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风雨江南 第九十章 因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四卷 风雨江南 第九十章 因果
东南平定以来,自京师到地方,朝野的官员都变得十分忙碌。户部忙着征调钱粮,统计江南百姓户籍人数,吏部忙着官员的升迁调转,填补因为水患和叛乱而在东南政局上形成的官员空缺。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也在忙,兵员的征召和调动,各级将领的调遣和卫所的整布,都需要在短时间内成形,并且上报。
启元帝这些天一直很忙,各地送上来的折子经由通政司阅览之后递到御前,堆了好大一堆,连续好几天不停地批阅,到现在也还没忙活完。不过忙碌归忙碌,启元帝的心情却比以前好了很多。登基之后,他虽然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可是整个国家之内,依然还有一些东西是他不能轻易触碰的,有一些东西名义上是属于他的,实际上却被诸王把持着。比如东南、西南的盐场、茶园、铜山等等……
不过经过了很久的谋划之后,现在叛乱已经平定,朝廷的削藩策推行无阻,短短的两个月之内,先前还分散在诸王手中的财政大权,已经悉数收归到朝廷手中,收归到启元帝手中。现在的诸王,除了封地的供养和名义上的爵位之外,再也无法同之前的地位相比了。除了西南的蜀王仍旧留有青番卫的兵权之外,所有的王爷除了王府的护卫之外,再没有人拥有像吴王张秀那样的大军。
兵权、财权都集中到了自己手里,启元帝面临的虽然是江南的政事、民事、军事各个方面汇集的烂摊子,但他一点都没有焦头烂额的感觉,反而心情很愉悦。因为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是真正的万里江山,整个大建朝的国土之内,再没有他需要顾忌的东西,再没有他伸手却触摸不到的地方。以前拟旨时的处处受制、需要做事时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到如今,都已经离他远去,再不是需要忧心的问题了。
然而,世事如流水,旧的去了,新的又来了。
大朝会上,关于东南的政事和军事都已经大局已定,例行公事完毕之后,就在众人满心欢喜地准备退朝之时,忽然一个人颤巍巍从文臣班首走了出来,微微躬身一礼后,一句话把所有人都险些打了一个跟头。
出来的赫然是当朝首辅、内阁大学士李东路。他的话意思很简单,“臣已老迈,不堪一用,乞骸骨,回故乡……”
李东路要告老还乡!
眨眼之间,一向肃穆安静的朝堂上头,顿时一片哗然!
李东路是天历十四年的进士,为官数年,身历两朝,敦厚端方,任人无数。现年六十八岁的李东路,宦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屡历挫折之后,却在最终荣登文臣的顶峰,不但被加为大学士,入了内阁,还坐到了当朝首辅之位上。而在东宫初正之时,如果不是他一力举荐杨自和,那么按照启元帝的意思,现在的太子太傅恐怕就没别人什么事儿,肯定是非李东路不可了。
经历两朝光景,李东路曾经下过狱,也被贬过官,先帝时期,曾与当时权倾朝野的飞翎卫都指挥使靡横针锋相对地斗得鸡飞狗跳;也曾在很多官员落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尤其是,在先帝撒手西归之际,李东路作为重臣,是真心拥戴启元帝的人之一。而在启元帝登基之后,李东路更是全身心地辅佐,几十年过去,在临老之日,不但最后一次做了一回科考座师,而且还帮助启元帝完成了削藩的大业。
虽然现在叛乱已平,削藩再不是什么问题,很多官员都加入到了对诸王声讨的队伍之中,但至今在启元帝心中,不管朝堂上的臣子说得多么慷慨激昂,削藩成功的第一功臣,都毫无疑问地,始终是非李东路莫属。当时君臣孤军奋战之时,宫内宫外,阻力无数。甚至连后宫的掌舵人——太后,都给他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更枉论朝堂内外、明里暗里李东路受过多少人的攻讦非议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毫无疑问,在几经沉浮、历经风雨的人生路上,李东路经受住了无数次的考验,无论是个人品行还是宦海生涯,都在个人的履历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一切终于都挺过来了,随着水患的减退和叛乱的平息,先前甚嚣尘上的反对之声也都悄然消失了。当时只身引领削藩事宜的李东路,在这个时候成了所有人顶礼的对象,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等等谀辞也都纷至沓来,此时此刻,李东路攀上了个人宦海生涯的最高峰,朝内朝外,风光无限,声势一时无两。可就是在这样充满光耀的时刻,李东路却忽然向皇上上书,请求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不但朝堂上所有人惊讶莫名,连一直以来与他君臣相得的启元帝,也有些措手不及。
朝局刚刚稳定下来,虽然前路一片光明,但还有许多事情等着去做呢。在启元帝的心里,虽然李东路年纪有些大了,可还是能够再干些年的。往朝堂上一站,还是朝廷的一根砥柱,最起码,在一些事情没人可以商量的时候,启元帝最先想到的,还是李东路……
可是现在,这个几近七十高龄的能臣干吏,终于决定隐退了。
启元帝心中讶异之余,却也忽然间理解了李东路的心思。数十年的宦海,如今李东路已经身在最高处,登无可登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下面的人只知道向上攀登,只道上面风光无限,却不知站在峰顶,景色固然是好,风险也是随时有来。李东路做内阁首辅已有十余年,什么样的风景没有见过?如今的景况,早就过了有名利心的时候。旁人看起来无比光耀的事情,对李东路毫无任何吸引力了。恰恰相反,经历了大风大浪的李东路,如今年事已高,想的怕真的是好好休息几年,落叶归根的事情了。
但是对于他这样的想法,启元帝只能是理解,虽然不情愿,仍旧准了李东路的请辞折子。以六十八岁高龄,担着破家的巨大风险,李东路能只身扛起削藩的大旗,站在第一线,冲杀在风口浪尖上,这一辈子不但对得起国家、百姓,也对得起皇上的知遇之恩了。朝野之中官吏多如过江之鲫,可能做下李东路这般成绩的人,能有几个?
启元帝心生感慨之余,不但准了李东路的告老折子,还当庭宣旨:三日过后,在城南碑亭,为李东路亲自饯行。
旨意一下,李东路固然是心情激动,叩首谢恩,朝堂上其他臣子也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只是在此之余,不免有人面面相觑,嫉妒者有之,感怀者有之,因为李东路离去,朝堂上有了空缺而内心窃喜者、暗中立刻兴起觊觎高位之心者,也大有人在……
巳时刚过,例行的朝会终于散了。走出朝堂的臣子们纷纷朝着李东路走来,围拢了一圈,都是拱手作揖,恭贺老学士功成身退、衣锦还乡。包括大学士杨自和、范宣、于连在内,各部尚书、侍郎,连带几个高门大族的老公爷如向河、赵广之类,也都纷纷留了驾辕,在李东路逗留京师不多的时间里,表达着最后的情谊。
只是在这种鲜花着锦似的光耀背后,很多人的心思却早已经转向了。
近期,朝堂上告老的不仅仅是李东路一个。然而同样是告老,却是两样的结局。
当朝首辅李东路的告老折子不但被皇上准了,还亲自下旨,于碑亭饯行。而在数天之前,在叛乱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吏部尚书张子腾告老,却没有获准。不但没有被准,拖到了昨天,张子腾一部尚书之尊,却忽然间被飞翎卫下了大狱。两相比较,着实引人深思。
吏部尚书,一部的堂官,却在这个当口忽然被下了大狱,很多人心中都打开了小鼓。皇上这是要干什么?难不成梳拢了诸王之后,又要拿大臣们开刀么?基于这样的想法,暗地里,官吏们互相之间的联系和活动忽然间多了起来,但是很快,皇上的旨意便下来了,昭告天下,宣布了吏部尚书张子腾在昔日和吴王张秀暗中勾连交往的罪证。如此一来,一部分人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可另一部分人,却变得更加紧张了。
一个萝卜一个坑,拔起萝卜带起泥。随着吏部尚书张子腾一块下狱的官员,多达数十人。飞翎卫这个密谍机构,在沉寂了多时之后,终于在此时重新露出了爪牙。除了各个涉案官员之外,还有各自的家属亲眷,浩浩荡荡一大群人,呼天抢地被飞翎卫的侍卫们拖出了家门,关入了铁牢笼里。昔日衣紫服朱高高在上的官吏,眨眼之间便沦为了阶下之囚,经营得花团锦簇的家园也被抄没一空。面对如此结局,有些人当场就疯掉了,即便心理坚韧的人,也变得沉默寡言,脸上再没了往日的红光……
…………
例行的朝会刚刚结束,启元帝便回了静心阁,随后不久,飞翎卫都指挥使杜宁便被人叫道了宫里。
“朕嘱你查的那件事,现下查得如何了?”
……
第四卷 风雨江南 第九十章 因果
东南平定以来,自京师到地方,朝野的官员都变得十分忙碌。户部忙着征调钱粮,统计江南百姓户籍人数,吏部忙着官员的升迁调转,填补因为水患和叛乱而在东南政局上形成的官员空缺。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也在忙,兵员的征召和调动,各级将领的调遣和卫所的整布,都需要在短时间内成形,并且上报。
启元帝这些天一直很忙,各地送上来的折子经由通政司阅览之后递到御前,堆了好大一堆,连续好几天不停地批阅,到现在也还没忙活完。不过忙碌归忙碌,启元帝的心情却比以前好了很多。登基之后,他虽然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可是整个国家之内,依然还有一些东西是他不能轻易触碰的,有一些东西名义上是属于他的,实际上却被诸王把持着。比如东南、西南的盐场、茶园、铜山等等……
不过经过了很久的谋划之后,现在叛乱已经平定,朝廷的削藩策推行无阻,短短的两个月之内,先前还分散在诸王手中的财政大权,已经悉数收归到朝廷手中,收归到启元帝手中。现在的诸王,除了封地的供养和名义上的爵位之外,再也无法同之前的地位相比了。除了西南的蜀王仍旧留有青番卫的兵权之外,所有的王爷除了王府的护卫之外,再没有人拥有像吴王张秀那样的大军。
兵权、财权都集中到了自己手里,启元帝面临的虽然是江南的政事、民事、军事各个方面汇集的烂摊子,但他一点都没有焦头烂额的感觉,反而心情很愉悦。因为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是真正的万里江山,整个大建朝的国土之内,再没有他需要顾忌的东西,再没有他伸手却触摸不到的地方。以前拟旨时的处处受制、需要做事时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到如今,都已经离他远去,再不是需要忧心的问题了。
然而,世事如流水,旧的去了,新的又来了。
大朝会上,关于东南的政事和军事都已经大局已定,例行公事完毕之后,就在众人满心欢喜地准备退朝之时,忽然一个人颤巍巍从文臣班首走了出来,微微躬身一礼后,一句话把所有人都险些打了一个跟头。
出来的赫然是当朝首辅、内阁大学士李东路。他的话意思很简单,“臣已老迈,不堪一用,乞骸骨,回故乡……”
李东路要告老还乡!
眨眼之间,一向肃穆安静的朝堂上头,顿时一片哗然!
李东路是天历十四年的进士,为官数年,身历两朝,敦厚端方,任人无数。现年六十八岁的李东路,宦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屡历挫折之后,却在最终荣登文臣的顶峰,不但被加为大学士,入了内阁,还坐到了当朝首辅之位上。而在东宫初正之时,如果不是他一力举荐杨自和,那么按照启元帝的意思,现在的太子太傅恐怕就没别人什么事儿,肯定是非李东路不可了。
经历两朝光景,李东路曾经下过狱,也被贬过官,先帝时期,曾与当时权倾朝野的飞翎卫都指挥使靡横针锋相对地斗得鸡飞狗跳;也曾在很多官员落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尤其是,在先帝撒手西归之际,李东路作为重臣,是真心拥戴启元帝的人之一。而在启元帝登基之后,李东路更是全身心地辅佐,几十年过去,在临老之日,不但最后一次做了一回科考座师,而且还帮助启元帝完成了削藩的大业。
虽然现在叛乱已平,削藩再不是什么问题,很多官员都加入到了对诸王声讨的队伍之中,但至今在启元帝心中,不管朝堂上的臣子说得多么慷慨激昂,削藩成功的第一功臣,都毫无疑问地,始终是非李东路莫属。当时君臣孤军奋战之时,宫内宫外,阻力无数。甚至连后宫的掌舵人——太后,都给他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更枉论朝堂内外、明里暗里李东路受过多少人的攻讦非议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毫无疑问,在几经沉浮、历经风雨的人生路上,李东路经受住了无数次的考验,无论是个人品行还是宦海生涯,都在个人的履历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一切终于都挺过来了,随着水患的减退和叛乱的平息,先前甚嚣尘上的反对之声也都悄然消失了。当时只身引领削藩事宜的李东路,在这个时候成了所有人顶礼的对象,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等等谀辞也都纷至沓来,此时此刻,李东路攀上了个人宦海生涯的最高峰,朝内朝外,风光无限,声势一时无两。可就是在这样充满光耀的时刻,李东路却忽然向皇上上书,请求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不但朝堂上所有人惊讶莫名,连一直以来与他君臣相得的启元帝,也有些措手不及。
朝局刚刚稳定下来,虽然前路一片光明,但还有许多事情等着去做呢。在启元帝的心里,虽然李东路年纪有些大了,可还是能够再干些年的。往朝堂上一站,还是朝廷的一根砥柱,最起码,在一些事情没人可以商量的时候,启元帝最先想到的,还是李东路……
可是现在,这个几近七十高龄的能臣干吏,终于决定隐退了。
启元帝心中讶异之余,却也忽然间理解了李东路的心思。数十年的宦海,如今李东路已经身在最高处,登无可登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下面的人只知道向上攀登,只道上面风光无限,却不知站在峰顶,景色固然是好,风险也是随时有来。李东路做内阁首辅已有十余年,什么样的风景没有见过?如今的景况,早就过了有名利心的时候。旁人看起来无比光耀的事情,对李东路毫无任何吸引力了。恰恰相反,经历了大风大浪的李东路,如今年事已高,想的怕真的是好好休息几年,落叶归根的事情了。
但是对于他这样的想法,启元帝只能是理解,虽然不情愿,仍旧准了李东路的请辞折子。以六十八岁高龄,担着破家的巨大风险,李东路能只身扛起削藩的大旗,站在第一线,冲杀在风口浪尖上,这一辈子不但对得起国家、百姓,也对得起皇上的知遇之恩了。朝野之中官吏多如过江之鲫,可能做下李东路这般成绩的人,能有几个?
启元帝心生感慨之余,不但准了李东路的告老折子,还当庭宣旨:三日过后,在城南碑亭,为李东路亲自饯行。
旨意一下,李东路固然是心情激动,叩首谢恩,朝堂上其他臣子也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只是在此之余,不免有人面面相觑,嫉妒者有之,感怀者有之,因为李东路离去,朝堂上有了空缺而内心窃喜者、暗中立刻兴起觊觎高位之心者,也大有人在……
巳时刚过,例行的朝会终于散了。走出朝堂的臣子们纷纷朝着李东路走来,围拢了一圈,都是拱手作揖,恭贺老学士功成身退、衣锦还乡。包括大学士杨自和、范宣、于连在内,各部尚书、侍郎,连带几个高门大族的老公爷如向河、赵广之类,也都纷纷留了驾辕,在李东路逗留京师不多的时间里,表达着最后的情谊。
只是在这种鲜花着锦似的光耀背后,很多人的心思却早已经转向了。
近期,朝堂上告老的不仅仅是李东路一个。然而同样是告老,却是两样的结局。
当朝首辅李东路的告老折子不但被皇上准了,还亲自下旨,于碑亭饯行。而在数天之前,在叛乱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吏部尚书张子腾告老,却没有获准。不但没有被准,拖到了昨天,张子腾一部尚书之尊,却忽然间被飞翎卫下了大狱。两相比较,着实引人深思。
吏部尚书,一部的堂官,却在这个当口忽然被下了大狱,很多人心中都打开了小鼓。皇上这是要干什么?难不成梳拢了诸王之后,又要拿大臣们开刀么?基于这样的想法,暗地里,官吏们互相之间的联系和活动忽然间多了起来,但是很快,皇上的旨意便下来了,昭告天下,宣布了吏部尚书张子腾在昔日和吴王张秀暗中勾连交往的罪证。如此一来,一部分人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可另一部分人,却变得更加紧张了。
一个萝卜一个坑,拔起萝卜带起泥。随着吏部尚书张子腾一块下狱的官员,多达数十人。飞翎卫这个密谍机构,在沉寂了多时之后,终于在此时重新露出了爪牙。除了各个涉案官员之外,还有各自的家属亲眷,浩浩荡荡一大群人,呼天抢地被飞翎卫的侍卫们拖出了家门,关入了铁牢笼里。昔日衣紫服朱高高在上的官吏,眨眼之间便沦为了阶下之囚,经营得花团锦簇的家园也被抄没一空。面对如此结局,有些人当场就疯掉了,即便心理坚韧的人,也变得沉默寡言,脸上再没了往日的红光……
…………
例行的朝会刚刚结束,启元帝便回了静心阁,随后不久,飞翎卫都指挥使杜宁便被人叫道了宫里。
“朕嘱你查的那件事,现下查得如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