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王昭远的野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十一章 王昭远的野望
谋划大事的永远不会只有主角一个人,主角也不能豁免被其他人谋划。谁是主角,谁是配角,端看历史最终选择了哪一个。
西川成都府,领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知枢密院事王昭远的府邸,入朝奏事的山南西道节度判官张廷伟向孟昶报过了到,出宫之后转身就来到了这里,与他的主官王昭远在内室密议。
“兴元府和兴州那边到底如何?”
当初老宰相李昊向孟昶建议屈身以事周朝,主动向中原修贡,以谋求打消周军进取蜀地的意图,是王昭远坚持着阻止了这种做法,并且对三峡和米仓山的险要拍着胸脯作出了担保,这样的担保总是需要负起责任来的。
周军已经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没有大动干戈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骤然发动,现在北面的形势一天紧似一天,周军一直在增强对蜀国兴元府和兴州一带的压力,王昭远不能不关心那边的形势变化。
更何况他领着的这个山南西道节度使一职,也就是该管着兴元府和兴州的,那边有事,王昭远总是要过问一下的。
“周人在凤州加紧囤积军资粮草,那个新任的凤州团练使兼缘边巡检壕砦桥道使张晖颇不服老,屡屡遣兵入境勘察桥道和沿途山寨,与兴元府和兴州的义军多有冲突,双方连日来均有死伤。”
张廷伟这个判官倒是挺称职的,将山南西道面临的军事压力一条条地娓娓道来:“周人还把凤州固镇建为雄胜军,派来了一个柴姓的军使和一个赵姓的监军,听闻那个名叫柴庭翰的军使乃是周主原先的家中人,又听闻那个柴庭翰只不过是降顺周朝的原契丹岐沟关使,莫衷一是。倒是那个姓赵的监军已经打探得确实了,他就是原周军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的二弟,想当年周军取我秦、凤、阶、成四州,那一战中赵匡胤受命巡视前线,也是出力不小。”
“看此种情状……周人还当真是要对西川动兵了?”
王昭远在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却是隐含着兴奋之情,对于可能到来的两军交战,他非但没有忧心忡忡,反而是颇有些跃跃欲试。
张廷伟抬起眼皮瞭了一眼自己的主官,然后继续低眉顺眼地说道:“确实,此次周人在边境上的种种刺探举动,与当年取秦凤之后和李玉以二百人莽撞进兵时的虚张声势大为不同,不再是以制造声势威吓我军为目的,而是切切实实地在勘察进军的桥道路线,定然是在为今后的出兵铺路。”
“这些事情你都与陛下说过了没有?周人在那里磨刀霍霍,我军自然不能行若无事,剑门须得尽快增派戍卒,我这个山南西道节度使也不应该再是挂着虚名了!想我自幼饱读兵书,正要在周人身上一试兵略。”
王昭远说到兴奋处,不由得就是摩拳擦掌、两眼放光。想到届时自己领着两三万雕面恶少儿,破军杀敌,拒敌于国门之外,甚至反手攻入关中,那会是何等的热血澎湃!遥想当年声著蜀中的诸葛亮也不外如是。
见到王昭远如此兴奋,张廷伟面上微露尴尬之色,一时也不知道应当怎么接嘴唱和,在那里支吾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把王昭远的这几句自许给忽略掉。
“这些事情属下都与陛下说过了,只是增派戍卒还要枢相对陛下提起,若是由属下来说却是有些越权了……”
话才说到了一半,张廷伟又稍微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决定把该说的一段话趁着这个时机说出来:“枢相平素并无任何功勋业绩,而今位至枢密使,且兼领节镇,若是不自建立大功,又得骤领大军,却将何以塞时论?”
“哦?”王昭远目光一闪,脸色一沉,追问道:“你以为我该当如何立功?”
张廷伟这番话可真是说中了王昭远的心病。
王昭远自幼聪慧,作为孟昶的书童,孟昶读的经史诗赋文章很多,而他则是好读兵书,二三十年的兵书读下来,王昭远颇以方略自许,虽然很少明说出来,实际上却一直是以诸葛亮自况。
可惜他最大的弱项就是没有在自己最得意的领域里面实际建立过什么功勋,只是因为与孟昶关系亲近,这才迅速地升到了目前的高位。因此别说是一般的官员在背地里对他议论纷纷了,就连孟昶的母亲李太后都对王昭远多有贬抑。
至于腹中方略这种东西,王昭远最得意的方面,又没有实战给他显示的机会,任凭王昭远是如何的自信,那都是难以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
以王昭远如此的权势,其他官员在背地里是怎么议论自己的,他全都知道,不过并不在意,那些群氓的看法伤不到王昭远分毫。可是李太后是怎么对孟昶评价自己的,那些话传入了王昭远的耳朵里,却是让他心中憋屈得很,总想找机会证明一下自己并非倖进之徒。
李太后本是后唐庄宗的宫女,是被赐给孟知祥的,只因为生下了孟昶,这才母以子贵。当初孟昶继位以后,抓住机会斥退孟知祥的勋旧,收回权柄,用王昭远、伊审征、韩保贞、赵崇韬等人分掌机要,总内外兵柄,李太后是很反对的,她在表示反对的时候说的那些话,在王昭远感觉是分外的难听。
李太后是怎么说话来着?她说得很干脆:“吾曾经看见过庄宗跨河与梁军作战,又看见过你父亲在并州捍契丹及入蜀定两川,当时主兵的将领非有功不授,所以士卒畏服。像现在主兵的王昭远,出身微贱,不经行伍,只不过是在你就学之年,作为书童给事过左右,就掌管了军机重权;韩保贞等人都是承袭父职,素不知兵,一旦边疆警急,此辈有何智略以御敌?高彦俦是你父亲的故人,秉心忠实,多所经练,这才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李太后那是什么身份?尽管这些话让王昭远很难受,他也是无可奈何,只有更加想用实绩来证明自己罢了。现在张廷伟当面说中了他的心病,他心情能好才怪了。
不过张廷伟终究是王昭远的心腹,而且听他的说话,也是在为王昭远考虑,而并不是要当面揭短,所以王昭远固然是不痛快,却并没有生张廷伟的气,他现在正在生现实的气呢。
张廷伟倒是没有怕王昭远生气,既然都已经开口了,那肯定是要接着说下去:“自然须有非常的建策之功。以当前的局势来说,不如遣使通好河东,河东与周乃是世仇,我方足可以诱其发兵南下攻周,而我自黄花、子午谷出兵响应,使中原表里受敌,则潼关以西之地可为我抚而有也。枢相若是能够建策如此殊勋,一切物议都不会再有,诸葛孔明第二当之无愧,些许权位、节镇和大军又何足道哉。”
“此计甚妙!”
王昭远霍然振衣而起,双手扶住几案,目光灼灼地盯着张廷伟:“我若是诸葛亮第二,你却是再世马良了……此计得成,我大蜀据有关西之地乃是必然,就是逐鹿中原也未尝不可期!功成之日,陛下和我都不会忘了你的谋划。”
“不敢不敢!献策容易,决断才难,属下只不过是鼓动唇舌,做出决断的还是陛下和枢相,将来领兵出征逐鹿中原的也自然是枢相,以后大蜀兼有天下,陛下自然是圣天子,枢相就是第一辅弼功臣,属下安敢贪功?”
听得王昭远这么推举自己,张廷伟连连逊谢,头都几乎伏到几案上去了。
“你也无需谦让,该是你的功劳,那就是你的……不过此计要趁早,须得赶在周人动兵之前发作,那才能尽得主动。眼下我就要赶去说服陛下,当务之急还是要赶紧把此计给定下来。”
只是稍微激动了一小会儿,王昭远很快就收摄住心情,再开口说话的时候已经平静了许多,看到张廷伟这么诚惶诚恐的,不由得微微一笑,心中甚为满意。
…………
此时的王昭远方才显出雷厉风行的作风来,刚刚从节度判官那里得到献策,也不多客套,当即匆忙起身送客,然后草草地收拾一下就赶往皇宫。
说服孟昶,对王昭远来说还是很轻松的任务,关键是要趁早,张廷伟献上的是一条先发制人之策,那当然是发得越早制人越狠了。
善于纳谏的孟昶面对王昭远的献策也是从谏如流,在这一刻,文弱了多年的大蜀皇帝忽然就迸发出一丝奋发有为的光芒。
“早岁曾奉尺书,远达睿听。丹素备陈于翰墨,欢盟已保于金兰。洎传吊伐之嘉音,实动辅车之喜色。寻于褒、汉添驻师徒,只待灵旗之济河,便遣前锋而出境。”
大蜀广政二十七年十月,孟昶亲书盟约于帛上,封入蜡丸之内,派遣枢密院大程官孙遇、兴州军校赵彦韬和杨蠲等人携蜡丸潜入周境,意图间道至河东太原与刘承钧取得联络。
第二十一章 王昭远的野望
谋划大事的永远不会只有主角一个人,主角也不能豁免被其他人谋划。谁是主角,谁是配角,端看历史最终选择了哪一个。
西川成都府,领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知枢密院事王昭远的府邸,入朝奏事的山南西道节度判官张廷伟向孟昶报过了到,出宫之后转身就来到了这里,与他的主官王昭远在内室密议。
“兴元府和兴州那边到底如何?”
当初老宰相李昊向孟昶建议屈身以事周朝,主动向中原修贡,以谋求打消周军进取蜀地的意图,是王昭远坚持着阻止了这种做法,并且对三峡和米仓山的险要拍着胸脯作出了担保,这样的担保总是需要负起责任来的。
周军已经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没有大动干戈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骤然发动,现在北面的形势一天紧似一天,周军一直在增强对蜀国兴元府和兴州一带的压力,王昭远不能不关心那边的形势变化。
更何况他领着的这个山南西道节度使一职,也就是该管着兴元府和兴州的,那边有事,王昭远总是要过问一下的。
“周人在凤州加紧囤积军资粮草,那个新任的凤州团练使兼缘边巡检壕砦桥道使张晖颇不服老,屡屡遣兵入境勘察桥道和沿途山寨,与兴元府和兴州的义军多有冲突,双方连日来均有死伤。”
张廷伟这个判官倒是挺称职的,将山南西道面临的军事压力一条条地娓娓道来:“周人还把凤州固镇建为雄胜军,派来了一个柴姓的军使和一个赵姓的监军,听闻那个名叫柴庭翰的军使乃是周主原先的家中人,又听闻那个柴庭翰只不过是降顺周朝的原契丹岐沟关使,莫衷一是。倒是那个姓赵的监军已经打探得确实了,他就是原周军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的二弟,想当年周军取我秦、凤、阶、成四州,那一战中赵匡胤受命巡视前线,也是出力不小。”
“看此种情状……周人还当真是要对西川动兵了?”
王昭远在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却是隐含着兴奋之情,对于可能到来的两军交战,他非但没有忧心忡忡,反而是颇有些跃跃欲试。
张廷伟抬起眼皮瞭了一眼自己的主官,然后继续低眉顺眼地说道:“确实,此次周人在边境上的种种刺探举动,与当年取秦凤之后和李玉以二百人莽撞进兵时的虚张声势大为不同,不再是以制造声势威吓我军为目的,而是切切实实地在勘察进军的桥道路线,定然是在为今后的出兵铺路。”
“这些事情你都与陛下说过了没有?周人在那里磨刀霍霍,我军自然不能行若无事,剑门须得尽快增派戍卒,我这个山南西道节度使也不应该再是挂着虚名了!想我自幼饱读兵书,正要在周人身上一试兵略。”
王昭远说到兴奋处,不由得就是摩拳擦掌、两眼放光。想到届时自己领着两三万雕面恶少儿,破军杀敌,拒敌于国门之外,甚至反手攻入关中,那会是何等的热血澎湃!遥想当年声著蜀中的诸葛亮也不外如是。
见到王昭远如此兴奋,张廷伟面上微露尴尬之色,一时也不知道应当怎么接嘴唱和,在那里支吾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把王昭远的这几句自许给忽略掉。
“这些事情属下都与陛下说过了,只是增派戍卒还要枢相对陛下提起,若是由属下来说却是有些越权了……”
话才说到了一半,张廷伟又稍微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决定把该说的一段话趁着这个时机说出来:“枢相平素并无任何功勋业绩,而今位至枢密使,且兼领节镇,若是不自建立大功,又得骤领大军,却将何以塞时论?”
“哦?”王昭远目光一闪,脸色一沉,追问道:“你以为我该当如何立功?”
张廷伟这番话可真是说中了王昭远的心病。
王昭远自幼聪慧,作为孟昶的书童,孟昶读的经史诗赋文章很多,而他则是好读兵书,二三十年的兵书读下来,王昭远颇以方略自许,虽然很少明说出来,实际上却一直是以诸葛亮自况。
可惜他最大的弱项就是没有在自己最得意的领域里面实际建立过什么功勋,只是因为与孟昶关系亲近,这才迅速地升到了目前的高位。因此别说是一般的官员在背地里对他议论纷纷了,就连孟昶的母亲李太后都对王昭远多有贬抑。
至于腹中方略这种东西,王昭远最得意的方面,又没有实战给他显示的机会,任凭王昭远是如何的自信,那都是难以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
以王昭远如此的权势,其他官员在背地里是怎么议论自己的,他全都知道,不过并不在意,那些群氓的看法伤不到王昭远分毫。可是李太后是怎么对孟昶评价自己的,那些话传入了王昭远的耳朵里,却是让他心中憋屈得很,总想找机会证明一下自己并非倖进之徒。
李太后本是后唐庄宗的宫女,是被赐给孟知祥的,只因为生下了孟昶,这才母以子贵。当初孟昶继位以后,抓住机会斥退孟知祥的勋旧,收回权柄,用王昭远、伊审征、韩保贞、赵崇韬等人分掌机要,总内外兵柄,李太后是很反对的,她在表示反对的时候说的那些话,在王昭远感觉是分外的难听。
李太后是怎么说话来着?她说得很干脆:“吾曾经看见过庄宗跨河与梁军作战,又看见过你父亲在并州捍契丹及入蜀定两川,当时主兵的将领非有功不授,所以士卒畏服。像现在主兵的王昭远,出身微贱,不经行伍,只不过是在你就学之年,作为书童给事过左右,就掌管了军机重权;韩保贞等人都是承袭父职,素不知兵,一旦边疆警急,此辈有何智略以御敌?高彦俦是你父亲的故人,秉心忠实,多所经练,这才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李太后那是什么身份?尽管这些话让王昭远很难受,他也是无可奈何,只有更加想用实绩来证明自己罢了。现在张廷伟当面说中了他的心病,他心情能好才怪了。
不过张廷伟终究是王昭远的心腹,而且听他的说话,也是在为王昭远考虑,而并不是要当面揭短,所以王昭远固然是不痛快,却并没有生张廷伟的气,他现在正在生现实的气呢。
张廷伟倒是没有怕王昭远生气,既然都已经开口了,那肯定是要接着说下去:“自然须有非常的建策之功。以当前的局势来说,不如遣使通好河东,河东与周乃是世仇,我方足可以诱其发兵南下攻周,而我自黄花、子午谷出兵响应,使中原表里受敌,则潼关以西之地可为我抚而有也。枢相若是能够建策如此殊勋,一切物议都不会再有,诸葛孔明第二当之无愧,些许权位、节镇和大军又何足道哉。”
“此计甚妙!”
王昭远霍然振衣而起,双手扶住几案,目光灼灼地盯着张廷伟:“我若是诸葛亮第二,你却是再世马良了……此计得成,我大蜀据有关西之地乃是必然,就是逐鹿中原也未尝不可期!功成之日,陛下和我都不会忘了你的谋划。”
“不敢不敢!献策容易,决断才难,属下只不过是鼓动唇舌,做出决断的还是陛下和枢相,将来领兵出征逐鹿中原的也自然是枢相,以后大蜀兼有天下,陛下自然是圣天子,枢相就是第一辅弼功臣,属下安敢贪功?”
听得王昭远这么推举自己,张廷伟连连逊谢,头都几乎伏到几案上去了。
“你也无需谦让,该是你的功劳,那就是你的……不过此计要趁早,须得赶在周人动兵之前发作,那才能尽得主动。眼下我就要赶去说服陛下,当务之急还是要赶紧把此计给定下来。”
只是稍微激动了一小会儿,王昭远很快就收摄住心情,再开口说话的时候已经平静了许多,看到张廷伟这么诚惶诚恐的,不由得微微一笑,心中甚为满意。
…………
此时的王昭远方才显出雷厉风行的作风来,刚刚从节度判官那里得到献策,也不多客套,当即匆忙起身送客,然后草草地收拾一下就赶往皇宫。
说服孟昶,对王昭远来说还是很轻松的任务,关键是要趁早,张廷伟献上的是一条先发制人之策,那当然是发得越早制人越狠了。
善于纳谏的孟昶面对王昭远的献策也是从谏如流,在这一刻,文弱了多年的大蜀皇帝忽然就迸发出一丝奋发有为的光芒。
“早岁曾奉尺书,远达睿听。丹素备陈于翰墨,欢盟已保于金兰。洎传吊伐之嘉音,实动辅车之喜色。寻于褒、汉添驻师徒,只待灵旗之济河,便遣前锋而出境。”
大蜀广政二十七年十月,孟昶亲书盟约于帛上,封入蜡丸之内,派遣枢密院大程官孙遇、兴州军校赵彦韬和杨蠲等人携蜡丸潜入周境,意图间道至河东太原与刘承钧取得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