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道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328章 道同
已近酉时的时候,夕阳挂在西明寺寺庙的屋檐上分外漂亮。三四个穿布衣的文士模样的人正走在朱雀大街上,其中一个中年阔脸汉子便是京兆府少尹,他姓王叫王皋,其他熟人都是他的同僚或好友。他们刚刚从设在西明寺的一场论道华夷之辩的聚会上出来。
王少尹从西明寺的夕阳光辉中收回目光,转头又眺望东面隐隐在望的小雁塔,日近黄昏时东西两方一明一暗的光线对比仿佛让他参悟到了什么道理一样,继而低头沉吟了许久。
春夏之交是个好季节,如果换作太平无事的年头,正是文人墨客们吟诗作赋的好时候。可今年这会儿却热议起所谓华夷之辩来了。五胡乱华之后这个话题时不时有人论述,但是隋唐以来汉皇不断坐大,特别在此时中原国力持续强大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不怎么关心这样的话题,冷门了许多年。而现在被人重新挑起,显然不是士族民间自发的,一定有人从中操作。
王皋有些懊悔地说:“刚才在西明寺众目睽睽之下,我不应该站出来说那番话。”
他一向主张礼仪辩华夷的观点,上次去警告辖区内言论偏激的“夏社”正是他做的,今日神色有些凝重仿佛有什么苦衷。
旁边一个好友不以为然道:“诸夏重礼,衣冠礼制宗法以辩之,却有人扯出血统论调,岂不怪哉?明公所言礼仪论合乎大唐国策,我等以为然也。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岂止华其名谓之华,夷其名谓之夷邪?”
另一个同僚也表示支持:“尊周礼、仪礼、礼记及春秋者,即为诸夏。故中国宜王化四夷使之归附,而无故征发即为不仁无德。此法是大唐百年国策,太宗伐不义礼遇来归,亲和四夷故大唐不修长城而四方已定,当此之时当国者擅改国策,居心何在?”
王皋冷笑了一声,摇头不语。
这时其中一人低声道:“莫非他们四处借《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谣传血统论,是暗指皇室是胡人?”
王皋神色大变,忙制止道:“赵兄慎言!”
那人一脸不以为然道:“说说有什么,咱们士大夫还能因言获罪不成?”
王皋左右看了看道:“最近我察觉有人在监视我,所以平时都不愿太过张扬,处事谨慎了许多,你们勿要见笑。”
“御史台的人?明公京兆府少尹又未徇私枉法,谁来盯着你?”
王皋道:“你们可知晋王府亲王国有一个官署名曰‘内厂’?”
其他几人摇头表示不解。王皋便解释道:“去年有在万年县与官军将领斗殴者,被晋王遇见,随之逮入府中关押,至今未有释放也无消息,我派人到亲王国讨要犯人依官法惩罚,但他们拒不交付。之后我从万年县馆的同僚那里得知亲王国内有内厂这个官署,疑或设有私狱……”
“枉顾律法私设刑狱,晋王的胆子也挺大的。”
“他怕什么来着,还有人敢去问他罪不成?”
就在这时王皋发现大街对面有两个神色可疑的陌生人,便给同僚递了个眼色。几个人随即转身走进朱雀大街边上的另一条街道,寻了家酒肆然后进去了。
这时耳际想起了隆隆的鼓声,店家小儿们都习惯了这声音,那是城楼上报时的鼓声并非打雷,鼓声一响证明刚到酉时,各衙门的官吏们该下值了,各城上番的府兵也要换岗。听得酒肆中有人吆喝道:“打起精神,生意马上要好起来了!”
过得数日,王皋在京兆府办公时发现了一份匿名书信,他打开一看是有人举报他身边的书吏纳贿的事儿。王皋便立刻把那小吏叫进了书房责问,小吏见事情捅到少尹这里了,遂不敢狡辩,急忙跪倒在地辩解道:“小的只是收了些钱财,并未做徇私枉法之事。”
王皋正色道:“天下哪有白拿钱财的事儿?别人送你东西定然有所图谋,拿人手短,到时找到你徇私,你有什么话说?”
小吏说道:“送东西的是西域胡商,因在京师立足便要多方打点,而万年县长安县等地都在明公管辖之内,他们苦于牵不上线,听说小的在明公面前说得上话,便送了些财物,只是随手烧柱香罢了,并未托小的办什么事儿。求明公网开一面,饶我这一回罢……”
王皋板着脸沉默了片刻,他还真有些舍不得治这个书吏的罪,因为此小吏职位虽低,却跟了自己多年,各种文案之务相当熟练。王皋用得也顺手,如果突然换人肯定很不习惯,什么事儿都会慢一拍。
况且小吏确实没做什么大奸大恶之事,不过是贪点钱财罢了,各个衙门的小吏谁不钻空子弄点钱?
这种小事要是在平时肯定很好处理,但这会儿王皋有种不妙的直觉,正如他在同僚面前所言凡事都谨慎许多了。因此他才颇有些犹豫。
跪在地上的小吏虽然认错态度良好也很恭敬,可是从神情看来并不怎么害怕,在衙门里混了多年也不是白混的,他当然知道事情轻重,这种事儿认认错就行。
果不出其然王皋想了一会儿还是说道:“把收的钱还了,此事先记下,别再有下回!”
小吏忙磕头道谢,拍了一番马屁了事。
不料事情并非意料中那么轻巧,很快就有御史大夫弹劾王皋徇私包庇书吏受贿道德败坏……这种小事居然弄到了御史台,显然有点不妙了。
很快宫里下旨将枉法的小吏严惩,刑部尚书萧至忠亲自手令将小吏逮捕入狱,又以勾结胡人等等数列罪状将纳贿升级,就差没有叛国罪了,可怜的小吏成了牺牲品被莫名其妙地判处斩刑。小角色完全没有抵抗能力,能保护他的只有老上司王少尹,可是王少尹自身难保,御史台弹劾他包庇枉法的奏章还在宫里没有批复。
王皋思虑之下很容易就想明白了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压根就不是吏治问题,不过是个借口。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的观点和朝廷当权派相左,又没能保持低调反而在公众场合暴露了自己的定位。人家不整你整谁?
王皋想明白之后,认为只有识趣点上书请辞。朝廷多半会恩威并济,发配他到洛阳或是某地方衙门做一个没实权的官儿混日子,仕途就这样了……那些被挤兑出长安权力中心的人,大概就是这样那样的原因,也少不了文采风流的诗人墨客。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主动点还能全身而退不是。他满肚子不甘心,也只有提笔写了辞呈。
又等了两日,旨意下来了,王皋意外地发现并不是贬官,而是批复了辞呈,让他直接罢官回乡……府上的妻妾儿女少不得在言语中透着埋怨。这样回乡确实挺没面子,王皋才四十余岁,走了半辈子仕途,难道要改行做别的?还好王家还有产业,只有回乡守那些东西了,生计倒不是问题,不过社会地位就相差甚远。他一下子变得十分消沉,家人也少有安慰之语,只当他是一个失败者。
正如正妻的话:别的官儿都在长安过得好好的,就你不知道合群,被人挤兑了连个求情的人都没有,以前和你称兄道弟的好友去哪里了?
除了长叹举世浑浊我独清,还能干什么事……他有些生气地对儿子说道:“薛氏之心路人皆知!什么华夷之辩,一帮人在那里煽乎血统论,还有***逆不道地说起皇室是胡人血统,想干什么不是一目了然?”
儿子不像他的妻子,作为晚辈得遵守君臣父子的伦理,自然不敢与家父争辩,只得垂手听着牢骚。过得一会儿他的儿子终于忍不住进言道:“大人都不做官了,咱们一同回乡种地读书,别管那庙堂之事,省得惹祸上身。”
王皋这几日在家里受了老婆和亲戚的气,情绪有些失常地怒道:“还能有什么祸?有种把天下读书人都杀光!”
无论怎么牢骚,吏部已经把他的官籍除名限期离开长安,他们家只有收拾东西雇了车马搬家。
临行时,新任京兆府少尹周彬忽然派人来说卷宗有问题,得让王皋去交接清楚才能走。王皋只得叫家人先行,留下几个奴仆照顾起居自己去京兆府交接公事了。
第328章 道同
已近酉时的时候,夕阳挂在西明寺寺庙的屋檐上分外漂亮。三四个穿布衣的文士模样的人正走在朱雀大街上,其中一个中年阔脸汉子便是京兆府少尹,他姓王叫王皋,其他熟人都是他的同僚或好友。他们刚刚从设在西明寺的一场论道华夷之辩的聚会上出来。
王少尹从西明寺的夕阳光辉中收回目光,转头又眺望东面隐隐在望的小雁塔,日近黄昏时东西两方一明一暗的光线对比仿佛让他参悟到了什么道理一样,继而低头沉吟了许久。
春夏之交是个好季节,如果换作太平无事的年头,正是文人墨客们吟诗作赋的好时候。可今年这会儿却热议起所谓华夷之辩来了。五胡乱华之后这个话题时不时有人论述,但是隋唐以来汉皇不断坐大,特别在此时中原国力持续强大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不怎么关心这样的话题,冷门了许多年。而现在被人重新挑起,显然不是士族民间自发的,一定有人从中操作。
王皋有些懊悔地说:“刚才在西明寺众目睽睽之下,我不应该站出来说那番话。”
他一向主张礼仪辩华夷的观点,上次去警告辖区内言论偏激的“夏社”正是他做的,今日神色有些凝重仿佛有什么苦衷。
旁边一个好友不以为然道:“诸夏重礼,衣冠礼制宗法以辩之,却有人扯出血统论调,岂不怪哉?明公所言礼仪论合乎大唐国策,我等以为然也。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岂止华其名谓之华,夷其名谓之夷邪?”
另一个同僚也表示支持:“尊周礼、仪礼、礼记及春秋者,即为诸夏。故中国宜王化四夷使之归附,而无故征发即为不仁无德。此法是大唐百年国策,太宗伐不义礼遇来归,亲和四夷故大唐不修长城而四方已定,当此之时当国者擅改国策,居心何在?”
王皋冷笑了一声,摇头不语。
这时其中一人低声道:“莫非他们四处借《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谣传血统论,是暗指皇室是胡人?”
王皋神色大变,忙制止道:“赵兄慎言!”
那人一脸不以为然道:“说说有什么,咱们士大夫还能因言获罪不成?”
王皋左右看了看道:“最近我察觉有人在监视我,所以平时都不愿太过张扬,处事谨慎了许多,你们勿要见笑。”
“御史台的人?明公京兆府少尹又未徇私枉法,谁来盯着你?”
王皋道:“你们可知晋王府亲王国有一个官署名曰‘内厂’?”
其他几人摇头表示不解。王皋便解释道:“去年有在万年县与官军将领斗殴者,被晋王遇见,随之逮入府中关押,至今未有释放也无消息,我派人到亲王国讨要犯人依官法惩罚,但他们拒不交付。之后我从万年县馆的同僚那里得知亲王国内有内厂这个官署,疑或设有私狱……”
“枉顾律法私设刑狱,晋王的胆子也挺大的。”
“他怕什么来着,还有人敢去问他罪不成?”
就在这时王皋发现大街对面有两个神色可疑的陌生人,便给同僚递了个眼色。几个人随即转身走进朱雀大街边上的另一条街道,寻了家酒肆然后进去了。
这时耳际想起了隆隆的鼓声,店家小儿们都习惯了这声音,那是城楼上报时的鼓声并非打雷,鼓声一响证明刚到酉时,各衙门的官吏们该下值了,各城上番的府兵也要换岗。听得酒肆中有人吆喝道:“打起精神,生意马上要好起来了!”
过得数日,王皋在京兆府办公时发现了一份匿名书信,他打开一看是有人举报他身边的书吏纳贿的事儿。王皋便立刻把那小吏叫进了书房责问,小吏见事情捅到少尹这里了,遂不敢狡辩,急忙跪倒在地辩解道:“小的只是收了些钱财,并未做徇私枉法之事。”
王皋正色道:“天下哪有白拿钱财的事儿?别人送你东西定然有所图谋,拿人手短,到时找到你徇私,你有什么话说?”
小吏说道:“送东西的是西域胡商,因在京师立足便要多方打点,而万年县长安县等地都在明公管辖之内,他们苦于牵不上线,听说小的在明公面前说得上话,便送了些财物,只是随手烧柱香罢了,并未托小的办什么事儿。求明公网开一面,饶我这一回罢……”
王皋板着脸沉默了片刻,他还真有些舍不得治这个书吏的罪,因为此小吏职位虽低,却跟了自己多年,各种文案之务相当熟练。王皋用得也顺手,如果突然换人肯定很不习惯,什么事儿都会慢一拍。
况且小吏确实没做什么大奸大恶之事,不过是贪点钱财罢了,各个衙门的小吏谁不钻空子弄点钱?
这种小事要是在平时肯定很好处理,但这会儿王皋有种不妙的直觉,正如他在同僚面前所言凡事都谨慎许多了。因此他才颇有些犹豫。
跪在地上的小吏虽然认错态度良好也很恭敬,可是从神情看来并不怎么害怕,在衙门里混了多年也不是白混的,他当然知道事情轻重,这种事儿认认错就行。
果不出其然王皋想了一会儿还是说道:“把收的钱还了,此事先记下,别再有下回!”
小吏忙磕头道谢,拍了一番马屁了事。
不料事情并非意料中那么轻巧,很快就有御史大夫弹劾王皋徇私包庇书吏受贿道德败坏……这种小事居然弄到了御史台,显然有点不妙了。
很快宫里下旨将枉法的小吏严惩,刑部尚书萧至忠亲自手令将小吏逮捕入狱,又以勾结胡人等等数列罪状将纳贿升级,就差没有叛国罪了,可怜的小吏成了牺牲品被莫名其妙地判处斩刑。小角色完全没有抵抗能力,能保护他的只有老上司王少尹,可是王少尹自身难保,御史台弹劾他包庇枉法的奏章还在宫里没有批复。
王皋思虑之下很容易就想明白了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压根就不是吏治问题,不过是个借口。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的观点和朝廷当权派相左,又没能保持低调反而在公众场合暴露了自己的定位。人家不整你整谁?
王皋想明白之后,认为只有识趣点上书请辞。朝廷多半会恩威并济,发配他到洛阳或是某地方衙门做一个没实权的官儿混日子,仕途就这样了……那些被挤兑出长安权力中心的人,大概就是这样那样的原因,也少不了文采风流的诗人墨客。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主动点还能全身而退不是。他满肚子不甘心,也只有提笔写了辞呈。
又等了两日,旨意下来了,王皋意外地发现并不是贬官,而是批复了辞呈,让他直接罢官回乡……府上的妻妾儿女少不得在言语中透着埋怨。这样回乡确实挺没面子,王皋才四十余岁,走了半辈子仕途,难道要改行做别的?还好王家还有产业,只有回乡守那些东西了,生计倒不是问题,不过社会地位就相差甚远。他一下子变得十分消沉,家人也少有安慰之语,只当他是一个失败者。
正如正妻的话:别的官儿都在长安过得好好的,就你不知道合群,被人挤兑了连个求情的人都没有,以前和你称兄道弟的好友去哪里了?
除了长叹举世浑浊我独清,还能干什么事……他有些生气地对儿子说道:“薛氏之心路人皆知!什么华夷之辩,一帮人在那里煽乎血统论,还有***逆不道地说起皇室是胡人血统,想干什么不是一目了然?”
儿子不像他的妻子,作为晚辈得遵守君臣父子的伦理,自然不敢与家父争辩,只得垂手听着牢骚。过得一会儿他的儿子终于忍不住进言道:“大人都不做官了,咱们一同回乡种地读书,别管那庙堂之事,省得惹祸上身。”
王皋这几日在家里受了老婆和亲戚的气,情绪有些失常地怒道:“还能有什么祸?有种把天下读书人都杀光!”
无论怎么牢骚,吏部已经把他的官籍除名限期离开长安,他们家只有收拾东西雇了车马搬家。
临行时,新任京兆府少尹周彬忽然派人来说卷宗有问题,得让王皋去交接清楚才能走。王皋只得叫家人先行,留下几个奴仆照顾起居自己去京兆府交接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