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平板玻璃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八节 平板玻璃厂
长达一天一夜的五年计划会终于在马千瞩不断的“就事论事,不要跑题”的提醒声落下了帷幕。各个部门根据会议上制订的五年计划总则开始实施。
这个总则相当笼统,具体到每个部门还是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的。计委只下达近期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至于如何达到目标,依赖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部门之间的文件在oa上满天飞,虽然穿越众里各行各业的牛人和废材都不少,但是谁也没有协调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运作的经验,笑话自然是不少的,某些浪费也是存在的――经常出现某个项目进行到一半才发现配套的项目还没影子,只好停下来等待。正如马千瞩所说:“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搞计划经济,交点学费是正常的”。
马千瞩现在看到的就是玻璃厂的扩建报告。
轻工业部现阶段的目标是镜子和窗户玻璃。要制造这两样东西,就得有平板玻璃的制造能力。穿越集团中的多数人都看过凡尔纳的《神秘岛》,知道平板玻璃是首先吹制一个长圆形的玻璃泡,然后慢慢得将它滚动整形,最后生产出一个圆筒型的玻璃筒,再用金刚刀去除两端,接着纵横切开之后从新加热使其软化,再摊开成为玻璃板滚压平整。这个工艺被非常形象的称为人工吹管摊片法。
就描述本身来看这种方法实施起来很容易。然而当大家去实践这个过程的时候才发现凡尔纳大大的弱化了制造中的专业技能的要求――大概也是从书里抄来的。
19世纪早期开始这种工艺取代了更老式、更费事的冕状平板玻璃制造法的,但是它还是需要玻璃工匠有很高超的精巧技术和很强的判断力,采料工匠要能恰当的估测出制造圆筒所需要的玻璃液用量。经切开摊平后,能够制成给定尺寸和厚度的玻璃板――如果这对仅仅希望做出产品的穿越众来说不成问题的话,那么吹制工匠的技术就要难得多:他必须将熔融状态的玻璃不断的摆动、旋转,以保证整个圆筒达到均匀的厚度以及正确的总体尺寸。用这种方法制造的平板玻璃,需要五种类型的熟练工人参与:取料工、吹制工、定位工、切割工和平整工。最后,玻璃板还得进行打磨和抛光处理,才能做出可以作为窗户玻璃或者镜子的平板玻璃。
其中包含的技能、技术、经验,根本不是半路出家的穿越玻璃匠能够掌握的。特别是吹制工的技术,在当时的玻璃工场里都是经验最丰富的老资格工人――即使是林肯岛上的五个人,也未必能做出来。
最初的四五次试验毫无悬念的失败了,要么根本做不出圆筒,要么玻璃的厚薄不匀,甚至还没摊开就因为应力的问题而爆裂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试验之后,客串玻璃匠的机械众们终于整出了一块模样古怪,厚薄不均的玻璃板。自然,没有人觉得这东西能够卖出去,更妄论拿它做镜子了。
“采用平板浇注法吧。”王洛宾无可奈何的看着多出来的许多筐碎玻璃。
“你确定上这玩意?”季思退对玻璃制造是有所了解的,“这可以算是工业规模了。”
王洛宾慨叹道:“工业规模就工业规模吧,我们不缺技术,可是缺有技术的工人。只好用规模来弥补技术了。”
浇注法的平板玻璃,又叫“法式平板玻璃铸造体系”。1688年开始在法国批量制造的,到1760年的时侯,法国平板玻璃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000吨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用于窗户玻璃和四轮马车的车窗玻璃。
它和人工吹管摊片法做出来平板玻璃是有很大的不同。优点是能够生产出更大的玻璃尺寸,几乎可以三倍于吹制法。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低得多。缺点是固定资产的投资非常大,如果说前一种摊片法还是手工作坊式的制造,那么浇注法就完全象一座近代化的工厂了。
要不是17世纪的中国市场上的平板玻璃完全是空白的话,投资平板玻璃是很难赚到超级利润的。英国人于1691年第一次引进彻底失败,第二次引进也差点因为成本和损耗率的问题而破产。
“好吧。”马千瞩知道同意这个要求就意味着增加固定资产的支出。为了试制平板玻璃,冰风设计的玻璃厂扩建方案把马千瞩吓了一跳:这还是那个工棚式的玻璃作坊么?一座钢架结构的大跨度厂房,车间内有熔窑和煅烧窑各1座,另有10座退火窑。整个车间里有数百米长的陶瓷管道用来收集窑内的废热进行综合利用。
“规模是不是太大了?”
“不大,这个厂的年产量大概只有200~300吨,”王洛宾在一旁说,“这是联合企业,比原来单纯的小玻璃厂要经济多了。特别是在废热利用和物料流转上,烧结材料之类的前端工序也能够一步到位。”
“退火窑要10个?太多了。熔窑和煅烧窑只不过各1座啊?”
“平板玻璃退火要十天时间,10座退火窑是最最起码的了。否则不能保证连续生产。”
“好吧。”马千瞩知道在专业问题上还是不要争论为好。
玻璃厂扩建工程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浇注法在车间里至少要安装一套的滑轮天车用来起吊和移动装玻璃液的坩锅,加上里面大量的玻璃窑使得车间必须有良好的通风。所以这个车间的净空高超过了6米,为了容纳12座窑,厂房的跨度也很大。
冰风完全舍弃了原先简单的砖柱木粱的结构,改用门式钢架结构厂房――这个本就是他的专业。
选用门式钢架结构厂房不仅施工工期短,而且有防火的作用,用在到处是火窑的玻璃厂内比起用木桁架来说要安全的多。
“你要这么长的钢制桁架,我们的轧钢机还没就位。”季无声有点担心,“也没试轧过。一次怕搞不定。”
“没关系,这个可以用熟铁或者生铁制造的。”
“熟铁?可锻铁吧。”
“对,要彻底简化一些就用生铁铸造,不仅包括桁架,还有很多负重件、立柱我也准备用生铁铸造件。用钢结构好处很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要搞大跃进式工业的人来说。”
柱子虽然一如既往的采用砖砌,但是为了加强结构强度,内部砌入了生铁铸造的立柱。整个车间是人字形的屋顶,靠近屋顶的外墙上开有成排的大型窗户用来通风散热,加上车间内还要布置有大量的管道架,效果图看上去已经很类似在另一个时空常见的老式车间的模样了。
季无声考虑了一下:“这样的超大件我还真没搞过,不过可以试试看。”
“这还不算超大件。”王洛宾拿了一卷图样过来,“你们还得铸造这么个玩意。”
图样是一张大乒乓球台一样的东西,下面有厚重的台架。季无声看了下上面标注的尺寸,吃了一惊,尺寸非常的骇人:长3米,宽2米,厚达150mm。
“全部用生铁?”
“至少台面要用生铁铸,架子你能用其他材料吗?”
“这么大尺寸的生铁板,不用钢铁是肯定支撑不起来的,起码也得是钢筋水泥台子或者石头的也凑合了。”
“这铁板不能固定,得能推着走。所以一定要架子。”
“见鬼,真tmd刺激。”季无声骂了一声,不过心里也觉得很痛快――不来这异时空,这种体验在钢铁厂里干一辈子也不会有。他稍微计算了一下,整个台子加上支架之后,会重达8吨。
“这么个大铁桌子干什么用?”萧白朗在纸上分解着未来的巨大铸件的结构,他负责设计制造翻砂模型。
王洛宾解释道:“熔化的玻璃液就浇在这上面的。然后再在上面摊平。”
“用其他材料不行吗?8吨生铁啊!”萧白朗接着被自己算出来的砂型体积吓了一跳,“还要这么多的型砂和炭粉!”
“铁倒是没关系,生铁库存就有二百多吨。马上还有一船来。”季无声拿着图纸看来看去,不出以外的话,这是他们有史以来铸造的最大的铸造件,恐怕也是未来几年里最大的铸造件。工能委里高人虽然不少,多半都是搞机械的出身,铸造只不过是懂一点皮毛而已――他有些踌蹰。
“试试看吧,凡事都有第一遭的。”王洛宾鼓动着。
“行,我们试试看,不过督公,这事你得批准我们再造二三座大型化铁炉。”季无声的理由很充分:现在只有一座化铁炉,每炉最多也只能出1.5吨铁水,8吨重的铁台虽然可以分解为几个部分浇铸,但是没一个部分是可以用一炉铁水就能搞定的。
“真是劳民伤财。”马千瞩越看越心疼。虽然以他的见识明白这是必要的技术升级。要搞工业,就得舍得在基础产业投入。钢铁厂规模扩大写没什么坏处,而且现在造了这么个大台子,以后穿越者就有造大型铸件的经验了。
“好,我同意。”马千瞩在项目单上签了字。
第八节 平板玻璃厂
长达一天一夜的五年计划会终于在马千瞩不断的“就事论事,不要跑题”的提醒声落下了帷幕。各个部门根据会议上制订的五年计划总则开始实施。
这个总则相当笼统,具体到每个部门还是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的。计委只下达近期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至于如何达到目标,依赖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部门之间的文件在oa上满天飞,虽然穿越众里各行各业的牛人和废材都不少,但是谁也没有协调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运作的经验,笑话自然是不少的,某些浪费也是存在的――经常出现某个项目进行到一半才发现配套的项目还没影子,只好停下来等待。正如马千瞩所说:“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搞计划经济,交点学费是正常的”。
马千瞩现在看到的就是玻璃厂的扩建报告。
轻工业部现阶段的目标是镜子和窗户玻璃。要制造这两样东西,就得有平板玻璃的制造能力。穿越集团中的多数人都看过凡尔纳的《神秘岛》,知道平板玻璃是首先吹制一个长圆形的玻璃泡,然后慢慢得将它滚动整形,最后生产出一个圆筒型的玻璃筒,再用金刚刀去除两端,接着纵横切开之后从新加热使其软化,再摊开成为玻璃板滚压平整。这个工艺被非常形象的称为人工吹管摊片法。
就描述本身来看这种方法实施起来很容易。然而当大家去实践这个过程的时候才发现凡尔纳大大的弱化了制造中的专业技能的要求――大概也是从书里抄来的。
19世纪早期开始这种工艺取代了更老式、更费事的冕状平板玻璃制造法的,但是它还是需要玻璃工匠有很高超的精巧技术和很强的判断力,采料工匠要能恰当的估测出制造圆筒所需要的玻璃液用量。经切开摊平后,能够制成给定尺寸和厚度的玻璃板――如果这对仅仅希望做出产品的穿越众来说不成问题的话,那么吹制工匠的技术就要难得多:他必须将熔融状态的玻璃不断的摆动、旋转,以保证整个圆筒达到均匀的厚度以及正确的总体尺寸。用这种方法制造的平板玻璃,需要五种类型的熟练工人参与:取料工、吹制工、定位工、切割工和平整工。最后,玻璃板还得进行打磨和抛光处理,才能做出可以作为窗户玻璃或者镜子的平板玻璃。
其中包含的技能、技术、经验,根本不是半路出家的穿越玻璃匠能够掌握的。特别是吹制工的技术,在当时的玻璃工场里都是经验最丰富的老资格工人――即使是林肯岛上的五个人,也未必能做出来。
最初的四五次试验毫无悬念的失败了,要么根本做不出圆筒,要么玻璃的厚薄不匀,甚至还没摊开就因为应力的问题而爆裂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试验之后,客串玻璃匠的机械众们终于整出了一块模样古怪,厚薄不均的玻璃板。自然,没有人觉得这东西能够卖出去,更妄论拿它做镜子了。
“采用平板浇注法吧。”王洛宾无可奈何的看着多出来的许多筐碎玻璃。
“你确定上这玩意?”季思退对玻璃制造是有所了解的,“这可以算是工业规模了。”
王洛宾慨叹道:“工业规模就工业规模吧,我们不缺技术,可是缺有技术的工人。只好用规模来弥补技术了。”
浇注法的平板玻璃,又叫“法式平板玻璃铸造体系”。1688年开始在法国批量制造的,到1760年的时侯,法国平板玻璃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000吨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用于窗户玻璃和四轮马车的车窗玻璃。
它和人工吹管摊片法做出来平板玻璃是有很大的不同。优点是能够生产出更大的玻璃尺寸,几乎可以三倍于吹制法。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低得多。缺点是固定资产的投资非常大,如果说前一种摊片法还是手工作坊式的制造,那么浇注法就完全象一座近代化的工厂了。
要不是17世纪的中国市场上的平板玻璃完全是空白的话,投资平板玻璃是很难赚到超级利润的。英国人于1691年第一次引进彻底失败,第二次引进也差点因为成本和损耗率的问题而破产。
“好吧。”马千瞩知道同意这个要求就意味着增加固定资产的支出。为了试制平板玻璃,冰风设计的玻璃厂扩建方案把马千瞩吓了一跳:这还是那个工棚式的玻璃作坊么?一座钢架结构的大跨度厂房,车间内有熔窑和煅烧窑各1座,另有10座退火窑。整个车间里有数百米长的陶瓷管道用来收集窑内的废热进行综合利用。
“规模是不是太大了?”
“不大,这个厂的年产量大概只有200~300吨,”王洛宾在一旁说,“这是联合企业,比原来单纯的小玻璃厂要经济多了。特别是在废热利用和物料流转上,烧结材料之类的前端工序也能够一步到位。”
“退火窑要10个?太多了。熔窑和煅烧窑只不过各1座啊?”
“平板玻璃退火要十天时间,10座退火窑是最最起码的了。否则不能保证连续生产。”
“好吧。”马千瞩知道在专业问题上还是不要争论为好。
玻璃厂扩建工程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浇注法在车间里至少要安装一套的滑轮天车用来起吊和移动装玻璃液的坩锅,加上里面大量的玻璃窑使得车间必须有良好的通风。所以这个车间的净空高超过了6米,为了容纳12座窑,厂房的跨度也很大。
冰风完全舍弃了原先简单的砖柱木粱的结构,改用门式钢架结构厂房――这个本就是他的专业。
选用门式钢架结构厂房不仅施工工期短,而且有防火的作用,用在到处是火窑的玻璃厂内比起用木桁架来说要安全的多。
“你要这么长的钢制桁架,我们的轧钢机还没就位。”季无声有点担心,“也没试轧过。一次怕搞不定。”
“没关系,这个可以用熟铁或者生铁制造的。”
“熟铁?可锻铁吧。”
“对,要彻底简化一些就用生铁铸造,不仅包括桁架,还有很多负重件、立柱我也准备用生铁铸造件。用钢结构好处很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要搞大跃进式工业的人来说。”
柱子虽然一如既往的采用砖砌,但是为了加强结构强度,内部砌入了生铁铸造的立柱。整个车间是人字形的屋顶,靠近屋顶的外墙上开有成排的大型窗户用来通风散热,加上车间内还要布置有大量的管道架,效果图看上去已经很类似在另一个时空常见的老式车间的模样了。
季无声考虑了一下:“这样的超大件我还真没搞过,不过可以试试看。”
“这还不算超大件。”王洛宾拿了一卷图样过来,“你们还得铸造这么个玩意。”
图样是一张大乒乓球台一样的东西,下面有厚重的台架。季无声看了下上面标注的尺寸,吃了一惊,尺寸非常的骇人:长3米,宽2米,厚达150mm。
“全部用生铁?”
“至少台面要用生铁铸,架子你能用其他材料吗?”
“这么大尺寸的生铁板,不用钢铁是肯定支撑不起来的,起码也得是钢筋水泥台子或者石头的也凑合了。”
“这铁板不能固定,得能推着走。所以一定要架子。”
“见鬼,真tmd刺激。”季无声骂了一声,不过心里也觉得很痛快――不来这异时空,这种体验在钢铁厂里干一辈子也不会有。他稍微计算了一下,整个台子加上支架之后,会重达8吨。
“这么个大铁桌子干什么用?”萧白朗在纸上分解着未来的巨大铸件的结构,他负责设计制造翻砂模型。
王洛宾解释道:“熔化的玻璃液就浇在这上面的。然后再在上面摊平。”
“用其他材料不行吗?8吨生铁啊!”萧白朗接着被自己算出来的砂型体积吓了一跳,“还要这么多的型砂和炭粉!”
“铁倒是没关系,生铁库存就有二百多吨。马上还有一船来。”季无声拿着图纸看来看去,不出以外的话,这是他们有史以来铸造的最大的铸造件,恐怕也是未来几年里最大的铸造件。工能委里高人虽然不少,多半都是搞机械的出身,铸造只不过是懂一点皮毛而已――他有些踌蹰。
“试试看吧,凡事都有第一遭的。”王洛宾鼓动着。
“行,我们试试看,不过督公,这事你得批准我们再造二三座大型化铁炉。”季无声的理由很充分:现在只有一座化铁炉,每炉最多也只能出1.5吨铁水,8吨重的铁台虽然可以分解为几个部分浇铸,但是没一个部分是可以用一炉铁水就能搞定的。
“真是劳民伤财。”马千瞩越看越心疼。虽然以他的见识明白这是必要的技术升级。要搞工业,就得舍得在基础产业投入。钢铁厂规模扩大写没什么坏处,而且现在造了这么个大台子,以后穿越者就有造大型铸件的经验了。
“好,我同意。”马千瞩在项目单上签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