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海河涝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海河决堤了!
连续下了几日雨,位于下游沿海地区的海河决堤了!
一时间家家户户俱是悲伤一片,为那些在水灾中逝去的人念经祈福。
大商三面临海,雨多雪多,如此造成了大商各地河流密布的格局。
面对交通相织的河流大商吸取前朝的教训,一直采用的是听之任之的态度。
所谓的听之任之就是不会人为的改造河流,不会围涂造田,不会截流塞源。
各地为了应对夏季水位上涨顶多会沿着河建堤坝,其他的措施几乎没有。
河流太多,就是想采取什么措施都没用。
前宋灭国源于天灾人祸,除了贪官污吏,接连的天灾是百姓们反抗的最大原因。
当时王公贵族,大小官员,寺庙僧院圈地围田。百姓们手中的土地十不存一。
为了增加产量,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些圈地的人纷纷让佃农围湖围河围滩造田。想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
当时宋朝的河流一下子减少两成,与此同时田地亦是多了两成。
接连几年的粮食增产,更是使上位者的私欲膨胀,小型中型的河流消失的越来越多。
直到随后一年雨水比往年多了些,各地河流大减,一时间雨水流无去处,滞留各地。
一片泽国。
随后瘟疫横行,十室九空。
接着便是百姓们在快饿死的时候终于奋起反抗,各地义军突起,烧旗自立。
最终被粮多米多的山中杀猪佬夺得了天下。
大商初定之时,关于为何雨水明明和往年多不了多少远没有老人们见过的大雨季节多,却造成了诺多地方同时大涝的原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当时提出建造南北大运河的渡一大师认为是各地围涂造林,河流减少,雨水一下子不能顺利排入下游,导致淤积成涝。
因着这个原因,随后大商的几任皇帝俱是致力于疏通河道,保持河流畅通直入大海。百姓们亦是不允许把河流改成土地,一应发现,全家流放。
如今近百年过去,大商已经恢复了百年前河流密布的局面,每年雨季多是能够顺顺利利渡过。
大商地形西高东低,河流注入北海东海和南海。
海河便一一条位于沿海的入海河,不过却是一条让历代皇帝头痛的问题河。
海河位于东临府,横穿东临入海。
海河之所以是问题河,一切源于地形。
东临府大致走向是西高和东高,偏偏中部的地区地势低洼。来自西部的河水进入东临府后便流入当地,造成东临府每到雨季便是一片泽国。
一府之地面积太大,加之除了雨季积水东临府是北部地区难得的稻米之乡,产粮大府。这么一块地方大商根本不可能放弃。
面对东临府的积水成涝问题,历代皇帝采取的措施实在太多,除了第三任皇帝孝武帝在位时提出‘开新河,通水道,纵阡陌’,挖出几条直入大海的河流直通大海,同时借道南北相邻的两府,把东临府中的河流用运河连接到其他州府入海的河流,减轻东临府雨季河流的压力,这个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他皇帝在位期间在海河一事上俱是没太大建树。
孝武帝的方法极大的改善了东临府雨季涝灾问题,十多年的时间内东临府一直是北部的鱼米之乡。
可惜,事物长法。随着泥沙淤积越来越多,海河的水位越来越高,等到雨季河水也更容易溢出。
东临府西高东高中间低,这就造成了中间部分的地上河。
几十年前针对这个问题,不少工部官员提出建造几十条高高在上的地上河,一路护送这些河流直接入海。
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东临府的官员也是这么做的,可这些地上河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
根基不稳,易溃易散。
简而言之就是地上河的堤坝不稳固。
如今针对这个问题,当地官员只能不停的让人往河边堆积泥沙加固堤坝,同时派出大量的服劳役的人挖沙取沙,想尽办法降低河流水位。
东临府海河的问题是大商几百年的老问题,几年就要发作一次,突闻海河决堤百姓们没有义愤填膺。只有对大自然,对灾害的无奈,只能祈福经验丰富的东临百姓在大堤破溃之前及时躲避。
京中因为东临府海河决堤一事悲天悯人。
杜小喜亦是从柳垚口中知道了东临府地上河的问题。
说不感慨是没有,杜小喜听到决堤第一个想法就是贪污腐败,豆腐渣工程,之后便是植被被伐,水土流失。
事实却是大大相反,一切皆是因地形而起。
大商关于河流治理的政令让杜小喜实在难以想象的科学先进可持续。
除了感叹一番,杜小喜也和其他人一样为当地的百姓祈福,其他再多的却却是无能为力。
上辈子杜小喜自小生活在大陕西的山中,杜小喜小时候河都没见过几条,她们那里年年最大的问题就是闹春旱。涝灾这种事情千百辈子就没听说过。
若是说怎么应对春旱的问题杜小喜还能根据小时候的经历现身说法,提点什么建议。可要说道涝灾,杜小喜这么个两辈子的旱鸭子可真是没办法。
地上河啥的,是见都没见过,怎么治?
转眼又几天过去,快到了两个小家伙回书院的日子。杜小喜的心思便回到给儿子们准备东西上。
“少夫人,喜乐寺的小师傅来了!”
门房通报一声,很快便有人引着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和尚进来。
杜小喜一看,哟嘿,不认识!
看来是师父新收的徒子徒孙了。
杜小喜已经有两年多没见过师父,上一次见面还是匆匆一别,之后师父又带着一群小和尚满天下云游去了。
杜小喜觉得他师父已经六十岁的人,就因该有点老年人的样子,就不要漫山遍野的乱窜不见人影了。
可惜,师父大了不由徒弟,每次师父总是云游的谁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小和尚对着杜小喜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小僧仁德见过师姑。”
杜小喜回以一礼,“劳烦你跑一趟,可是师父师兄有什么事情?”
小和尚点点头,从被雨水溅湿的宽大袖袍中拿出一封信双手奉上,对着杜小喜道:“师祖说请师姐尽力而为。”
杜小喜一脸疑惑的点点头,吩咐茜草道:“带着小师侄去吃些汤茶。”
小和尚赶忙拒绝,“回师姑,师祖还有话要带给主持师伯,仁德告辞了。”
(未完待续。)
海河决堤了!
连续下了几日雨,位于下游沿海地区的海河决堤了!
一时间家家户户俱是悲伤一片,为那些在水灾中逝去的人念经祈福。
大商三面临海,雨多雪多,如此造成了大商各地河流密布的格局。
面对交通相织的河流大商吸取前朝的教训,一直采用的是听之任之的态度。
所谓的听之任之就是不会人为的改造河流,不会围涂造田,不会截流塞源。
各地为了应对夏季水位上涨顶多会沿着河建堤坝,其他的措施几乎没有。
河流太多,就是想采取什么措施都没用。
前宋灭国源于天灾人祸,除了贪官污吏,接连的天灾是百姓们反抗的最大原因。
当时王公贵族,大小官员,寺庙僧院圈地围田。百姓们手中的土地十不存一。
为了增加产量,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些圈地的人纷纷让佃农围湖围河围滩造田。想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
当时宋朝的河流一下子减少两成,与此同时田地亦是多了两成。
接连几年的粮食增产,更是使上位者的私欲膨胀,小型中型的河流消失的越来越多。
直到随后一年雨水比往年多了些,各地河流大减,一时间雨水流无去处,滞留各地。
一片泽国。
随后瘟疫横行,十室九空。
接着便是百姓们在快饿死的时候终于奋起反抗,各地义军突起,烧旗自立。
最终被粮多米多的山中杀猪佬夺得了天下。
大商初定之时,关于为何雨水明明和往年多不了多少远没有老人们见过的大雨季节多,却造成了诺多地方同时大涝的原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当时提出建造南北大运河的渡一大师认为是各地围涂造林,河流减少,雨水一下子不能顺利排入下游,导致淤积成涝。
因着这个原因,随后大商的几任皇帝俱是致力于疏通河道,保持河流畅通直入大海。百姓们亦是不允许把河流改成土地,一应发现,全家流放。
如今近百年过去,大商已经恢复了百年前河流密布的局面,每年雨季多是能够顺顺利利渡过。
大商地形西高东低,河流注入北海东海和南海。
海河便一一条位于沿海的入海河,不过却是一条让历代皇帝头痛的问题河。
海河位于东临府,横穿东临入海。
海河之所以是问题河,一切源于地形。
东临府大致走向是西高和东高,偏偏中部的地区地势低洼。来自西部的河水进入东临府后便流入当地,造成东临府每到雨季便是一片泽国。
一府之地面积太大,加之除了雨季积水东临府是北部地区难得的稻米之乡,产粮大府。这么一块地方大商根本不可能放弃。
面对东临府的积水成涝问题,历代皇帝采取的措施实在太多,除了第三任皇帝孝武帝在位时提出‘开新河,通水道,纵阡陌’,挖出几条直入大海的河流直通大海,同时借道南北相邻的两府,把东临府中的河流用运河连接到其他州府入海的河流,减轻东临府雨季河流的压力,这个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他皇帝在位期间在海河一事上俱是没太大建树。
孝武帝的方法极大的改善了东临府雨季涝灾问题,十多年的时间内东临府一直是北部的鱼米之乡。
可惜,事物长法。随着泥沙淤积越来越多,海河的水位越来越高,等到雨季河水也更容易溢出。
东临府西高东高中间低,这就造成了中间部分的地上河。
几十年前针对这个问题,不少工部官员提出建造几十条高高在上的地上河,一路护送这些河流直接入海。
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东临府的官员也是这么做的,可这些地上河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
根基不稳,易溃易散。
简而言之就是地上河的堤坝不稳固。
如今针对这个问题,当地官员只能不停的让人往河边堆积泥沙加固堤坝,同时派出大量的服劳役的人挖沙取沙,想尽办法降低河流水位。
东临府海河的问题是大商几百年的老问题,几年就要发作一次,突闻海河决堤百姓们没有义愤填膺。只有对大自然,对灾害的无奈,只能祈福经验丰富的东临百姓在大堤破溃之前及时躲避。
京中因为东临府海河决堤一事悲天悯人。
杜小喜亦是从柳垚口中知道了东临府地上河的问题。
说不感慨是没有,杜小喜听到决堤第一个想法就是贪污腐败,豆腐渣工程,之后便是植被被伐,水土流失。
事实却是大大相反,一切皆是因地形而起。
大商关于河流治理的政令让杜小喜实在难以想象的科学先进可持续。
除了感叹一番,杜小喜也和其他人一样为当地的百姓祈福,其他再多的却却是无能为力。
上辈子杜小喜自小生活在大陕西的山中,杜小喜小时候河都没见过几条,她们那里年年最大的问题就是闹春旱。涝灾这种事情千百辈子就没听说过。
若是说怎么应对春旱的问题杜小喜还能根据小时候的经历现身说法,提点什么建议。可要说道涝灾,杜小喜这么个两辈子的旱鸭子可真是没办法。
地上河啥的,是见都没见过,怎么治?
转眼又几天过去,快到了两个小家伙回书院的日子。杜小喜的心思便回到给儿子们准备东西上。
“少夫人,喜乐寺的小师傅来了!”
门房通报一声,很快便有人引着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和尚进来。
杜小喜一看,哟嘿,不认识!
看来是师父新收的徒子徒孙了。
杜小喜已经有两年多没见过师父,上一次见面还是匆匆一别,之后师父又带着一群小和尚满天下云游去了。
杜小喜觉得他师父已经六十岁的人,就因该有点老年人的样子,就不要漫山遍野的乱窜不见人影了。
可惜,师父大了不由徒弟,每次师父总是云游的谁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小和尚对着杜小喜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小僧仁德见过师姑。”
杜小喜回以一礼,“劳烦你跑一趟,可是师父师兄有什么事情?”
小和尚点点头,从被雨水溅湿的宽大袖袍中拿出一封信双手奉上,对着杜小喜道:“师祖说请师姐尽力而为。”
杜小喜一脸疑惑的点点头,吩咐茜草道:“带着小师侄去吃些汤茶。”
小和尚赶忙拒绝,“回师姑,师祖还有话要带给主持师伯,仁德告辞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