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中医与哲学(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华夏的哲学中,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和事物之间是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开的,不是没有关系的孤立的个体,而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相对的,是相互牵制相互推动的,那么这种用华夏哲学的理念来讲,就是阴阳相制、五行相克,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在各个方面包括维护我们的生命上。我们的五脏六腑相对于五行之间是相生相克的,人体阴阳平衡就健康,阴阳失调就要出毛病了。这种阴阳理论,实际上就是利用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规律来判断和分析人的生理状况、病理状况,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王明看到对方的态度转变了很多,满意的点了点头,回答道。
“老师,这些理论在很多人看来很玄乎,是说不清楚的。比如说,中医里面所谓的经络,实际上找不到。现在很多西医就是拿着这些来攻击中医,贬低中医的!”一位有些激进的学生对着王明说道,他不能在理论上去证实这些。
王明也知道,类似这些问题这些学生甚至是老教授们在理论上都证实不了。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其实可以说的清楚。比如按照阴阳五行的学说,肝属于什么,胃属于什么,好像似乎没有什么根据,这是因为你没有以生命解剖作为基础。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即内观解剖。内观,是我国的佛教用语,用于静观内部的五脏六腑和气血的关系。现在西医的解剖是在尸体身上做的,什么样的器官都看得很清楚,但不代表**身上就是这样的状况。为什么说经络找不到呢?经络就是气血的流动,只有在**身上才能体现到,在尸体上不可能找到。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科学,它早就有自己的一套科学理论。”
“现在我说一下西医的三个大方向的转变,这些实际上完全都是中医的理念!”
“不知道你们观察过没有,我想你们对西医的认知应该比中医要多的多。毕竟你们大部分人是为了拿那一纸证书的,现在我就说一下:第一个是从关注人生的病转变为关注生命和人。过去我们过度注意人的病,病越找越多。药越来越多,效果却不是很明显。不关注生病的人,只是去找病,就是本末颠倒了。其实是人更重要的。这个转变里面就包含了中医很重要的一种理念,即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仅看局部。
第二是强调预防医学比治疗医学还要重要,养生比治病重要。《黄帝内经.素问》里就讲到“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于未病”,因此。中医的理论并不是要落实到治病这一点上,而是要落实到中医治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三就是尽量地调动人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而不是靠外力如服药和开刀来解决问题。现在西方兴起很多顺势疗法和自然疗法,基本上都是采用中医的理念,如尽量不用药而是用理疗的办法如推拿、按摩和针灸等,要尽量找到病因而非停留在病的表面症状。”
当王明说完之后,下边又是一阵沉寂。王明也给了他们一点时间去思考。
“刚才老师的话受教了。现在学生求教老师,有句话叫“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个怎么理解?”片刻之后,一人站了起来对着王明问道。
“中医,为什么叫中医。现代人的体会它是因为是中华民族的医术而得的名字,当然我不反对。但是你们应该去从根本上去了解它!这位同学说的话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面的话,其经方这一部分中提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不是来治病的,是来养生、治人的,第一是治人,第二是治未病。清代的钱大钊也提到,“不服药为中医”。这里讲的“中医”都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中医,而是中国传统意义上中医的概念,是上医、中医、下医中的一个“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这个中医就是中道,就是保持中庸平和的状态。我们养生也是求一个中道,就是中正平和。”
王明深感这些学中医的学生的状态,很多知识知道的不少,但是因为教育的原因,让他们真正能懂得医理的却很少,现在王明就好像在给他们增加地‘基的坚实度!
“我听你刚才所说的是不是所言中医更多的时候是要践行一些理念,而不仅仅是治疗?”依然有人提问,虽然阶梯教室里人很多,但是秩序确很好。问这话的是前排的一位教授。
王明没有看对方,他知道这样的人可能是第一批受西化教育的人,从骨子里已经有些西化了。不过王明依然说道:
“不知道你可否听过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之学’?”
听见王明的反问,那教授点点头,他并不是难为王明,他确实有些疑惑而已,“听过。”
“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下吧!”下边的学生听见知道也是好奇的问道。
王明听见那教授如此说就知道对方并没有立即这句话究竟蕴含着什么,于是点头准备讲解:“刚才我所说的一种理论全部都是在说即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之学”。后一个“生”,是生命,前面的一个“生”是动词,用来加强后面的“生”,即如何能够延续生命,让人活的更健康长久。!
关于中医的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被定义成“生生之具”,是维护生命健康美好的各种工具和方法。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面就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包括经方即医经在内的很多东西都是来让生命活得更好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有“生生之具”,就会有“生生之易”,在中国很多古籍中也讲到过生生的道理,包括尊生、贵生、养生、卫生、摄生。先要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生命,就需要养生、捍卫好生命,来统摄我们的生命。”
...
ps:原本想在弄出一章来,但是写到这..脑子有点受不住了,洗洗先睡了,各位见谅(未完待续。。)
s
国医大师的正文第一百四十一章中医与哲学(二)
“在华夏的哲学中,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和事物之间是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开的,不是没有关系的孤立的个体,而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相对的,是相互牵制相互推动的,那么这种用华夏哲学的理念来讲,就是阴阳相制、五行相克,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在各个方面包括维护我们的生命上。我们的五脏六腑相对于五行之间是相生相克的,人体阴阳平衡就健康,阴阳失调就要出毛病了。这种阴阳理论,实际上就是利用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规律来判断和分析人的生理状况、病理状况,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王明看到对方的态度转变了很多,满意的点了点头,回答道。
“老师,这些理论在很多人看来很玄乎,是说不清楚的。比如说,中医里面所谓的经络,实际上找不到。现在很多西医就是拿着这些来攻击中医,贬低中医的!”一位有些激进的学生对着王明说道,他不能在理论上去证实这些。
王明也知道,类似这些问题这些学生甚至是老教授们在理论上都证实不了。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其实可以说的清楚。比如按照阴阳五行的学说,肝属于什么,胃属于什么,好像似乎没有什么根据,这是因为你没有以生命解剖作为基础。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即内观解剖。内观,是我国的佛教用语,用于静观内部的五脏六腑和气血的关系。现在西医的解剖是在尸体身上做的,什么样的器官都看得很清楚,但不代表**身上就是这样的状况。为什么说经络找不到呢?经络就是气血的流动,只有在**身上才能体现到,在尸体上不可能找到。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科学,它早就有自己的一套科学理论。”
“现在我说一下西医的三个大方向的转变,这些实际上完全都是中医的理念!”
“不知道你们观察过没有,我想你们对西医的认知应该比中医要多的多。毕竟你们大部分人是为了拿那一纸证书的,现在我就说一下:第一个是从关注人生的病转变为关注生命和人。过去我们过度注意人的病,病越找越多。药越来越多,效果却不是很明显。不关注生病的人,只是去找病,就是本末颠倒了。其实是人更重要的。这个转变里面就包含了中医很重要的一种理念,即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仅看局部。
第二是强调预防医学比治疗医学还要重要,养生比治病重要。《黄帝内经.素问》里就讲到“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于未病”,因此。中医的理论并不是要落实到治病这一点上,而是要落实到中医治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三就是尽量地调动人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而不是靠外力如服药和开刀来解决问题。现在西方兴起很多顺势疗法和自然疗法,基本上都是采用中医的理念,如尽量不用药而是用理疗的办法如推拿、按摩和针灸等,要尽量找到病因而非停留在病的表面症状。”
当王明说完之后,下边又是一阵沉寂。王明也给了他们一点时间去思考。
“刚才老师的话受教了。现在学生求教老师,有句话叫“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个怎么理解?”片刻之后,一人站了起来对着王明问道。
“中医,为什么叫中医。现代人的体会它是因为是中华民族的医术而得的名字,当然我不反对。但是你们应该去从根本上去了解它!这位同学说的话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面的话,其经方这一部分中提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不是来治病的,是来养生、治人的,第一是治人,第二是治未病。清代的钱大钊也提到,“不服药为中医”。这里讲的“中医”都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中医,而是中国传统意义上中医的概念,是上医、中医、下医中的一个“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这个中医就是中道,就是保持中庸平和的状态。我们养生也是求一个中道,就是中正平和。”
王明深感这些学中医的学生的状态,很多知识知道的不少,但是因为教育的原因,让他们真正能懂得医理的却很少,现在王明就好像在给他们增加地‘基的坚实度!
“我听你刚才所说的是不是所言中医更多的时候是要践行一些理念,而不仅仅是治疗?”依然有人提问,虽然阶梯教室里人很多,但是秩序确很好。问这话的是前排的一位教授。
王明没有看对方,他知道这样的人可能是第一批受西化教育的人,从骨子里已经有些西化了。不过王明依然说道:
“不知道你可否听过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之学’?”
听见王明的反问,那教授点点头,他并不是难为王明,他确实有些疑惑而已,“听过。”
“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下吧!”下边的学生听见知道也是好奇的问道。
王明听见那教授如此说就知道对方并没有立即这句话究竟蕴含着什么,于是点头准备讲解:“刚才我所说的一种理论全部都是在说即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之学”。后一个“生”,是生命,前面的一个“生”是动词,用来加强后面的“生”,即如何能够延续生命,让人活的更健康长久。!
关于中医的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被定义成“生生之具”,是维护生命健康美好的各种工具和方法。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面就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包括经方即医经在内的很多东西都是来让生命活得更好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有“生生之具”,就会有“生生之易”,在中国很多古籍中也讲到过生生的道理,包括尊生、贵生、养生、卫生、摄生。先要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生命,就需要养生、捍卫好生命,来统摄我们的生命。”
...
ps:原本想在弄出一章来,但是写到这..脑子有点受不住了,洗洗先睡了,各位见谅(未完待续。。)
s
国医大师的正文第一百四十一章中医与哲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