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7.第1257章 京城里的热闹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方小福从一同回来的袁三娘那儿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就回屋里忙自己的去了,并没有去看一群书生拼酒说笑的热闹。
直到很晚,三兄弟才到她屋里来。
“小七儿,你可真牛,二哥越来越佩服你了咋办?”方子元进屋就捞了张椅子坐下,脸上的笑容衬得他多了几分暖意,少了几分冷气。
“二哥这话从何说起?”方小福奇怪地看了他一眼,又走过去扶了方子湛一把,将他扶到椅子上坐上。
没想到今晚拼酒,应该作为主角的大哥和二哥没事,三哥到醉了。不过还好,毕竟又大了一岁,又练过酒量的,就是有了醉意也不会打瞌睡了。
方小福从暖壶里倒了三杯温茶出来给了他们,这才回到自己的座位,将正在写着的一叠纸张收起来搁到一旁。
“钱庄,听说已经能和大丰钱庄比平了,有不少人都将银子转到了官方钱庄,每个月都有利息收,也是一笔小收入呢。”
存钱到大丰钱庄是要给人家大丰钱庄付利息的,人家对客户的优惠只是不同级别的利息优惠。
在以前大家没觉得不妥,毕竟你大把银子交给人家收着管着,要人力、物力各种资源啊,出点利息不是很正常么。
可是官方钱庄出来后,不但不由存钱客户的利息,反而还给客户利息,这反差也太大了,如果不是朝廷办的官方钱庄,他们都以为遇到了骗子。
但朝廷还是那个重文也练武的朝廷,没有内斗、没有外战,在当今皇上的英明治理下社会风气也很好。
这样稳当的朝廷官办钱庄,又有利息给大家,还能进行小额借贷,让需要银子做生意的人心动不已,有那急需资金周转的生意人也得了很大方便。
尽管借贷需要抵押、而且也有一分息要付给钱庄,但人家是官方的,不是民间的高利贷,因此,还是很快就获得了百姓的认可。
不到半年时间,钱庄数目就开到了每座县城,预计明年就能普及到每座小镇上了。这也是还只能和经营多年的大丰钱庄平分市场的原因。
当然,能这么快追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次全民捐款活动,钱都是从官方钱庄走的,也是给那些还没在意的百姓一个深刻认识的机会。
方子元能知道这些事情,自然是文浩天告诉他们的。他们到京城和文浩天一块儿的时间就多了,也知道了不少朝廷上的事情。
这对于家里住着一个小公主的他们来说,朝堂形势也是需要了解的。
“当然还有这次的捐款活动。”说完钱庄事儿,方子元果然又转到了这次热热闹闹的募捐活动上。
他们早就去了京城,自然不知道方小福后面的策划,也是在京城里和其它几个县亲眼见识到的。看得他们都热血沸腾起来。
而他们也很低调地在不同的地方捐了好多次九两银,一天下来,两人捐了一百多两,加上晨风、晨明、吴江、郑原也分担了这个任务,加起来就有四、五百两了。
他们也没特别去寻找募捐箱,只要遇到了就一定会这么捐就是了。之后十一月,他们也积极响应了赵书朗的“万两助新年”活动。
这个活动天一书局没有牵头,是由赵书朗以如意斋的名义独家举办的,并且向户部提交了申请,由户部在钱庄另外开了一个帐号,然后如意斋便带头捐了十万两。
这个活动也由各官方钱庄统一管理,在门前准备了一张告示,每当有新的捐款进来就立刻去写一笔,并且记录在册。
这么做的好处既体现了快速、公开,让百姓清楚看到而不必担心私吞,也是鼓舞了民间的风气。于是只要有条件的商家都跟上了一万两。
五味楼跟的是八万两、盛世名园跟了五万两、天一书局则是三万两、食楼便跟了两万两,方子健和方子元在京城那边又以青阳县方家的名义跟了一万两。
结果他们这一起头,很快就有也同青阳县出身的京城商人也纷纷以青阳县某某某的名义跟风,这风头一起,别的县也不愿意落后。
徐大舅收到消息,便让京城徐家铺子也跟了两万两,再在青阳县跟了一万两。他没有在京城注明青阳县徐家,而是在青阳县当地现捐的。
最近这一系列的事情就没断过,也没干脆地捐过一次,都是分散了又分散,弄得零零碎碎的好像下棋一般,手中子东一颗、西一颗,慢慢就形成了格局。
而且带着浓浓的小丫头的策划风格,如果看到这里他还没看明白的话,也别去跑生意了。
但是他也没多想,毕竟小丫头和文先生、赵先生的关系,如果他们都是保正统派,小丫头帮着出谋划策也不奇怪。
不过他心里亮堂起来,难怪小丫头当初说,要看他准备捐多少了。
虽说他也预计的是十万、八万的,但小丫头这盘棋下到尾声,他还没捐完,再看全盘,却已是一片胜利景象。
就连二弟来信都说,天一先生入朝之后,改变了很多事情,不愧是他们青阳县的榜样。如今他也以同乡关系与天一先生走得近些了。
徐守业心中了然,却没有来问小丫头内幕。这种事情还是知道得少一点安全,自己明白就成,自然,他也不会往外说。
不得不说,徐守业是个很识趣的明眼人。
这一晚,方子健和方子元说完了京城里的热闹,方小福也把近况说了说,包括募捐的真相。当然,这些都已过去,不是重点。
她这些天在琢磨的却是向东边沿海拓展生意。沿海什么最多?当然是海产,可海产得到了内陆城市才卖得起价,到当地不就跟北方吃面、南方吃米一样平常嘛。
平常的东西就只能卖个平常价了,要如何将平常变成盈利?这才是她正在琢磨的问题,但策划还未成熟,她已经在绞尽脑汁回忆着对海鲜的了解以及使用价值了。
三兄弟来之前,她就在写用各种海鲜做成的菜式。但数量并不多,因为以前没有背过有关海鲜的菜谱。
方小福从一同回来的袁三娘那儿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就回屋里忙自己的去了,并没有去看一群书生拼酒说笑的热闹。
直到很晚,三兄弟才到她屋里来。
“小七儿,你可真牛,二哥越来越佩服你了咋办?”方子元进屋就捞了张椅子坐下,脸上的笑容衬得他多了几分暖意,少了几分冷气。
“二哥这话从何说起?”方小福奇怪地看了他一眼,又走过去扶了方子湛一把,将他扶到椅子上坐上。
没想到今晚拼酒,应该作为主角的大哥和二哥没事,三哥到醉了。不过还好,毕竟又大了一岁,又练过酒量的,就是有了醉意也不会打瞌睡了。
方小福从暖壶里倒了三杯温茶出来给了他们,这才回到自己的座位,将正在写着的一叠纸张收起来搁到一旁。
“钱庄,听说已经能和大丰钱庄比平了,有不少人都将银子转到了官方钱庄,每个月都有利息收,也是一笔小收入呢。”
存钱到大丰钱庄是要给人家大丰钱庄付利息的,人家对客户的优惠只是不同级别的利息优惠。
在以前大家没觉得不妥,毕竟你大把银子交给人家收着管着,要人力、物力各种资源啊,出点利息不是很正常么。
可是官方钱庄出来后,不但不由存钱客户的利息,反而还给客户利息,这反差也太大了,如果不是朝廷办的官方钱庄,他们都以为遇到了骗子。
但朝廷还是那个重文也练武的朝廷,没有内斗、没有外战,在当今皇上的英明治理下社会风气也很好。
这样稳当的朝廷官办钱庄,又有利息给大家,还能进行小额借贷,让需要银子做生意的人心动不已,有那急需资金周转的生意人也得了很大方便。
尽管借贷需要抵押、而且也有一分息要付给钱庄,但人家是官方的,不是民间的高利贷,因此,还是很快就获得了百姓的认可。
不到半年时间,钱庄数目就开到了每座县城,预计明年就能普及到每座小镇上了。这也是还只能和经营多年的大丰钱庄平分市场的原因。
当然,能这么快追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次全民捐款活动,钱都是从官方钱庄走的,也是给那些还没在意的百姓一个深刻认识的机会。
方子元能知道这些事情,自然是文浩天告诉他们的。他们到京城和文浩天一块儿的时间就多了,也知道了不少朝廷上的事情。
这对于家里住着一个小公主的他们来说,朝堂形势也是需要了解的。
“当然还有这次的捐款活动。”说完钱庄事儿,方子元果然又转到了这次热热闹闹的募捐活动上。
他们早就去了京城,自然不知道方小福后面的策划,也是在京城里和其它几个县亲眼见识到的。看得他们都热血沸腾起来。
而他们也很低调地在不同的地方捐了好多次九两银,一天下来,两人捐了一百多两,加上晨风、晨明、吴江、郑原也分担了这个任务,加起来就有四、五百两了。
他们也没特别去寻找募捐箱,只要遇到了就一定会这么捐就是了。之后十一月,他们也积极响应了赵书朗的“万两助新年”活动。
这个活动天一书局没有牵头,是由赵书朗以如意斋的名义独家举办的,并且向户部提交了申请,由户部在钱庄另外开了一个帐号,然后如意斋便带头捐了十万两。
这个活动也由各官方钱庄统一管理,在门前准备了一张告示,每当有新的捐款进来就立刻去写一笔,并且记录在册。
这么做的好处既体现了快速、公开,让百姓清楚看到而不必担心私吞,也是鼓舞了民间的风气。于是只要有条件的商家都跟上了一万两。
五味楼跟的是八万两、盛世名园跟了五万两、天一书局则是三万两、食楼便跟了两万两,方子健和方子元在京城那边又以青阳县方家的名义跟了一万两。
结果他们这一起头,很快就有也同青阳县出身的京城商人也纷纷以青阳县某某某的名义跟风,这风头一起,别的县也不愿意落后。
徐大舅收到消息,便让京城徐家铺子也跟了两万两,再在青阳县跟了一万两。他没有在京城注明青阳县徐家,而是在青阳县当地现捐的。
最近这一系列的事情就没断过,也没干脆地捐过一次,都是分散了又分散,弄得零零碎碎的好像下棋一般,手中子东一颗、西一颗,慢慢就形成了格局。
而且带着浓浓的小丫头的策划风格,如果看到这里他还没看明白的话,也别去跑生意了。
但是他也没多想,毕竟小丫头和文先生、赵先生的关系,如果他们都是保正统派,小丫头帮着出谋划策也不奇怪。
不过他心里亮堂起来,难怪小丫头当初说,要看他准备捐多少了。
虽说他也预计的是十万、八万的,但小丫头这盘棋下到尾声,他还没捐完,再看全盘,却已是一片胜利景象。
就连二弟来信都说,天一先生入朝之后,改变了很多事情,不愧是他们青阳县的榜样。如今他也以同乡关系与天一先生走得近些了。
徐守业心中了然,却没有来问小丫头内幕。这种事情还是知道得少一点安全,自己明白就成,自然,他也不会往外说。
不得不说,徐守业是个很识趣的明眼人。
这一晚,方子健和方子元说完了京城里的热闹,方小福也把近况说了说,包括募捐的真相。当然,这些都已过去,不是重点。
她这些天在琢磨的却是向东边沿海拓展生意。沿海什么最多?当然是海产,可海产得到了内陆城市才卖得起价,到当地不就跟北方吃面、南方吃米一样平常嘛。
平常的东西就只能卖个平常价了,要如何将平常变成盈利?这才是她正在琢磨的问题,但策划还未成熟,她已经在绞尽脑汁回忆着对海鲜的了解以及使用价值了。
三兄弟来之前,她就在写用各种海鲜做成的菜式。但数量并不多,因为以前没有背过有关海鲜的菜谱。