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再送帝姬(新年快乐!)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
在等待夜袭乾营到来的这段时间,赵桓就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得团团转。
不夸张的说,赵桓真是好不容易才熬到了二月初一。
二月初一这天晚上,赵桓亲自到万胜门给姚平仲、杨可胜等宋军将士践行,还当众许诺,事成之后必定不吝重赏。
此夜,月冷如勾,到处都是漆黑一片。
姚平仲和杨可胜按照他们事先跟赵桓一块制定好的计划,率领七千精锐骑兵借着微弱的月光悄然地向着青城方向出发,打算去劫取青城大寨。
一到青城,先锋统制王通,就率领五百敢死营,直接冲入乾军的营中。
然而,王通连着劫了两个乾军的营寨,竟然全都是空的。
等王通他们到了第三个营寨,全副武装的乾军直接就将他们给包围了。
——原来乾军早有准备。
王通部不愧是敢死营,面对这种必败无疑的情况,他们还是不要命的死战,期待着援军能来接应他们。
可王通不知道的是,他所期待的援军,现在也被伏击了。
简而言之。
乾军以有心算宋军无心。
再加上乾军占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绝对优势的火力。
结果,宋军这七千人马,自杨可胜往下,大多都被生擒活捉,小部分力战而亡,只有姚平仲见势不好,独自一人仗着武勇冲了出去。
待此战结束,李存让人将杨可胜、王通等宋将带来。
李存看着杨可胜、王通他们,笑着问:“两国已议和,和约亦签毕,今你等却又来劫寨,何也?”
杨可胜答:“三军欲战,可胜欲功,以获我家皇帝升赏,故率之以来,非朝廷之意也。”
说完,杨可胜还将他早就准备好的奏检给拿了出来。
李存从亲卫手上接过奏检,随便看了一眼,然后就挥挥手,让亲卫将杨可胜、王通等宋将给带下去。
别说武德司、亲军都卫府和军情处已经探明了杨可胜的打算,就算大乾王朝的这些密探没有探明此事,熟悉这段历史的李存,也能将个中曲折猜得八九不离十。
而这是内战,不是你死我活的国战,杀俘只会让自己多竖敌和与统一的道路背道而驰,况且,这杨可胜可是西军勇将杨可世的亲弟弟,在西军当中影响力不小,杀一人,有可能会多出一千个,甚至是一万个敌人。
送走姚平仲、杨可胜等去夜袭的宋军将士了之后,赵桓紧张又激动得始终无法入睡。
夜漏未尽之时,赵桓听到青城方向传来了交战的声音,猜到肯定是姚平仲开始劫营了。
赵桓急忙给种师道下诏:“平仲已劫营,决成大功,卿立即率兵出封邱,为之应。”
不想,种师道却回绝了赵桓的命令,说他身体抱恙,又说事先并没有做好出兵的计划,兵马也没有准备好出战,现在无法仓惶出战。
赵桓得知种师道拒绝出兵了之后,非常着急,连着派了三个使臣前去催促种师道出兵。
其实,种师道早就知道了,赵桓和姚平仲搞得这个劫营计划,也早就准备好了接应姚平仲。
只是种师道心中有气——生赵桓的气。
这可是打仗,是国战,哪有皇帝越过统帅直接指挥将领劫营的,这不是在闹吗?!
关键,你们这计划要是高明也就算了,偏偏还漏洞百出。
关键的关键,作为臣子,种师道还不能明着指责皇帝赵桓。
不过,生气归生气,种师道最后还是亲自率领前军统制张撝、右军统制石濬、中军统制辛康宗、左军统制刘佃、后军统制王师古、敢战军统制范琼,从封邱门出城,向班荆馆、天驷监挺进。
不久之后,宋军与乾军战于幕天坡。
在李存的亲自授意下,乾军故意败北,又让宋军赢了一战。
可种师道的眼睛太毒了,他觉得自己这战赢得有问题,所以勒兵没有前去追击乾军。
结果,从总体来看,此战最终还是以乾军取胜而告终。
赵桓满以为姚平仲夜袭乾营,肯定能成功,然后将李存给他捉来,让他报仇雪恨。
赵桓甚至连怎么折磨和羞辱李存都想好了。
可是,次日一大早,一众宰执和台谏就联合上奏:“姚平仲所部七千人马皆为乾军所歼,自姚平仲以下,无一复存者,种师道正亲自率军抵抗乾军,今日之事若是不能妥善处理,晚间乾军便会再来攻打都城,请陛下速速决断。”
赵桓一听,脸顿时就吓得惨白!
赵桓是万万没想到,被他寄予了厚望的姚平仲,竟然如此不堪一击,而且这事最后还有可能会引火烧身。
赵桓急匆匆的给种师道下诏:“不得进军,即刻回防京城。”
很快,李存就派使臣来到东京汴梁城传李存的口谕:“既然宋皇想再战,那朕奉陪到底。”
听完李存的口谕,赵桓都被吓尿了,他连忙召集一众宰执前来商议对策。
首战失败,对赵桓的打击是巨大的。
刚刚硬起来没多久的赵桓,立即就又软了下去,随即态度大变,觉得李邦彦等反对出兵主张议和的大臣才是对的,乾军实在是太强大了,七千前去劫营的马军竟然一个都不能回来,根本就不是可以力敌的。
这使得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重新获得了赵桓的信任。
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对赵桓说,朝廷必须不择手段、不顾一切的消除李存的怒火,否则赵宋王朝就危险了。
赵桓觉得李邦彦他们这些主张议和的大臣说得实在是太对了,所以,他决定按照李邦彦他们的建议,派使臣前去青城好好跟李存解释一下。
然而,却没有人愿意受命前去面见李存。
——谁都不是傻子,哪能不知道,这种刚刚惹怒了李存的情况下去见李存,就是九死一生?
见没有人愿意去,赵桓只能点将让张邦昌前去解释。
——赵桓觉得,这次他闯下了大祸,不派一个有份量点的大臣前去跟李存解释,肯定是不行的,而少宰张邦昌,是赵宋王朝名义上的二号大臣,正适合代表他前去跟李存解释。
听了赵桓的指派,张邦昌恐惧不安。
不久之后,张邦昌找了个机会入宫密奏赵桓,请赵桓御批,宁福帝姬赵串珠跟他一块前去跟李存解释。
赵串珠是赵佶的第二十八女,母亲是贵妃崔氏,政和四年出生,今年才十二岁,还未成年。
几年前,赵佶心爱的安妃去世时,当时还是皇后的郑氏,组织安排赵佶后宫的所有妃嫔前去吊唁安妃。
当时的气氛,哀伤且悲戚,所有赵佶的妃嫔,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全都表现得很伤心。
只有崔贵妃,在吊唁安妃的时候,不仅没有跟着赵佶一块哭泣,还左盼右顾,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悲伤。
恰巧这一幕被赵佶给看见了。
赵佶很生气,他甚至怀疑是崔贵妃用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害死了安妃。
基于这种想法,赵佶把崔贵妃给废为庶人,并打入了冷宫,让曾经在后宫当中很有势力、也很得赵佶宠爱的崔贵妃彻底失势和失宠。
也正是因为如此,别的赵佶的妃嫔,大多都去陕西追赵佶了,崔贵妃因为自己失势了而没有离开东京汴梁城的条件,只能选择和她最小的一个女儿赵串珠一块留在东京汴梁城中。
将才十二岁的赵串珠给李存送去,实在是太缺德了,并不是一个坏人的张邦昌,也不愿意干这种事。
可张邦昌担心他要是不带着赵串珠去见李存,李存可能连话都不让他说,就把他给“卡察”了。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他张邦昌死得可就太冤枉了。
没办法,张邦昌也只能是选择死贫道不死道友了。
而且,张邦昌估计,李存也不能这么猴急,对才十二岁的赵串珠下手。
当然,因为赵串珠跟她母亲崔贵妃一样,相当高挑儿,李存也有可能将赵串珠误当成十三四岁,甚至是十四五岁。
良心未泯的张邦昌,悠悠地心想:“我得找个机会提醒一下大乾皇帝宁福帝姬的真实年纪,唉,我这是在造孽啊~”
让张邦昌万万没想到的是,听了张邦昌的主意,赵桓竟然眼睛一亮,脱口而出:“朕怎么将串珠给忘了?!”
此言一出口,赵桓就意识到他说错话了。
赵桓连忙向张邦昌看去,就见张邦昌正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仿佛没有听见他说什么一般。
赵桓暗自点了点头,心道:“这是一个聪明人。”,然后问:“只叫串珠陪你去见大乾皇帝怕是不够罢,不如将金印也带上?”
“金印”是令福帝姬赵金印,她的母亲早亡,母亲的家族也没有什么人,所以,赵佶自己跑了以后,就没有什么人管她了,使得她也没有离开东京汴梁城。
不过赵金印现在才九岁。
所以,听赵桓提议将赵金印也带上,张邦昌都有些傻眼了。
反应了一下,张邦昌忙说:“不必,有宁福帝姬即可。”
赵桓听言,问道:“爱卿确定这足够矣?此事可非同小可。”
“够……罢?”
迟疑了一下,张邦昌犹犹豫豫的又说:“不然叫崔太妃一同过去,就说乃宁福帝姬侍女?”
——也就是,崔氏被赵佶给打入了冷宫,主要此事涉及到了张邦昌的小命,要不然,以张邦昌的胆量,别说打将崔氏送给李存的主意,就连将赵串珠送给李存的主意,他都不敢打,明哲保身,才是他一贯的行事准则。
张邦昌心想:“有崔太妃保护宁福帝姬,应该比我冒险提醒大乾皇帝宁福帝姬的真实年纪有效罢?”
赵桓皱眉:“这……可行?国家大事,断不可儿戏也。”
见赵桓什么都不懂,张邦昌暗叹赵桓活得可真失败,但他嘴上却隐晦的说:“或许比带上令福帝姬更有成效。”
听张邦昌这么说,赵桓也只能将信将疑的同意了。
张邦昌又求赵桓御批,不改变割地议和这个大的战略方针,以保证他们这些在乾军的人的安全。
可赵桓却没有同意。
——在赵桓看来,只要能保住赵氏的江山,只要能保证他自己的小命安全,没有什么人是不可以牺牲的。
赵桓没同意不改变割地议和这个大的战略方针让张邦昌很不安,以至于刚上马,张邦昌就开始恸哭不已——他害怕这是一条不归路,担心自己有去无回。
看到张邦昌如此失魂落魄的样子,前来替赵桓送行的赵构,康慨而又豪爽地对张邦昌说:“少宰此去,乃为国分难解忧,此男子事,不可如此!”
听了赵构此言,张邦昌很惭愧,于是他擦干眼泪,带着崔氏和赵串珠,以及一大堆各种名果、珍膳、御酝,还有珍珠束带十条(每条上面都有北珠二十五颗)、正透飞凤犀腰带十条、花藤匣丝盒十盒、金棱真玉注碗十副、汇盝玉酒杯百只、金托里玳冒盒十盒、细鞍辔十副、乌银间金镀作子架坐十架、琥珀假竹鞭十条、丝稍匣十匣,前去青城拜见李存。
虽然赵桓、张邦昌君臣准备得已经很充分了,可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还是认为,赵宋王朝灭亡只在李存一念之间,仅做出这些补救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赵宋王朝还应该拿出更大的诚意来表明他们议和的决心。
具体就是,应该让张邦昌持国书割地以和,并给大乾王朝奉上地图;还应该派一批大臣去帮大乾王朝去太原城、中山府城、河间府城和真定府城去招降。
这样才能以实际行动表示出来,他们赵宋王朝议和的决心。
赵桓现在急于拨乱反正,所以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的奏请,他让张邦昌跟李存解释,说此事是姚平仲、杨可胜等宋军将士擅自出兵,朝廷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举动,此事差点破坏了议和,他对此深表歉意,现在他准备派出割地使,帮助大乾王朝割让河北、河东之地,另外他又精心给李存准备了一些小礼物,希望李存笑纳。
张邦昌离开了之后,李邦彦将所有宰执都叫到都堂开会,商量怎么才能挽救赵宋王朝。
几乎所有宰执都认为,在现在这个危若垒卵的形势下,他们赵宋王朝,只有坚决议和,不能有丝毫动摇,才能挽救赵宋王朝。
此时,种师道也在场。
见李邦彦他们仅因为一败,就又被乾军给打破了胆,他出言说道:“兵家有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既劫寨已误,不若再遣兵分道而攻之,亦一奇计也。纵然不胜,亦可每日皆以数千人扰之。不出十日,敌人必遁矣。胜负兵家之常,正当再击之耳,何遽丧气乎?”
对于种师道想要再战的建议,李邦彦等宰执完全听不进去。
不仅如此,李邦彦等宰执,还群起而攻之,纷纷数落种师道等武将没事找事,本来他们都已经跟大乾王朝谈好了议和的条件,偏偏来节外生枝,害国害民。
见李邦彦他们这群文人,不懂用兵之道,又性格畏懦,根本不敢再向大乾王朝用兵,种师道也懒得再跟李邦彦他们这些蠢货争辩了,他直接找到赵桓,将他的想法又跟赵桓说了。
谁想,赵桓比李邦彦他们更怂,他对种师道说,当务之急乃保境安民,不该跟大乾王朝争一时、一地得失……
总之,赵桓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种师道他们肯定打不过乾军,这仗不能再打了。
李邦彦等宰执担心种师道他们再战之心不死,纷纷向赵桓上奏,以种师道“出师败绩,可正典宪”为由,请求罢免种师道的职务。
其实——
谁都知道,姚平仲不是种师道派去袭营的,而是赵桓亲自派去袭营的,并且是刻意绕过种师道的。
而且,说种师道打了败仗更是鬼扯,种师道明明打了胜仗。
可是,真正打了败仗的姚平仲,害怕被种师道以军法斩首,直接就跑了,现在人没准都到华山了。
“罪魁祸首”跑了,赵桓为了推卸责任,便准了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的奏请,罢免了种师道的宣抚使一职,改任种师道为太一宫使。
说穿了,赵桓主张的劫营失败了,必须得有人出来帮屁大点责任都不敢承担的赵桓来承担责任,因此,种师道就成了赵桓的替罪羊。
但就是这样,李邦彦他们这些主张议和的人都还不满足,他们还主张将种师道给绑起来,交给李存处置。
后来,李存听说了此事之后,直接点破赵桓君臣的小把戏:“替罪羊而已,免了罢。”
传话的人不敢跟赵桓君臣这么说,只说:“大乾皇帝认为他处置别国将领不符合礼法,还是由陛下自行处置种老将军为好。”
赵桓到底没有无耻到,将种师道杀了,然后将种师道的脑袋给李存送去的地步。
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谁都知道,到底谁才是这次夜袭的真的“罪魁祸首”,因此,要是赵桓杀了在西军当中威望极高的种师道,没准会导致西军整体哗变,进而导致赵宋王朝覆灭。
赵桓考虑了很久,最后派亲信内侍给种师道送去一封他亲笔所写的御笔,好好安慰了种师道一番,又赐给种师道一百万缗钱。
等这事的风头过去了一些,赵桓又派吴敏代表他前去探望种师道,并代表他跟种师道说,他很快就会再复用种师道,叫种师道耐心等他一段时间。
种师道听言,长长一叹,然后领旨谢恩……
……
……
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在等待夜袭乾营到来的这段时间,赵桓就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得团团转。
不夸张的说,赵桓真是好不容易才熬到了二月初一。
二月初一这天晚上,赵桓亲自到万胜门给姚平仲、杨可胜等宋军将士践行,还当众许诺,事成之后必定不吝重赏。
此夜,月冷如勾,到处都是漆黑一片。
姚平仲和杨可胜按照他们事先跟赵桓一块制定好的计划,率领七千精锐骑兵借着微弱的月光悄然地向着青城方向出发,打算去劫取青城大寨。
一到青城,先锋统制王通,就率领五百敢死营,直接冲入乾军的营中。
然而,王通连着劫了两个乾军的营寨,竟然全都是空的。
等王通他们到了第三个营寨,全副武装的乾军直接就将他们给包围了。
——原来乾军早有准备。
王通部不愧是敢死营,面对这种必败无疑的情况,他们还是不要命的死战,期待着援军能来接应他们。
可王通不知道的是,他所期待的援军,现在也被伏击了。
简而言之。
乾军以有心算宋军无心。
再加上乾军占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绝对优势的火力。
结果,宋军这七千人马,自杨可胜往下,大多都被生擒活捉,小部分力战而亡,只有姚平仲见势不好,独自一人仗着武勇冲了出去。
待此战结束,李存让人将杨可胜、王通等宋将带来。
李存看着杨可胜、王通他们,笑着问:“两国已议和,和约亦签毕,今你等却又来劫寨,何也?”
杨可胜答:“三军欲战,可胜欲功,以获我家皇帝升赏,故率之以来,非朝廷之意也。”
说完,杨可胜还将他早就准备好的奏检给拿了出来。
李存从亲卫手上接过奏检,随便看了一眼,然后就挥挥手,让亲卫将杨可胜、王通等宋将给带下去。
别说武德司、亲军都卫府和军情处已经探明了杨可胜的打算,就算大乾王朝的这些密探没有探明此事,熟悉这段历史的李存,也能将个中曲折猜得八九不离十。
而这是内战,不是你死我活的国战,杀俘只会让自己多竖敌和与统一的道路背道而驰,况且,这杨可胜可是西军勇将杨可世的亲弟弟,在西军当中影响力不小,杀一人,有可能会多出一千个,甚至是一万个敌人。
送走姚平仲、杨可胜等去夜袭的宋军将士了之后,赵桓紧张又激动得始终无法入睡。
夜漏未尽之时,赵桓听到青城方向传来了交战的声音,猜到肯定是姚平仲开始劫营了。
赵桓急忙给种师道下诏:“平仲已劫营,决成大功,卿立即率兵出封邱,为之应。”
不想,种师道却回绝了赵桓的命令,说他身体抱恙,又说事先并没有做好出兵的计划,兵马也没有准备好出战,现在无法仓惶出战。
赵桓得知种师道拒绝出兵了之后,非常着急,连着派了三个使臣前去催促种师道出兵。
其实,种师道早就知道了,赵桓和姚平仲搞得这个劫营计划,也早就准备好了接应姚平仲。
只是种师道心中有气——生赵桓的气。
这可是打仗,是国战,哪有皇帝越过统帅直接指挥将领劫营的,这不是在闹吗?!
关键,你们这计划要是高明也就算了,偏偏还漏洞百出。
关键的关键,作为臣子,种师道还不能明着指责皇帝赵桓。
不过,生气归生气,种师道最后还是亲自率领前军统制张撝、右军统制石濬、中军统制辛康宗、左军统制刘佃、后军统制王师古、敢战军统制范琼,从封邱门出城,向班荆馆、天驷监挺进。
不久之后,宋军与乾军战于幕天坡。
在李存的亲自授意下,乾军故意败北,又让宋军赢了一战。
可种师道的眼睛太毒了,他觉得自己这战赢得有问题,所以勒兵没有前去追击乾军。
结果,从总体来看,此战最终还是以乾军取胜而告终。
赵桓满以为姚平仲夜袭乾营,肯定能成功,然后将李存给他捉来,让他报仇雪恨。
赵桓甚至连怎么折磨和羞辱李存都想好了。
可是,次日一大早,一众宰执和台谏就联合上奏:“姚平仲所部七千人马皆为乾军所歼,自姚平仲以下,无一复存者,种师道正亲自率军抵抗乾军,今日之事若是不能妥善处理,晚间乾军便会再来攻打都城,请陛下速速决断。”
赵桓一听,脸顿时就吓得惨白!
赵桓是万万没想到,被他寄予了厚望的姚平仲,竟然如此不堪一击,而且这事最后还有可能会引火烧身。
赵桓急匆匆的给种师道下诏:“不得进军,即刻回防京城。”
很快,李存就派使臣来到东京汴梁城传李存的口谕:“既然宋皇想再战,那朕奉陪到底。”
听完李存的口谕,赵桓都被吓尿了,他连忙召集一众宰执前来商议对策。
首战失败,对赵桓的打击是巨大的。
刚刚硬起来没多久的赵桓,立即就又软了下去,随即态度大变,觉得李邦彦等反对出兵主张议和的大臣才是对的,乾军实在是太强大了,七千前去劫营的马军竟然一个都不能回来,根本就不是可以力敌的。
这使得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重新获得了赵桓的信任。
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对赵桓说,朝廷必须不择手段、不顾一切的消除李存的怒火,否则赵宋王朝就危险了。
赵桓觉得李邦彦他们这些主张议和的大臣说得实在是太对了,所以,他决定按照李邦彦他们的建议,派使臣前去青城好好跟李存解释一下。
然而,却没有人愿意受命前去面见李存。
——谁都不是傻子,哪能不知道,这种刚刚惹怒了李存的情况下去见李存,就是九死一生?
见没有人愿意去,赵桓只能点将让张邦昌前去解释。
——赵桓觉得,这次他闯下了大祸,不派一个有份量点的大臣前去跟李存解释,肯定是不行的,而少宰张邦昌,是赵宋王朝名义上的二号大臣,正适合代表他前去跟李存解释。
听了赵桓的指派,张邦昌恐惧不安。
不久之后,张邦昌找了个机会入宫密奏赵桓,请赵桓御批,宁福帝姬赵串珠跟他一块前去跟李存解释。
赵串珠是赵佶的第二十八女,母亲是贵妃崔氏,政和四年出生,今年才十二岁,还未成年。
几年前,赵佶心爱的安妃去世时,当时还是皇后的郑氏,组织安排赵佶后宫的所有妃嫔前去吊唁安妃。
当时的气氛,哀伤且悲戚,所有赵佶的妃嫔,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全都表现得很伤心。
只有崔贵妃,在吊唁安妃的时候,不仅没有跟着赵佶一块哭泣,还左盼右顾,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悲伤。
恰巧这一幕被赵佶给看见了。
赵佶很生气,他甚至怀疑是崔贵妃用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害死了安妃。
基于这种想法,赵佶把崔贵妃给废为庶人,并打入了冷宫,让曾经在后宫当中很有势力、也很得赵佶宠爱的崔贵妃彻底失势和失宠。
也正是因为如此,别的赵佶的妃嫔,大多都去陕西追赵佶了,崔贵妃因为自己失势了而没有离开东京汴梁城的条件,只能选择和她最小的一个女儿赵串珠一块留在东京汴梁城中。
将才十二岁的赵串珠给李存送去,实在是太缺德了,并不是一个坏人的张邦昌,也不愿意干这种事。
可张邦昌担心他要是不带着赵串珠去见李存,李存可能连话都不让他说,就把他给“卡察”了。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他张邦昌死得可就太冤枉了。
没办法,张邦昌也只能是选择死贫道不死道友了。
而且,张邦昌估计,李存也不能这么猴急,对才十二岁的赵串珠下手。
当然,因为赵串珠跟她母亲崔贵妃一样,相当高挑儿,李存也有可能将赵串珠误当成十三四岁,甚至是十四五岁。
良心未泯的张邦昌,悠悠地心想:“我得找个机会提醒一下大乾皇帝宁福帝姬的真实年纪,唉,我这是在造孽啊~”
让张邦昌万万没想到的是,听了张邦昌的主意,赵桓竟然眼睛一亮,脱口而出:“朕怎么将串珠给忘了?!”
此言一出口,赵桓就意识到他说错话了。
赵桓连忙向张邦昌看去,就见张邦昌正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仿佛没有听见他说什么一般。
赵桓暗自点了点头,心道:“这是一个聪明人。”,然后问:“只叫串珠陪你去见大乾皇帝怕是不够罢,不如将金印也带上?”
“金印”是令福帝姬赵金印,她的母亲早亡,母亲的家族也没有什么人,所以,赵佶自己跑了以后,就没有什么人管她了,使得她也没有离开东京汴梁城。
不过赵金印现在才九岁。
所以,听赵桓提议将赵金印也带上,张邦昌都有些傻眼了。
反应了一下,张邦昌忙说:“不必,有宁福帝姬即可。”
赵桓听言,问道:“爱卿确定这足够矣?此事可非同小可。”
“够……罢?”
迟疑了一下,张邦昌犹犹豫豫的又说:“不然叫崔太妃一同过去,就说乃宁福帝姬侍女?”
——也就是,崔氏被赵佶给打入了冷宫,主要此事涉及到了张邦昌的小命,要不然,以张邦昌的胆量,别说打将崔氏送给李存的主意,就连将赵串珠送给李存的主意,他都不敢打,明哲保身,才是他一贯的行事准则。
张邦昌心想:“有崔太妃保护宁福帝姬,应该比我冒险提醒大乾皇帝宁福帝姬的真实年纪有效罢?”
赵桓皱眉:“这……可行?国家大事,断不可儿戏也。”
见赵桓什么都不懂,张邦昌暗叹赵桓活得可真失败,但他嘴上却隐晦的说:“或许比带上令福帝姬更有成效。”
听张邦昌这么说,赵桓也只能将信将疑的同意了。
张邦昌又求赵桓御批,不改变割地议和这个大的战略方针,以保证他们这些在乾军的人的安全。
可赵桓却没有同意。
——在赵桓看来,只要能保住赵氏的江山,只要能保证他自己的小命安全,没有什么人是不可以牺牲的。
赵桓没同意不改变割地议和这个大的战略方针让张邦昌很不安,以至于刚上马,张邦昌就开始恸哭不已——他害怕这是一条不归路,担心自己有去无回。
看到张邦昌如此失魂落魄的样子,前来替赵桓送行的赵构,康慨而又豪爽地对张邦昌说:“少宰此去,乃为国分难解忧,此男子事,不可如此!”
听了赵构此言,张邦昌很惭愧,于是他擦干眼泪,带着崔氏和赵串珠,以及一大堆各种名果、珍膳、御酝,还有珍珠束带十条(每条上面都有北珠二十五颗)、正透飞凤犀腰带十条、花藤匣丝盒十盒、金棱真玉注碗十副、汇盝玉酒杯百只、金托里玳冒盒十盒、细鞍辔十副、乌银间金镀作子架坐十架、琥珀假竹鞭十条、丝稍匣十匣,前去青城拜见李存。
虽然赵桓、张邦昌君臣准备得已经很充分了,可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还是认为,赵宋王朝灭亡只在李存一念之间,仅做出这些补救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赵宋王朝还应该拿出更大的诚意来表明他们议和的决心。
具体就是,应该让张邦昌持国书割地以和,并给大乾王朝奉上地图;还应该派一批大臣去帮大乾王朝去太原城、中山府城、河间府城和真定府城去招降。
这样才能以实际行动表示出来,他们赵宋王朝议和的决心。
赵桓现在急于拨乱反正,所以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的奏请,他让张邦昌跟李存解释,说此事是姚平仲、杨可胜等宋军将士擅自出兵,朝廷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举动,此事差点破坏了议和,他对此深表歉意,现在他准备派出割地使,帮助大乾王朝割让河北、河东之地,另外他又精心给李存准备了一些小礼物,希望李存笑纳。
张邦昌离开了之后,李邦彦将所有宰执都叫到都堂开会,商量怎么才能挽救赵宋王朝。
几乎所有宰执都认为,在现在这个危若垒卵的形势下,他们赵宋王朝,只有坚决议和,不能有丝毫动摇,才能挽救赵宋王朝。
此时,种师道也在场。
见李邦彦他们仅因为一败,就又被乾军给打破了胆,他出言说道:“兵家有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既劫寨已误,不若再遣兵分道而攻之,亦一奇计也。纵然不胜,亦可每日皆以数千人扰之。不出十日,敌人必遁矣。胜负兵家之常,正当再击之耳,何遽丧气乎?”
对于种师道想要再战的建议,李邦彦等宰执完全听不进去。
不仅如此,李邦彦等宰执,还群起而攻之,纷纷数落种师道等武将没事找事,本来他们都已经跟大乾王朝谈好了议和的条件,偏偏来节外生枝,害国害民。
见李邦彦他们这群文人,不懂用兵之道,又性格畏懦,根本不敢再向大乾王朝用兵,种师道也懒得再跟李邦彦他们这些蠢货争辩了,他直接找到赵桓,将他的想法又跟赵桓说了。
谁想,赵桓比李邦彦他们更怂,他对种师道说,当务之急乃保境安民,不该跟大乾王朝争一时、一地得失……
总之,赵桓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种师道他们肯定打不过乾军,这仗不能再打了。
李邦彦等宰执担心种师道他们再战之心不死,纷纷向赵桓上奏,以种师道“出师败绩,可正典宪”为由,请求罢免种师道的职务。
其实——
谁都知道,姚平仲不是种师道派去袭营的,而是赵桓亲自派去袭营的,并且是刻意绕过种师道的。
而且,说种师道打了败仗更是鬼扯,种师道明明打了胜仗。
可是,真正打了败仗的姚平仲,害怕被种师道以军法斩首,直接就跑了,现在人没准都到华山了。
“罪魁祸首”跑了,赵桓为了推卸责任,便准了李邦彦等主张议和的大臣的奏请,罢免了种师道的宣抚使一职,改任种师道为太一宫使。
说穿了,赵桓主张的劫营失败了,必须得有人出来帮屁大点责任都不敢承担的赵桓来承担责任,因此,种师道就成了赵桓的替罪羊。
但就是这样,李邦彦他们这些主张议和的人都还不满足,他们还主张将种师道给绑起来,交给李存处置。
后来,李存听说了此事之后,直接点破赵桓君臣的小把戏:“替罪羊而已,免了罢。”
传话的人不敢跟赵桓君臣这么说,只说:“大乾皇帝认为他处置别国将领不符合礼法,还是由陛下自行处置种老将军为好。”
赵桓到底没有无耻到,将种师道杀了,然后将种师道的脑袋给李存送去的地步。
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谁都知道,到底谁才是这次夜袭的真的“罪魁祸首”,因此,要是赵桓杀了在西军当中威望极高的种师道,没准会导致西军整体哗变,进而导致赵宋王朝覆灭。
赵桓考虑了很久,最后派亲信内侍给种师道送去一封他亲笔所写的御笔,好好安慰了种师道一番,又赐给种师道一百万缗钱。
等这事的风头过去了一些,赵桓又派吴敏代表他前去探望种师道,并代表他跟种师道说,他很快就会再复用种师道,叫种师道耐心等他一段时间。
种师道听言,长长一叹,然后领旨谢恩……
……
……
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