矿石,含铁量是为六成,乃是矿石中上品,只是含磷过高。西洋炼钢之法分酸碱,大冶矿石含磷高,所以改用去磷的碱法炼钢。而当初张督抚向英国人购买炼钢炉时,却没有化验矿石,以至于南辕北辙。”
“那!徐公子,该如何去这个磷!”这会盛宣怀倒显得颇为急切。
“很简单,弃酸性转炉,若改用碱性马丁炉,便可炼出优质钢。”
简单!办法是很简单,换个炉子就行。这一南辕北辙式的战略技术错误,使中国的钢铁工业“糜去十余年之光阴,耗尽千余万之成本”,损失惨痛之极。原因自然是自己不懂技术,只好相信洋人,而洋人的技法竟如此不可靠,谁知是“挂羊头卖狗肉”,还是根本就在故意扰乱、阳奉阴违,依据背后人的指示在行事?事过一百年之后来看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连李维格这个非内行都能解决的问题,难道那些内行的洋技师真的解决不了?无论是张之洞还是盛宣怀,当初都是花重金聘用他们的,然而问题真正的解决,还是盛宣怀派李维格出洋之后,才弄清了真相。中国钢铁工业起步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那是昨天的心情,今天一早,盛宣怀就收到一封李维格从汉阳发来的电报,请他去汉阳铁厂主持大局。
“主持?”盛宣怀冷哼一声
9年前,办汉阳铁厂办了七年的张之洞,被弄得焦头烂额、赔本赔尽不说,还欠了五百万两债,实在苦撑不下去了,跑到上海来求盛宣怀去接办,这下让盛宣怀看了个大笑话,暗自在心里偷乐时。
当年(1889年)张之洞要办汉阳炼铁厂,曾在上海与盛商议办法。盛宣怀告诉他要商办而决不能官办。商办,入股者均精打细算,心精力果,赔本买卖是不会做的;而官办,大家均不肉痛,反正是官本,死活无关其痛痒,就容易滋生是非,办事拖沓,事倍而功半。然而张之洞不听,他踌躇满志,以为办重工业可像剿捻一样,凭一鼓作气加洋枪洋炮,就可望夺取山头。如今张之洞办不好,你盛宣怀又有什么高招呢?他之所以敢于接下来,就是自有办法。首先他拖上了他的搭档郑观应,让郑出任汉阳铁厂的总办,其继任是李维格,亦为办厂好手,并抓住接办的机会,整顿该厂的要害。但是盛宣怀万万没有想到,事情到了他手里,仍是不顺利。
俗说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汉阳铁厂出产的钢材不知何故,看样子挺好,可是中看不中用,质量非常脆,动辄就要断裂,与外国进口的钢材实在不可同日而语。这么一来人家就有话讲了,你盛宣怀扛着朝廷和王文韶(李鸿章的继任者)的大牌子,责令各地督抚必须购买国产的钢铁材料,尤其是各地正大力举造铁路,清廷命令必须要买汉阳厂出产的钢轨,以挽回利权,但是你的质量不行又作何讲?钢轨一再断裂,经常更换费时费力且不说,成本必然上扬,更危险的是要是出了车祸,弄得处处惨案,那谁还敢乘火车?无人敢乘敢用,此铁路办之何用?此汉阳铁厂又办之何用?
各地督抚和主事大臣们把话一撂,“翻了车,死了人,你盛大人负责吗?”
盛宣怀为此大伤脑筋,却又无可奈何
人说“祸不单行”。正当盛宣怀为矿务、铁路等实业忙得心力交瘁的时候,他的老父亲盛康去世了。按照清代旧制,父亲去世要回家守制的,曰“丁忧”。在回家守制期间,一切官职公务均要交付掉,这下可给了袁世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趁机安插亲信,把电报总公司及轮船招商局的实权夺了去,而这样一来,正在嗷嗷待哺的汉阳铁厂就像没了娘的孩子,日子又难过起来。过去铁厂借钱,是盛宣怀从中操持,并以轮、电二局作为担保,而袁世凯拿到了轮、电二局后就声明,以后不可以借钱给铁厂,更不允许以其资产为彼作抵押,盛、袁间的矛盾即以此始。
产品质量,实乃企业的生命线,盛宣怀立志非要把问题的症结找出来不可。他弄不明白,—样是煤是铁砂,一样是洋人技术和西式机器设备,为什么洋人炼出来的产品就优质,而我们炼出来的就不行呢?国内聘请的洋人技师也讲不清其中所以然,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派人跑到国外洋人的炼钢厂里去侦察,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对照,看看究竟有什么不同,问题究竟出在哪?
“老爷,徐公子来了~!”家仆轻声说道
“哦,有请。”盛宣怀回过神来
“晚辈徐天宝见过大人!”徐天宝没有行跪礼,只是一合手,行了个长鞠。
老家仆一皱眉,正要喝斥,但是斜眼一瞄,只见盛宣怀只是微微一笑,老家仆就不做声了
“你就是勇斗洋商的热河富商徐天宝?”盛宣怀笑道
徐天宝笑答:“不敢,在盛大人面前,哪个敢自称富商?”
盛宣怀笑笑,指了指下手的红木太师椅,说道:“徐公子,请坐。”
“多谢!”徐天宝毫不客气地坐下
随后,二人有一句没一句的打着哈哈,聊着海外趣事,自也免不得点提那番实业论,气氛倒也融洽。聊着聊着,徐天宝忽然看到了那份电报
盛宣怀注意到徐天宝的动作,便笑道:“家大业大,烦心事也多,就拿这汉阳铁厂来说吧,几千号人要吃饭,吃喝拉撒睡~~~嘿嘿。”
徐天宝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问道:“听说汉阳铁厂是张督抚创办,如今是大人在经营。”
盛宣怀不漏声色地问道:“听说徐公子在热河也经营机器厂,不知道对汉阳铁厂有没有什么金玉之言,可赠一二?”
徐天宝说道:“对汉阳铁厂,我略有耳闻,一点愚钝拙见,说出来恐怕大人笑话。”
盛宣怀笑道:“畅所欲言,但说无妨。”
“那晚辈就献丑了。”徐天宝说道:“第一,工厂的选址有问题。汉阳铁厂应该设在近煤矿或近铁矿的地点,以减少运输成本。但张督抚一定要把厂址设在汉阳大别山下,以便就近监督。汉阳距铁矿基地大冶约240里,距萍乡煤矿约1000里。每吨生铁为此要多耗用不菲的运费。汉阳又是一个低洼地,为了防洪,在建厂前填土9万余方,耗银30万两,这样就导致了产品价格过高。”
盛宣怀说道:“木已成舟,没法改了。”
徐天宝又说:“第二,是燃料隐患。炼钢需要耗用大量焦炭,筹建铁厂时,张督抚心中有一个“中国之大,何患无煤”的朦胧概念。建厂以后,先后花了几年时间派人沿长江?中下游探测煤矿,结果一无所得。由于燃料缺乏,汉阳铁厂无法正常生产。光绪20年6月第一次开炉炼钢,但由于焦炭供应不上,同年10月就闭炉停产了。不得已,只能用高价购买开平煤,甚至日本、德国焦炭。生铁市价每吨20两,而开平煤的汉阳到岸价格每吨已达18两,洋煤则更贵。汉阳铁厂的煤焦成本几乎为当时外国钢厂的3倍,炼出来的生铁和钢,在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开炉炼钢要亏本,闭炉不炼,每月固定开支也要8万两,同样要亏本。真是进退维谷,走投无路。”
盛宣怀说道:“为了解决燃料问题,吾用西法开采萍乡煤矿,同时还要修筑铁路把煤运出来,多方筹措银两,总算是把萍乡煤矿办下了,虽说萍株铁路尚未修退,暂时仅用水路运煤,但煤的问题总算解决了。”说话盛宣怀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情,因为徐天宝说的两点都是已知和显而易见的问题。
盛宣怀慢慢地抬起手来,缓缓地伸向茶几上的茶杯,似乎有端茶送客的意思
见此情景,徐天宝也买足了关子,这才慢慢悠悠地说道:“最后一点就是产品质量问题了,为什么同样是西法,为何汉阳出的钢铁脆而易断?”
此言一出,其实原本是因为口干,刚好伸手去端茶杯的盛宣怀手一顿,但也仅是稍顿,左手端起茶杯时,盛宣怀先是不以为然的“哦”了一声
盛宣怀轻轻啐了一口,随即笑道:“清茶!”
徐天宝笑着也端起茶杯,“谢茶。”
徐天宝轻轻啐了一口,说道:“大人,现在汉阳铁厂的窘境,无待晚辈多言!大人心里比晚辈更清楚。今日,晚辈畅所欲言,一来是为大人分忧,二来也是为了窃窃私欲。”
盛宣怀哈哈一笑,“在商言商,如果徐公子真能为汉阳厂分忧,尽管开口。”
徐天宝这才说道:“大冶的铁和萍乡的煤,两者都是上品,萍乡的煤,灰份少,磺磷轻,最适宜炼铁,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好煤。至于大冶的铁也是好矿,但是含磷太多~”
“含磷太多?”盛宣怀一惊
徐天宝说道:“对,大人,大冶铁矿石,含铁量是为六成,乃是矿石中上品,只是含磷过高。西洋炼钢之法分酸碱,大冶矿石含磷高,所以改用去磷的碱法炼钢。而当初张督抚向英国人购买炼钢炉时,却没有化验矿石,以至于南辕北辙。”
“那!徐公子,该如何去这个磷!”这会盛宣怀倒显得颇为急切。
“很简单,弃酸性转炉,若改用碱性马丁炉,便可炼出优质钢。”
简单!办法是很简单,换个炉子就行。这一南辕北辙式的战略技术错误,使中国的钢铁工业“糜去十余年之光阴,耗尽千余万之成本”,损失惨痛之极。原因自然是自己不懂技术,只好相信洋人,而洋人的技法竟如此不可靠,谁知是“挂羊头卖狗肉”,还是根本就在故意扰乱、阳奉阴违,依据背后人的指示在行事?事过一百年之后来看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连李维格这个非内行都能解决的问题,难道那些内行的洋技师真的解决不了?无论是张之洞还是盛宣怀,当初都是花重金聘用他们的,然而问题真正的解决,还是盛宣怀派李维格出洋之后,才弄清了真相。中国钢铁工业起步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