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杨李新约(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
过了大概一分钟左右。
杨振宁又想到了什么,转头看向了李政道,问道:
“你准备用什么课题来赌?”
李政道摸了摸下巴,并没有直接给出答复,而是说道:
“具体的课题不急,我先问你个问题,你对元强子模型怎么看?”
如果此时有外人在场,便会发现二人的聊天很有意思:
他们的交谈没有任何老杨老李之类的主语,开口闭口都是你如何你如何,但双方却丝毫不感觉违和。
听到李政道的问题,杨振宁这次很快便给出了回复:
“非常完美,基本上可以解释目前的所有粒子状态。”
李政道则又问道:
“那你有没有推导过可能存在的基本粒子数目?”
杨振宁再次点了点头。
这事儿他还真算过。
在过去的两个月内基本上都在研究元强子模型,为此他还和盖尔曼、海森堡等人打过电话。
他给出的答复基本上也算是目前理论物理界对元强子模型的一致看法——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模型,足以解释目前已经发现的、关于粒子的所有现象。
这个元强子模型甚至还预言了一些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比如说中微子震荡的迹象等等。
而框架既然已经被定好了,那么杨振宁自然不可能不去推导框架内的粒子数量。
就像你钓鱼的时候圈了个鱼塘,不把水抽干数一数有多少鱼,心里总是不踏实不是?
随后杨振宁眨了眨眼,很快意识到了什么:
“你能问出这个问题.....看来你也推导过了?”
李政道同样嗯了一声。
接着他从袖口拿出了一把钢笔,朝杨振宁扬了扬手:
“三国演义的赤壁一战中,周公瑾邀诸葛孔明商议破曹之计,书中二者便在手上写下了心中所想。”
“今天你我不如效仿古人,同样在手上写下推导出来的粒子数目,你看如何?”
杨振宁深深看了他一眼,默然点了点头。
诸葛亮和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对笔确实称得上经典,同时也为最终的破曹定下了关键的基调——尽管说原本历史里提出火攻的是黄盖.....
此时的华夏一穷二白,与海对面这个庞然大物相比,亦如孙刘联军比于曹操。
而赤壁之战最终的战果人尽皆知,孙刘以弱胜强大败曹军,硬生生站稳了脚跟。
李政道举这个例子的寓意,倒也称得上有心。
同时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关系,也很符合目前他与李政道的情况。
早先提及过。
他和李政道都不是那种豁达宽广的人。
所谓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完全不可能出现在他们身上,也不存在所谓【杨李二人的矛盾没那么大,只是后来被架起来的说法】——但凡了解二人获得诺奖决裂后情况的人都不会有这种幻想。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
杨李二人都已经到了人生终末,但是在这种看淡了人生过往、本该填补人生遗憾的年龄,他们依旧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不愿提及。
如果不是这次元强子模型给李政道的世界观带来了冲击,让他意识到了那些被自己长期忽略的家国情怀,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杨振宁一起回国。
但另一方面。
二者尽管矛盾重重,但彼此间却又算得上知己。
至少在华人物理界的领域之内,他们是唯二辉映的最高峰。
世人提及李政道,必然提及杨振宁,反之亦然。
如果要用古代人物来形容李政道和杨振宁,伯牙与钟子期未免太过柔和,忽略了二者的矛盾,孙膑庞涓或者刘邦项羽又太过尖锐,同时杨李二人严格来说应该属于同一个阵营。
唯有诸葛亮和周瑜这对历史人物,无论是在私交还是历史背景方面,都最合适用于描述二人的关系。
当然了。
谁是被气死的周瑜,谁又是千古一相的诸葛孔明,那就犹未可知了......
随后杨振宁也从衣兜里取出了一把钢笔,朝李政道扬了扬:
“没问题,现在就开始写?”
说来也巧。
杨振宁和李政道手上的钢笔都有一个“ias”的标志,这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首席讲师提供的专用钢笔。
李政道很快也点了点头:
“没问题。”
然而就在二人准备转身写字之际,他们身后忽然传来了一道有些焦急的声音:
“老杨,老李!”
李政道和杨振宁顿时一怔,同时转过头看向了来人。
只见他们身后的甲板处匆匆走来了一位戴着小毡帽的中年人,此人脸型略长,眼睛不大但眼袋很浓,只见他快步走到了二人身边,上下打量了二人一番:
“老杨,老李,你们在这儿干啥?”
杨振宁有些奇怪的看了他一眼:
“聊天呗,还能干啥?”
这位小毡帽中年人叫做黄昆,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同学兼好友。
当年黄昆由葛庭燧推荐入校,和杨振宁、张守廉三人并称为西南联大物理系的三剑客。
黄昆在26岁那年就在《物理评论》这部物理学界最高峰的期刊上发表了论文,29岁的时候就和玻恩——就是那位量子力学缔造者之一的玻恩合作完成一本着作,叫《晶格动力学理论》。
不过与杨振宁和李政道不同的是。
黄昆在51年的时候便回到了祖国,55年的时候入选学部委员,这次组织上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回国,便安排了黄昆在魔都作为接待人,陪同他们乘船前往津门。
随后杨振宁看了眼黄昆,大致明白了这位老同学焦急的原因:
不是船上出了什么事儿,而是他见到自己和李政道单独待在甲板上,担心自己和李政道因为矛盾出什么意外。
于是杨振宁犹豫了几秒钟,将自己和李政道的约定还有要做的事儿简单介绍了一遍。
李政道则在一旁安静站着,脸色不变,也没有出声制止。
一来黄昆是这次接待团的负责人之一,他的重点便是关注自己和杨振宁的相处情况,对他解释这事情也算是让组织方面有个底。
二来则是无论接下来他们要“赌”的课题是什么,到时候内容必然是对外公开的,这种事儿想压也压不住。
既然如此,不如大大方方的说出来,省的各方有什么顾虑。
果不其然。
在听完杨振宁的介绍后,黄昆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轻松: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还担心你俩到甲板上....呵呵....没事儿没事儿。”
说实话。
在见到杨振宁和李政道站在甲板边的时候,黄昆还真以为要出啥事了——万一这两人脑袋抽风,想要在护栏边来波摔跤做个了断,那么伤了谁都是国家的巨大损失。
同时一旦出现了人员伤亡,消息一传出去的话,海对面估摸着就会开始疯狂抹黑了.....
好在二人都还算淡定,选择了一个“文斗”。
随后黄昆忽然又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了些许心动:
“两位,既然你们想要效仿周瑜和诸葛亮,那么介不介意多一个鲁肃?”
杨振宁和李政道闻言微微一愣,这次李政道先回过了神,只见他笑着用手指点了点黄昆:
“老黄,你这个鲁肃可不符合原文啊,这么早就想当大都督了?”
黄昆闻言也不恼,只是嘿嘿的笑了笑:
“嗳,见猎心喜嘛,这么有意思的事儿,十年恐怕都见不着一回呢。”
“况且你别管我这鲁肃要干啥,至少要比之前没鲁肃在要更贴近原文一些吧?”
李政道的意思是指《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并没有参与周瑜和诸葛亮的赌约,黄昆则从另一个角度做出了解释。
当然了。
二者的这番对话更多是在说笑,单纯猜数字这事儿多一个人参加倒也没什么问题。
以黄昆的情商而言,他肯定不会参与到杨李后续的赌约中去的。
更别说黄昆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半导体,目前手上还接着某项很重要的研发任务,也不可能有空余的心力再去申请另一个课题。
随后三人又交谈了几句,很快转过头,彼此背靠背,脱下笔帽写了起来。
十多秒钟后。
杨振宁头也不回的说道:
“我写好了。”
很快,他的身后也传来了李政道和黄昆的声音:
“我也好了。”
听闻此言。
杨振宁便转过身,与同时回到正面的另外二人对视了一眼。
接着三人同时摊开手掌,将左手伸到了面前。
在看清彼此手上写着的字后,黄昆顿时惊诧的一挑眉:
“咦,老杨,老李,你俩怎么比我多一个数儿?这括号又是啥情况?”
只见此时此刻。
黄昆手上赫然写着一个“61”,而杨振宁和李政道手上写着的都是.....
62。
这代表黄昆认为的基本粒子有61种,李政道和杨振宁推导出的则是62种,并且括号里的数字多半还有某些说法。
要知道。
黄昆虽然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和半导体物理学研究,但他在理论物理这块的经验还是很扎实的。
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和玻恩有共同话题并且合作写书。
实际上。
当年他在利物浦大学读书的时候,就读的正是理论物理专业。
因此别看他目前负责的研究和理论物理关系不大,但他在这方面的造诣其实同样很深。
此前赵忠尧他们的论文在国际发表的同时,也在国内的《物理学报》上刊登了相同内容。
这篇文章同样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黄昆也在同事们的讨论中对论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便包括了.....
元强子模型框架内可能存在的微粒数量。
根据黄昆的推导。
在这个框架内应该存在61种粒子,从性质上可以分成四大类。
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是双喷注图的“层子”,理论上应该有六种类别,同时三个内部自由度。
另外每个层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因此层子数量一共有3x6x2=36种。
第二类粒子则是论文中直接定义的轻子,数量一共有12种,中微子也被归到了这一类。
层子和轻子组成了费米子,它们构成了物质最开始可被观测的结构。
也就是说,费米子共有12+36=48种。
接着是自旋为整数的粒子,这是物理学界很早就定义的玻色子。
不过在元强子模型中,玻色子被分成了两类:
传递了粒子之间基本相互作用的规范玻色子,以及负责产生了静质量的静质量粒子。
静质量粒子是一切质量的来源,因此元强子模型中将其称之为“女娲”。
而在规范玻色子中。
起到电磁相互作用玻色子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光子。
至于弱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则有三个,具体目前还没发现。
强相互作用的传递粒子同样尚未被找到,根据计算黄昆得出的数量是8个。
因此玻色子的总数一共有1+1+3+8=13种。
13+48=61,所以理论上在元强子模型中的微粒一共有61个。
可是.....
杨振宁和李政道所写的62又是什么情况呢?
要知道。
这两位可是华人物理界的最高峰,当世....不,乃至整个物理史上都可以排进前40的顶尖大佬。
想让他们同时出现错误,可能性说实话并不大。
而在他身边。
杨振宁抬头看了李政道一眼,微微抖动的眉毛表示着他的内心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平静。
实话实说。
李政道计算出62这个数字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如今的李政道正值巅峰期,算不出来这个数儿才奇怪呢。
但是括号里的那个63.....
想到这里。
杨振宁的心中骤然冒出了一个念头:
莫非.....命运也在暗示他们的恩怨将会在这个方向上有个终结吗?
就在杨振宁内心复杂的同时,一旁的黄昆也出声了:
“两位,你们这数字的意思是......”
于是杨振宁很快收敛了心绪,深吸一口气,解释道:
“老黄,如你所见,62这个数字的意思,就是在元强子模型的框架之内,一共有62个粒子存在——这是肯定的。”
“至于括号里的63....则是一个有可能存在的粒子,但它目前很难做到数学上的规范化。”
“加上目前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我们缺乏足够的数据验证这个粒子的存在,所以我...我们才在括号里写上了63这个数字。”
李政道沉默片刻,也轻轻点了点头。
他也是这个意思。
黄昆瞳孔则微微一缩,下意识问道:
“一定有62个微粒,可能有63个?等等等等....我有点乱。”
“老杨,按照我的计算,基本粒子应该有36种层子,以及.....”
随后黄昆将自己推导出来的几类粒子说了一遍,最终有些费解的问道:
“.....这些粒子加起来一共有61种,哪里来的第62个?”
杨振宁闻言看了眼自己的好友,轻轻摇了摇头:
“老黄,你可能忽略了一件事,唔,你听说过......”
“暗物质吗?”
“......”
过了大概一分钟左右。
杨振宁又想到了什么,转头看向了李政道,问道:
“你准备用什么课题来赌?”
李政道摸了摸下巴,并没有直接给出答复,而是说道:
“具体的课题不急,我先问你个问题,你对元强子模型怎么看?”
如果此时有外人在场,便会发现二人的聊天很有意思:
他们的交谈没有任何老杨老李之类的主语,开口闭口都是你如何你如何,但双方却丝毫不感觉违和。
听到李政道的问题,杨振宁这次很快便给出了回复:
“非常完美,基本上可以解释目前的所有粒子状态。”
李政道则又问道:
“那你有没有推导过可能存在的基本粒子数目?”
杨振宁再次点了点头。
这事儿他还真算过。
在过去的两个月内基本上都在研究元强子模型,为此他还和盖尔曼、海森堡等人打过电话。
他给出的答复基本上也算是目前理论物理界对元强子模型的一致看法——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模型,足以解释目前已经发现的、关于粒子的所有现象。
这个元强子模型甚至还预言了一些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比如说中微子震荡的迹象等等。
而框架既然已经被定好了,那么杨振宁自然不可能不去推导框架内的粒子数量。
就像你钓鱼的时候圈了个鱼塘,不把水抽干数一数有多少鱼,心里总是不踏实不是?
随后杨振宁眨了眨眼,很快意识到了什么:
“你能问出这个问题.....看来你也推导过了?”
李政道同样嗯了一声。
接着他从袖口拿出了一把钢笔,朝杨振宁扬了扬手:
“三国演义的赤壁一战中,周公瑾邀诸葛孔明商议破曹之计,书中二者便在手上写下了心中所想。”
“今天你我不如效仿古人,同样在手上写下推导出来的粒子数目,你看如何?”
杨振宁深深看了他一眼,默然点了点头。
诸葛亮和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对笔确实称得上经典,同时也为最终的破曹定下了关键的基调——尽管说原本历史里提出火攻的是黄盖.....
此时的华夏一穷二白,与海对面这个庞然大物相比,亦如孙刘联军比于曹操。
而赤壁之战最终的战果人尽皆知,孙刘以弱胜强大败曹军,硬生生站稳了脚跟。
李政道举这个例子的寓意,倒也称得上有心。
同时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关系,也很符合目前他与李政道的情况。
早先提及过。
他和李政道都不是那种豁达宽广的人。
所谓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完全不可能出现在他们身上,也不存在所谓【杨李二人的矛盾没那么大,只是后来被架起来的说法】——但凡了解二人获得诺奖决裂后情况的人都不会有这种幻想。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
杨李二人都已经到了人生终末,但是在这种看淡了人生过往、本该填补人生遗憾的年龄,他们依旧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不愿提及。
如果不是这次元强子模型给李政道的世界观带来了冲击,让他意识到了那些被自己长期忽略的家国情怀,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杨振宁一起回国。
但另一方面。
二者尽管矛盾重重,但彼此间却又算得上知己。
至少在华人物理界的领域之内,他们是唯二辉映的最高峰。
世人提及李政道,必然提及杨振宁,反之亦然。
如果要用古代人物来形容李政道和杨振宁,伯牙与钟子期未免太过柔和,忽略了二者的矛盾,孙膑庞涓或者刘邦项羽又太过尖锐,同时杨李二人严格来说应该属于同一个阵营。
唯有诸葛亮和周瑜这对历史人物,无论是在私交还是历史背景方面,都最合适用于描述二人的关系。
当然了。
谁是被气死的周瑜,谁又是千古一相的诸葛孔明,那就犹未可知了......
随后杨振宁也从衣兜里取出了一把钢笔,朝李政道扬了扬:
“没问题,现在就开始写?”
说来也巧。
杨振宁和李政道手上的钢笔都有一个“ias”的标志,这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首席讲师提供的专用钢笔。
李政道很快也点了点头:
“没问题。”
然而就在二人准备转身写字之际,他们身后忽然传来了一道有些焦急的声音:
“老杨,老李!”
李政道和杨振宁顿时一怔,同时转过头看向了来人。
只见他们身后的甲板处匆匆走来了一位戴着小毡帽的中年人,此人脸型略长,眼睛不大但眼袋很浓,只见他快步走到了二人身边,上下打量了二人一番:
“老杨,老李,你们在这儿干啥?”
杨振宁有些奇怪的看了他一眼:
“聊天呗,还能干啥?”
这位小毡帽中年人叫做黄昆,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同学兼好友。
当年黄昆由葛庭燧推荐入校,和杨振宁、张守廉三人并称为西南联大物理系的三剑客。
黄昆在26岁那年就在《物理评论》这部物理学界最高峰的期刊上发表了论文,29岁的时候就和玻恩——就是那位量子力学缔造者之一的玻恩合作完成一本着作,叫《晶格动力学理论》。
不过与杨振宁和李政道不同的是。
黄昆在51年的时候便回到了祖国,55年的时候入选学部委员,这次组织上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回国,便安排了黄昆在魔都作为接待人,陪同他们乘船前往津门。
随后杨振宁看了眼黄昆,大致明白了这位老同学焦急的原因:
不是船上出了什么事儿,而是他见到自己和李政道单独待在甲板上,担心自己和李政道因为矛盾出什么意外。
于是杨振宁犹豫了几秒钟,将自己和李政道的约定还有要做的事儿简单介绍了一遍。
李政道则在一旁安静站着,脸色不变,也没有出声制止。
一来黄昆是这次接待团的负责人之一,他的重点便是关注自己和杨振宁的相处情况,对他解释这事情也算是让组织方面有个底。
二来则是无论接下来他们要“赌”的课题是什么,到时候内容必然是对外公开的,这种事儿想压也压不住。
既然如此,不如大大方方的说出来,省的各方有什么顾虑。
果不其然。
在听完杨振宁的介绍后,黄昆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轻松: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还担心你俩到甲板上....呵呵....没事儿没事儿。”
说实话。
在见到杨振宁和李政道站在甲板边的时候,黄昆还真以为要出啥事了——万一这两人脑袋抽风,想要在护栏边来波摔跤做个了断,那么伤了谁都是国家的巨大损失。
同时一旦出现了人员伤亡,消息一传出去的话,海对面估摸着就会开始疯狂抹黑了.....
好在二人都还算淡定,选择了一个“文斗”。
随后黄昆忽然又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了些许心动:
“两位,既然你们想要效仿周瑜和诸葛亮,那么介不介意多一个鲁肃?”
杨振宁和李政道闻言微微一愣,这次李政道先回过了神,只见他笑着用手指点了点黄昆:
“老黄,你这个鲁肃可不符合原文啊,这么早就想当大都督了?”
黄昆闻言也不恼,只是嘿嘿的笑了笑:
“嗳,见猎心喜嘛,这么有意思的事儿,十年恐怕都见不着一回呢。”
“况且你别管我这鲁肃要干啥,至少要比之前没鲁肃在要更贴近原文一些吧?”
李政道的意思是指《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并没有参与周瑜和诸葛亮的赌约,黄昆则从另一个角度做出了解释。
当然了。
二者的这番对话更多是在说笑,单纯猜数字这事儿多一个人参加倒也没什么问题。
以黄昆的情商而言,他肯定不会参与到杨李后续的赌约中去的。
更别说黄昆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半导体,目前手上还接着某项很重要的研发任务,也不可能有空余的心力再去申请另一个课题。
随后三人又交谈了几句,很快转过头,彼此背靠背,脱下笔帽写了起来。
十多秒钟后。
杨振宁头也不回的说道:
“我写好了。”
很快,他的身后也传来了李政道和黄昆的声音:
“我也好了。”
听闻此言。
杨振宁便转过身,与同时回到正面的另外二人对视了一眼。
接着三人同时摊开手掌,将左手伸到了面前。
在看清彼此手上写着的字后,黄昆顿时惊诧的一挑眉:
“咦,老杨,老李,你俩怎么比我多一个数儿?这括号又是啥情况?”
只见此时此刻。
黄昆手上赫然写着一个“61”,而杨振宁和李政道手上写着的都是.....
62。
这代表黄昆认为的基本粒子有61种,李政道和杨振宁推导出的则是62种,并且括号里的数字多半还有某些说法。
要知道。
黄昆虽然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和半导体物理学研究,但他在理论物理这块的经验还是很扎实的。
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和玻恩有共同话题并且合作写书。
实际上。
当年他在利物浦大学读书的时候,就读的正是理论物理专业。
因此别看他目前负责的研究和理论物理关系不大,但他在这方面的造诣其实同样很深。
此前赵忠尧他们的论文在国际发表的同时,也在国内的《物理学报》上刊登了相同内容。
这篇文章同样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黄昆也在同事们的讨论中对论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便包括了.....
元强子模型框架内可能存在的微粒数量。
根据黄昆的推导。
在这个框架内应该存在61种粒子,从性质上可以分成四大类。
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是双喷注图的“层子”,理论上应该有六种类别,同时三个内部自由度。
另外每个层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因此层子数量一共有3x6x2=36种。
第二类粒子则是论文中直接定义的轻子,数量一共有12种,中微子也被归到了这一类。
层子和轻子组成了费米子,它们构成了物质最开始可被观测的结构。
也就是说,费米子共有12+36=48种。
接着是自旋为整数的粒子,这是物理学界很早就定义的玻色子。
不过在元强子模型中,玻色子被分成了两类:
传递了粒子之间基本相互作用的规范玻色子,以及负责产生了静质量的静质量粒子。
静质量粒子是一切质量的来源,因此元强子模型中将其称之为“女娲”。
而在规范玻色子中。
起到电磁相互作用玻色子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光子。
至于弱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则有三个,具体目前还没发现。
强相互作用的传递粒子同样尚未被找到,根据计算黄昆得出的数量是8个。
因此玻色子的总数一共有1+1+3+8=13种。
13+48=61,所以理论上在元强子模型中的微粒一共有61个。
可是.....
杨振宁和李政道所写的62又是什么情况呢?
要知道。
这两位可是华人物理界的最高峰,当世....不,乃至整个物理史上都可以排进前40的顶尖大佬。
想让他们同时出现错误,可能性说实话并不大。
而在他身边。
杨振宁抬头看了李政道一眼,微微抖动的眉毛表示着他的内心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平静。
实话实说。
李政道计算出62这个数字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如今的李政道正值巅峰期,算不出来这个数儿才奇怪呢。
但是括号里的那个63.....
想到这里。
杨振宁的心中骤然冒出了一个念头:
莫非.....命运也在暗示他们的恩怨将会在这个方向上有个终结吗?
就在杨振宁内心复杂的同时,一旁的黄昆也出声了:
“两位,你们这数字的意思是......”
于是杨振宁很快收敛了心绪,深吸一口气,解释道:
“老黄,如你所见,62这个数字的意思,就是在元强子模型的框架之内,一共有62个粒子存在——这是肯定的。”
“至于括号里的63....则是一个有可能存在的粒子,但它目前很难做到数学上的规范化。”
“加上目前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我们缺乏足够的数据验证这个粒子的存在,所以我...我们才在括号里写上了63这个数字。”
李政道沉默片刻,也轻轻点了点头。
他也是这个意思。
黄昆瞳孔则微微一缩,下意识问道:
“一定有62个微粒,可能有63个?等等等等....我有点乱。”
“老杨,按照我的计算,基本粒子应该有36种层子,以及.....”
随后黄昆将自己推导出来的几类粒子说了一遍,最终有些费解的问道:
“.....这些粒子加起来一共有61种,哪里来的第62个?”
杨振宁闻言看了眼自己的好友,轻轻摇了摇头:
“老黄,你可能忽略了一件事,唔,你听说过......”
“暗物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