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战略反攻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印度人从骨子里,就因为历史问题而有着深刻的自卑感,可这种自卑和当年的日本人一样,在病态的因素之下诱发了稍有成就会变得狂妄自大的扭曲心态。
这种民族气质,已经是是根深蒂固的潜藏在他们心中,而某个时空里的中国,也陷入了和印度一样的文化困境。
古老的民族和传统,在新时代的冲击下,无法保持自我的优越和自信。很幸运的是,在这个时空中,华夏联邦走出了这个内心的阴霾。
而现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战报,在第一时间传送到了华夏联邦的首都南京,使得远远关注这场战争的华联政军高层们,对于两个南亚国家之间的战争,了如指掌。
现在,中国政府已经牢牢掌握了南亚的局势,正如同中**队在这场战斗中做起到的作用一样,华夏联邦的意志,在整个亚洲都是举足轻重的。
华夏联邦的总参谋部在得到志愿军将士即将进军克什米尔谷地的报告之后,就与国防部以及外交部的官员们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时。
最后也做出决定,要求志愿军部队立即要向克什米尔谷地进行千里跃进攻击,要将克什米尔这个被印巴双方争抢了几十年的老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而志愿军的攻击目标也已经选定,那就是印控区的皮尔本贾尔岭!
三日后,中巴联军完成了进军克什米尔谷地的最后准备。于是比半个月前印度西路军更为庞大的一条钢铁洪流开始朝着伯尼哈尔山口涌进。
这里前进的洪流是巴基斯坦两个装甲师四个**装甲旅。其中投入围歼战的5个装甲旅中有就一个被留下收拢印军俘虏,清剿可能逃入山区的印军溃散部队。
而本次南征的真正主力,一位中国少将所指挥的三个志愿军机械化步兵师,则从旁悄悄的接近印度北部,沿着喜马拉雅山西部突出的地方,朝着海拔高达8000多米的南伽蜂急驶而去。
南伽蜂距离伯尼哈尔山口约120公里,这里是整个喜马拉雅山在克什米尔地区的突出部海拔最高的一个地区,平均海拔达到了5000米以上。
在这个地方,毫无疑问在任何军事专家眼中都是军事行动的禁区。
不用说,光是眼前高耸入云的山峰。巨大的冰川,还有常年不化的厚厚积雪,就会给军事行动造成巨大的困难,甚至是危险。
不过。在志愿军眼中,这里是实施向克什米尔谷地穿过的最好通道。
通向克什米尔谷地的唯一通道伯尼哈尔防区两侧,印度为了防御可能从伯尼哈尔突破过来的巴基斯坦部队,在这里部署了4个步兵师和5个**装甲旅,环绕着伯尼哈尔山口构成了一道宽100公里,纵深50公里的防线。
对于巴基斯坦部队的突击严阵以待。没办法,印度的兵力还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虽然在西路战场已经损失了近10万,但是仍然有能力在伯尼哈尔山口组织起颇有规模的防御来。
可想而知,面对比嫩贡山口更要狭窄的伯尼哈尔山口。这样的防御也是很难突破的,如果巴基斯坦发起强攻,搞不好会跟东部不断进攻的印度一样损失惨重。
如此一来,印巴在东西部战场上的进攻态势就正好掉了个个儿,而且克什米尔战局的发展就跟两路的攻防战有重大的关系了。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在进攻中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谁就能成功的深入到对手的腹地,对于分别集结重兵于两路的印巴来说就意味着战争的胜利。
不过印度高层还没有想那么远,绝大多数的高层将领都认为巴基斯坦没有足够的兵力在西线组织起一场反攻。
理由也非常简单,在几天前的那场围歼战中。巴基斯坦投入了全部的装甲力量,否则即使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印军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在东部战场上始终没有看到巴基斯坦装甲部队的反突击。
现在轮到巴基斯坦的东线告急,敌人一定会迫不及待的将全部装甲力量掉往印度河谷地以防备印度可能突破嫩贡山口。即使是没有全部调去,巴基斯坦的兵力也不会很充裕。
想在西部组织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是不太可能。就算冒险组织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虚弱东线战场的力量,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突破伯尼哈尔山口印度4个步兵师和5个**装甲旅的防御力量。
到那时候东线战场印军可以看情况,如果巴军防御力量因为西部战场抽调力量而减弱就一鼓作气拿下嫩贡山口,如果急切之间不能拿下,也可以分兵回师救援,完全可以及时地缓解西部的压力。
当然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伯尼哈尔山口能够控制住,巴基斯坦部队不能突破的基础上,如果克什米尔谷地的印军被歼,印度就失掉了赢得这场战争的可能性,但是在印度总参谋部的眼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很可惜,伯尼哈尔山口从一开始就没能守住。
在开战初期占领伯尼哈尔山口后,印军在上面留下了一个团的兵力进行防御,这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那时候大军都已经越过山口向北进发,没人会强行攻打这里。
因此上面防御的印军就没把这当回事。
早在围歼战开始之前,由于志愿军就已经开始计划南征,因此坑道里蹲了半个多月的巴基斯坦士兵得到了命令,随时准备反攻阵地。
围歼战役结束,巴基斯坦装甲部队开始向伯尼哈尔山口开拔。就在巴军将要到达伯尼哈尔山口的时候。趁着夜色,坑道中的巴基斯坦潜伏部队开始了反攻伯尼哈尔山口阵地的攻势。
结果也不用多说,相同的兵力,巴军以有心算无心,又是趁着黑夜偷袭毫无警觉的印度士兵,战斗仅仅持续了2个小时,山下的印度军队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伯尼哈尔山口就得而复失,失去了拦截巴基斯坦反攻部队的最好的阻击阵地。
战斗结束后不久,巴基斯坦先头部队就到达了伯尼哈尔山口。并没有急于马上投入进攻作战,而是先加强伯尼哈尔山口阵地的防御,摆出了一幅防守的架式来。
伯尼哈尔山口易守难攻,即使可以凭借着强大的突击能力突破山口南侧印军的防线。可那也肯定会造成惨重的伤亡,没有可取之处。
因此对于伯尼哈尔山口的攻略,巴基斯坦装甲部队不过是一个佯攻的幌子,真正的主力是中国的三个步兵师。
这三个步兵师将凭借着超强的机动能力翻越喜马拉雅山西部突出部的天险,绕到印度伯尼哈尔山口防线的后面去,到那时候才是真正发起攻击的时刻。
而装备了机动性能超强的装甲战兽步兵战车,翻越这样的天险并非是天方夜谭式的作战行动。志愿军指挥官亲临一线,于第三日夜就到达了南伽蜂的冰川谷地。
这里地势虽然相对两侧的山脊平缓,但是冰川侵蚀过的谷地怪石嶙峋,崎岖不平。一般的装甲车辆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地形行施,不过全地形设计的装甲战兽步兵战车及不一样了。
即使速度降到了不到30公里小时,可以就能够平稳的前进。
在第二天拂晓时分,志愿军第一师就已经完全穿过了冰川谷地,在外围开始警戒,掩护后继部队继续前进。
次日凌晨,全部三个师都顺利通过了南伽蜂冰川谷地,距离印度守卫伯尼哈尔山口的防线不足40公里,摆在面前的道路已经是一马平川的克什米尔谷地,非常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作战。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志愿军部队的突击了。
印度没有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西部进行严密的空中和地面的侦察,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陆军和空军的矛盾造成空军对于为陆军提供空中侦察并不热衷,对总参谋部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不断的推说各种理由不愿意出动侦察机对西部进行侦察。
另一方面,印度总参谋部对于巴基斯坦可能的西部攻势意见不一。
伯尼哈尔地区被巴基斯坦夺取。可巴军也并没有发起进一步的攻势,印军总参谋部错误的判断巴基斯坦在近期不可能在西部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同样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地面侦察。
印军注意的焦点也放在了克什米尔谷地西边同巴基斯坦的边界上,主要的侦察也放在这个地区,南伽蜂冰川谷地完全被印度总参谋部忽略了。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志愿军的三个步兵师完成集结以后印度还没有发现这支奇兵。
第四日上午,志愿军的三个师完成了进攻前的一切准备,三个师排列成一条直线,第一师在北,第三师在南,第二师居中,以第一师为原点,从三个师自南向北构成一条直线的攻击线,围绕着第一师成扇形向伯尼哈尔山口的印度守军背后发起攻击。
整个进攻正面达到了30公里,这是严格按照中央军委给新型师制定的作战条令“对于无准备之敌的进攻正面要达到10公里突破地段”的要求进行的部署。
志愿军三个机械化步兵师就要在30公里的地段上全面突破印度4个师5个机械化步兵旅的防御阵地。
巴基斯坦集结在伯尼哈尔山口以北的装甲部队也将发起攻击,同来自华夏联邦的三个志愿军步兵师对印度守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上午时分,战斗便打响了。
距离印军最近的巴基斯坦装甲部队首先发起攻击,这次攻击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印度守军的估计,巴基斯坦竟然发起了整旅规模的突击作战。同总参谋部的巴军不会发起大规模攻势的判断完全不符。
不过好在伯尼哈尔山口地势狭窄。巴基斯坦装甲部队难以在这里展开,真正对伯尼哈尔山口发起的突击作战只有不到2公里的进攻正面,对于印军造成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但是半个小时后,印度防线后方的一个**装甲旅突然遭到了从背后袭来的排山倒海般的重炮轰击,中国部队的炮火准备开始了!
半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强大的火力完全将印度军队的火炮阵地压制住了。
为了压制住伯尼山口巴基斯坦装甲部队的突击,所有的印军火炮都朝着伯尼哈尔山口射击,突然遭到背后的炮火轰击。
印度军队一直到战斗打响都没有发现有敌军深入到自己的背后,而中**队则早早了解到敌人兵力的部署,连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都一清二楚。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印度败的一点都不冤枉,中国胜的也没有丝毫的侥幸。
没有了敌人炮火的压制,巴基斯坦装甲部队趁机有部分冲过了伯尼哈尔山口。在伯尼哈尔山口一线守卫的是印度的步兵部队,前沿阵地很快就丢了。
占领了前沿的巴军先头部队迅速在这里建立了桥头堡,守卫阵地不被发起反冲击的印军重新夺取,掩护后继的装甲部队迅速通过伯尼哈尔山口。
南边战线上中**队在完成了炮火准备后,立刻发起了进攻。同上次对印度西路军三个摩托化步兵师的进攻不同,这次面对的是印军5个**装甲旅构筑的防线。
以t55为主,间杂一些m60的印度**装甲旅装备的主战坦克105毫米线膛炮和120毫米的滑膛炮的威力可不像单兵火箭筒,尤其是120毫米的滑膛炮。
哪怕最先进的主战坦克都换装了140毫米的坦克炮,可能够发射贫铀穿甲弹的120毫米滑膛炮的穿甲威力并不比140毫米坦克炮弱多少。
电磁反应装甲“金鳞”的防护性能,现在就要接受真正的考验了。
实战的结果是。m60的120毫米滑膛炮还是不能给“金鳞”电磁反应装甲造成实质性的威胁,没有一辆装甲战兽战车的装甲被击穿。
就算是造成了一点损伤,也依旧能够保持战斗力,只有二十几辆装甲战兽因为被炮弹正面击中产生的冲击震坏了里边的动力系统,失去了动力。
在经过抢修仍然可以迅速恢复动力投入战斗,伤害并不致命。
120毫米滑膛炮威力不足,而t55上的105米线膛炮虽然准确性较好,但是威力更不足以对电磁反应装甲“金鳞”造成伤害。
反过来,装甲战兽上125毫米的滑膛炮就不是没有反应装甲的t55可以承受的了,就算是挂载了反应装甲的m60对于125毫米口径的贫铀穿甲弹也只能勉强靠正面装甲进行抵挡。
可是被炮弹命中侧面还是很危险。更何况装甲战兽上还配置了炮射反坦克导弹。
这可是连m60上的反应装甲都无法抵挡的武器的。
如此一来,t55被装甲战兽的主炮击中的话,就会直接起火乃至于发生爆炸,丝毫没有抵抗的能力。
为数不多的m60不是被炮弹击中侧面装甲失去战斗力,就是被反坦克导弹击中直接被毁。面飞马动力集团所制造的新一代步兵战车,印度的主战坦克竟然不堪一击。
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国装甲战兽战车的先进性能之外,还因为印度装备的主战坦克对于防护性能的忽视。
印度购买的主战坦克,主要是德国货和美国货,因为德国的装甲单位造价低,可以大量装备,这对于印度来说是最大的诱惑所在,哪怕这本身也是花着冤枉钱。
但是德国坦克与美国坦克的设计风格完全不同,无论是在在坦克机动性能、火力还是防护性能这三大要素中,德国坦克的设计风格是首重火力,其次是机动性能,最后才是防护性能。
这样的设计风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普遍采用大规模的坦克会战所形成的习惯和需要。
因为攻苏战争后期,德国投入了装甲厚重,装备了大威力88毫米火炮的虎式坦克,使得苏联坦克在88毫米火炮的射程之外火力不足以击穿虎式坦克的装甲。
这样的才使得德军在战场上占尽了优势,所以德国越来越倾向于加强坦克的火力和装甲,至于防御性能,则反而被放在了最后来兼顾。
所以即使在战争结束之后,德国武器公司所设计的坦克火炮,其口径也是不断的加大,可为了要保持一定的机动性能,所以最终的防护性能就不得不被持续削弱。
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到了现在的冷战时期,德国因为与犹太人的矛盾,为了保证自身在欧洲具备强大的突击力量,并且继续保持战略上的有利形势,在坦克设计上,也都是是火力凶猛和突击速度快的坦克。
这样的发展倾向,是因为防护性能的无法跟得上整体的需要。不过现在也开始注重防护性能,并且采用比较先进的外挂反应装甲,可这就不是印度能买得起的了。(未完待续。。)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印度人从骨子里,就因为历史问题而有着深刻的自卑感,可这种自卑和当年的日本人一样,在病态的因素之下诱发了稍有成就会变得狂妄自大的扭曲心态。
这种民族气质,已经是是根深蒂固的潜藏在他们心中,而某个时空里的中国,也陷入了和印度一样的文化困境。
古老的民族和传统,在新时代的冲击下,无法保持自我的优越和自信。很幸运的是,在这个时空中,华夏联邦走出了这个内心的阴霾。
而现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战报,在第一时间传送到了华夏联邦的首都南京,使得远远关注这场战争的华联政军高层们,对于两个南亚国家之间的战争,了如指掌。
现在,中国政府已经牢牢掌握了南亚的局势,正如同中**队在这场战斗中做起到的作用一样,华夏联邦的意志,在整个亚洲都是举足轻重的。
华夏联邦的总参谋部在得到志愿军将士即将进军克什米尔谷地的报告之后,就与国防部以及外交部的官员们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时。
最后也做出决定,要求志愿军部队立即要向克什米尔谷地进行千里跃进攻击,要将克什米尔这个被印巴双方争抢了几十年的老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而志愿军的攻击目标也已经选定,那就是印控区的皮尔本贾尔岭!
三日后,中巴联军完成了进军克什米尔谷地的最后准备。于是比半个月前印度西路军更为庞大的一条钢铁洪流开始朝着伯尼哈尔山口涌进。
这里前进的洪流是巴基斯坦两个装甲师四个**装甲旅。其中投入围歼战的5个装甲旅中有就一个被留下收拢印军俘虏,清剿可能逃入山区的印军溃散部队。
而本次南征的真正主力,一位中国少将所指挥的三个志愿军机械化步兵师,则从旁悄悄的接近印度北部,沿着喜马拉雅山西部突出的地方,朝着海拔高达8000多米的南伽蜂急驶而去。
南伽蜂距离伯尼哈尔山口约120公里,这里是整个喜马拉雅山在克什米尔地区的突出部海拔最高的一个地区,平均海拔达到了5000米以上。
在这个地方,毫无疑问在任何军事专家眼中都是军事行动的禁区。
不用说,光是眼前高耸入云的山峰。巨大的冰川,还有常年不化的厚厚积雪,就会给军事行动造成巨大的困难,甚至是危险。
不过。在志愿军眼中,这里是实施向克什米尔谷地穿过的最好通道。
通向克什米尔谷地的唯一通道伯尼哈尔防区两侧,印度为了防御可能从伯尼哈尔突破过来的巴基斯坦部队,在这里部署了4个步兵师和5个**装甲旅,环绕着伯尼哈尔山口构成了一道宽100公里,纵深50公里的防线。
对于巴基斯坦部队的突击严阵以待。没办法,印度的兵力还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虽然在西路战场已经损失了近10万,但是仍然有能力在伯尼哈尔山口组织起颇有规模的防御来。
可想而知,面对比嫩贡山口更要狭窄的伯尼哈尔山口。这样的防御也是很难突破的,如果巴基斯坦发起强攻,搞不好会跟东部不断进攻的印度一样损失惨重。
如此一来,印巴在东西部战场上的进攻态势就正好掉了个个儿,而且克什米尔战局的发展就跟两路的攻防战有重大的关系了。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在进攻中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谁就能成功的深入到对手的腹地,对于分别集结重兵于两路的印巴来说就意味着战争的胜利。
不过印度高层还没有想那么远,绝大多数的高层将领都认为巴基斯坦没有足够的兵力在西线组织起一场反攻。
理由也非常简单,在几天前的那场围歼战中。巴基斯坦投入了全部的装甲力量,否则即使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印军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在东部战场上始终没有看到巴基斯坦装甲部队的反突击。
现在轮到巴基斯坦的东线告急,敌人一定会迫不及待的将全部装甲力量掉往印度河谷地以防备印度可能突破嫩贡山口。即使是没有全部调去,巴基斯坦的兵力也不会很充裕。
想在西部组织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是不太可能。就算冒险组织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虚弱东线战场的力量,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突破伯尼哈尔山口印度4个步兵师和5个**装甲旅的防御力量。
到那时候东线战场印军可以看情况,如果巴军防御力量因为西部战场抽调力量而减弱就一鼓作气拿下嫩贡山口,如果急切之间不能拿下,也可以分兵回师救援,完全可以及时地缓解西部的压力。
当然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伯尼哈尔山口能够控制住,巴基斯坦部队不能突破的基础上,如果克什米尔谷地的印军被歼,印度就失掉了赢得这场战争的可能性,但是在印度总参谋部的眼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很可惜,伯尼哈尔山口从一开始就没能守住。
在开战初期占领伯尼哈尔山口后,印军在上面留下了一个团的兵力进行防御,这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那时候大军都已经越过山口向北进发,没人会强行攻打这里。
因此上面防御的印军就没把这当回事。
早在围歼战开始之前,由于志愿军就已经开始计划南征,因此坑道里蹲了半个多月的巴基斯坦士兵得到了命令,随时准备反攻阵地。
围歼战役结束,巴基斯坦装甲部队开始向伯尼哈尔山口开拔。就在巴军将要到达伯尼哈尔山口的时候。趁着夜色,坑道中的巴基斯坦潜伏部队开始了反攻伯尼哈尔山口阵地的攻势。
结果也不用多说,相同的兵力,巴军以有心算无心,又是趁着黑夜偷袭毫无警觉的印度士兵,战斗仅仅持续了2个小时,山下的印度军队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伯尼哈尔山口就得而复失,失去了拦截巴基斯坦反攻部队的最好的阻击阵地。
战斗结束后不久,巴基斯坦先头部队就到达了伯尼哈尔山口。并没有急于马上投入进攻作战,而是先加强伯尼哈尔山口阵地的防御,摆出了一幅防守的架式来。
伯尼哈尔山口易守难攻,即使可以凭借着强大的突击能力突破山口南侧印军的防线。可那也肯定会造成惨重的伤亡,没有可取之处。
因此对于伯尼哈尔山口的攻略,巴基斯坦装甲部队不过是一个佯攻的幌子,真正的主力是中国的三个步兵师。
这三个步兵师将凭借着超强的机动能力翻越喜马拉雅山西部突出部的天险,绕到印度伯尼哈尔山口防线的后面去,到那时候才是真正发起攻击的时刻。
而装备了机动性能超强的装甲战兽步兵战车,翻越这样的天险并非是天方夜谭式的作战行动。志愿军指挥官亲临一线,于第三日夜就到达了南伽蜂的冰川谷地。
这里地势虽然相对两侧的山脊平缓,但是冰川侵蚀过的谷地怪石嶙峋,崎岖不平。一般的装甲车辆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地形行施,不过全地形设计的装甲战兽步兵战车及不一样了。
即使速度降到了不到30公里小时,可以就能够平稳的前进。
在第二天拂晓时分,志愿军第一师就已经完全穿过了冰川谷地,在外围开始警戒,掩护后继部队继续前进。
次日凌晨,全部三个师都顺利通过了南伽蜂冰川谷地,距离印度守卫伯尼哈尔山口的防线不足40公里,摆在面前的道路已经是一马平川的克什米尔谷地,非常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作战。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志愿军部队的突击了。
印度没有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西部进行严密的空中和地面的侦察,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陆军和空军的矛盾造成空军对于为陆军提供空中侦察并不热衷,对总参谋部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不断的推说各种理由不愿意出动侦察机对西部进行侦察。
另一方面,印度总参谋部对于巴基斯坦可能的西部攻势意见不一。
伯尼哈尔地区被巴基斯坦夺取。可巴军也并没有发起进一步的攻势,印军总参谋部错误的判断巴基斯坦在近期不可能在西部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同样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地面侦察。
印军注意的焦点也放在了克什米尔谷地西边同巴基斯坦的边界上,主要的侦察也放在这个地区,南伽蜂冰川谷地完全被印度总参谋部忽略了。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志愿军的三个步兵师完成集结以后印度还没有发现这支奇兵。
第四日上午,志愿军的三个师完成了进攻前的一切准备,三个师排列成一条直线,第一师在北,第三师在南,第二师居中,以第一师为原点,从三个师自南向北构成一条直线的攻击线,围绕着第一师成扇形向伯尼哈尔山口的印度守军背后发起攻击。
整个进攻正面达到了30公里,这是严格按照中央军委给新型师制定的作战条令“对于无准备之敌的进攻正面要达到10公里突破地段”的要求进行的部署。
志愿军三个机械化步兵师就要在30公里的地段上全面突破印度4个师5个机械化步兵旅的防御阵地。
巴基斯坦集结在伯尼哈尔山口以北的装甲部队也将发起攻击,同来自华夏联邦的三个志愿军步兵师对印度守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上午时分,战斗便打响了。
距离印军最近的巴基斯坦装甲部队首先发起攻击,这次攻击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印度守军的估计,巴基斯坦竟然发起了整旅规模的突击作战。同总参谋部的巴军不会发起大规模攻势的判断完全不符。
不过好在伯尼哈尔山口地势狭窄。巴基斯坦装甲部队难以在这里展开,真正对伯尼哈尔山口发起的突击作战只有不到2公里的进攻正面,对于印军造成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但是半个小时后,印度防线后方的一个**装甲旅突然遭到了从背后袭来的排山倒海般的重炮轰击,中国部队的炮火准备开始了!
半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强大的火力完全将印度军队的火炮阵地压制住了。
为了压制住伯尼山口巴基斯坦装甲部队的突击,所有的印军火炮都朝着伯尼哈尔山口射击,突然遭到背后的炮火轰击。
印度军队一直到战斗打响都没有发现有敌军深入到自己的背后,而中**队则早早了解到敌人兵力的部署,连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都一清二楚。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印度败的一点都不冤枉,中国胜的也没有丝毫的侥幸。
没有了敌人炮火的压制,巴基斯坦装甲部队趁机有部分冲过了伯尼哈尔山口。在伯尼哈尔山口一线守卫的是印度的步兵部队,前沿阵地很快就丢了。
占领了前沿的巴军先头部队迅速在这里建立了桥头堡,守卫阵地不被发起反冲击的印军重新夺取,掩护后继的装甲部队迅速通过伯尼哈尔山口。
南边战线上中**队在完成了炮火准备后,立刻发起了进攻。同上次对印度西路军三个摩托化步兵师的进攻不同,这次面对的是印军5个**装甲旅构筑的防线。
以t55为主,间杂一些m60的印度**装甲旅装备的主战坦克105毫米线膛炮和120毫米的滑膛炮的威力可不像单兵火箭筒,尤其是120毫米的滑膛炮。
哪怕最先进的主战坦克都换装了140毫米的坦克炮,可能够发射贫铀穿甲弹的120毫米滑膛炮的穿甲威力并不比140毫米坦克炮弱多少。
电磁反应装甲“金鳞”的防护性能,现在就要接受真正的考验了。
实战的结果是。m60的120毫米滑膛炮还是不能给“金鳞”电磁反应装甲造成实质性的威胁,没有一辆装甲战兽战车的装甲被击穿。
就算是造成了一点损伤,也依旧能够保持战斗力,只有二十几辆装甲战兽因为被炮弹正面击中产生的冲击震坏了里边的动力系统,失去了动力。
在经过抢修仍然可以迅速恢复动力投入战斗,伤害并不致命。
120毫米滑膛炮威力不足,而t55上的105米线膛炮虽然准确性较好,但是威力更不足以对电磁反应装甲“金鳞”造成伤害。
反过来,装甲战兽上125毫米的滑膛炮就不是没有反应装甲的t55可以承受的了,就算是挂载了反应装甲的m60对于125毫米口径的贫铀穿甲弹也只能勉强靠正面装甲进行抵挡。
可是被炮弹命中侧面还是很危险。更何况装甲战兽上还配置了炮射反坦克导弹。
这可是连m60上的反应装甲都无法抵挡的武器的。
如此一来,t55被装甲战兽的主炮击中的话,就会直接起火乃至于发生爆炸,丝毫没有抵抗的能力。
为数不多的m60不是被炮弹击中侧面装甲失去战斗力,就是被反坦克导弹击中直接被毁。面飞马动力集团所制造的新一代步兵战车,印度的主战坦克竟然不堪一击。
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国装甲战兽战车的先进性能之外,还因为印度装备的主战坦克对于防护性能的忽视。
印度购买的主战坦克,主要是德国货和美国货,因为德国的装甲单位造价低,可以大量装备,这对于印度来说是最大的诱惑所在,哪怕这本身也是花着冤枉钱。
但是德国坦克与美国坦克的设计风格完全不同,无论是在在坦克机动性能、火力还是防护性能这三大要素中,德国坦克的设计风格是首重火力,其次是机动性能,最后才是防护性能。
这样的设计风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普遍采用大规模的坦克会战所形成的习惯和需要。
因为攻苏战争后期,德国投入了装甲厚重,装备了大威力88毫米火炮的虎式坦克,使得苏联坦克在88毫米火炮的射程之外火力不足以击穿虎式坦克的装甲。
这样的才使得德军在战场上占尽了优势,所以德国越来越倾向于加强坦克的火力和装甲,至于防御性能,则反而被放在了最后来兼顾。
所以即使在战争结束之后,德国武器公司所设计的坦克火炮,其口径也是不断的加大,可为了要保持一定的机动性能,所以最终的防护性能就不得不被持续削弱。
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到了现在的冷战时期,德国因为与犹太人的矛盾,为了保证自身在欧洲具备强大的突击力量,并且继续保持战略上的有利形势,在坦克设计上,也都是是火力凶猛和突击速度快的坦克。
这样的发展倾向,是因为防护性能的无法跟得上整体的需要。不过现在也开始注重防护性能,并且采用比较先进的外挂反应装甲,可这就不是印度能买得起的了。(未完待续。。)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