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超级高科技霸主 > 第九十一章 风雨欲来

第九十一章 风雨欲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以至于当武昌起义爆发时,国内的报纸并没有像历史上一样,表现出过分的惊讶,国内外的反应也没有原本那么剧烈,但清政府的反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们此时感到了火上浇油的揪心感,南方本来已大乱,没有一个省是安宁的,此时再生事端,一股气数已尽的态势初步展现了出来,深深压在了清廷统治者的心头,让他们夜不能寐,日不能食,摄政王载沣等人正在焦头烂额地讨论着应对之策。

    经过多方激烈争论之后,载沣却找不到合适的军事将领出来主持大局,最后无奈只好听从了朝臣的建议,决定让被他以足疾为借口,开缺回原籍的袁世凯重新出山,执掌北洋六镇精兵。

    而袁世凯也像历史上那般,故作姿态地拒绝了载沣等人的好意,称病不出,随后在朝廷旨意再三下达之后,才不紧不慢地重新走上了历史舞台,执掌北洋精兵,准备重新排兵布阵,应对南方自上而下,由东到西的混乱局面。

    事实上当苏南事变发生时,清兵的反应较为迟缓,因为当时真正当权的皇亲国戚,能打仗的寥寥无几,若是袁世凯早点出山,或许李天成的压力会大上许多。

    但袁世凯是只考虑自身利益的真小人,他根本不可能为了清廷做出舍生取义的事情,因此他的出山,并没有给武昌起义带来灾难性的恶果,也没有将革命的火种彻底扑灭,而是在袁世凯的纵容之下,各省随后纷纷崩溃,清政府一路倒台,一发不可收拾,试想如果袁世凯真的卖力发兵攻打革命军,恐怕革命党人没有那么容易就取得胜利,很可能又会上演一次曾国藩对洪秀全的剿灭战,而革命军的命运则不容乐观。

    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国内的混乱局面,已远不能与太平军所处的历史时期相比,袁世凯也是聪明透顶的人物,审时度势、笼络人心是他看家的本事,但此时袁世凯的立场还站在清廷一边,虽不是心甘情愿,但姿态还得摆在那里。

    关于武昌起义,此前革命党人曾经为在广州,还是在武昌发动起义,发生过较大分歧,反对武昌起义的人认为清兵从北方调兵至湖北,可朝发夕至,这样对于新生的革命军而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支持武昌起义的孙武等人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武汉有钢铁厂、兵工厂、火药厂、造币厂,可谓械精饷足之地;且武汉又是水陆交通中心,江南有湘赣呼应,粮秣运输便利,江北有武胜关险要可守,东南一带,传檄可定;而湖北由腐败官吏瑞徵当道,他此前竭力主张铁路收归国有,引起民愤滔天,又同皇亲国戚载泽等人表里为奸,国人早已痛恨他们的逆施倒行之举,倘若义旗一旦举起,全省百姓势必都会积极响应。从兵力、武器、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优越条件来看,是广州无可比拟的,最后的结果证实,选择在武昌起义的决定是正确的。

    这次武昌起义与历史上略为不同,但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未变,主要过程也差不多,蒋翊武被推举为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惟举为参谋长。政治上,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

    起义的号角吹响之后,革命军经过一夜浴血鏖战,到10月日3上午,武昌全城已光复。九角十八星革命军旗帜在武昌城头上高高飘扬。次日,起义军又收复了汉口和汉阳,武汉三镇全在革命军掌握之中。

    李天成在十月三日上午,立即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发表了公告,表示对武昌革命军的支持和理解,这样做是在政治上的一种姿态,因为自己此前一直贯彻与同盟会革命党人积极合作的政策,不过他心里十分明白,他与革命党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既联合又打击,三国时,孙权与刘备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需要对方时就把酒言欢,抱成一团,不需要对方时,就一脚狠狠地踹在地方的脊梁骨上,反目为仇,大打出手,李天成和孙中山同样都为此做好了心理准备。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李天成立即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制定了一些列应对策略,因军务而无法到场的将领皆通过电传转发了会议内容和决定。

    袁世凯出山比历史上更加快速,清廷在十月三日上午便颁旨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拒绝后,清廷连下三道圣旨,要求袁世凯立即挂帅,到十月五日,袁世凯便宣布挂帅,出山担任北洋军统帅。

    随后清廷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们认为李天成是一块硬骨头,需要长期军事斗争方可彻底剿灭振国军,而新生的武昌革命军和四川等地的暴民起义军,则是相对弱小的势力,清廷如果用重兵攻打振国军,那其它各省的弱势革命军,很快便会如振国军一般,渐渐成长为强势力量,所以载沣和隆裕太后等人商议之后,决定柿子要检软的捏,于是做出了分兵攻打武昌的决议,以图快速浇灭革命的火种,将武昌起义扼杀于萌芽之中。

    袁世凯刚刚挂帅,便根据清廷的决议,立即调集原驻北京仰山洼的陆军第一镇和京城禁卫军,和驻天津的陆军第四镇,驻山东的陆军第五镇,外加河南的第四混成协组成三军,第一军军统为荫昌,第二军军统为冯国璋,第三军军统为载涛,三军紧急调拨,朝汉口方向开进。

    其中的第五镇和河南混成协等清兵,原本是刚刚集结到苏南常州、南通和宜兴等地的部队,这次武昌起义突然爆发,还未站稳脚跟的清兵便立即接到了调令,调转方向朝武汉进发,对振国军所做的前期军事准备变得毫无意义。

    清兵大部离开之后,驻扎在常州、无锡、湖州等地的振国军第一、二、三师顿时压力大减,双方兵力对比原本为清兵五万多人,振国军三万人,清兵还准备继续增兵,而此时清兵陆续离开的部队有两万多人,只留下了宜兴一部四千人,镇江一部一万五千人,其余在南京等地。

    其中镇江一部为第九镇新军七千人,旧军八千人,由江宁将军铁良和江南提督张勋领兵,在清兵的精锐部队离开之后,铁良和张勋放弃了此前频频发动小规模挑衅的进攻姿态,只得采取了防守态势,自动收缩阵地,严防振国军转守为攻,突然发动进攻。

    振国军自浙江大捷之后,整编完成了四个师的兵力,第三师童保暄部驻扎在金华、衢州等地,第一师马朝云部驻扎在湖州、嘉兴、杭州、上海等地,第二师黎云龙部驻扎在常州、江阴、无锡等地,第四师路羽铮部负责浙南、浙东等地防区。

    而此时苏南和浙江地区的征兵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李天成准备让原清兵旧军组成的第四师随后也参加到前线战斗之中,而准备继续征收两个师的预备役部队,以借势迅速扩充军队规模,应对未来局势的发展,有了抢劫回来的小鬼子的黄金作保障,军需和军饷问题暂时已无障碍。

    到十月七号时,清兵赶赴武昌的三个军在汉口北部集结完毕,展开了对武昌起义军的进攻,武昌起义军此时已成为民军,湖北军政府此前宣告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号召各省起义响应。

    民军随后也派人联络了上海军政府,要求军政府在军事上给予民军帮助,李天成原则上同意向民军提供帮助,以军事行动作为牵制,缓解民军的军事压力。

    李天成此时已派人去南京和镇江等地游说,逃至镇江成立了临时抚衙的江苏巡抚程德全成了重要的争取对象,程德全是相对开明的人士,曾经在武昌起义之后,参与联名上书,要求清政府立即实行宪政,武昌起义之后,程德全最后响应了起义,成为江苏都督。

    而铁良和张勋等顽固派势力将成为最大的障碍,历史上他们曾经组织清兵奋力抵抗浙江和上海联军的进攻,但他们二人手下的部分将官也存在革命倾向,可以设法争取过来,在其内部发动兵变。

    于此振国军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展开了具体行动,而清廷随后却突然派人到上海,想要和李天成达成所谓的停火协议,李天成当然不会上当,此时清廷是不得已而想要与自己讲和,待平定了武昌民军之后,他们的矛头会重新指向自己。

    被上海军政府严词拒绝之后,清政府只得严令江苏和安徽两省做好准备,防范振国军的进攻,从振国军的动向来看,一场大风雨即将来临。

    ps:今天下午开始要上一周首页强推,这周兄弟们帮忙顶一顶啊!感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