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发难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长久以来的对峙,终究以世家的落败告终。正德三年隆冬,科举入仕正式在长安推行,随后遍布各州郡,因以分科考试选举官员,故名“科举”。
元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重重选拔之下,最后再由他进行殿试。
它打破了历代以来选拔官员时对出身的束缚,使得“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这样的由门阀世家把持朝政的局面岌岌可危。
寒门学子对此产生了极大的热拥,这意味着他们不必囿于出身,能名正言顺地入仕为朝廷效力。随之而来影响如滚雪球一般蜂拥而至,各地涌现出大批有能力有学识的人才,地方官员也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轻视他们,而是礼遇有加,遇上难缠的事务还会向他们请教一二。
百余年来,北朝因为尊佛而愈渐奢靡的风气逐渐有了清明之象。如今虽然各地还存有少数寺庙,但情况与宣武帝在世时已大不相同。如此长久下去,北朝的国力将会越来越强,直到完全能吞灭南朝的地步。
寒门的兴起也就代表着世家的没落,此时他们终于感受到头顶悬着的那把剑了,但已局势已不容他们作困兽之斗,门阀士族权倾朝野、把持朝政的日子已经走到了尽头。
虢国夫人抱着双生子进宫,霍炎还兼任着禁军统领,就跟随他母亲一起来了。
大的是姐姐,小的是弟弟。乳名是她取的,姐姐叫曦和,弟弟叫清晏,取盛世曦华、河清海晏之意。
她看着一对安静睡着的婴儿,姐姐眉目英朗,额头饱满,与她父亲十分相似。弟弟则生的与母亲没有二致,一样的清秀可人,轮廓柔美,不知以后会不会像他母亲年少时那样活泼明亮。她在心中暗想。
霍炎隐约知道些当初的内情,这半年多以来两人从未有过只言片语,她也没有再召诸邑进宫。走到此种地步,已经很难回头了。
“她还好吗?”
霍炎没想到阿芫会有这突然一问,半晌才说:“骊山有温泉,对她的身体大有裨益,想来是好的。”
她点点头,“那便好。”
见她依旧挂心,霍炎索性将心中存的心思说出了口,“她很挂念皇后,总想着要见您一面,可要……”
“不必了。”她打断他未说完的话,“已经缘尽就不要再有牵扯了,各自安好吧。”
虢国夫人年纪大了,没听出里面的门道,只是呵呵直笑。一下抱了两个孙儿,还是一对龙凤胎,这对老人家来说可畏莫大的喜事。
可惜,母亲没有这样的福气……
如果……
没有如果,一切假设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送走霍炎,她算了算日子,马上又要过年了啊。每一年的除夕,是越来越冷清了。前年母亲虽然卧病没有出席,大哥也身在北疆赶不回来。可还有荣安表姐,还有刚从永宁寺出来的诸邑,今年,什么都没有了。
表姐难产而亡,诸邑避世搬去了行宫,母亲也不在了,父亲至今踪迹不明。少年的欢乐时光,再也回不去了,它成了她对过去的一种缅怀,甚至是哀悼。
念奴却突然急匆匆赶来,面色晦暗不明,看得她心里一滞。还有什么是她经受不起的?
“中书令崔浩被监察御史弹劾,朝中大臣联名上奏请求将他处死!”
“怎么会?”她惊讶不已。大哥没了,崔浩就成了元乾在朝堂上唯一的旧人,他是得罪了什么人?竟能让人不惜付出触怒圣颜的代价,也要置他于死地。
“御史台呈上来的全都是朝臣们附议的折子,他们要陛下……处死崔大人!”念奴亦不清楚事情的经过,只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
是世家要报复了吗?提出科举选士,令世家大败,他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所以他们一定要置崔浩于死地?
可罪名呢?
妖言惑众?蛊惑陛下?
简直荒谬!
年关将至,却出了这样的事。虽然身处高位难免惹人妒羡,但那么多人请奏,必定不是寻常之事。
阿芫于是吩咐念奴:“你去看看,若没有大碍就罢了,若有变故即刻回来报我。”
只过了片刻念奴就回来了,神情较刚才还要急切。
她顿时就有了不好的预感。果不其然,念奴气喘吁吁地说:“是……是崔大人在运河沿途的石碑上,刻了大逆不道的字……”
自大运河开通以来,南北商业漕运发展得越来越快,沿江的百姓因此大受裨益。但元乾一直在着人完善运河各主干支流,这项工程从没有停止过。而运河修成后,户部计划要在沿途竖几座大石碑,用来记录这一前所未有的壮举。这件事也是由崔浩在负责。
他到底刻了些什么?竟引得整个朝堂都恨不能杀了他?
念奴道:“听说连王相都上了折子了。”
连一贯对汉人士族颇多照顾的王相都站在鲜卑贵族这边?“你有没有打听清楚,到底刻的什么字?”
“说是什么草原上的风俗人情,奴婢也说不准……”念奴有些不解地说。
草原风俗?如果真的只是刻些风俗人情,怎么会激起整个朝堂的公愤?她忽然明白了什么。
崔浩是故意的——
他一早就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第二天崔浩就被下狱,随之而来的就是排山倒海的愤怒和指责。他把元氏历代元祖未入关时,在草原上如野兽般的历史全都命工匠细致地记录在石碑上,例如“叔娶寡嫂”“子承父妾”这样在如今汉化已久的世人眼中禽兽不如的野蛮行经,全都一一记录在上。
巨大的石碑伫立在运河两道边,南北往来的人无不指指点点,原本应该歌功颂德的石碑变成了受人唾弃的存在。更有甚者,编出了“泼墨汉家子,走马鲜卑儿”的歌谣,来讽刺元氏皇族只是粗鄙的蛮夷出身,再怎么和汉人联姻,骨子里的野性还是摆脱不了。
从前慕容部、宇文部老牌的鲜卑贵族顿时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汉人士族又因为先前科举一事对崔浩恨之入骨,而朝中忠心耿耿如王相这样的老臣更是将帝朝的颜面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因此,满朝文武,竟全都上表要求元乾立即将崔浩处死,一并株连清河崔氏九族。
御史台堆积的奏折元乾看还没来得及看,马上又有新的一批送了上来,全都是朝臣们对崔浩愤怒的指责。
监察御史甚至陈列出崔浩“亵渎皇族”“侮辱先祖”“动摇国本”“危言耸听”等一十八条罪状,桩桩致命。
这一次,崔浩似乎真的是,逃无可逃了。
长久以来的对峙,终究以世家的落败告终。正德三年隆冬,科举入仕正式在长安推行,随后遍布各州郡,因以分科考试选举官员,故名“科举”。
元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重重选拔之下,最后再由他进行殿试。
它打破了历代以来选拔官员时对出身的束缚,使得“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这样的由门阀世家把持朝政的局面岌岌可危。
寒门学子对此产生了极大的热拥,这意味着他们不必囿于出身,能名正言顺地入仕为朝廷效力。随之而来影响如滚雪球一般蜂拥而至,各地涌现出大批有能力有学识的人才,地方官员也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轻视他们,而是礼遇有加,遇上难缠的事务还会向他们请教一二。
百余年来,北朝因为尊佛而愈渐奢靡的风气逐渐有了清明之象。如今虽然各地还存有少数寺庙,但情况与宣武帝在世时已大不相同。如此长久下去,北朝的国力将会越来越强,直到完全能吞灭南朝的地步。
寒门的兴起也就代表着世家的没落,此时他们终于感受到头顶悬着的那把剑了,但已局势已不容他们作困兽之斗,门阀士族权倾朝野、把持朝政的日子已经走到了尽头。
虢国夫人抱着双生子进宫,霍炎还兼任着禁军统领,就跟随他母亲一起来了。
大的是姐姐,小的是弟弟。乳名是她取的,姐姐叫曦和,弟弟叫清晏,取盛世曦华、河清海晏之意。
她看着一对安静睡着的婴儿,姐姐眉目英朗,额头饱满,与她父亲十分相似。弟弟则生的与母亲没有二致,一样的清秀可人,轮廓柔美,不知以后会不会像他母亲年少时那样活泼明亮。她在心中暗想。
霍炎隐约知道些当初的内情,这半年多以来两人从未有过只言片语,她也没有再召诸邑进宫。走到此种地步,已经很难回头了。
“她还好吗?”
霍炎没想到阿芫会有这突然一问,半晌才说:“骊山有温泉,对她的身体大有裨益,想来是好的。”
她点点头,“那便好。”
见她依旧挂心,霍炎索性将心中存的心思说出了口,“她很挂念皇后,总想着要见您一面,可要……”
“不必了。”她打断他未说完的话,“已经缘尽就不要再有牵扯了,各自安好吧。”
虢国夫人年纪大了,没听出里面的门道,只是呵呵直笑。一下抱了两个孙儿,还是一对龙凤胎,这对老人家来说可畏莫大的喜事。
可惜,母亲没有这样的福气……
如果……
没有如果,一切假设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送走霍炎,她算了算日子,马上又要过年了啊。每一年的除夕,是越来越冷清了。前年母亲虽然卧病没有出席,大哥也身在北疆赶不回来。可还有荣安表姐,还有刚从永宁寺出来的诸邑,今年,什么都没有了。
表姐难产而亡,诸邑避世搬去了行宫,母亲也不在了,父亲至今踪迹不明。少年的欢乐时光,再也回不去了,它成了她对过去的一种缅怀,甚至是哀悼。
念奴却突然急匆匆赶来,面色晦暗不明,看得她心里一滞。还有什么是她经受不起的?
“中书令崔浩被监察御史弹劾,朝中大臣联名上奏请求将他处死!”
“怎么会?”她惊讶不已。大哥没了,崔浩就成了元乾在朝堂上唯一的旧人,他是得罪了什么人?竟能让人不惜付出触怒圣颜的代价,也要置他于死地。
“御史台呈上来的全都是朝臣们附议的折子,他们要陛下……处死崔大人!”念奴亦不清楚事情的经过,只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
是世家要报复了吗?提出科举选士,令世家大败,他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所以他们一定要置崔浩于死地?
可罪名呢?
妖言惑众?蛊惑陛下?
简直荒谬!
年关将至,却出了这样的事。虽然身处高位难免惹人妒羡,但那么多人请奏,必定不是寻常之事。
阿芫于是吩咐念奴:“你去看看,若没有大碍就罢了,若有变故即刻回来报我。”
只过了片刻念奴就回来了,神情较刚才还要急切。
她顿时就有了不好的预感。果不其然,念奴气喘吁吁地说:“是……是崔大人在运河沿途的石碑上,刻了大逆不道的字……”
自大运河开通以来,南北商业漕运发展得越来越快,沿江的百姓因此大受裨益。但元乾一直在着人完善运河各主干支流,这项工程从没有停止过。而运河修成后,户部计划要在沿途竖几座大石碑,用来记录这一前所未有的壮举。这件事也是由崔浩在负责。
他到底刻了些什么?竟引得整个朝堂都恨不能杀了他?
念奴道:“听说连王相都上了折子了。”
连一贯对汉人士族颇多照顾的王相都站在鲜卑贵族这边?“你有没有打听清楚,到底刻的什么字?”
“说是什么草原上的风俗人情,奴婢也说不准……”念奴有些不解地说。
草原风俗?如果真的只是刻些风俗人情,怎么会激起整个朝堂的公愤?她忽然明白了什么。
崔浩是故意的——
他一早就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第二天崔浩就被下狱,随之而来的就是排山倒海的愤怒和指责。他把元氏历代元祖未入关时,在草原上如野兽般的历史全都命工匠细致地记录在石碑上,例如“叔娶寡嫂”“子承父妾”这样在如今汉化已久的世人眼中禽兽不如的野蛮行经,全都一一记录在上。
巨大的石碑伫立在运河两道边,南北往来的人无不指指点点,原本应该歌功颂德的石碑变成了受人唾弃的存在。更有甚者,编出了“泼墨汉家子,走马鲜卑儿”的歌谣,来讽刺元氏皇族只是粗鄙的蛮夷出身,再怎么和汉人联姻,骨子里的野性还是摆脱不了。
从前慕容部、宇文部老牌的鲜卑贵族顿时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汉人士族又因为先前科举一事对崔浩恨之入骨,而朝中忠心耿耿如王相这样的老臣更是将帝朝的颜面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因此,满朝文武,竟全都上表要求元乾立即将崔浩处死,一并株连清河崔氏九族。
御史台堆积的奏折元乾看还没来得及看,马上又有新的一批送了上来,全都是朝臣们对崔浩愤怒的指责。
监察御史甚至陈列出崔浩“亵渎皇族”“侮辱先祖”“动摇国本”“危言耸听”等一十八条罪状,桩桩致命。
这一次,崔浩似乎真的是,逃无可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