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无心插柳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形儿有些尴尬。
面熟,还就是想不起来叫什么,偏人家这两老头还礼数周全,见了李清就要施大礼,搞得李清也弯腰再弯腰的,瞅着人家都热泪盈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而且这两老人家看来也不是个擅长交际的,叫完公子就反复念叨“没事就好,没事就好。”李清坐在对面陪笑脸都有些僵了,瞧这两人的装扮,短祅粗布,头上扎着汗巾子,看来不是什么有钱人家,细想想自己在京城可都是和一群纨绔子弟混的多,要不就是姑娘了,啥时候认识这两位啊,咱对老头可没兴趣!
老人家就是老人家,都没注意到李清那茫然的眼神和尴尬的笑容,倒长吁短叹的感慨上了,一个说:“没事就好。”另一个马上接口道:“我都说你休急的,咱公子是何许人?怎么会出事呢?偏你要多操心。”
这个还不服气了,“现今倒是你来说嘴,你不也心急?是谁逼着船家连夜行船来着?心急有怎地,眼瞧着公子受这无端横祸,叫我等如何心安?”
这两人还吵上了,李清在对面实在坐不住,拱拱手陪笑道:“两位老人家休要争执,恕李清眼拙,虽觉得面善,却实在想不起你我几曾相识的,还请说个明白可好?”
李清这话一出,两个老人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都有些楞了,一个头发花白地老汉委屈的叫道:“公子。你怎地不认得我了,我是你庄上的人啊!”
我庄上的?水云庄?咱可是甩手掌柜,就不认识几个人啊,莫非是因为夺佃的事情打过照面?见李清还是茫然的很,那老头手一指自己鼻子说道:“想起来了没?水云庄上,龙翔军。记得不?骑捷军啊,公子您那会当我是个伙夫,给我田又为我等送行。”
啊哦,一连串地话虽然前言不搭后语,却让李清弄明白了,敢情是训练龙翔军那会淘汰下来的老军,对了,那田还是高小公爷给的。至今不曾付钱呢。
可不怪李清眼里只有达官贵人,这也是人之常情,有个虚名总是叫人家要注意三分的,这个当初被他当成伙夫的老军本就只是一面之缘,而且还是在晚上,跟着就是给些田地打发走了,现在事隔了差不多一年,哪还能记得?
李清不记得人家,这很正常,何况相送老军的时候。也是一走几十个,田可是高小公爷给的,李清压根就没当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再说具体事项他几乎都没沾过手;可人家记得他啊,谁在乎田地本来是谁的,只在乎谁把田地分给了他们。
况且龙翔军后来大胜龙卫军。军中都已传遍,这些老军虽被李清遣送走了,可心里一样自豪,因为他们可不是因为不合格被淘汰地,而是李公子照顾他们年纪大而已,都是在军中厮混几十年的人,这么让人提气的事情可不多。
果然也是故人,只是李清有些不解了。记得那些田地也在大名府啊,怎么你们跑江南干嘛来了?难道专程看我好不好?
李清这疑问很有些伤人感情,人家当然是专程看他好不好来的,莫非是看十里秦淮的姑娘好不好?而且还远不是看看这么简单!
这年头消息是比较闭塞的。何况李清被遣送回籍又是很低调进行的,至今京城里都有很多人不知道呢,消息能够这么快传到大名府去,还正是因为他们是老军人。
没想到高公爷一出手就是一千多亩地,本来李清还说一人只送十亩呢,结果愿意到大名府种地的只有几十名老军,可张管家也知道李清并不在意这些,难道空出来的地放那长草?于是便全给他们了。
但这些老军汉并不是那么贪心的,都一样在军营里厮混那么多年,特别是一些老兄弟可都是同在沙场上放过马地,既然李公子是这个章程,咱们也不能贪心,禁军中每一年都有不少过六十岁的老兄弟退伍,于是这些老军汉也互相联络,只要愿意上大名府来的,一样分田分地。
外人不知道兵谏的事情,京中禁军知道的可不少,况且逍遥会在军中本就有不少成员,眼瞧着兵谏一事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平定下来,就有不少人暗地里为李清叫屈地,公然发表反社会言论不行,喝酒时发发牢骚总可以吧,因此军中很多人都知道李清吃了挂落,被遣送回籍。
打发老军回乡,朝廷只不过一次补个几十贯而已,要不是子弟可以优先增补进禁军,否则这点钱维持生计还真有困难,李清分田之举在这些老军汉心里,可不算是一般的招揽人心,特别是在水云庄上列队为老军送行之事,军中都已传遍了。
公道自在人心。
因此李清因为兵谏被遣送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大名府,只是这消息却不是很详细,本来就没几个人知道皇后的处罚是打发李清被江宁知府看管呢,大名府田庄上的这些个老军一听可就慌了神了。
啥是兵谏啊?这玩意等同谋反!李公子没被杀头已是侥幸了,什么叫遣送回乡,老军汉们一琢磨这事情肯定有蹊跷,估计是怕处罚的
重了不能服众,才这么轻巧的来个名目,兵谏的目地换代,让太子早登基而已,错在哪了?
肯定是充军发配,没准担心咱公子在京城有些人望,换地方关在江宁的大牢里去了!这些个老军汉一商议,不行,咱不能就这么袖手旁观,我们得去救公子。
否则怎么会有句话叫“仗义每多屠狗辈”呢?这句话可没法去深究!
这些个老军汉为自身安危想得少了点。不代表人家行事就卤莽,何况都是行伍多年地出身,连李清听了都暗暗心惊,因为人家都已经做好劫狱的准备,并且哪里有船在等着,哪里有人在接应都是筹划周详。领头地,便是当初被李清当成伙夫的张老汉,也就是站在李清面前很委屈的这一个。
只是却不料李三郎在江宁过得自在无比,而且还不单单是自在,张老汉悄无声息的进了城,没有莽撞地先去打听江宁府大牢的情况,而是直奔牢城营,大凡充军发配的人犯都在这呢。先看看李公子是不是在牢城营,这里可比大牢好救人的。
到了牢城营一打听,这月余绷紧的神经一下散了架了,人家说了,李清李公子,不就是打京城来的那个李小白脸么?是不是遣送回籍的不知道,呀,这家伙可厉害了,日前带着咱江宁的厢军灭了纵横太湖水面几十年地贼寇,那可是苏州、湖州府几次派兵都没剿下来的。这回咱江宁的厢军可是露了脸了。
—
不过有人说是李小白脸厉害,也有人说主要是因为咱们江宁的船大,五层啊,长江水面上就没见过这么大的船的,那些水寇哪敢接战,还不乖乖的束手就擒?张老汉哪顾得上听他们瞎掰。想法探明了李清的住处,这不,一大早就来了,传言是传言,总要亲眼见了才放心的。
看着两位老人家在自己面前一副欣慰的样子,李清觉得自己很龌龊,居然准备着要为他劫狱,这得当多大地干系啊。说实在当初自己有那么几分同情这些厮杀多年、却得不到公正对待的老军人,可分田还有相送老军的,自己却的确只是为了激励士气,只是想赢龙卫军争个面子而已。就算也想为延州的那帮兄弟争个好待遇,可即便输了也不是多大不了的事情,那会地水云庄还养不起百十号人么。
这个礼李清行得是恭恭敬敬,是为自己的不敢当,是为自己耍心计的惭愧,还有,便是感激了。
谁说最难消受的只是美人恩?这些老军汉的确没见太大的世面,京城里谁不知道秦时楼和李清的关系?去谢大娘处打听一下,就不至于跑到江宁这么远来;只是他们觉得弄不好要劫大牢,这样的事情还是少牵扯人地好。
李清已经换了称呼,一口一个张叔、袁叔的叫着,只是想把两个老头让到上坐,这却是费了好大的劲都没能成功,因为人家还自认是李清的庄户,这更让李清觉得羞愧了,这庄子地钱还一直没付给高公爷,不是想赖帐,以前每次提到这个事情,那高小公爷总是很鄙视他,就象一个百万富翁要和比尔盖茨抢着买单一样。
“张叔,不知庄内的收成如何?过的还宽裕不?”这可不是敷衍,当初在水云庄那会,张管家一找他报帐,李清有多远便躲多远,现在虽然不知道大名府的田庄门朝哪开,李清也想知道人家过得如何了。
“正要向公子禀报。”接话是边上那个姓袁的老军汉,说着便从怀里掏出一个帐簿来,双手要递给李清,李清却不肯接,这可不是客气,他怕有些字认不全,再说古时候的帐目与后世不一样,他也未必看得懂。
“袁叔便说说好了,李清不明经济之道,怕还说来更清楚些。”李清笑道。
那袁叔还有些扭捏,不好意思的笑着说:“因老汉识得几个字,因此众兄弟推老汉做个管帐的,这字写得蝎虎,怕也是公子看不明白;如今李家庄有户八十九,四百八十四人,计男丁二百零七人,好叫公子得知的,当初骑捷军老兄弟只有三十余人,随后京中禁军酌减,又有五十余名兄弟来投,都依公子的章程,全是和契丹人见过仗的,现今有良田一千八百余亩。。。
李清奇怪的打断道:“不对吧,袁叔,当初李清记得只有千五百余亩啊,怎生多出这些了。”
张叔在边上解释道:“公子仁义,小老儿们怎敢自私?军中也补了我等些须银钱,又蒙主家恩惠,去岁的收成系数归了我等,本应将这些粮米折了银钱送至水云庄,只是公子那时富贵的,未必瞧得上眼,因此老兄弟们便商议着拿出银钱来再买些田地。一则也好多安置些军中地故旧,二来日后的进项也可多些。”
还会扩大再生产了啊,良性循环,谁说咱古人没有经济头脑来着?让李清吃惊的还在后面呢。
人家根本就没分田,因为现在才有八十九户,按李清当时说的。是每个老军给十亩田,现在可有多呢,总不能让它荒着吧,反正田也是连在一起的,干脆一起耕种,十亩的收成归自家所有
全部归到庄上,由几个老兄弟商议着如何使用。帮困难些的,其他的再去买田,争取多收容些退伍的老军汉。
“公子,您瞧这般处置可好?只是钱使得尽了些,未曾料到公子逢此大变,却还是小老儿思虑不周了,累得公子现下住这等狭小的庭院。”张叔有些愧疚的说道。
李清望着这两个老人都有些说不出话来了,这样处置李清还能说什么?惊叹之余他还憋不住想笑,得!范仲淹的范氏义庄被咱抢过来了!
要放在后世,特别是咱中国或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样地村庄很不出奇,不就是一个人民公社的模式么?可要放在宋朝,那可是对小农经济的一大颠覆,这其实就是集体所有制。
历史上鼎鼎大名、由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便是这种模式。
范仲淹这人还真是没说的,《宋史》说他“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要说宋朝的官儿待遇可不低,人家还是做过宰执的人,怎么会过得那么简朴?在宋朝的金粉浮华里,可算是罕见的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话他可不是浑说的,古语云“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孟子有曰:“施由亲始。”一个人有没有爱心,先得看他对自己身边地亲人、朋友如何。而范仲淹是扎扎实实做到了。
本就不是贪官,自己省吃俭用,却捐出一千多亩良田为族人建义庄,并定下十三条规矩。告戒子子孙孙谨记之,“义学”这个词语便是从范仲淹始;他建的义庄可谓一个奇迹,从北宋年间的千余亩起,到清末尚有田五千三百亩,经历了那么多的朝代更替、血雨腥风,一直屹立不倒,为范氏族人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避难场所长达八百余年。
唐朝便有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乌衣子弟裙风流了多久?在后世要论中国的世家,范氏才是楷模。
只是如今几个老军汉,居然也弄起类似地义庄了,只不过不是救济族人,而是救济退伍的老兵,还改名叫李家庄,让李清又是得意又是羞愧,当初拿到田契后,自己随手这么一给就完事了,根本就没往心里去,也没去管人家缺啥的,可人家还记得这是他李清的庄子呢,对比下建立清风寨时,水云庄可是竭力支持的,这厚此薄彼有些过头了。
“张叔,袁叔,来,咱们好好说道下,就这个章程,安置老军,看看如何才能办得更好些!”李清来了兴致,颇有些想跟范仲淹一较高下的架势了。
家里来了客人,女眷自然要回避下,只是现在地方小,他们的谈话隔壁的若英、云三娘和施二娘可是听地真真的,最诧异的就是若英了,奇怪了,三郎怎么改了性了?以前在水云庄的时候,他可最烦听这些地。
咱也想法弄个延续八百年的义庄来,到时候也和范仲淹一块青史留名,李清当然有兴致,好歹咱现在占了先啊,最好能力压范仲淹一头才好,谁叫他每次见了我都要板起脸来教训!
这一折腾的时间就长了,啥好规矩能够延续千年起作用呢?李清连后世的民主选举推举义庄负责人都说出来了,无奈这两个老头死活不同意,自己选?这哪行呢,这还是李家庄么?现在的就该他李清定,以后还就该李清的儿子定,这才叫规矩!
李清平时就是个不讲究礼仪的,今儿破天荒来了兴致,非要在这经济之道上也露一手,摆不平这两老头,咱这千年之后的子孙还有面子么?说着说着便忘了时辰,云三娘在房里可耐不住了,三郎今天是蝎虎了,哪有这闲心了呢?你有闲心就算了,别忘了人家远道而来的老人家可要吃饭的,再说施二娘也是初来,总不能叫人家饿肚子吧。
回避也顾不上了,“若英,你我先去厨下整治饭食罢,三郎怕是一会也说不完的。”云三娘说道。
施二娘可是明事理的,既然认了这里做娘家,自己就不是客人了,听得云三娘叫若英下厨,忙道:“平日也不得机会弄这个,今日却瞧瞧我的手艺可好?”说完,抢着便往门外跑,只是才出了门,忽得又闪了回来,瞪大眼睛问云三娘:“外边这是何许人等?怎地当院立起规矩来了!”
形儿有些尴尬。
面熟,还就是想不起来叫什么,偏人家这两老头还礼数周全,见了李清就要施大礼,搞得李清也弯腰再弯腰的,瞅着人家都热泪盈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而且这两老人家看来也不是个擅长交际的,叫完公子就反复念叨“没事就好,没事就好。”李清坐在对面陪笑脸都有些僵了,瞧这两人的装扮,短祅粗布,头上扎着汗巾子,看来不是什么有钱人家,细想想自己在京城可都是和一群纨绔子弟混的多,要不就是姑娘了,啥时候认识这两位啊,咱对老头可没兴趣!
老人家就是老人家,都没注意到李清那茫然的眼神和尴尬的笑容,倒长吁短叹的感慨上了,一个说:“没事就好。”另一个马上接口道:“我都说你休急的,咱公子是何许人?怎么会出事呢?偏你要多操心。”
这个还不服气了,“现今倒是你来说嘴,你不也心急?是谁逼着船家连夜行船来着?心急有怎地,眼瞧着公子受这无端横祸,叫我等如何心安?”
这两人还吵上了,李清在对面实在坐不住,拱拱手陪笑道:“两位老人家休要争执,恕李清眼拙,虽觉得面善,却实在想不起你我几曾相识的,还请说个明白可好?”
李清这话一出,两个老人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都有些楞了,一个头发花白地老汉委屈的叫道:“公子。你怎地不认得我了,我是你庄上的人啊!”
我庄上的?水云庄?咱可是甩手掌柜,就不认识几个人啊,莫非是因为夺佃的事情打过照面?见李清还是茫然的很,那老头手一指自己鼻子说道:“想起来了没?水云庄上,龙翔军。记得不?骑捷军啊,公子您那会当我是个伙夫,给我田又为我等送行。”
啊哦,一连串地话虽然前言不搭后语,却让李清弄明白了,敢情是训练龙翔军那会淘汰下来的老军,对了,那田还是高小公爷给的。至今不曾付钱呢。
可不怪李清眼里只有达官贵人,这也是人之常情,有个虚名总是叫人家要注意三分的,这个当初被他当成伙夫的老军本就只是一面之缘,而且还是在晚上,跟着就是给些田地打发走了,现在事隔了差不多一年,哪还能记得?
李清不记得人家,这很正常,何况相送老军的时候。也是一走几十个,田可是高小公爷给的,李清压根就没当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再说具体事项他几乎都没沾过手;可人家记得他啊,谁在乎田地本来是谁的,只在乎谁把田地分给了他们。
况且龙翔军后来大胜龙卫军。军中都已传遍,这些老军虽被李清遣送走了,可心里一样自豪,因为他们可不是因为不合格被淘汰地,而是李公子照顾他们年纪大而已,都是在军中厮混几十年的人,这么让人提气的事情可不多。
果然也是故人,只是李清有些不解了。记得那些田地也在大名府啊,怎么你们跑江南干嘛来了?难道专程看我好不好?
李清这疑问很有些伤人感情,人家当然是专程看他好不好来的,莫非是看十里秦淮的姑娘好不好?而且还远不是看看这么简单!
这年头消息是比较闭塞的。何况李清被遣送回籍又是很低调进行的,至今京城里都有很多人不知道呢,消息能够这么快传到大名府去,还正是因为他们是老军人。
没想到高公爷一出手就是一千多亩地,本来李清还说一人只送十亩呢,结果愿意到大名府种地的只有几十名老军,可张管家也知道李清并不在意这些,难道空出来的地放那长草?于是便全给他们了。
但这些老军汉并不是那么贪心的,都一样在军营里厮混那么多年,特别是一些老兄弟可都是同在沙场上放过马地,既然李公子是这个章程,咱们也不能贪心,禁军中每一年都有不少过六十岁的老兄弟退伍,于是这些老军汉也互相联络,只要愿意上大名府来的,一样分田分地。
外人不知道兵谏的事情,京中禁军知道的可不少,况且逍遥会在军中本就有不少成员,眼瞧着兵谏一事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平定下来,就有不少人暗地里为李清叫屈地,公然发表反社会言论不行,喝酒时发发牢骚总可以吧,因此军中很多人都知道李清吃了挂落,被遣送回籍。
打发老军回乡,朝廷只不过一次补个几十贯而已,要不是子弟可以优先增补进禁军,否则这点钱维持生计还真有困难,李清分田之举在这些老军汉心里,可不算是一般的招揽人心,特别是在水云庄上列队为老军送行之事,军中都已传遍了。
公道自在人心。
因此李清因为兵谏被遣送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大名府,只是这消息却不是很详细,本来就没几个人知道皇后的处罚是打发李清被江宁知府看管呢,大名府田庄上的这些个老军一听可就慌了神了。
啥是兵谏啊?这玩意等同谋反!李公子没被杀头已是侥幸了,什么叫遣送回乡,老军汉们一琢磨这事情肯定有蹊跷,估计是怕处罚的
重了不能服众,才这么轻巧的来个名目,兵谏的目地换代,让太子早登基而已,错在哪了?
肯定是充军发配,没准担心咱公子在京城有些人望,换地方关在江宁的大牢里去了!这些个老军汉一商议,不行,咱不能就这么袖手旁观,我们得去救公子。
否则怎么会有句话叫“仗义每多屠狗辈”呢?这句话可没法去深究!
这些个老军汉为自身安危想得少了点。不代表人家行事就卤莽,何况都是行伍多年地出身,连李清听了都暗暗心惊,因为人家都已经做好劫狱的准备,并且哪里有船在等着,哪里有人在接应都是筹划周详。领头地,便是当初被李清当成伙夫的张老汉,也就是站在李清面前很委屈的这一个。
只是却不料李三郎在江宁过得自在无比,而且还不单单是自在,张老汉悄无声息的进了城,没有莽撞地先去打听江宁府大牢的情况,而是直奔牢城营,大凡充军发配的人犯都在这呢。先看看李公子是不是在牢城营,这里可比大牢好救人的。
到了牢城营一打听,这月余绷紧的神经一下散了架了,人家说了,李清李公子,不就是打京城来的那个李小白脸么?是不是遣送回籍的不知道,呀,这家伙可厉害了,日前带着咱江宁的厢军灭了纵横太湖水面几十年地贼寇,那可是苏州、湖州府几次派兵都没剿下来的。这回咱江宁的厢军可是露了脸了。
—
不过有人说是李小白脸厉害,也有人说主要是因为咱们江宁的船大,五层啊,长江水面上就没见过这么大的船的,那些水寇哪敢接战,还不乖乖的束手就擒?张老汉哪顾得上听他们瞎掰。想法探明了李清的住处,这不,一大早就来了,传言是传言,总要亲眼见了才放心的。
看着两位老人家在自己面前一副欣慰的样子,李清觉得自己很龌龊,居然准备着要为他劫狱,这得当多大地干系啊。说实在当初自己有那么几分同情这些厮杀多年、却得不到公正对待的老军人,可分田还有相送老军的,自己却的确只是为了激励士气,只是想赢龙卫军争个面子而已。就算也想为延州的那帮兄弟争个好待遇,可即便输了也不是多大不了的事情,那会地水云庄还养不起百十号人么。
这个礼李清行得是恭恭敬敬,是为自己的不敢当,是为自己耍心计的惭愧,还有,便是感激了。
谁说最难消受的只是美人恩?这些老军汉的确没见太大的世面,京城里谁不知道秦时楼和李清的关系?去谢大娘处打听一下,就不至于跑到江宁这么远来;只是他们觉得弄不好要劫大牢,这样的事情还是少牵扯人地好。
李清已经换了称呼,一口一个张叔、袁叔的叫着,只是想把两个老头让到上坐,这却是费了好大的劲都没能成功,因为人家还自认是李清的庄户,这更让李清觉得羞愧了,这庄子地钱还一直没付给高公爷,不是想赖帐,以前每次提到这个事情,那高小公爷总是很鄙视他,就象一个百万富翁要和比尔盖茨抢着买单一样。
“张叔,不知庄内的收成如何?过的还宽裕不?”这可不是敷衍,当初在水云庄那会,张管家一找他报帐,李清有多远便躲多远,现在虽然不知道大名府的田庄门朝哪开,李清也想知道人家过得如何了。
“正要向公子禀报。”接话是边上那个姓袁的老军汉,说着便从怀里掏出一个帐簿来,双手要递给李清,李清却不肯接,这可不是客气,他怕有些字认不全,再说古时候的帐目与后世不一样,他也未必看得懂。
“袁叔便说说好了,李清不明经济之道,怕还说来更清楚些。”李清笑道。
那袁叔还有些扭捏,不好意思的笑着说:“因老汉识得几个字,因此众兄弟推老汉做个管帐的,这字写得蝎虎,怕也是公子看不明白;如今李家庄有户八十九,四百八十四人,计男丁二百零七人,好叫公子得知的,当初骑捷军老兄弟只有三十余人,随后京中禁军酌减,又有五十余名兄弟来投,都依公子的章程,全是和契丹人见过仗的,现今有良田一千八百余亩。。。
李清奇怪的打断道:“不对吧,袁叔,当初李清记得只有千五百余亩啊,怎生多出这些了。”
张叔在边上解释道:“公子仁义,小老儿们怎敢自私?军中也补了我等些须银钱,又蒙主家恩惠,去岁的收成系数归了我等,本应将这些粮米折了银钱送至水云庄,只是公子那时富贵的,未必瞧得上眼,因此老兄弟们便商议着拿出银钱来再买些田地。一则也好多安置些军中地故旧,二来日后的进项也可多些。”
还会扩大再生产了啊,良性循环,谁说咱古人没有经济头脑来着?让李清吃惊的还在后面呢。
人家根本就没分田,因为现在才有八十九户,按李清当时说的。是每个老军给十亩田,现在可有多呢,总不能让它荒着吧,反正田也是连在一起的,干脆一起耕种,十亩的收成归自家所有
全部归到庄上,由几个老兄弟商议着如何使用。帮困难些的,其他的再去买田,争取多收容些退伍的老军汉。
“公子,您瞧这般处置可好?只是钱使得尽了些,未曾料到公子逢此大变,却还是小老儿思虑不周了,累得公子现下住这等狭小的庭院。”张叔有些愧疚的说道。
李清望着这两个老人都有些说不出话来了,这样处置李清还能说什么?惊叹之余他还憋不住想笑,得!范仲淹的范氏义庄被咱抢过来了!
要放在后世,特别是咱中国或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样地村庄很不出奇,不就是一个人民公社的模式么?可要放在宋朝,那可是对小农经济的一大颠覆,这其实就是集体所有制。
历史上鼎鼎大名、由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便是这种模式。
范仲淹这人还真是没说的,《宋史》说他“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要说宋朝的官儿待遇可不低,人家还是做过宰执的人,怎么会过得那么简朴?在宋朝的金粉浮华里,可算是罕见的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话他可不是浑说的,古语云“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孟子有曰:“施由亲始。”一个人有没有爱心,先得看他对自己身边地亲人、朋友如何。而范仲淹是扎扎实实做到了。
本就不是贪官,自己省吃俭用,却捐出一千多亩良田为族人建义庄,并定下十三条规矩。告戒子子孙孙谨记之,“义学”这个词语便是从范仲淹始;他建的义庄可谓一个奇迹,从北宋年间的千余亩起,到清末尚有田五千三百亩,经历了那么多的朝代更替、血雨腥风,一直屹立不倒,为范氏族人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避难场所长达八百余年。
唐朝便有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乌衣子弟裙风流了多久?在后世要论中国的世家,范氏才是楷模。
只是如今几个老军汉,居然也弄起类似地义庄了,只不过不是救济族人,而是救济退伍的老兵,还改名叫李家庄,让李清又是得意又是羞愧,当初拿到田契后,自己随手这么一给就完事了,根本就没往心里去,也没去管人家缺啥的,可人家还记得这是他李清的庄子呢,对比下建立清风寨时,水云庄可是竭力支持的,这厚此薄彼有些过头了。
“张叔,袁叔,来,咱们好好说道下,就这个章程,安置老军,看看如何才能办得更好些!”李清来了兴致,颇有些想跟范仲淹一较高下的架势了。
家里来了客人,女眷自然要回避下,只是现在地方小,他们的谈话隔壁的若英、云三娘和施二娘可是听地真真的,最诧异的就是若英了,奇怪了,三郎怎么改了性了?以前在水云庄的时候,他可最烦听这些地。
咱也想法弄个延续八百年的义庄来,到时候也和范仲淹一块青史留名,李清当然有兴致,好歹咱现在占了先啊,最好能力压范仲淹一头才好,谁叫他每次见了我都要板起脸来教训!
这一折腾的时间就长了,啥好规矩能够延续千年起作用呢?李清连后世的民主选举推举义庄负责人都说出来了,无奈这两个老头死活不同意,自己选?这哪行呢,这还是李家庄么?现在的就该他李清定,以后还就该李清的儿子定,这才叫规矩!
李清平时就是个不讲究礼仪的,今儿破天荒来了兴致,非要在这经济之道上也露一手,摆不平这两老头,咱这千年之后的子孙还有面子么?说着说着便忘了时辰,云三娘在房里可耐不住了,三郎今天是蝎虎了,哪有这闲心了呢?你有闲心就算了,别忘了人家远道而来的老人家可要吃饭的,再说施二娘也是初来,总不能叫人家饿肚子吧。
回避也顾不上了,“若英,你我先去厨下整治饭食罢,三郎怕是一会也说不完的。”云三娘说道。
施二娘可是明事理的,既然认了这里做娘家,自己就不是客人了,听得云三娘叫若英下厨,忙道:“平日也不得机会弄这个,今日却瞧瞧我的手艺可好?”说完,抢着便往门外跑,只是才出了门,忽得又闪了回来,瞪大眼睛问云三娘:“外边这是何许人等?怎地当院立起规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