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新政权的开端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带着巨大收获,哈斯走了,刘奇以二十平方公里的国土,换来一个机会,他不相信,靠自己的指引,不能把这个机会转化为崛起的机会,距离一战还有近三十年,追赶上西方列强的可能性非常大!
戴振华被紧急派往胶澳,邝贤俦和包志青跟随协助,与德国人交涉,准备接受这批急需的机器,段一山亲自带青龙一卫沿途护送,并全权征召沿途村民,修缮胶澳到济南的道路,既然胶澳租借给德国,未来还有很多机器物资要从胶澳运出来,刘奇必须保证道路无忧。
只要德国人进入,租借胶澳的事情迟早会大白于天下,刘奇将孙万林、邱中会、李德文等人召来,告诉他们这件事,其余兰婧寨出来的人他不担心,孙万林等人虽说对他这个决定感到诧异,不过也未多说什么,毕竟大清国不平的条约多了,一个胶澳,还不足以让几人跳起来。
何况刘奇并未明说永久租借和驻军一事,几人也就忽略了,以为刘奇已经想好,何时取消租期,租借租借,明面上是可以收回来的。
时间就这么平稳的进入了光绪十五年,此时已经是西历一八八九年,光绪帝大婚在即,京城上下暗潮涌动,这场皇帝大婚背后,是政治上的布局和角逐,慈禧并不想交出全部权利,早在上一年底,便定下了诸大政,莫不案承慈训,始见施行的原则,意图无限期的干政。
帝党与后党的格局俨然已经开始形成,这种情况下,谁还关心山东之事?载津是既怕在京城,有不敢离开,且不说找理由离开,会遭到慈禧和光绪两边的猜忌,他还担心没有任何举动的刘奇,抽冷子到京城来暗杀,作为太后和皇帝钦点防务京城的神机营,便会遭到重大打击。
既然跑不掉,载津只有采取明面效忠皇上,暗地里向慈禧靠拢的法子,没办法,两边都得罪不起,至少是这个时候。
心腹大患的刘奇,他也只能先盯着了,山东平静在他看来,并不是好事,自从认定刘奇就是附体他的那个大师兄之后,载津心里就不踏实,他知道一些大清国未来的事情,那刘奇何尝不是?他在等什么机会呢?载津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
好在吴大澄很给力,黄河河南段决堤之处,在他雷厉风行下,已经基本完工,吴大澄甚至开始计划加固其他地段的河堤,这也意味着,来年河南不会遭遇水患,黄河将会好好的在原有河道里流淌,只要叶志超不出错,山东反贼已经很难过黄河,威胁京畿,当然,叶志超攻击济南的难度也增大。
由于各种消息都表明,刘贼依然待在泰安城,载津和部下商议过,从河南东进,击穿泰安府,是平定山东反贼的最佳方式,连带着,还能将刘、苏两贼分开,各个击破,两江两淮虽说进展缓慢,不过也算准备妥当,载津相信,让南方兵马全力解决苏贼,他带神机营直取刘贼,完全没问题。
或许这新的一年,将解决他心中的这块大石,只要解决刘奇,他就可以蛰伏下来,等待洋人挑起事端的机会,掌控这大清国的无上权利!
载津在一旁揣摩刘奇,同样,刘奇时不时也会揣摩载津,现在的历史,不单单是他在改变,载津也在改变,刘奇不相信载津入主神机营,将神机营打造成如此强悍的军队,只是为了对付他,毕竟载津动作在前,他造反在后。
“难不成你想改变大清国的命运?”刘奇心中暗想。
平心而论,这并非不可能,只要在一两个关键事件上,出其不意,必定会有奇效,刘奇觉得载津十有八九冲着甲午,或者庚子事变而去,要他选,定是后者,想想一举击败八国联军,那是何等的荣耀和风光!
不管怎样,刘奇不得不承认,若载津想凭借几个历史事件,保住大清,至少对新世纪的中国是有好处的。
这些事情难想清,刘奇只有等着瞧,以不变应万变总是可以的,他首要的额,是巩固政权,光绪大婚前,满清朝廷不会挑起山东战事,以免吃了败仗,扫了光绪和慈禧的兴致,也就是说,农历二月前,刘奇不用考虑军事上的事情。
长女百日已过,何涴婧也开始出来做事,刘奇担子轻了不少,长女姓彭之事已经定了,彭起给她取名为彭云芳,小命金玲,民间称她为金玲郡主,后继有人,彭起心花怒放,这带来的副作用,便是继续思量着给刘奇再娶一房,刘奇没想到他那日和何涴婧关于生男生女的话,让彭起有了启发,既然女子不决定性别,那就让刘奇多找几个,不是说阴阳一半一半么?总不会总是阴的那一半吧?
刘奇没辙,不过他知道,有何涴婧这个儿媳妇,彭起眼光很高,这可不容易找,就由得他去折腾,反正到时候还可以以看不上为由,拒绝。
眼下摆在刘奇面前的事情,是必须把府县两级的体制彻底定下来,也就是说,肥城的那一套,得休整后敲定。
和马夏、李德文商议之后,刘奇最终确定了他治下的体制,是典型的混搭,历朝历代,外带西洋的。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历朝府县机构,过于简单,被历史淘汰有其必然缘由,得增加,只是这增加,又没有先例,自然也只有借鉴西洋的。
县衙为最基层的管理机构,刘奇将其尽可能设计得周全,县令和县丞一主一副,管理全县,县衙内部机构以主簿管理,其下有吏、户、工三房,主要管理本县财政、人事和建设的内容。
改县典史厅为巡捕局,确定了典史主管巡捕,正副各一,下设队,队长若干,也就是现代警察这个职责,维护治安,查案和抓捕疑犯。
增加礼教局,其实就是教育局,由教谕主管,正副各一,取消训导,除了教育,还负责道德教化。
增加卫生局,由医官主管,正副各一,管理本县医馆、郎中、药铺,防患瘟疫,清理垃圾等等。
增加司狱局,由法官主管,正副各一,主管本县断案和判决。
从刘奇这个设置上就能看出,他准备实行大机构管理体系,多数管理,纳入县衙内部管理,若有增加,也只增加房,而不另设局,以免多头管理。
相对重要的教育、卫生、警察和司法,独立设置,双重管理,至于后世的检察院,他认为没有设置的必要,准备由县衙提名法务局下人员,由法务局任命为独立检察官,两年一换,并不固定,结束检察官身份的人,回法务局继续工作。
参照历朝制,刘奇将这官品最低设为从九品,县衙各房主事、巡捕队长、卫生局、礼教局、法务局下各部门负责人可授从九品到正九品,以此往上推,各局正副主管为、正副主簿为从八品到正八品,县丞为从七品,县令为正七品。
有品级的,由王府给付俸禄,县衙其余人等,由各县负担,人员也由各县自行招募,不过要在府里报备,以便核查。
府一级设置并不一一对应,在刘奇设想中,这府一级等于省一级的派出机构,有些事情,在府一级并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比如这卫生,只需要在府衙下设置内部机构便是,当然,考虑到府衙下机构也有品级对应,刘奇在府衙下的机构定为司,不过其主管高半格,为从六品。
独立设置的,只有巡捕司,府通判为主管,管理本府的警察,合并提刑司和司狱司,统称为司狱司,由提刑官主管,司狱官为辅,管理本府司法和监狱。
由此一来,府教授、府医监职位都降低了,低于府主簿的正六品,相应的,知府、同知的品级也比历朝历代低,为从五品和五品。
相对特殊的,是府衙所在地的县令和省府所在的府衙品级均高半格,为从六品和从四品。
李德文对这个设置有些疑问,他到不是嫌自己品级低了,而是觉得如此一来,上面的品级很难对应,比如这今后的省府顶天到正三品,那么六部也至多是三品,高品级岂不没用处了?
刘奇没办法明说,他其实并未过多考虑这些,封建王朝能存续多久,不得而知,若是君主立宪,这些品级也毫无意义,未来民主浪潮下如何改,他根本不知道,设置现有这些,不过是便于管理,也算是未来打打基础。
如果真成君主立宪,他考虑部一级要高于省,以免省部对立,若按品级来说,六部不是正三品,而是从二品,往上是类似尚书省的机构,外带一个议会什么的,那样一来,国家首脑为正一品,其副职和议会议长什么的,为从一品,而议会副职,加上什么最高法官,监察首脑之内的,为正二品,也就是说,那大理寺和御史台被刘奇提高了规格。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得他登基做皇帝,才可能发生,或许发生时,早已是民主的天下,或许连君主立宪制都不复存在,或许他不管不顾,先过把皇帝瘾后等着别人推翻。
连刘奇自己都不知道,他折腾来折腾去,弄出一条不太一样的道路,只是现在还为时尚早,没有丝毫的迹象。
鉴于此时的王府就是相当于山东省府,李德文建议王府机构可按省府来设,刘奇也深感自己和妻子二人忙不过来,他从谏如流,将严怀琪提升为王府长史,行使省府衙门主簿的职责,管理除教育、卫生、警察和司法以外的其他所有事情。
历朝省府没有专管医疗卫生的医官,刘奇提拔梁从为省医监,协助他做此事,济世医馆则交给他徒弟打理。大理寺已有,这司法便暂时不予考虑,倒是警察这口,刘奇思量良久,决定调罗小菊回来出任省通判一职。
也是有泰安府垫底,刘奇算是有一批可用之人,否则就这点官职,他也要头痛的,就这样,青州、莱州两府仍旧缺人,莱州府掖县还在清兵手里,可暂时不管,占领的各县直接向王府负责,但青州就不行了,思来想去,刘奇决定也做个典型,将博山县令刘德沛直接擢升为青州府知府,让那潍县被俘虏的县令杨耀林出任这博山县令,随后,调陈寿清去历城任县令,将泰安府下一群县丞提拔,填补本府,并去任那青州府下辖下的各县县令。
至于巡捕不足这个问题,刘奇干脆快刀斩乱麻,直接从受伤士兵中挑选一批,在从各军中挑选年岁大的,品行好的,一次便将四个府的巡捕补齐,这也开创了一个先河,后来每攻占一地,所需巡捕皆从军中调出,逐渐演变成刘奇治下警察,除了技术警察外,其余的皆来自于军中。
王府文书从泰安四散而出,新体系在年终前初见雏形,这种有别于满清朝廷,又有别于西方的地方机构,让不少人感觉到刘奇的不同,对于县官来说,权利分散了,府衙更是如此,但办事却更有章法,很让人期待。
由于刘奇治下府县都增加了机构,也意味着官吏的需求,加之衍圣公态度也大为转变,更多年轻人纷纷申请进入各县见习,期待走一条不同的功名之路。
为此,刘奇和韦文康商议,在同文馆内设课堂,算是岗前培训,一时间,同文馆人满为患。
局面在不经意间突然打开,有如井喷一般,尤其在泰安府,百姓突然间都开始把子女往府、县办的书院送,本来早已建好,但门可罗雀的几个书院,一下子满了!要知道此刻刘奇还未进行义务教育,来书院读书,多少也是要交些钱的,以弥补先生和日常开支的不足。
当然,这也和泰安府进入平稳运行有些关系,粮食丰收了,新官府虽说税率不低,不过没有杂费,加上破虏军此刻在扩张,仍旧是最大的需求方,整个军队物资采购,加上士兵自己的花费,足以给地方带来一定的繁荣,百姓手中多少有闲钱。
自古读书高人一等,百姓再愚昧,也知道这个道理,兰婧王给了他们希望,他们为何不给子女一些希望呢?
带着巨大收获,哈斯走了,刘奇以二十平方公里的国土,换来一个机会,他不相信,靠自己的指引,不能把这个机会转化为崛起的机会,距离一战还有近三十年,追赶上西方列强的可能性非常大!
戴振华被紧急派往胶澳,邝贤俦和包志青跟随协助,与德国人交涉,准备接受这批急需的机器,段一山亲自带青龙一卫沿途护送,并全权征召沿途村民,修缮胶澳到济南的道路,既然胶澳租借给德国,未来还有很多机器物资要从胶澳运出来,刘奇必须保证道路无忧。
只要德国人进入,租借胶澳的事情迟早会大白于天下,刘奇将孙万林、邱中会、李德文等人召来,告诉他们这件事,其余兰婧寨出来的人他不担心,孙万林等人虽说对他这个决定感到诧异,不过也未多说什么,毕竟大清国不平的条约多了,一个胶澳,还不足以让几人跳起来。
何况刘奇并未明说永久租借和驻军一事,几人也就忽略了,以为刘奇已经想好,何时取消租期,租借租借,明面上是可以收回来的。
时间就这么平稳的进入了光绪十五年,此时已经是西历一八八九年,光绪帝大婚在即,京城上下暗潮涌动,这场皇帝大婚背后,是政治上的布局和角逐,慈禧并不想交出全部权利,早在上一年底,便定下了诸大政,莫不案承慈训,始见施行的原则,意图无限期的干政。
帝党与后党的格局俨然已经开始形成,这种情况下,谁还关心山东之事?载津是既怕在京城,有不敢离开,且不说找理由离开,会遭到慈禧和光绪两边的猜忌,他还担心没有任何举动的刘奇,抽冷子到京城来暗杀,作为太后和皇帝钦点防务京城的神机营,便会遭到重大打击。
既然跑不掉,载津只有采取明面效忠皇上,暗地里向慈禧靠拢的法子,没办法,两边都得罪不起,至少是这个时候。
心腹大患的刘奇,他也只能先盯着了,山东平静在他看来,并不是好事,自从认定刘奇就是附体他的那个大师兄之后,载津心里就不踏实,他知道一些大清国未来的事情,那刘奇何尝不是?他在等什么机会呢?载津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
好在吴大澄很给力,黄河河南段决堤之处,在他雷厉风行下,已经基本完工,吴大澄甚至开始计划加固其他地段的河堤,这也意味着,来年河南不会遭遇水患,黄河将会好好的在原有河道里流淌,只要叶志超不出错,山东反贼已经很难过黄河,威胁京畿,当然,叶志超攻击济南的难度也增大。
由于各种消息都表明,刘贼依然待在泰安城,载津和部下商议过,从河南东进,击穿泰安府,是平定山东反贼的最佳方式,连带着,还能将刘、苏两贼分开,各个击破,两江两淮虽说进展缓慢,不过也算准备妥当,载津相信,让南方兵马全力解决苏贼,他带神机营直取刘贼,完全没问题。
或许这新的一年,将解决他心中的这块大石,只要解决刘奇,他就可以蛰伏下来,等待洋人挑起事端的机会,掌控这大清国的无上权利!
载津在一旁揣摩刘奇,同样,刘奇时不时也会揣摩载津,现在的历史,不单单是他在改变,载津也在改变,刘奇不相信载津入主神机营,将神机营打造成如此强悍的军队,只是为了对付他,毕竟载津动作在前,他造反在后。
“难不成你想改变大清国的命运?”刘奇心中暗想。
平心而论,这并非不可能,只要在一两个关键事件上,出其不意,必定会有奇效,刘奇觉得载津十有八九冲着甲午,或者庚子事变而去,要他选,定是后者,想想一举击败八国联军,那是何等的荣耀和风光!
不管怎样,刘奇不得不承认,若载津想凭借几个历史事件,保住大清,至少对新世纪的中国是有好处的。
这些事情难想清,刘奇只有等着瞧,以不变应万变总是可以的,他首要的额,是巩固政权,光绪大婚前,满清朝廷不会挑起山东战事,以免吃了败仗,扫了光绪和慈禧的兴致,也就是说,农历二月前,刘奇不用考虑军事上的事情。
长女百日已过,何涴婧也开始出来做事,刘奇担子轻了不少,长女姓彭之事已经定了,彭起给她取名为彭云芳,小命金玲,民间称她为金玲郡主,后继有人,彭起心花怒放,这带来的副作用,便是继续思量着给刘奇再娶一房,刘奇没想到他那日和何涴婧关于生男生女的话,让彭起有了启发,既然女子不决定性别,那就让刘奇多找几个,不是说阴阳一半一半么?总不会总是阴的那一半吧?
刘奇没辙,不过他知道,有何涴婧这个儿媳妇,彭起眼光很高,这可不容易找,就由得他去折腾,反正到时候还可以以看不上为由,拒绝。
眼下摆在刘奇面前的事情,是必须把府县两级的体制彻底定下来,也就是说,肥城的那一套,得休整后敲定。
和马夏、李德文商议之后,刘奇最终确定了他治下的体制,是典型的混搭,历朝历代,外带西洋的。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历朝府县机构,过于简单,被历史淘汰有其必然缘由,得增加,只是这增加,又没有先例,自然也只有借鉴西洋的。
县衙为最基层的管理机构,刘奇将其尽可能设计得周全,县令和县丞一主一副,管理全县,县衙内部机构以主簿管理,其下有吏、户、工三房,主要管理本县财政、人事和建设的内容。
改县典史厅为巡捕局,确定了典史主管巡捕,正副各一,下设队,队长若干,也就是现代警察这个职责,维护治安,查案和抓捕疑犯。
增加礼教局,其实就是教育局,由教谕主管,正副各一,取消训导,除了教育,还负责道德教化。
增加卫生局,由医官主管,正副各一,管理本县医馆、郎中、药铺,防患瘟疫,清理垃圾等等。
增加司狱局,由法官主管,正副各一,主管本县断案和判决。
从刘奇这个设置上就能看出,他准备实行大机构管理体系,多数管理,纳入县衙内部管理,若有增加,也只增加房,而不另设局,以免多头管理。
相对重要的教育、卫生、警察和司法,独立设置,双重管理,至于后世的检察院,他认为没有设置的必要,准备由县衙提名法务局下人员,由法务局任命为独立检察官,两年一换,并不固定,结束检察官身份的人,回法务局继续工作。
参照历朝制,刘奇将这官品最低设为从九品,县衙各房主事、巡捕队长、卫生局、礼教局、法务局下各部门负责人可授从九品到正九品,以此往上推,各局正副主管为、正副主簿为从八品到正八品,县丞为从七品,县令为正七品。
有品级的,由王府给付俸禄,县衙其余人等,由各县负担,人员也由各县自行招募,不过要在府里报备,以便核查。
府一级设置并不一一对应,在刘奇设想中,这府一级等于省一级的派出机构,有些事情,在府一级并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比如这卫生,只需要在府衙下设置内部机构便是,当然,考虑到府衙下机构也有品级对应,刘奇在府衙下的机构定为司,不过其主管高半格,为从六品。
独立设置的,只有巡捕司,府通判为主管,管理本府的警察,合并提刑司和司狱司,统称为司狱司,由提刑官主管,司狱官为辅,管理本府司法和监狱。
由此一来,府教授、府医监职位都降低了,低于府主簿的正六品,相应的,知府、同知的品级也比历朝历代低,为从五品和五品。
相对特殊的,是府衙所在地的县令和省府所在的府衙品级均高半格,为从六品和从四品。
李德文对这个设置有些疑问,他到不是嫌自己品级低了,而是觉得如此一来,上面的品级很难对应,比如这今后的省府顶天到正三品,那么六部也至多是三品,高品级岂不没用处了?
刘奇没办法明说,他其实并未过多考虑这些,封建王朝能存续多久,不得而知,若是君主立宪,这些品级也毫无意义,未来民主浪潮下如何改,他根本不知道,设置现有这些,不过是便于管理,也算是未来打打基础。
如果真成君主立宪,他考虑部一级要高于省,以免省部对立,若按品级来说,六部不是正三品,而是从二品,往上是类似尚书省的机构,外带一个议会什么的,那样一来,国家首脑为正一品,其副职和议会议长什么的,为从一品,而议会副职,加上什么最高法官,监察首脑之内的,为正二品,也就是说,那大理寺和御史台被刘奇提高了规格。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得他登基做皇帝,才可能发生,或许发生时,早已是民主的天下,或许连君主立宪制都不复存在,或许他不管不顾,先过把皇帝瘾后等着别人推翻。
连刘奇自己都不知道,他折腾来折腾去,弄出一条不太一样的道路,只是现在还为时尚早,没有丝毫的迹象。
鉴于此时的王府就是相当于山东省府,李德文建议王府机构可按省府来设,刘奇也深感自己和妻子二人忙不过来,他从谏如流,将严怀琪提升为王府长史,行使省府衙门主簿的职责,管理除教育、卫生、警察和司法以外的其他所有事情。
历朝省府没有专管医疗卫生的医官,刘奇提拔梁从为省医监,协助他做此事,济世医馆则交给他徒弟打理。大理寺已有,这司法便暂时不予考虑,倒是警察这口,刘奇思量良久,决定调罗小菊回来出任省通判一职。
也是有泰安府垫底,刘奇算是有一批可用之人,否则就这点官职,他也要头痛的,就这样,青州、莱州两府仍旧缺人,莱州府掖县还在清兵手里,可暂时不管,占领的各县直接向王府负责,但青州就不行了,思来想去,刘奇决定也做个典型,将博山县令刘德沛直接擢升为青州府知府,让那潍县被俘虏的县令杨耀林出任这博山县令,随后,调陈寿清去历城任县令,将泰安府下一群县丞提拔,填补本府,并去任那青州府下辖下的各县县令。
至于巡捕不足这个问题,刘奇干脆快刀斩乱麻,直接从受伤士兵中挑选一批,在从各军中挑选年岁大的,品行好的,一次便将四个府的巡捕补齐,这也开创了一个先河,后来每攻占一地,所需巡捕皆从军中调出,逐渐演变成刘奇治下警察,除了技术警察外,其余的皆来自于军中。
王府文书从泰安四散而出,新体系在年终前初见雏形,这种有别于满清朝廷,又有别于西方的地方机构,让不少人感觉到刘奇的不同,对于县官来说,权利分散了,府衙更是如此,但办事却更有章法,很让人期待。
由于刘奇治下府县都增加了机构,也意味着官吏的需求,加之衍圣公态度也大为转变,更多年轻人纷纷申请进入各县见习,期待走一条不同的功名之路。
为此,刘奇和韦文康商议,在同文馆内设课堂,算是岗前培训,一时间,同文馆人满为患。
局面在不经意间突然打开,有如井喷一般,尤其在泰安府,百姓突然间都开始把子女往府、县办的书院送,本来早已建好,但门可罗雀的几个书院,一下子满了!要知道此刻刘奇还未进行义务教育,来书院读书,多少也是要交些钱的,以弥补先生和日常开支的不足。
当然,这也和泰安府进入平稳运行有些关系,粮食丰收了,新官府虽说税率不低,不过没有杂费,加上破虏军此刻在扩张,仍旧是最大的需求方,整个军队物资采购,加上士兵自己的花费,足以给地方带来一定的繁荣,百姓手中多少有闲钱。
自古读书高人一等,百姓再愚昧,也知道这个道理,兰婧王给了他们希望,他们为何不给子女一些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