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纵深防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辛格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这些损失与他所指挥的庞大兵力相比,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并且只要守住伯尼哈尔山口,等到自己的两个装甲旅通过那条该死的山道,完全还是有足够能力对巴控地区列城实施包围和正面强攻。
到了那个时候,兵临城下,构筑稳固的防线,就可以完全不同担心巴军这种不间断的骚扰式袭击。辛格一直坚信,只需要一次正面决战,就可以将这些可恶的苍蝇拍死。
辛格在向总部发送的电报中提到,目前西路军已经突破了巴军的第一道防线,并且一路进展十分顺利。
虽然也有了零星的损失,但还是在严格按照着原本的行动计划,朝着巴控的列城挺进,甚至还提到过,自己“击溃”了数股巴军的当面防御部队,敌人不敢阻挡印军的兵锋。
从电报上看来,辛格完全没有说谎,包括部队遭受的损失数字,全都如实上报。
只不过,辛格看起来也是个文艺高手,利用艺术的手法对战斗的过程进行了文字加工和语言修饰,充分体现出了他在军校学习期间的文学水平和语言造诣。
看来,他更适合当一个小说家,而不是将军。
对于辛格的这份说辞,印军总参谋部也毫无怀疑的相信了,因为从东路军那里得来的情报中,提到了战线的推进似乎相当的不顺利。
印度攻击西巴的东路军在登东遭到了敌人顽强的的阻击,很明显的,巴基斯坦军队把他们的作战主力基本都投入了这一处的防御阵线中。
所以,西路军没受到太大的阻碍就可以理解了,甚至,印军的总司令部还在为西路军的英勇而举杯庆贺着,仿佛胜利的果实已经吞下一半了。
印度这次克什米尔战争的总指挥,印度陆军的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上将,他虽然不像其他人那么愚蠢,但依旧认为是巴军在战术上出现了漏洞。才给了这样一个让给西路军长驱直入的机会。
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想要占领印度河上游平原将是水到渠成之事,而且还能够从后边包抄巴控克什米尔区。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好机会。
比起这个,萨姆更担心的是美国是否能在外交上向中国施压,让对方无法直接干涉到这场战争中来。虽然名以上巴基斯坦是华夏联邦的附属成员国,但印度方面也不是没有外交上的借口。
现在以支援东巴人民的民主权益为理由。在道理上也算是站得住脚跟,不过不管怎么说,对于强大的华夏联邦,萨姆还是有些畏惧的。
他是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却不是无脑的自大狂。勇敢归勇敢,萨姆.马克内肖是印度高层中少有的能够保持理智的人,对于印度的国力有着清醒的认知。
他从来不认为现在的印度有资格与华夏联邦在亚洲地区争夺霸权,甚至印度连成为中国的对手的资格都没有。
不用说别的,淡淡说武器装备,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武器采购国,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军火输出国。单单看这个数据,就知道两者的差距有多大。萨姆甚至希望印度国大党能扭转政治风向。积极与中国靠拢。
但很可惜,无论是当初的甘地还是现在的英.甘地夫人,他们都排斥东方邻居,而与西方的主流强国交好。
萨姆也是明白远交近攻这样的外交原则,但那也要看对象啊,对于巍峨如山的华夏联邦。恐怕真正需要“远交近攻”这种扩张主义战略的是中国才对。
要不是中国人把扩张的重心放到了北非和澳大利亚,南亚印度能不能有好日子过都是未知之数。
只可惜。这些政治上的选择,轮不到萨姆这个参谋总长来做决定。他现在需要关心的是印军的军事进展,以及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
因为战斗形式发生了不可预料的变化,那么自然而然的,原来的作战计划就不得不做出适当的调整了。
根据战局的变动,西路军的任务改为主攻列城,而不是像原本那样只被当作夹击列城的侧翼部队。既然巴军在登东山谷内布置了重兵把守,那就意味着列城的防御力量很可能已经变得非常薄弱。
兵力这种东西是固定的,萨姆一直都在关注着喜马拉雅山的状况,在战争发起后,并没有看见有来自中国的军队进入克什米尔。
看来,现在华夏联邦确实忙于中东和北非的事物,无力顾及南亚地区。
所以,萨姆也很放心让西路军去执行攻占列城的这个计划,因为在他看来,单纯的对上巴基斯坦军,自己这边有着必胜的把握。
一旦西路军攻下列城,就可以通过公路迅速按朝着东路军的方向赶去,从背后夹击守卫登东的巴军防御部队。这样一来,取得的战果很可能比原本预计的更好。
就算是萨姆,也把巴基斯坦人让出伯尼哈尔当作是一种愚蠢,就这样把一个重要的防守门户拱手与人,克什米尔战争的胜负看来就要决定了。
虽然萨姆还是隐隐有些担忧,不过依旧决定拼死一搏,趁着中国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达成原本的战略目标。
只要西路军能够成功的占领列城,那么对于印军的西线战役而言,就等于是大局已定。
“哈哈,辛格这老小子还真是幸运,如果这个计划成功了,那么占领全部克什米尔地区的不世功勋就要由他来独占鳌头了。”
想到这里,甚至连萨姆这个陆军总参谋长都有些嫉妒辛格的幸运了。
他当然不可能想象得到,辛格根本连敌军的第一道防线都没有突破,只是在不停的向前运动中损耗着部队的元气。
阵亡的士兵和损失的武器,每天都在增多,而战果却寥寥无几。这样的情形,已经让部队成了惊弓之鸟,因为害怕敌人的不定期偷袭,许多人都无法好好休息。
高度紧绷的精神状态,持续了两天,就给全军带来了萎靡不振的情绪。所有的印军士兵,都被一种普遍的悲观情绪所感染着,作战积极性大大下降。。
在连续不断的与巴军的移动防线交手中,辛格已经损失的大量的士兵和装甲车辆,锐气尽失,军心涣散。
而辛格还不知道。等在西路军的前方,还有另一道难以跨越的钢铁防线,宽广而平坦的的土地上,各种步兵战壕和反坦克战壕,将成为印度西路军的噩梦。
作为西路军的指挥官。辛格可没有萨姆.马克内肖总参谋长阁下那么愉悦的心情了,他一路走来,每天最经常干的事情就是对巴军的咒骂。
因为被人轮番袭扰,辛格是连一个午觉都没睡好过,跟不用说夜晚的时候了。眼窝深陷,胡子胡乱的卷曲着,眼球内爬满了暗红色的血丝,看起来憔悴极了。
这位高等种姓出身的贵族军官。在没有以前那种风度翩翩的样子。更像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
经过了近5天的追击,辛格和他的西路军总算是成功抵达了距离列城不到30公里的地方,这里有一处巴基斯坦建立的外围防御阵地。
是那种有着战壕和机枪,还有碉堡和火炮的固定防御区,就在一片错落有致的丘陵上。而在这场艰辛的追击行动中,西路军原本竟然有序的部队编制被打乱了。
装甲部队和步兵协同前进的阵势也无法维持。现在变成了装甲部队越走越前,而步兵部队则被拉在后面。之间的距离开始渐渐扩大。
按照萨姆制定的军事作战计划,印度军方在西巴战线上一共投入了5个步兵师。其中有两个是机械化步兵师,另外三个则是摩托化步兵师。
而在世纪的行动中,机械化步兵师主要配备着装甲步兵战车,在维持攻击阵型的前进行动中,摩托化步兵师的进军速度是很难追赶上机械化步兵师的。
精神被折磨得有些恍惚的辛格,因为长时间得不到充分的消息,有些头晕的脑袋,使得他的思想陷入到了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之中。
辛格现在就不断王牛角尖里钻,在他看来,既然巴军不断的往后撤退,那么自己所率领的西路军就应该不断的向前突进,直到追赶上这群可恶的混蛋,然后给他们一点教训。
哪知道,辛格现在连部队的阵型有些过于分散了都不知道。
由于推进速度的不同,从而导致了西路军三个师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并且这个样子,最容易出现脱离大部队集群而成为孤军的状况。
一旦失去了友军的掩护,在这茫茫的巴控区,就等于陷入敌军的包围中,结果不想可知。
到了7月2日,在西路军长达三十五公里进攻正面上,原本齐头并进的阵型,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三路散开的状态。
位于中路,最前最突出的部队是西路军第5和第8装甲旅,这两者机械化装甲部队在从山道中脱困之后,就一直憋着一肚子气,现在正飞速接近巴基斯坦的第二道防线。
这一次,敌人的阵地就在眼前,而且是跑不动的哪一种,印军士兵觉得自己可以好好打一场了,不用像这几天来那样窝囊受气。
印军两个装甲旅的东面,退后后大约35公里左右的一支部队,是担当西路军侧翼的第37和第26步兵师。这两支步兵师都配备着大量的机械化单位,所以行进速度并不慢,面前能够跟在装甲旅的后面。
而位于大部队西侧的则是第15,第17和第49这三个印军的摩托化步兵师,他们与最前面的装甲旅相比,落后了整整一百一十公里,拖着整个队伍的后腿。
辛格现在满心想要报复巴军,以至于他竟然忽视了位于西面侧翼的部队,已经离其他两支部队太过遥远了,并且还过于靠近位于西边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边界。
在这种地方,一旦遭受敌人的袭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西巴战线的东边,与伯尼哈尔一样被当作门户的还有登东,它们都是属于喜马拉雅山西部突出的山脉一角。地脉的突起和延伸,形成了一个山口,成为了一个天然的防御要塞的门户。
这两个地方。都是是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的重要的联系通道。而从战略地位上来看,登东的战略价值比起伯尼哈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尼伯哈尔背后只有崎岖难行的山道,而登东这里却有着唯一一条可供大规模部队行进的公路。直通位于印度河上游的平原谷地。
那里地势平坦,有着充足的河水可以用于灌溉,加上土地肥沃,是克什米尔地区人口最为稠密和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政治和经济价值,几乎比得上印控区的克什米尔谷地。
所以,巴军可以让尼伯哈尔的驻军利用主动撤退的方式来诱敌深入,因为那里既有山道阻隔,后面也不是什么重要的经济区。
但是登东却只能严防死守。寸土不让,一旦被印军突破这里,对于身后的伊斯兰城市而言,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位于印度河上游的这个平坦的谷地,被一道山脉从中间切开,划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而这两个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处在巴基斯坦控制区里。
而整个巴军在登东这里设立的防御阵地,距离印巴停火线也只有100公里的距离。对于机械化装甲部队而言。这仅仅是两个小时的路程。
登东对于巴军来说,可谓意义重大,一旦过了这处山谷口,就能够长驱直入,抵达印度河上游的谷地。
那里地形开阔,完全是装甲部队尽情驰骋的牧场。
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天险可以依托,而且登东距离列城不到200公里。印军机械化装甲部队如果不顾一切的快速挺进,甚至可以在四个半小时内后之内兵临城下。真要是那样,列城的状况可就是真的堪忧了。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中**事顾问为巴基斯坦军制定的诱敌深入计划中,在登东这里是完全行不通的。
由于整体的战略情势不同,相比于伯尼哈尔来说,登东是巴军绝不能丢弃的阵地,在与西路军的决战结束之前,这里是不能弃守的,必须将印度的东路军阻截在这个山谷口外。
所以,在这里与印军打一场实打实的消耗战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战争不能光凭计谋,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还要敢于拼实力。。
可既然要打消耗战,就必须充分利用防守和地形的又是,在这场消耗战中,己方的消耗必须要远远低于印军的消耗才行,这就要看防御的方式和方法了。
来自中国的军事顾问现在是巴军西部战场的指挥官,可事实上,在西部战场上所走的每一步,都必须把登东防区的阻击战的成效考虑进去。
因此,中国的军事顾问就自然需要过问登东地区的作战情况了,向克什米尔巴军东部统帅埃米迪.亚中将提了这个建议后,对方也觉得有理,对于中**事顾问的要求也自是言听计从。
最终,连等东地区的防御任务也交由中国派来的军事顾问安排,巴军的将领全都成为了听从任务安排的下属。
登东的防御从总体情况上来看,选择无非是纵深和坑道这两样。
所谓纵深防御,主要是是针对机械化装甲部队的突击,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中,华夏联邦军和纳粹德军都采用了“闪电战”这样的战术,使得大规模的装甲集团化冲锋成为了让人闻之色变的战术。
面对这样的钢铁洪流,防线一旦被突破,装甲部队就能够迅速的对敌人进行分割和包围,然后逐个击破。战术简单有效。基本无法抵御。
在那样的情形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奉行的以要塞和碉堡为核心,以层层战壕和铁丝网为表层,构成的这种缺乏纵深的横向防御面,在遭受装甲集团的突击后将变得毫无用处。
一点破面,固定的阵地反而成为装甲部队的肆意打击的靶子,根本挡不住对方潮水一般涌上前来的兵锋。
自从坦克成为陆战霸主以来,各国陆军就不断开发各种针对性的武器和战术,以便于如何有效的应对机械化装甲部队的这种无脑突击。
而采用扩大纵深面积的防御模式,渐渐地被军界认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步兵对抗坦克战术。
登东的东面,是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那里绝对是装甲部队突击的首选之地,而在这里应付印军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就需要将巴军的防御纵深面积扩大到整个谷地和大后方。
只有足够长足够宽的纵深防御面积,才能够有效抵消坦克的正面冲击能力,然后利用步兵在局部范围内的灵活机动性和复杂的战术执行能力,朝着敌人装甲部队的侧翼发起进攻,重创印军。
而坑道,则是本次防御作战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尤其是巴军需要面对占据了火力优势和空中优势的印军。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对于辛格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这些损失与他所指挥的庞大兵力相比,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并且只要守住伯尼哈尔山口,等到自己的两个装甲旅通过那条该死的山道,完全还是有足够能力对巴控地区列城实施包围和正面强攻。
到了那个时候,兵临城下,构筑稳固的防线,就可以完全不同担心巴军这种不间断的骚扰式袭击。辛格一直坚信,只需要一次正面决战,就可以将这些可恶的苍蝇拍死。
辛格在向总部发送的电报中提到,目前西路军已经突破了巴军的第一道防线,并且一路进展十分顺利。
虽然也有了零星的损失,但还是在严格按照着原本的行动计划,朝着巴控的列城挺进,甚至还提到过,自己“击溃”了数股巴军的当面防御部队,敌人不敢阻挡印军的兵锋。
从电报上看来,辛格完全没有说谎,包括部队遭受的损失数字,全都如实上报。
只不过,辛格看起来也是个文艺高手,利用艺术的手法对战斗的过程进行了文字加工和语言修饰,充分体现出了他在军校学习期间的文学水平和语言造诣。
看来,他更适合当一个小说家,而不是将军。
对于辛格的这份说辞,印军总参谋部也毫无怀疑的相信了,因为从东路军那里得来的情报中,提到了战线的推进似乎相当的不顺利。
印度攻击西巴的东路军在登东遭到了敌人顽强的的阻击,很明显的,巴基斯坦军队把他们的作战主力基本都投入了这一处的防御阵线中。
所以,西路军没受到太大的阻碍就可以理解了,甚至,印军的总司令部还在为西路军的英勇而举杯庆贺着,仿佛胜利的果实已经吞下一半了。
印度这次克什米尔战争的总指挥,印度陆军的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上将,他虽然不像其他人那么愚蠢,但依旧认为是巴军在战术上出现了漏洞。才给了这样一个让给西路军长驱直入的机会。
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想要占领印度河上游平原将是水到渠成之事,而且还能够从后边包抄巴控克什米尔区。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好机会。
比起这个,萨姆更担心的是美国是否能在外交上向中国施压,让对方无法直接干涉到这场战争中来。虽然名以上巴基斯坦是华夏联邦的附属成员国,但印度方面也不是没有外交上的借口。
现在以支援东巴人民的民主权益为理由。在道理上也算是站得住脚跟,不过不管怎么说,对于强大的华夏联邦,萨姆还是有些畏惧的。
他是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却不是无脑的自大狂。勇敢归勇敢,萨姆.马克内肖是印度高层中少有的能够保持理智的人,对于印度的国力有着清醒的认知。
他从来不认为现在的印度有资格与华夏联邦在亚洲地区争夺霸权,甚至印度连成为中国的对手的资格都没有。
不用说别的,淡淡说武器装备,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武器采购国,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军火输出国。单单看这个数据,就知道两者的差距有多大。萨姆甚至希望印度国大党能扭转政治风向。积极与中国靠拢。
但很可惜,无论是当初的甘地还是现在的英.甘地夫人,他们都排斥东方邻居,而与西方的主流强国交好。
萨姆也是明白远交近攻这样的外交原则,但那也要看对象啊,对于巍峨如山的华夏联邦。恐怕真正需要“远交近攻”这种扩张主义战略的是中国才对。
要不是中国人把扩张的重心放到了北非和澳大利亚,南亚印度能不能有好日子过都是未知之数。
只可惜。这些政治上的选择,轮不到萨姆这个参谋总长来做决定。他现在需要关心的是印军的军事进展,以及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
因为战斗形式发生了不可预料的变化,那么自然而然的,原来的作战计划就不得不做出适当的调整了。
根据战局的变动,西路军的任务改为主攻列城,而不是像原本那样只被当作夹击列城的侧翼部队。既然巴军在登东山谷内布置了重兵把守,那就意味着列城的防御力量很可能已经变得非常薄弱。
兵力这种东西是固定的,萨姆一直都在关注着喜马拉雅山的状况,在战争发起后,并没有看见有来自中国的军队进入克什米尔。
看来,现在华夏联邦确实忙于中东和北非的事物,无力顾及南亚地区。
所以,萨姆也很放心让西路军去执行攻占列城的这个计划,因为在他看来,单纯的对上巴基斯坦军,自己这边有着必胜的把握。
一旦西路军攻下列城,就可以通过公路迅速按朝着东路军的方向赶去,从背后夹击守卫登东的巴军防御部队。这样一来,取得的战果很可能比原本预计的更好。
就算是萨姆,也把巴基斯坦人让出伯尼哈尔当作是一种愚蠢,就这样把一个重要的防守门户拱手与人,克什米尔战争的胜负看来就要决定了。
虽然萨姆还是隐隐有些担忧,不过依旧决定拼死一搏,趁着中国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达成原本的战略目标。
只要西路军能够成功的占领列城,那么对于印军的西线战役而言,就等于是大局已定。
“哈哈,辛格这老小子还真是幸运,如果这个计划成功了,那么占领全部克什米尔地区的不世功勋就要由他来独占鳌头了。”
想到这里,甚至连萨姆这个陆军总参谋长都有些嫉妒辛格的幸运了。
他当然不可能想象得到,辛格根本连敌军的第一道防线都没有突破,只是在不停的向前运动中损耗着部队的元气。
阵亡的士兵和损失的武器,每天都在增多,而战果却寥寥无几。这样的情形,已经让部队成了惊弓之鸟,因为害怕敌人的不定期偷袭,许多人都无法好好休息。
高度紧绷的精神状态,持续了两天,就给全军带来了萎靡不振的情绪。所有的印军士兵,都被一种普遍的悲观情绪所感染着,作战积极性大大下降。。
在连续不断的与巴军的移动防线交手中,辛格已经损失的大量的士兵和装甲车辆,锐气尽失,军心涣散。
而辛格还不知道。等在西路军的前方,还有另一道难以跨越的钢铁防线,宽广而平坦的的土地上,各种步兵战壕和反坦克战壕,将成为印度西路军的噩梦。
作为西路军的指挥官。辛格可没有萨姆.马克内肖总参谋长阁下那么愉悦的心情了,他一路走来,每天最经常干的事情就是对巴军的咒骂。
因为被人轮番袭扰,辛格是连一个午觉都没睡好过,跟不用说夜晚的时候了。眼窝深陷,胡子胡乱的卷曲着,眼球内爬满了暗红色的血丝,看起来憔悴极了。
这位高等种姓出身的贵族军官。在没有以前那种风度翩翩的样子。更像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
经过了近5天的追击,辛格和他的西路军总算是成功抵达了距离列城不到30公里的地方,这里有一处巴基斯坦建立的外围防御阵地。
是那种有着战壕和机枪,还有碉堡和火炮的固定防御区,就在一片错落有致的丘陵上。而在这场艰辛的追击行动中,西路军原本竟然有序的部队编制被打乱了。
装甲部队和步兵协同前进的阵势也无法维持。现在变成了装甲部队越走越前,而步兵部队则被拉在后面。之间的距离开始渐渐扩大。
按照萨姆制定的军事作战计划,印度军方在西巴战线上一共投入了5个步兵师。其中有两个是机械化步兵师,另外三个则是摩托化步兵师。
而在世纪的行动中,机械化步兵师主要配备着装甲步兵战车,在维持攻击阵型的前进行动中,摩托化步兵师的进军速度是很难追赶上机械化步兵师的。
精神被折磨得有些恍惚的辛格,因为长时间得不到充分的消息,有些头晕的脑袋,使得他的思想陷入到了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之中。
辛格现在就不断王牛角尖里钻,在他看来,既然巴军不断的往后撤退,那么自己所率领的西路军就应该不断的向前突进,直到追赶上这群可恶的混蛋,然后给他们一点教训。
哪知道,辛格现在连部队的阵型有些过于分散了都不知道。
由于推进速度的不同,从而导致了西路军三个师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并且这个样子,最容易出现脱离大部队集群而成为孤军的状况。
一旦失去了友军的掩护,在这茫茫的巴控区,就等于陷入敌军的包围中,结果不想可知。
到了7月2日,在西路军长达三十五公里进攻正面上,原本齐头并进的阵型,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三路散开的状态。
位于中路,最前最突出的部队是西路军第5和第8装甲旅,这两者机械化装甲部队在从山道中脱困之后,就一直憋着一肚子气,现在正飞速接近巴基斯坦的第二道防线。
这一次,敌人的阵地就在眼前,而且是跑不动的哪一种,印军士兵觉得自己可以好好打一场了,不用像这几天来那样窝囊受气。
印军两个装甲旅的东面,退后后大约35公里左右的一支部队,是担当西路军侧翼的第37和第26步兵师。这两支步兵师都配备着大量的机械化单位,所以行进速度并不慢,面前能够跟在装甲旅的后面。
而位于大部队西侧的则是第15,第17和第49这三个印军的摩托化步兵师,他们与最前面的装甲旅相比,落后了整整一百一十公里,拖着整个队伍的后腿。
辛格现在满心想要报复巴军,以至于他竟然忽视了位于西面侧翼的部队,已经离其他两支部队太过遥远了,并且还过于靠近位于西边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边界。
在这种地方,一旦遭受敌人的袭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西巴战线的东边,与伯尼哈尔一样被当作门户的还有登东,它们都是属于喜马拉雅山西部突出的山脉一角。地脉的突起和延伸,形成了一个山口,成为了一个天然的防御要塞的门户。
这两个地方。都是是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的重要的联系通道。而从战略地位上来看,登东的战略价值比起伯尼哈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尼伯哈尔背后只有崎岖难行的山道,而登东这里却有着唯一一条可供大规模部队行进的公路。直通位于印度河上游的平原谷地。
那里地势平坦,有着充足的河水可以用于灌溉,加上土地肥沃,是克什米尔地区人口最为稠密和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政治和经济价值,几乎比得上印控区的克什米尔谷地。
所以,巴军可以让尼伯哈尔的驻军利用主动撤退的方式来诱敌深入,因为那里既有山道阻隔,后面也不是什么重要的经济区。
但是登东却只能严防死守。寸土不让,一旦被印军突破这里,对于身后的伊斯兰城市而言,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位于印度河上游的这个平坦的谷地,被一道山脉从中间切开,划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而这两个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处在巴基斯坦控制区里。
而整个巴军在登东这里设立的防御阵地,距离印巴停火线也只有100公里的距离。对于机械化装甲部队而言。这仅仅是两个小时的路程。
登东对于巴军来说,可谓意义重大,一旦过了这处山谷口,就能够长驱直入,抵达印度河上游的谷地。
那里地形开阔,完全是装甲部队尽情驰骋的牧场。
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天险可以依托,而且登东距离列城不到200公里。印军机械化装甲部队如果不顾一切的快速挺进,甚至可以在四个半小时内后之内兵临城下。真要是那样,列城的状况可就是真的堪忧了。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中**事顾问为巴基斯坦军制定的诱敌深入计划中,在登东这里是完全行不通的。
由于整体的战略情势不同,相比于伯尼哈尔来说,登东是巴军绝不能丢弃的阵地,在与西路军的决战结束之前,这里是不能弃守的,必须将印度的东路军阻截在这个山谷口外。
所以,在这里与印军打一场实打实的消耗战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战争不能光凭计谋,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还要敢于拼实力。。
可既然要打消耗战,就必须充分利用防守和地形的又是,在这场消耗战中,己方的消耗必须要远远低于印军的消耗才行,这就要看防御的方式和方法了。
来自中国的军事顾问现在是巴军西部战场的指挥官,可事实上,在西部战场上所走的每一步,都必须把登东防区的阻击战的成效考虑进去。
因此,中国的军事顾问就自然需要过问登东地区的作战情况了,向克什米尔巴军东部统帅埃米迪.亚中将提了这个建议后,对方也觉得有理,对于中**事顾问的要求也自是言听计从。
最终,连等东地区的防御任务也交由中国派来的军事顾问安排,巴军的将领全都成为了听从任务安排的下属。
登东的防御从总体情况上来看,选择无非是纵深和坑道这两样。
所谓纵深防御,主要是是针对机械化装甲部队的突击,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中,华夏联邦军和纳粹德军都采用了“闪电战”这样的战术,使得大规模的装甲集团化冲锋成为了让人闻之色变的战术。
面对这样的钢铁洪流,防线一旦被突破,装甲部队就能够迅速的对敌人进行分割和包围,然后逐个击破。战术简单有效。基本无法抵御。
在那样的情形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奉行的以要塞和碉堡为核心,以层层战壕和铁丝网为表层,构成的这种缺乏纵深的横向防御面,在遭受装甲集团的突击后将变得毫无用处。
一点破面,固定的阵地反而成为装甲部队的肆意打击的靶子,根本挡不住对方潮水一般涌上前来的兵锋。
自从坦克成为陆战霸主以来,各国陆军就不断开发各种针对性的武器和战术,以便于如何有效的应对机械化装甲部队的这种无脑突击。
而采用扩大纵深面积的防御模式,渐渐地被军界认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步兵对抗坦克战术。
登东的东面,是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那里绝对是装甲部队突击的首选之地,而在这里应付印军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就需要将巴军的防御纵深面积扩大到整个谷地和大后方。
只有足够长足够宽的纵深防御面积,才能够有效抵消坦克的正面冲击能力,然后利用步兵在局部范围内的灵活机动性和复杂的战术执行能力,朝着敌人装甲部队的侧翼发起进攻,重创印军。
而坑道,则是本次防御作战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尤其是巴军需要面对占据了火力优势和空中优势的印军。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