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反常行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装甲的复杂地形穿越能力,在通过皮尔本贾尔岭那一条平均海拔为3900米的山脊线时,强大的优势就当即完全体现了出来。
在克什米尔谷地的南部边界,即便是那几个山峰达4500米的地域,也无法阻挡强袭机甲的脚步。
克什米尔谷地,平均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高的地方甚至能达到1800米,这是十分惊人的地理数据。
而整个谷地长155公里、宽56公里,面积约在1.5万平方公里左右,有印度河支流杰赫勒姆河流过,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多、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喜马拉雅山西段斜贯于本区中部,高峻挺拔,有13座山峰超过6000米,南伽峰高达8126米,有现代冰川。
印度河上游谷地两侧分布有砾石阶地,由各支流造成的冲积扇外缘伸入主谷,列城即位于冲积扇上,海拔约3800米。
东北边境的喀□昆仑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有4座山峰超过8000米,其中位于中国和克什米尔边境的乔戈里峰高达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
在这里,一支车队沿着绕山而建的简易公路行驶着,一般来说,装甲部队不会选择这样的地形前进。
一次只能通过一辆坦克,万一路口被巨石堵住,伏击方就可以居高临下的发动攻击。甚至连躲都没地方躲。
但机甲部队却不太担心。所谓的障碍的陡峭的斜坡,有手有脚的强袭机甲,完全可以利用灵活的动作翻越过去,而不像坦克,一旦前路被阻,就束手无策。
一种被专门设计来装载强袭机甲的装甲货柜车,晃悠悠的行驶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偶尔碰到较大的石块或者土墩,还会毫无征兆的抖起来。
车上的乘客,明显都在抱怨着。
“该死。这破公路,到底是谁修的?”一向习惯了国内平坦的道路状况,王瑞智口里不停的抱怨着。
他和张秋源是同一个机甲战斗班,每班12人。负责指挥作战的班长一名,负责驾驶机甲的副班长两名,还有另外两人是后备驾驶员,同时也充当护卫。
剩余的人,基本都是工程兵,主要的工作是对机甲的日常护理和占地维修。
每一个战斗班,都配属了两台强袭机甲和一辆装甲运输车,强袭机甲斜斜的躺在金属床架上,为了节约空间,相互也靠得很紧密。
“喂。阿源。”口里吃着补充体能用的巧克力,王瑞智坐在车顶的金属架上,对着身旁的张秋源说道:“为啥不直接用重型运输机把我们空投到敌后去?这样的山路,简直让人受罪啊。”
就为这个,王瑞智对于高层的怨念,还是很重的。
张秋源若有所思,“我觉得,还是出于安全性和突然性的考虑吧,动用战略空军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制空权。在西线,我们很明显没有相应的能力。”
“还有一点。主要还是想测试一下我们机甲部队在复杂地形上的作战能力。(看小说就到.)至于说我们的死活,你觉得上面真的会在意嘛?”
一想到自己的老爹,王瑞智就对张秋源的话深以为然,他拍着自己有些发晕:“这该死的活计。”
“混蛋,我受不了这条公路了!”
大声的吼叫。回响在山谷里,让整个车队的人都深表赞同。
但上级的命令是绝对的。虽然辛苦些,但至少这个命令不是让人去送死。
而反观印度方面,鉴于克什米尔当地这种非常崎岖的山地地形,他们在西线的布置也相当谨慎,而不是像东线那样多面开花。
毕竟在西线,战略上的定位是以防守为主,就算发动攻击,也只是向更好的牵动局势。
所以印度在西线的第一攻击集群被划分成为了两个方面军,其中西路方面军包括第37,88,32,17,74这四个配备了先进武器的混编步兵师。
并且为了更好的增强其突击能力,还特意从第二攻击集群的大部队中抽调了第2和第7**装甲旅,这两只装甲旅,清一色列装了来自美国的m60主战坦克,突防能力十分惊人。
这支配备了大量机械化武器的方面军,全都集结在查谟平原北部的山麓和丘陵地带,这里地势还算平缓,正适合于机械化陆军装甲部队的展开。
至于说攻击目标,毫无疑问是巴基斯坦控制的伯尼哈尔山口。
这里是比尔本贾尔岭的山口,位于查谟和喀什米尔巴基斯坦控制区境内。“伯尼哈尔”为喀什米尔语,意即“暴风雪”。
该山口海拔极高,为喀什米尔谷地与印度平原之间的主要门户。在过去,想要通过这里的商队,货运都必须要靠人背,而且需时一日。
但在华夏联邦的帮助下,巴基斯坦在这里修建了一条公路,以隧道穿过,一般情况下终年可通行,仅冬季偶然被大雪阻塞。
现在是夏季,冰雪早已融化,正好依托着这条公路,对驻守在那里的巴基斯坦军发动奇袭。
作为突击主力的东路方面军,共包括了第37,88,17这三支混编步兵师,以及还有第5和第7装甲师。
兵力部署十分集中,全都集结于东部克什米尔谷地,主要攻击目标是登东山口,那里是巴基斯坦的在西线上的防御薄弱环节,正好作为突破口。
喜马拉雅山以西有一个突出的边角,是巴基斯坦在西线上唯一的自然屏障,而伯尼哈尔与登东这两个地方。都是出山入山的门户。想要突破巴基斯坦在西线的防御,这两条通道是必经之地。
印军现在拥有了强大的装甲部队,完全可以考虑用强攻的方式来硬碰硬的冲破这两个地方。
而一旦印度军队控制了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山口,那么他们的装甲部队就可以依托巴基斯坦修筑的公路系统,长驱直入,到巴基斯坦的核心腹地内为所欲为。【*悠】
只有突破了这两处山口,西路方面军才能从西往东,迂回机动,然后从侧翼包围印度河上游谷地,两面夹击巴基斯坦的西线守军。使其腹背受敌。
东路方面军,最主要的目的是沿着印度河往上,从侧面直插印度河谷地,与作为主力的西路方面军一同发起攻势。狠狠夹击位于中间的巴军。
最终目地不言自明,印度的这两路方面军,是想要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上,切断巴基斯坦与华夏联邦的地上联系,以防止来自华夏联邦的军队进入这里。
要知道,为了更有效的援助巴基斯坦的军事和经济,以及扩大华联政府在这一地区的实际形象力,从国内有一条公路,经由喀喇昆仑山口与巴基斯坦连接。
印度是希望通过占领这里,获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印度河谷地可是克什米尔地区农业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地区。
不过因为一直与巴基斯坦控制区接壤,使得印度政府和民间,都不太愿意开发这一地区,导致这里的经济优势反而没有建立起来,白白浪费了一个好地方。
所以印度就寄希望于通过控制更外围的地区,来建立更加安全的环境,以推动印度河谷地的经济发展。
更何况,控制了这一带,就等于是控制了巴控克什米尔全境。如此一来。就随时可以通过列城进入喀喇昆仑山口的公路,对中国的**腹地进行战略威慑。
对这两处山谷口的攻击,大规模集群装甲战术是无法使用的,因为地形攻击面窄,也没有迂回的余地。坦克和装甲战车的突击优势根本体现不出来。
虽然说,这两处地方对于整个山脉平均5000米以上的海拔。包括13座6000米以上的高峰来说海拔较低,但是仍然有3000米左右的海拔,属于高原地带。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想要指望主战坦克发挥出其优势,对敌军重兵防守的地区进行突击,根本就是不现实的。
充其量,只能将坦克当成了是自走火炮,在战斗的第一阶段,用滑膛式的坦克炮,朝着山顶巴军阵地轰上几下子,作为炮兵使用。
不过考虑到坦克炮的直线打击方式,以及滑膛炮的远距离攻击精准性,这样的做的意义还真是不大。除非印军的装甲师里,有大量的神炮手。
所以在这里,攻坚的主力还是各种山地炮兵和步兵,必要时候,还要寄希望于步兵的冲锋来夺取山口上的敌军阵地,然后才能让装甲部队在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进入公路,穿过隧道。
6月27日,凌晨4时,天色还是漆黑一片,但坦克的隆隆声已经开始打破大地的宁静,印军来势汹汹。
随即,对这两个巴军所防守的山口发起了猛烈的突袭。
第一阶段是是炮火压制,用超过两千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对在高地上进行被动防御的巴军阵地展开了一场凶猛火炮轰击。
为了全面压制阵地里的巴军,印军方面还出动了50架“美洲虎”攻击机,在40架幻影iii战斗机的空中护航下,对巴军的阵地展开了地毯式轰炸。
这样的猛烈的炮火,从二战结束以来,还是第一次。
相比于印巴之间的现代化正规军互拼,历次的巴以冲突简直就像小孩子掐架,光是动用的炮火规模就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猛烈的空中轰炸与火炮袭击,整整持续了半个小时,到4时30分,印度方面才结束火力压制,而是派出了地面部队。
这种战术,也算是一种经典的步炮协同,虽然对于印度的士兵而言,“协同”这个用词有些牵强附会。
对于巴军驻守的两个山谷高地,印军分别投入了两个中型步兵团。以长达2公里的正面兵锋。来势汹汹地向山口两侧的巴军阵地毫不犹豫地发起了强攻。
按照印度陆军的行军条令,一个步兵师的攻击正面应该在12至18公里的范围内,而据此来推算的话,两个步兵团的攻击正面应该是在9公里左右比较恰当。
但是现在,印军把投入战场的的两个步兵团的攻击正面压缩到了两公里,除了因为复杂的山地环境不利于地面部队展开的这一个原因之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战术因素。
由于装甲部队无法投入本次突击作战,鉴于这种情况,集中优势的兵力,采取成建制的大规模集群冲锋。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拿下位于高地上的巴军阵地。
如果按照印军的行军条令来执行,采用常规的进攻密度,那么将意味着印军在这两个山谷入口处投入的兵力无法超过一个营。
这就等于将优势让给了作为守方的巴基斯坦,毫无疑问。对方的守军不仅依托于坚固的防御工事,而且人数还超过你的一个营。
这就陷入了添油战术,等到巴军大部队来援,就丧失一切机会了。
在前两次的印巴战争中,印度的这种学自日本的“猪突”战术,竟然都获得了成功,曾经突破过巴军重兵把守的皮尔本贾尔岭。
有着这样的成功先例和作战经验,印军现在老调重弹,在应用的时候还真可以算得上得心应手。
两个印度轻型步兵团,在没有任何装甲车辆的掩护下。就密集地朝着伯尼哈尔山口两侧的巴军阵地猛冲过去,人头涌涌,真是潮水一般的攻击。
而让印军步兵团的指挥官奇怪的是,自己的部队已经离巴军阵地不足一公里了,竟然仍未遭受对方的反击。
“不会是用大炮就把对面的人都给炸死了吧?”印度军官心里,都浮现出了这样的疑问。
按照以前的常例来讲,就算巴军在炮火袭击中受损再大,但炮火还击多多少少还是会有的。指挥进攻的一名印军准将,现在还真是想不太明白了。
他十分怀疑巴基斯坦方面正在酝酿着什么阴谋,因此当即下达命令。让负责突击的地面步兵部队停下脚步。
在与自己的顶头上司,第88步兵师的师长诺哈尔通过通话后,准将先生口述了前线的这个反常情况,并且请示下一步的行动指示。
诺哈尔听完下属的汇报后,对于部下擅自更改命令的做法十分恼怒。在他看来。不管巴基斯坦搞什么鬼,都绝对不能让让步兵部队停止前进。
为了这个。诺哈尔揪着电话,对这位“胆小”的准将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
“你的脑袋都装着蜡烛吗?没有遭到敌人的阻击就要停下,你觉得这符合逻辑吗?真不知道你这个陆军准将的军衔是怎么混来的!”
除了破口大骂,诺哈尔还在暗暗诅咒那些提拔军官任人唯亲的印度国大党高层。
这个所谓的准将,此前虽然也在陆军学校里读过书,但上战场完全是投一次。
貌似是因为舅舅在印度国防部当总参谋,才能担任上了现在的职务。
在诺哈尔眼里,这种靠着裙带关系来“来混饭吃”的军官,居然会被安排到自己的麾下,诺哈尔对此自然是满腹牢骚了。
年轻的准将被诺哈尔这么刻薄数落,表面上不敢顶回去,但在心中却暗暗记下,并且开始盘算怎么在回去之后说诺哈尔的坏话。
当然,上级的命令是绝对的,准将同志依旧不得不服从诺哈尔命令,让自己的部队继续朝着伯尼哈尔冲去。
对于深处第一冲锋梯队的印度士兵来说,这一次攻击真的是有史以来最轻松最顺利的了,他们根本就没有遭到任何的反击,就直接冲上了巴军的阵地。
这一下子,在准将的心里,那可是乐开了花,他等于是立下了个头功,凭着自己在军中的关系,绝对能够获得一次向上提升的机会。
甚至,还有可能取代诺哈尔这个讨厌的家伙,成为印军第88步兵师师的师长,准将同志已经开始幻想着他美好的未来了。
这样的好消息,当然要第一时间向身后的师部通报,明言了自己已经率队占领了巴军的山谷阵地,并且完全控制住了整个伯尼哈尔。
甚至还添油加醋的说到,巴军已经被步兵的决死冲锋吓破了胆,沿着山路向境内仓皇逃遁了。
至于为何阵地上没有任何敌人的尸体,他也懒得去细想。
其实,弱国仔细分析,敌军绝不可能在没有任何伤亡的情况下就从自己的防御阵地撤离。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优秀的指挥官总会先考虑敌军是否是有意识的放弃了这个阵地。
但很明显,诺哈尔对这位准将同志的评价还是很准确的,他确实对得上“饭桶”这样的称号。
早上6时14分,一夜未睡的诺哈尔在得到了前线的战告之后,虽然有点意外巴军会撤离这个至关重要的关口,可依旧还是如实向西路方面军的总指挥部作了战情汇报。
西路军的总司令,辛格立即下令再派遣一个步兵团上去,依托着险峻的山体和敌人原本的战壕,加固那里的防御工事。
与此同时,还要求诺哈尔将装甲部队派往出,沿着山路前进,争取尽快的通过山口。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装甲的复杂地形穿越能力,在通过皮尔本贾尔岭那一条平均海拔为3900米的山脊线时,强大的优势就当即完全体现了出来。
在克什米尔谷地的南部边界,即便是那几个山峰达4500米的地域,也无法阻挡强袭机甲的脚步。
克什米尔谷地,平均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高的地方甚至能达到1800米,这是十分惊人的地理数据。
而整个谷地长155公里、宽56公里,面积约在1.5万平方公里左右,有印度河支流杰赫勒姆河流过,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多、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喜马拉雅山西段斜贯于本区中部,高峻挺拔,有13座山峰超过6000米,南伽峰高达8126米,有现代冰川。
印度河上游谷地两侧分布有砾石阶地,由各支流造成的冲积扇外缘伸入主谷,列城即位于冲积扇上,海拔约3800米。
东北边境的喀□昆仑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有4座山峰超过8000米,其中位于中国和克什米尔边境的乔戈里峰高达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
在这里,一支车队沿着绕山而建的简易公路行驶着,一般来说,装甲部队不会选择这样的地形前进。
一次只能通过一辆坦克,万一路口被巨石堵住,伏击方就可以居高临下的发动攻击。甚至连躲都没地方躲。
但机甲部队却不太担心。所谓的障碍的陡峭的斜坡,有手有脚的强袭机甲,完全可以利用灵活的动作翻越过去,而不像坦克,一旦前路被阻,就束手无策。
一种被专门设计来装载强袭机甲的装甲货柜车,晃悠悠的行驶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偶尔碰到较大的石块或者土墩,还会毫无征兆的抖起来。
车上的乘客,明显都在抱怨着。
“该死。这破公路,到底是谁修的?”一向习惯了国内平坦的道路状况,王瑞智口里不停的抱怨着。
他和张秋源是同一个机甲战斗班,每班12人。负责指挥作战的班长一名,负责驾驶机甲的副班长两名,还有另外两人是后备驾驶员,同时也充当护卫。
剩余的人,基本都是工程兵,主要的工作是对机甲的日常护理和占地维修。
每一个战斗班,都配属了两台强袭机甲和一辆装甲运输车,强袭机甲斜斜的躺在金属床架上,为了节约空间,相互也靠得很紧密。
“喂。阿源。”口里吃着补充体能用的巧克力,王瑞智坐在车顶的金属架上,对着身旁的张秋源说道:“为啥不直接用重型运输机把我们空投到敌后去?这样的山路,简直让人受罪啊。”
就为这个,王瑞智对于高层的怨念,还是很重的。
张秋源若有所思,“我觉得,还是出于安全性和突然性的考虑吧,动用战略空军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制空权。在西线,我们很明显没有相应的能力。”
“还有一点。主要还是想测试一下我们机甲部队在复杂地形上的作战能力。(看小说就到.)至于说我们的死活,你觉得上面真的会在意嘛?”
一想到自己的老爹,王瑞智就对张秋源的话深以为然,他拍着自己有些发晕:“这该死的活计。”
“混蛋,我受不了这条公路了!”
大声的吼叫。回响在山谷里,让整个车队的人都深表赞同。
但上级的命令是绝对的。虽然辛苦些,但至少这个命令不是让人去送死。
而反观印度方面,鉴于克什米尔当地这种非常崎岖的山地地形,他们在西线的布置也相当谨慎,而不是像东线那样多面开花。
毕竟在西线,战略上的定位是以防守为主,就算发动攻击,也只是向更好的牵动局势。
所以印度在西线的第一攻击集群被划分成为了两个方面军,其中西路方面军包括第37,88,32,17,74这四个配备了先进武器的混编步兵师。
并且为了更好的增强其突击能力,还特意从第二攻击集群的大部队中抽调了第2和第7**装甲旅,这两只装甲旅,清一色列装了来自美国的m60主战坦克,突防能力十分惊人。
这支配备了大量机械化武器的方面军,全都集结在查谟平原北部的山麓和丘陵地带,这里地势还算平缓,正适合于机械化陆军装甲部队的展开。
至于说攻击目标,毫无疑问是巴基斯坦控制的伯尼哈尔山口。
这里是比尔本贾尔岭的山口,位于查谟和喀什米尔巴基斯坦控制区境内。“伯尼哈尔”为喀什米尔语,意即“暴风雪”。
该山口海拔极高,为喀什米尔谷地与印度平原之间的主要门户。在过去,想要通过这里的商队,货运都必须要靠人背,而且需时一日。
但在华夏联邦的帮助下,巴基斯坦在这里修建了一条公路,以隧道穿过,一般情况下终年可通行,仅冬季偶然被大雪阻塞。
现在是夏季,冰雪早已融化,正好依托着这条公路,对驻守在那里的巴基斯坦军发动奇袭。
作为突击主力的东路方面军,共包括了第37,88,17这三支混编步兵师,以及还有第5和第7装甲师。
兵力部署十分集中,全都集结于东部克什米尔谷地,主要攻击目标是登东山口,那里是巴基斯坦的在西线上的防御薄弱环节,正好作为突破口。
喜马拉雅山以西有一个突出的边角,是巴基斯坦在西线上唯一的自然屏障,而伯尼哈尔与登东这两个地方。都是出山入山的门户。想要突破巴基斯坦在西线的防御,这两条通道是必经之地。
印军现在拥有了强大的装甲部队,完全可以考虑用强攻的方式来硬碰硬的冲破这两个地方。
而一旦印度军队控制了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山口,那么他们的装甲部队就可以依托巴基斯坦修筑的公路系统,长驱直入,到巴基斯坦的核心腹地内为所欲为。【*悠】
只有突破了这两处山口,西路方面军才能从西往东,迂回机动,然后从侧翼包围印度河上游谷地,两面夹击巴基斯坦的西线守军。使其腹背受敌。
东路方面军,最主要的目的是沿着印度河往上,从侧面直插印度河谷地,与作为主力的西路方面军一同发起攻势。狠狠夹击位于中间的巴军。
最终目地不言自明,印度的这两路方面军,是想要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上,切断巴基斯坦与华夏联邦的地上联系,以防止来自华夏联邦的军队进入这里。
要知道,为了更有效的援助巴基斯坦的军事和经济,以及扩大华联政府在这一地区的实际形象力,从国内有一条公路,经由喀喇昆仑山口与巴基斯坦连接。
印度是希望通过占领这里,获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印度河谷地可是克什米尔地区农业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地区。
不过因为一直与巴基斯坦控制区接壤,使得印度政府和民间,都不太愿意开发这一地区,导致这里的经济优势反而没有建立起来,白白浪费了一个好地方。
所以印度就寄希望于通过控制更外围的地区,来建立更加安全的环境,以推动印度河谷地的经济发展。
更何况,控制了这一带,就等于是控制了巴控克什米尔全境。如此一来。就随时可以通过列城进入喀喇昆仑山口的公路,对中国的**腹地进行战略威慑。
对这两处山谷口的攻击,大规模集群装甲战术是无法使用的,因为地形攻击面窄,也没有迂回的余地。坦克和装甲战车的突击优势根本体现不出来。
虽然说,这两处地方对于整个山脉平均5000米以上的海拔。包括13座6000米以上的高峰来说海拔较低,但是仍然有3000米左右的海拔,属于高原地带。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想要指望主战坦克发挥出其优势,对敌军重兵防守的地区进行突击,根本就是不现实的。
充其量,只能将坦克当成了是自走火炮,在战斗的第一阶段,用滑膛式的坦克炮,朝着山顶巴军阵地轰上几下子,作为炮兵使用。
不过考虑到坦克炮的直线打击方式,以及滑膛炮的远距离攻击精准性,这样的做的意义还真是不大。除非印军的装甲师里,有大量的神炮手。
所以在这里,攻坚的主力还是各种山地炮兵和步兵,必要时候,还要寄希望于步兵的冲锋来夺取山口上的敌军阵地,然后才能让装甲部队在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进入公路,穿过隧道。
6月27日,凌晨4时,天色还是漆黑一片,但坦克的隆隆声已经开始打破大地的宁静,印军来势汹汹。
随即,对这两个巴军所防守的山口发起了猛烈的突袭。
第一阶段是是炮火压制,用超过两千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对在高地上进行被动防御的巴军阵地展开了一场凶猛火炮轰击。
为了全面压制阵地里的巴军,印军方面还出动了50架“美洲虎”攻击机,在40架幻影iii战斗机的空中护航下,对巴军的阵地展开了地毯式轰炸。
这样的猛烈的炮火,从二战结束以来,还是第一次。
相比于印巴之间的现代化正规军互拼,历次的巴以冲突简直就像小孩子掐架,光是动用的炮火规模就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猛烈的空中轰炸与火炮袭击,整整持续了半个小时,到4时30分,印度方面才结束火力压制,而是派出了地面部队。
这种战术,也算是一种经典的步炮协同,虽然对于印度的士兵而言,“协同”这个用词有些牵强附会。
对于巴军驻守的两个山谷高地,印军分别投入了两个中型步兵团。以长达2公里的正面兵锋。来势汹汹地向山口两侧的巴军阵地毫不犹豫地发起了强攻。
按照印度陆军的行军条令,一个步兵师的攻击正面应该在12至18公里的范围内,而据此来推算的话,两个步兵团的攻击正面应该是在9公里左右比较恰当。
但是现在,印军把投入战场的的两个步兵团的攻击正面压缩到了两公里,除了因为复杂的山地环境不利于地面部队展开的这一个原因之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战术因素。
由于装甲部队无法投入本次突击作战,鉴于这种情况,集中优势的兵力,采取成建制的大规模集群冲锋。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拿下位于高地上的巴军阵地。
如果按照印军的行军条令来执行,采用常规的进攻密度,那么将意味着印军在这两个山谷入口处投入的兵力无法超过一个营。
这就等于将优势让给了作为守方的巴基斯坦,毫无疑问。对方的守军不仅依托于坚固的防御工事,而且人数还超过你的一个营。
这就陷入了添油战术,等到巴军大部队来援,就丧失一切机会了。
在前两次的印巴战争中,印度的这种学自日本的“猪突”战术,竟然都获得了成功,曾经突破过巴军重兵把守的皮尔本贾尔岭。
有着这样的成功先例和作战经验,印军现在老调重弹,在应用的时候还真可以算得上得心应手。
两个印度轻型步兵团,在没有任何装甲车辆的掩护下。就密集地朝着伯尼哈尔山口两侧的巴军阵地猛冲过去,人头涌涌,真是潮水一般的攻击。
而让印军步兵团的指挥官奇怪的是,自己的部队已经离巴军阵地不足一公里了,竟然仍未遭受对方的反击。
“不会是用大炮就把对面的人都给炸死了吧?”印度军官心里,都浮现出了这样的疑问。
按照以前的常例来讲,就算巴军在炮火袭击中受损再大,但炮火还击多多少少还是会有的。指挥进攻的一名印军准将,现在还真是想不太明白了。
他十分怀疑巴基斯坦方面正在酝酿着什么阴谋,因此当即下达命令。让负责突击的地面步兵部队停下脚步。
在与自己的顶头上司,第88步兵师的师长诺哈尔通过通话后,准将先生口述了前线的这个反常情况,并且请示下一步的行动指示。
诺哈尔听完下属的汇报后,对于部下擅自更改命令的做法十分恼怒。在他看来。不管巴基斯坦搞什么鬼,都绝对不能让让步兵部队停止前进。
为了这个。诺哈尔揪着电话,对这位“胆小”的准将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
“你的脑袋都装着蜡烛吗?没有遭到敌人的阻击就要停下,你觉得这符合逻辑吗?真不知道你这个陆军准将的军衔是怎么混来的!”
除了破口大骂,诺哈尔还在暗暗诅咒那些提拔军官任人唯亲的印度国大党高层。
这个所谓的准将,此前虽然也在陆军学校里读过书,但上战场完全是投一次。
貌似是因为舅舅在印度国防部当总参谋,才能担任上了现在的职务。
在诺哈尔眼里,这种靠着裙带关系来“来混饭吃”的军官,居然会被安排到自己的麾下,诺哈尔对此自然是满腹牢骚了。
年轻的准将被诺哈尔这么刻薄数落,表面上不敢顶回去,但在心中却暗暗记下,并且开始盘算怎么在回去之后说诺哈尔的坏话。
当然,上级的命令是绝对的,准将同志依旧不得不服从诺哈尔命令,让自己的部队继续朝着伯尼哈尔冲去。
对于深处第一冲锋梯队的印度士兵来说,这一次攻击真的是有史以来最轻松最顺利的了,他们根本就没有遭到任何的反击,就直接冲上了巴军的阵地。
这一下子,在准将的心里,那可是乐开了花,他等于是立下了个头功,凭着自己在军中的关系,绝对能够获得一次向上提升的机会。
甚至,还有可能取代诺哈尔这个讨厌的家伙,成为印军第88步兵师师的师长,准将同志已经开始幻想着他美好的未来了。
这样的好消息,当然要第一时间向身后的师部通报,明言了自己已经率队占领了巴军的山谷阵地,并且完全控制住了整个伯尼哈尔。
甚至还添油加醋的说到,巴军已经被步兵的决死冲锋吓破了胆,沿着山路向境内仓皇逃遁了。
至于为何阵地上没有任何敌人的尸体,他也懒得去细想。
其实,弱国仔细分析,敌军绝不可能在没有任何伤亡的情况下就从自己的防御阵地撤离。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优秀的指挥官总会先考虑敌军是否是有意识的放弃了这个阵地。
但很明显,诺哈尔对这位准将同志的评价还是很准确的,他确实对得上“饭桶”这样的称号。
早上6时14分,一夜未睡的诺哈尔在得到了前线的战告之后,虽然有点意外巴军会撤离这个至关重要的关口,可依旧还是如实向西路方面军的总指挥部作了战情汇报。
西路军的总司令,辛格立即下令再派遣一个步兵团上去,依托着险峻的山体和敌人原本的战壕,加固那里的防御工事。
与此同时,还要求诺哈尔将装甲部队派往出,沿着山路前进,争取尽快的通过山口。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